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16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
化出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源自古典历史主义的衍生研究,它的焦点是
在相关的历史背景下,以及文本中的历史事件、实践及观点等,对文本进行批评。
通常来说,这种批评方式旨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查看文本作品中所提出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并大胆提出建议等。
新历史主义批评可以探究文本,并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进行评价。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包括:恰当地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充分理解文本
的历史指向;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它的核心涵义;关注文本中的历史真实性;思考作者的历史
意图;探讨文本的历史影响;比较相似的文本;研究文本的结构和表达;以及分析文本是否符
合历史真实性等。
同时,新历史主义批评者还可以发起关于文本的地方话语讨论,丰富对
文本的解读,以达到更多突出文本新闻特色的目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对于文本的研究和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新颖的
思路,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丰富因素,从而发掘其中的价值。
它使读者能够从
本文中获取更多信息,探究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时期。
因此,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对读者而言是极其宝贵和有价值的。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这种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而是受到当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观点中,文学作品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回应和反映,而且作品的意义和解读也取决于历史语境。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了权力关系、社会阶级、种族、性别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这种批评方法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以及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新历史主义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作品的意义和理解。
他们还会探讨作品中的权力关系、社会冲突以及文化认同等主题,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此外,新历史主义批评也强调了文学作品与权力、权威和话语的关系。
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权威性声音和边缘化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如何反映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新历史主义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强调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从而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论新历史主义批评◎陆 扬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紧衔解构主义走红文坛,在保罗·弗莱看来,虽然它主要以文艺复兴文学为其研究对象,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在今天也还余音未绝。
海登·怀特早在1973年发表《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可视为新历史主义的先驱。
以格林布拉特等人在1983年创办的《表征》杂志为标志,新历史主义批评勃兴之后,其另一个别称是“文化诗学”。
而在阿尔都塞、福柯、巴赫金、格尔兹等各路影响中,福柯的权力理论首当其冲。
艾伯拉姆斯认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可以佐证他一以贯之的“文有所为”的立场。
但是新历史主义断言文学影响历史一如历史影响了文学,这个命题对于文学的历史功能的估计,似乎多少还是过于乐观。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文化诗学 格林布拉特 艾伯拉姆斯 弗莱〔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8-0079-07 新历史主义批评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
有鉴于它是紧衔着解构主义走红文坛,而且时当解构主义遭遇来自左右两翼的批评,新历史主义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后来者居上,替代解构主义,成为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第一范式。
虽然,范式嬗替、时时更新的观念,随着理论本身生生死死的浮沉,业已风光不再,但是在耶鲁大学文学教授保罗·弗莱看来,虽然新历史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今天也还余音未绝。
他这样归纳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方面: 新历史主义事实上自己用“早期现代”这个词取代了“文艺复兴”。
实际上它近年来在许多领域或时代,都在改名换姓,如用“漫长的18世纪”替代“新古典主义”,“后期18世纪与早期19世纪”替代“浪漫主义”等,意在提醒学者们,这些时代充满动荡,多元并存,抵消了这样那样的主导知识潮流。
①弗莱认为,以上变化是反映了历史研究近年来的大势所趋,故而这里当可见出历史研究,而不仅仅是历史主义,对于文学研究产生的总体影响。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特征论文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都具有文本性,从文本性出发,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新历史主义;特征;文本性;政治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舶来品,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
20世纪80年代,在渡过了西方“历史主义危机”之后,人们又重新追问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以反抗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征。
一、历史与文学(一)历史是什么。
从历史理论来说,新历史主义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历史观而言的,这最主要表现在它对历史的性质的再认识上。
而对“历史是什么”的回答,构成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可供客观认识的领域,历史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认识主体的、独立于他的研究手段(“发现”)和工具(“语言”)的实际存在。
如果历史研究者在把握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和排除主观因素,透明地运用其语言工具,他就能够再现般发掘出埋藏在时间风尘下的“史实”,并由此获得关于历史的不容置疑的“真理”性发现。
在新历史主义看来,上述的历史观是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它本身就是非历史的。
历史研究者的主体(“人”)和他的工具(“语言”)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
任何具体的人在借助语言而把目光投向过去的时候,他的视点和视野都已经被限制在某一现刻历史、语言的历史沉淀以及它们错综的复合影响之中。
展现在他眼前的不过是他所看见的历史,而不是“历史本身”。
因此,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现时的人对过去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以话语的形式存在,它是被写出来的。
至于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他们则不管,他们认为历史主要由一些文本和一种阅读、阐释这些文本的策略组成。
对此美国文艺理论家海登·怀特说:“从这种观点看,‘历史’不仅是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对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先是指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的相
互关系。
新历史主义的关键概念包括权力、历史、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认为文学作品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受到该时代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创作的产物,也是文化和历史的反映,是权力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通常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
他们关注历史的片段、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和边缘群体的经验。
通过对历史主题的重新解读和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他们试图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文化现象。
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和再现,以及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反应和影响。
他们认为历史是被叙述和重构的,因此不同历史记载可能存在差异。
他们试图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隐含的意识形态,挑战权威历史叙述的普遍性。
新历史主义注重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强调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
他们认为文本和历史密切相关,不能被隔离开来分析。
他们通过文本所传达的语言、符号和意象来研究历史和文化。
他们关注作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化模式,以及作品中展
现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冲突。
总之,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相互关系的文化批评理论。
通过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现象和权力关系,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他们试图理解文学作品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
《浅谈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浅谈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环境学院杨莉。
当我们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关于这些文学作品的批评,例如读者反映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在这些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之间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他们之间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以反抗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征。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它是从旧历史主义分离出来的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观,旧历史主义把历史定义为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它着重研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而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描述和重建活动。
新历史主义选择的角度是主观与历史,而旧历史主义选择的是历史的客观决定论。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障碍,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
旧历史主义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可供客观认识的领域。
历史是独立于研究者、认识者的,也独立于研究手段和工具。
如果历史研究者能够在把握历史的过程中排除主观因素,中性地、公正地使用语言工具,就能够发现历史“真相”,获得关于历史的的“真理”。
基于这种认识,旧历史主义强调社会发展规律存在的