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5.86 KB
- 文档页数:3
分析重症患者床边盲插鼻肠管的护理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2-29T05:21:52.72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月16期作者:秦梅林[导读]秦梅林(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桂林541002)摘要:鼻肠管是为重症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通道,通常是采取盲插法将鼻管置入小肠内进行营养输注。
但是,在实际床边盲插鼻肠管过程中,极易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损伤,进而影响治疗实施、预后效果,因此,提升床边盲插鼻肠管置管技术、做好临床护理干预重要现实意义。
下面本文就对重症患者床边盲插鼻肠管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旨在为重症患者床边盲插鼻肠管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营养支持;并发症前言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等特点,受疾病影响,机体会出现高能量消耗、代谢,同时,由于无法正常进食,在高消耗代谢和进食不足双重作用下,常会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致使机体免疫、抵抗等能力下降,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的顺利实施,甚至还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最终造成死亡等不可逆严重后果,因此,临床需重视重症患者的营养干预[1]。
目前,肠内营养支持是临床常用营养干预手段,而鼻肠管则是进行肠内营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选择鼻肠管、合理进行床边盲插是确保鼻肠管作用得以最大程度发挥的关键[2]。
基于此,本文将重症患者床边盲插鼻肠管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鼻肠管种类和特点通过鼻肠管进行食物、药物的供给,可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能量、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进而满足机体正常消耗代谢,促进康复[3]。
近年来,医学科技、医疗水平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鼻肠管应用愈加广泛且种类越来越多,由于鼻肠管的选择可直接影响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因此,如何选择更为科学、适宜的鼻肠管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成为研究重点[4]。
1.螺旋形鼻肠管螺旋形鼻肠管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鼻肠管类型,其属于不透X光聚氨酯管,聚氨酯为惰性材质,亲水性良好且柔软度极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基于患者机体内组织真实情况自由弯曲,一般不会与其他物质产生反应,故基本不会造成刺激性,患者耐受性较好,即便身体条件较差患者也能够适用;同时,螺旋形鼻肠管自带导丝,发生堵管事件风险和几率较低;另外,螺旋形鼻肠管还具备特殊记忆功能,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通过幽门[5]。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留置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经历手术或大出血之后,身体的各项机能会大幅降低,营养状况也会大幅下降,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失常,心肺功能的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可能会出现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十分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提前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进而有效减缓高分解代谢的效率,最终让患者的免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让患者的心肺功能更加强大。
适当的干预措施不仅能够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症状的发病率,还能够让患者得到更快、更好的恢复。
本文分析了留置鼻空肠管插管常见方法和肠内营养的相关内容,探讨了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留置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的护理策略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留置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护理方式;引言: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通常会出现意识障碍或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而造成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吞咽活动,最终会致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以及吸入性肺炎等症状。
营养支持作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内容,肠内营养已经取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肠内营养不仅能够很好的保护患者的肠道结构以及功能,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进而让患者能够更好的恢复身体。
1.留置鼻空肠管插管的常见方法(一)盲插法在使用盲插法开展相关操作时,首先需要测量患者剑突至前额发际距离第一个长度标记,同时在标记后的二十五厘米部位做第二个标记。
在进行置管操作时,首先需要把导管置入胃部,并借助抽取胃液或听诊的方式来确定导管的位置;然后医生需要缓慢将导管向前推进,并向胃内注入适量的空气;同时,需要把鼻腔肠管置入到第二个标记部位,在导管为空抽出的金黄色十二指肠液pH超过7时,此时导管已进入十二指肠;最后,医生还需要继续进行导管的推进操作,当导管置入超过105厘米时,进行营养管的确认操作,并将导丝拔出。
(二)改良盲插法与盲插法相比,改良盲插法在确定导管的位置之后,需要向胃内注入适量的等渗盐水。
【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新进展】廖品琥综述温文钊审校首例经鼻腔气管内插管报道于1902年,自1930年Magill发明了经鼻盲探气管插管(Blind nasotracheal intubtaion,BNTI)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完善,这门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插管成功率不断提高。
现仅就导管的改进、插管技术及辅助手段的改进以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导管的选择和改进鼻腔是上窄下宽很不规则的腔隙,表面为丰富的血管粘膜所覆盖,同时,临床上相当一部分病人合并有鼻中隔偏歪,一旦损伤,出血难免。
因此,选用BNTI的导管管径应大小合适,柔软而富有弹性为宜。
从前鼻孔至后鼻孔略成弧形,后鼻孔至咽后壁的坡度较陡,插管时,往往由于导管的弯度不够而误入食道。
而导管的弯度一般是规定的,美国的标准规格学会(ANSI)规定,气管导管的屈曲半径为(14±1.4)cm,导管前斜面的角度经口导管约45°,经鼻导管约30°,气管导管内径(ID)在6mm以下的经鼻导管约45°。
为了使盲探插管时导管前弯度增大,而插入气管内以后导管以能恢复正常弯度,Mallinckrodt公司制造了Endotrol导管,这种导管在导管前端通过导管壁附有系带,此系带能调整导管前端的屈曲度,使导管前端抬起,有利于使导管前端对准声门,插管成功以后,再将系带切断,导管即回复正常弯度,以免导管过于屈曲造成导管斜面与气管壁贴附,导致导管阻塞及气管粘膜损伤。
该公司的Deane导管为带侧管的气管导管,在气管导管的侧孔上连有细导管,可通过侧管注入气管内清洗液或监测气管内压及气体分压,也可通过侧管施行高频通气,用于BNTI甚为实用。
该公司的鼻腔RAE 导管(Nasal Rae Endotracheal),是可屈曲导管,气管插管后与麻醉回路的连接点可灵活调节,避免影响手术野。
Yoshio报道的半螺旋导管,这种导管分成两部分,即远端传统的Magill型管和近端较小的螺纹管,这种半螺纹导管能顺利地应用于BNTI。
手法助推盲插鼻空肠营养管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特殊手法盲插鼻空肠管在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效果。
方法:对60例危重患者入院后24~48h采取床边手法助推盲插法置入螺旋型鼻肠管,放置鼻肠管前先禁食,并取右侧卧位,并给予促进胃肠道动力药,置入后予拍腹部平片进行定位,或抽取肠液行pH测定,以确定鼻空肠营养管位置。
结果:以腹部平片判断鼻空肠营养管位置,或者肠液测定作为置管成功的标准,本研究60例病人中有58例(96.6%)在床边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到达理想位置,在置管过程中病人无消化道损伤、无误插入气管、无心律紊乱等情况出现。
结论:手法助推盲插鼻空肠营养管可以减轻患者原有置管方法的不适,床边操作方便,降低误吸及反流的发生,并通过肠内营养支持促进病人恢复,在临床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可进行应用。
【关键词】手指助推;盲插;鼻空肠营养管;重症患者【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203-01重症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对疾病的康复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内营养可以防止重症患者的肠道黏膜萎缩、防止肠道菌群转移、保护肠黏膜,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经济、更方便、更安全等优点。
[1]重症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在置入胃管时存在一定的风险,胃管进行营养容易出现反流、误吸从而导致吸入性肺炎[2],现有置入鼻空肠管置管的方式相关并发症多、成功率低,手法助推盲插鼻空肠管可以有效的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对重症患者进行手法助推盲插鼻空肠管,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及效果和推广前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重症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48.6±5.3)岁;其中重症外伤患者26例,脑出血患者11例,呼吸衰竭患者15例,胰腺炎患者8例。
1.2 方法1.2.1准备材料甲氧氯普胺10mg、2ml注射器、50ml注射器、复尔凯螺旋胃管1根、基础包、纱布、一次性使用无菌橡胶手套、听诊器、胶布、标签、PH试纸。
•18•TODAY NURSE,December,2020, Voi.27,No.35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吴秋演胡启洋摘要随着鼻肠管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临床人员对其置管方式及技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就鼻肠管的适用范围、盲插置管方法、盲插置管技巧及方法改进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工作人员的操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盲插鼻肠管;肠內营养;进展对于危重患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一些急性病患者而言,营养不良会增加他们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31「3]。
只要患者还具有胃肠功能,首选肠内营养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尤其是危重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危重患者48h内要给予肠内营养z]。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而言,鼻胃管和鼻肠管是最常见的两种肠内营养喂养方式。
鼻胃管适用于短期肠内营养但容易引起误吸、反流等并发症。
鼻肠管由于反流少、误吸风险低、病人舒适度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中长期肠内营养及急危重患者中3一9]。
鼻肠管,是指经过食管和幽门,放置到十二指肠或者是空肠的营养管道。
如果是管子的头端放置到十二指肠,就叫鼻十二指肠管,如果是头端放置到空肠,就叫鼻空肠管3]。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鼻肠管类型主要有螺旋型鼻肠管35]、液囊空肠管35、三腔鼻肠管工]、重力头型鼻肠管33]这几种类型。
临床上鼻肠管的置管方式有内镜下置管、线下置管、B超引导下置管、电磁定位导航法及盲插法34]。
前四种由于操作复杂,对操作人员要求高,费用昂贵,辐射大等因素,难以在临床中广泛开展。
而盲插鼻肠管由于操作简便,费用低,无辐射,常被临床人员作为放置鼻肠管的首选方式。
本文就鼻肠管的适用范围、盲插方法、盲插技巧及方法改进等作简要综述。
1鼻肠管的适用范围国内外指南3]推荐鼻肠管适用于胃潴留,误吸风险高,胃动力差或鼻胃管喂养出现反流、肠道功能正常而胃功能受损,或者是需要通过鼻饲且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的患者,如SAP 患者,即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但有食道静脉曲张、食道出血、肠道吸收障碍的、肠梗阻、肠蠕动障碍、急腹症的病人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除外。
基于重症患者床边盲插鼻肠管的护理研究进展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2T14:57:47.06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7期作者:王静张学东曹倩[导读] 临床重症患者的病情大多较为严重,身体消耗十分明显,再加上患者的饮食状态不够正常,这就会导致患者身体消耗十分严重,对于临床治疗和后续的康复十分不利。
王静张学东曹倩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人民医院641400【摘要】临床重症患者的病情大多较为严重,身体消耗十分明显,再加上患者的饮食状态不够正常,这就会导致患者身体消耗十分严重,对于临床治疗和后续的康复十分不利。
对于重症患者,床边盲插鼻肠管是常用方式,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避免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
本文将对鼻肠管的种类、特点等进行浅析,并对盲插鼻肠管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鼻肠管;重症;护理;进展重症患者大多无法自主进食,如果进食量出现减少,患者身体机能会持续下降,无法维持正常运作[1]。
针对重症患者进行盲插鼻肠管可以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且不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明显创伤,这对于一些意识昏迷的患者优势较为突出[2]。
对于接受盲插鼻肠管的重症患者,如果无法做好患者的临床护理,可能出现其它并发症,对护理措施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存在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鼻肠管的类型概述在临床常用的鼻肠管中,螺旋形鼻肠管最为常见,这种鼻肠管不会给患者带来刺激,且很少出现堵管,远端为螺旋状,带有记忆功能,但也有研究认为这种鼻肠管的置管难度相对较大一些。
重力头鼻肠管的头部有金属颗粒,且管腔较为狭窄,不会给患者带来强烈刺激,在置管的时候,重力头可以自行向下,并顺利通过患者的胃幽门部位。
此外,液囊空肠导管也是常见的一种导管类型,这种导管可以对患者的胃肠道进行有效减压处理,从而便于医生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也能避免患者出现胃潴留的情况。
但是,液囊空肠导管的使用难度较大,且可能出现堵管的情况[3]。
对于盲插鼻肠管,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定位处理,通过听诊或者腹部影像学检查的方式,确认鼻肠管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置管较为顺利。
盲插鼻空肠置管法成功率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通过X 线腹部平片对照探讨危重症患者盲插经鼻空肠置管通过幽门的成功符合率。
方法以需肠内营养(EN) 支持的ICU 患者,经鼻置入空肠管后, 依腹部听诊气过水声强弱作为临床插管成功的判断标准,再与X 线腹部平片比较判断导管尖端通过幽门的符合率。
结果 32 例患者在右下腹听到明显的气过水声,临床判断到位,其中有28 例X 线腹部平片证实了导管尖端通过幽门到达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两者成功符合率为87.50%;其中4 例没有通过幽门,导管盘于胃中。
结论经盲插鼻空肠置入听诊法与X 线腹部平片符合率高,操作侵袭性小、经济、不需其他设备辅助,可在危重症患者中尤其无床旁X 摄片机的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盲插,鼻空肠管,成功率【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49-02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1]。
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有助于保持肠道功能及结构的完整,能减少细菌移位,从而降低感染并发症和高血糖的发生, 费用较低,且早期应用可缩短住院天数及降低死亡率[2]。
由于危重患者肠道不耐受和发生反流、误吸风险较高,幽门后肠内营养是改善肠内营养耐受性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3]。
以往鼻空肠管需在B 超、内镜或X 线透视辅助下放置,具有较高的成功率[4,5],但对ICU 危重症患者来讲,需将患者转运到胃镜室或放射科,增加了危重症患者的风险,因而临床实施困难,推迟了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
近年来床边盲插经鼻空肠置管的方法在危重症患者中有一定的推广,但放置成功率不高,以往文献报道注气听诊法与腹部X 线平片诊断吻合率低,仅为34.3%[6],最终仍需腹部X 线平片确认,这一方法对没有床旁X片摄片机的一些基层医院来说,实施困难。
因此,探讨一种简单、高效易于临床推广的鼻肠管放置和判断方法,有助于提高放置成功率,尽早开展肠内营养治疗。
持续推进插管法对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的效果研究及床旁定位技术评价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持续推进插管法(CIC)用于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的效果以及床旁定位技术的评价。
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招募了100例重症患者,应用CIC进行盲插鼻肠管,同时采用床旁定位技术确定鼻肠管正确位置。
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成功率为98%。
比较了CIC与传统方法,发现CIC明显提高了成功率和安全性。
此外,床旁定位技术在这些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不必要的并发症和治疗延误。
因此,CIC与床旁定位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鼻肠管插入中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CIC、鼻肠管、盲插、床旁定位、重症患者持续推进插管法对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的效果研究及床旁定位技术评价引言鼻肠管的插入已成为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
简便易行、不需手术和宽容度较高的特点使得鼻肠管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病种的患者。
然而,盲插鼻肠管会导致鼻窦出血、误插气管、误入食管甚至肺部等并发症。
因此,确认鼻肠管是否成功插入肠道至关重要。
虽然已有多种方法可用于判断鼻肠管是否到达正确位置,但目前没有一种判断方法被广泛认可。
因此,本研究选择持续推进插管法(CIC)和床旁定位技术对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进行研究和评估。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患者。
所有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均为临床需要插入鼻肠管的患者。
所有插管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进行。
将患者随机分配至两个组别。
传统组(n=50)采用常规的盲插方法,CIC组(n=50)应用CIC进行盲插。
确保鼻肠管正确定位后,采用床旁定位技术对鼻肠管的位置进行判断。
评估标准为:成功率:将鼻肠管放置到空肠或回肠内。
并发症:包括出血、鼻肠管误插气管或误入食管、胃肠穿孔或肺部吸入等。
结果100例患者中98例成功放置鼻肠管,成功率为98%。
其中,传统组成功率为92%,CIC组为100%。
鼻肠管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作者:陈丽张然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7期陈丽张然doi:10. 3969/j. issn.1672- 9676. 2016.07. 010肠内营养因其方便、经济、促进患者预后等优点,成为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有多种,其中鼻肠管由于操作侵袭性小、能够减少患者误吸及反流概率,在营养支持中应用日益广泛。
鼻肠管是指放置到十二指肠上部或空肠的肠内营养管,一般长度为108-150 cm。
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对鼻肠管的种类选择及相关护理常存在疑惑。
本文就鼻肠管的适应证、管道种类、置管方式、并发症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护理人员提供借鉴和帮助。
1适应证鼻肠管可用于胃肠减压、肠内营养、药物输入、鼻一胆汁引流、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美国、加拿大等国组成的多学科组织在2011年制定的肠内营养指南中规定,鼻肠管用于手术改变胃解剖结构的患者、胃瘘患者、十二指肠梗阻患者、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胃食管反流疾病或有误吸风险患者。
我国肠内营养指南推荐鼻肠管用于胃潴留、胃排空延迟、鼻饲不耐受、相关性肺炎风险患者及近端胃肠道吻合术的患者。
1.1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功能麻痹,其胃内容物反流概率高达12.5%。
成人住院患者管饲指南指出,出现胃反流或排空障碍的患者、处于平卧位的意识障碍患者,宜选择鼻肠管进行营养支持。
中国神经系统疾病肠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共识指出,有反流和误吸高风险患者应选择鼻肠管喂养。
国外研究显示,鼻肠管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吴樱等研究表明,鼻肠管不仅能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充足营养支持,还可降低其反流和误吸的风险。
国内外研究结果说明,鼻肠管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有较好营养支持作用。
1.2危重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对于危重患者预后极为重要,但很多危重患者存在胃动力紊乱情况,影响营养支持的效果。
有研究显示,危重患者胃食管反流发生率高达78%。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8242·综述·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的研究林媛(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营养科,广西 玉林 537000)摘要:现如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营养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对肠内营养的重视程度。
鼻肠管是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的重要途径。
在临床治疗中,常采取盲插方法将鼻肠管置于患者的小肠内,使得肠内营养得到支持,是注入营养的重要通道,其作用是防止食物的误吸、返流,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
但是在盲插鼻肠管的治疗过程中,容易损伤伤患的机体,导致临床治疗的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如何改进技术,如何提高临床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成为了这一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探析了鼻肠管的种类特点、分类和置管方法、定位方法以及盲插时机,并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置管中图分类号:R32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2.0300 引言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机能往往会呈下降趋势,由于高消耗、低饮食的不良饮食情况,会导致患者的机能消耗加剧,对其自身的疾病治疗有着不利的影响[1]。
采取盲插鼻肠管的前提是“只要胃肠道功能允许,并且能安全使用,就要积极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并因为此方法操作简单、对患者机能损害小,在现今的重者患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2]。
通过鼻肠管的营养输入,保障了患者的良好营养机能,避免了患者对食物的误吸返流以及严重的胃部感染。
目前,鼻肠管的种类繁多,插管方式众多,具体的综述如下。
1 鼻肠管的具体分类鼻肠管的运用在我国治疗重症患者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广泛,鼻肠管的种类包括螺旋形鼻肠管、带有重力头鼻肠管以及液囊空肠导管等,不同种类的鼻肠管有着不同的材质和结构,针对不同的重症患者使用也有着不同的效果。
神经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的研究进展【摘要】神经重症是一种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系列疾病,此类患者由于病情影响,多容易产生营养不良现象,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严重受损。
临床多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给患者机体正常营养所需,目前胃管注气法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是神经重症患者常采用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众多学者对该方法效果进行了讨论。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当前学者的研究情况加以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神经重症;肠内营养;盲插鼻肠管神经重症患者以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此类症状常容易导致患者吞咽困难,从而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对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效果影响极大。
临床对于此类患者多采用营养支持帮助其维持身体机能,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利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成为主要的营养管理方式[1]。
考虑到神经重症患者的病情特征,临床多实施胃管注气法盲插螺旋型鼻肠管以行肠内营养支持。
本文即对神经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明确鼻肠管构造、胃管注气法原理、定位方法及盲插时机,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螺旋型鼻肠管构造及特点目前临床多以螺旋型鼻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该导管由惰性材料聚氨酯制成,具有较强的柔韧性与亲水性,且该材料与其他物质不会发生反应,对于机体的刺激性小,因此更适用于重症患者。
除此之外,螺旋型鼻肠管材质紧实,管壁较薄,发生堵管的几率较低。
鼻肠管远端具备特殊的记忆功能,在可以在导丝引导下拉直进入人体,随后重新恢复螺旋型态,通过该功能,螺旋型鼻肠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幽门。
黄艳[2]在其研究中指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盲插留置螺旋型鼻肠管相比留置鼻胃管的患者误吸、反流的发生率更低,其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其病情快速康复。
2 胃内注气法原理及步骤胃内注气法是效果显著的盲插螺旋型鼻肠管的方法,通过不断注入空气,可以促进肠胃排空,同时其可以预防鼻肠管弯折变形,引导其顺利通过幽门。
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是向重症病人肠内给予营养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临床上,使用该种方式能将营养送到重症病人的肠管内,予以营养支持。
传统的医疗手法为盲插法。
但在使用这种方式时,很容易对病人产生一定的机械损伤,而这些损伤会对病人的医疗效率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需对这种方式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此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基于此,本文就改进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并进行综述。
关键词:鼻肠管;盲插置管;研究进展前言:在临床上,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人员也逐渐开始对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分析。
为此,笔者也对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旨在为临床工作人员的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1鼻肠管的种类及特点1.1螺旋形鼻肠管螺旋形鼻肠管在临床当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鼻肠管,这类鼻肠管采用聚氨酯材料,这种材料属于惰性亲水型的材料,柔软且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在置于重症患者体内之后不仅不会出现明显的刺激,同时还会带有引导钢丝,这种管道远端呈现螺旋形,这种螺旋具有特殊的记忆功能。
但这种螺旋形鼻肠管使用在重症患者当中由于置管的成功率较低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2重力型鼻肠管这种在头端带有重金属颗粒的鼻肠管材质较柔软,管腔比较细,因此对病人的刺激性较小,且具有耐受性较好,并发症小等优势。
这种鼻肠管内在安装完成以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具有重力头的鼻肠管就会跟随着肠胃运动慢慢下行,通常情况下在48小时之内会通过幽门。
有国外的有关文献报告中写到,具有重力头的鼻肠管通过幽门的成功率,和其他鼻肠管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日本国内的这样具有重力头的鼻肠管通过幽门成功率为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具有很好的防止误吸功效。
1.3液囊空肠导管这种导管是由一根双腔的空肠导管以及一根特质的胃管结合而成。
这种液囊空肠导管的前端使用一种特殊的粘合剂来进行粘合,空肠导管上带有液囊。
在置入这种液囊空肠导管的的时候要注入液体于空肠管的液囊导管内部,使得液囊膨胀,弹出胃管的凹槽。
螺旋形鼻肠管床旁盲插技术在重症卒中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床螺旋形鼻肠管床旁盲插技术在重症卒中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入住重症监护的老年卒中患者1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70例采用床旁盲插技术置管过幽门,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鼻胃管置入法,观察两组患者在发生误吸方面的差异性。
结果螺旋形鼻肠管床旁盲插技术成功62例,成功率为89.85%,在患者发生误吸方面,观察组发生误吸4例,发生率5.7%,对照组误吸28例,发生率12.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已排除患者住院时既有腹胀、腹泻、腹痛、误吸等肠内营养并发症症状,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观察组70例均采用床旁盲插技术置入鼻肠管,鼻肠管型号均选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型号CH10、管道外径3.33 mm、长度145 cm,此管选用聚氨酯材质,前端有2.5圈螺旋,具有记忆功能。
具体方法如下:①评估患者,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
②嘱患者禁食6 h,促进胃排空,给予胃动力药。
③置管前给予胃复安10 mg,肌内注射。
④先置管同普通胃管。
⑤被动等待过幽门法是将引导钢丝撤出管道约25 cm,然后继续插管25 cm,最后将引导钢丝完全取出。
将管道悬空约40 cm,固定。
如果无禁忌,每2小时注温水30 mL,有助于管道推进,或胃动力药吗叮啉等口服。
⑥主动置管过幽门法是確定在胃内后,不撤导丝,继续置管,如果无禁忌证可以于鼻肠管近端连接注射器,以5~10 mL/kg注入胃腔(总量不超过500 mL),可以促进胃蠕动,减少肠管弯曲,有利于置管成功。
边推注空气边距鼻孔5~8 cm处右手轻柔进管,推进力以不使管体明显弯曲为度,感到轻度摩擦阻力。
如缓慢进管顺利超过75 cm,大多数管端已通过幽门,继续轻柔进管,置管深度85~95 cm在十二指肠,置管深度在110~120 cm即过屈氏韧带。
盲插法鼻腔肠管置入在重症脑卒中早期应用的护理王艳娟;张丹【摘要】目的探讨8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盲插法置入鼻腔肠管对降低误吸及肺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从本院神经内科ICU中选取86例在入院后24 ~ 72 h给予床旁盲插法技术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置管前禁食4h,给予促进胃动力药,患者侧卧后置管.置管后做好导管的维护,正确输注肠内营养液,加强基础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结果置管成功78例,成功率为90.7%,肠内营养支持10~15 d,有效降低了误吸及肺内感染发生率,减轻了临床护理工作量.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24~72 h)应用鼻腔肠管可有效降低误吸及肺内感染发生率,有效实现肠内营养.【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19)022【总页数】3页(P14-15,25)【关键词】盲插法;螺旋型鼻腔肠管;重症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作者】王艳娟;张丹【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840;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8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因机体应激而产生全身代谢反应, 同时由于昏迷、吞咽困难使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足,免疫功能低下,升高感染概率,使病情恶化[1],通过ICU把危重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及技术上给予患者最佳保障,可期望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因此,需要临床重视此类患者的营养支持,尽早(入院后24~72 h)实施肠内营养。
同时,由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入院患者的发生率30%~65%[3],吞咽障碍会导致误吸、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合理给予重症脑卒中患者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可避免继发性脑水肿,减少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这些患者病情较重,治疗和护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大多数患者无法正常进食,需要长期营养支持[4],虽然胃管置入可以暂时解决营养问题,但是发生误吸的风险仍然高达46%。
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研究进展
江淑敏褚梁梁张淑香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21世纪是肠内营养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逐步认识其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更经济,在维持胃肠粘膜屏障、促进机体康复、降低死亡率具有独特优势。
营养途径也从1790年Hunter 首次使用鼻胃管开始到1901年Einborn发明十二指肠管,直至近几年的螺旋鼻肠管的应用,鼻肠管一百多年的使用历史中因能预防反流、误吸在胃肠动力差、急性胰腺炎、机械通气等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鼻肠管盲插法与手术置管、X线引导或内镜置管相比,成本低、创伤少、风险低,临床应用更广泛。
近几年人们在盲插方法上,不断的技术改进,提高置管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现将鼻肠管盲插置管方法进行综述。
1置管方法徒手盲插鼻肠管法就是在床边不利用其他仪器设备,单纯凭手法将鼻肠管间接或直接送入
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该方法侵袭性小,经济方便,但对胃肠动力或置管手法要求高,置管成功率不是很高。
根据是否直接植入空肠分被动等待法和主动植入法。
1.1被动等待法
是先将鼻肠管插至胃后,导丝撤出25cm继续插管25cm,导丝完全撤出,管道悬空40cm 固定,结束置管。
依靠胃肠蠕动,管端自行过幽门入肠腔,到达时间取决于胃肠动力。
动力正常时8-12小时过幽门,国外报道这种方法成功率接近80%。
但胃肠动力紊乱的危重病人成功率会低一些。
1.2主动植入法是将鼻肠管插至胃后,不撤导丝,直接将鼻肠管过幽门送至十二指肠或
空肠上段,总的置
管深度在95-115cm左右。
常见的置管手法有螺旋推进法和多导丝置管法,国外报道的两种方法置管成功率均达到了95%,蓝惠兰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显示多导丝法置管成功率(90%),高于螺旋推进法置管成功率(35%)。
2置管技巧及方法改进
2.1使用胃动力药物目前此类药物已经成为盲插法置管前的常规使用药物。
黄碧灵、陈
纯波置管前给患者乳糖
酸红霉素250mg静脉输注或甲氧氯普胺10mg静脉注射,置管12h后如管端未到达空肠上段则重复使用,结果红霉素、胃复安的使用较未用药组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
刘生保等在置管后将多潘立酮5mg(碾碎)加水10ml经管道注入,每6小时1次,24小时后置管成功率81%。
王军等对重症颅脑疾病病人使用多潘立酮、胃复安证明也有良好效果。
2.2延长导丝胃内留置时间
在鼻肠管置入胃内后,将导丝向外退出3cm后留置在管内6h,跟直接撤出导丝相比,减少
·1397·
了鼻肠管在胃内的盘旋圈数,张海丽等证实过幽门的成功率在84%。
2.3耳穴贴压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在患者双侧耳穴上(咽喉、胃、小肠、交感、神
门),在置管前
10min开始按压,双耳交替,每穴每次按压1min,置管中持续按压,置管后每8小时按压1次。
徐国丽报道该法在置管时间、成功率、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普通组,因耳穴的按摩可使喉反应减弱或消失,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而减轻恶心等不适,促进胃肠蠕动。
2.4腹部按摩
在鼻肠管进入胃内以后,置管时及置管后每4h顺时针方向按摩上腹部,直至X线证实置管成功。
按摩手法为:四指并拢,掌面紧贴腹壁,沿着胃部的体表做顺时针按摩,同时给予腹部一定的压力,注意用力均匀、速度适中,每次按摩时间为5m in。
刘夕珍使用此法72h后置管成功率82%。
按摩不仅对胃是机械刺激,促进胃血液循环,增加胃动力,还会通过刺激皮肤的触觉和压力感受器,促进胃泌素分泌,胃泌素具有促进胃蠕动,降低幽门张力的作用,从而利于管道通过幽门。
2.5改变鼻肠管刚度
蓝惠兰等将管腔内预置两条导丝的鼻肠管插至胃内后,随患者呼吸将轻柔缓慢推进,顺时针方向旋转管道,边旋转边插入管道。
如遇明显阻力,将管道退至胃内重新进管。
如缓慢进管超过75cm,当感觉稍有阻力后突然落空感,提示管道可能已通过幽门。
继续边旋转边插入管道,如遇到阻力逐渐增加,可将一条导丝稍微后退约5cm,再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推进,插管深度至80- 90cm时,从管腔注入20ml生理盐水,依次慢慢拔除预置的两条导丝。
置管结束,将鼻肠管妥善固定于患者鼻翼部,此法的置管成功率82%。
赵绥民等利用同样的方法,三导丝法置管成功率为95%,陈纯波等在利用双导丝进行插管时发现尽管此法可以增加鼻肠管的刚度,过幽门更顺利,但置管时对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有影响,需在心电监护下30min内完成操作,并预防消化道穿孔的发生。
相反,林静等认为,插管中带导丝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不利于管道过幽门,而不带导丝对病人痛苦小、风险低、损伤小,置管成功率高。
2.6胃内注气法
王莹等利用胃内注气并改变体位法在成人ICU患者中放置鼻肠管的成功率为96%,即管入胃后改右侧卧位,并向胃注入10ml/kg体重气体后继续送管至十二指肠。
Ari等[18]在患儿中改良了此法,边进管边打气,一次置管成功率可达88.7%。
此法气体作为胃的内容物诱导反射,促进胃的排空并避免置管过程中的反折。
2.7利用喉镜对于吞咽障碍、有人工气道的患者,鼻肠管在咽部易遇阻力而弯曲,于学凤
等[19]使用喉镜
在明视下将鼻肠管通过会厌进入食管顺利入胃,以减少反复盲插带来的痛苦。
2.8经口插鼻肠管对于脑脊液鼻漏、头面部严重烧伤或创伤、一侧鼻腔气管插管而对侧鼻腔肿瘤侵犯或出血等各种原因而不适合经鼻插管的患者,陈纯波试用经口鼻肠管植入,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避免了创伤性较大的经皮造瘘手术及肠外营养支持的诸多并发症,同时节约了患者费用。
2.9被动等待法和主动植入法相结合
·1398·
郭日康等对60例重症患者采用被动等待法床边放置螺旋型鼻肠管,常规给予胃复安,24h 后床边X线明确管端位置。
对未过幽门的病例,心电监测下采用双导丝主动置管法后,再次行床边X线。
结果成功率由最初被动等待法的58.3%提高至88.3%。
张巨荣等[22]同样利用两种方法的结合使成功率达76.3%。
总之,在鼻肠管广泛应用的今天,其置管方法多种多样,成功率也不断提升,早已不再是限制EN发展的瓶颈[23]。
我们置管时要不断积累经验,技术革新,以期研创出更好置管方法。
·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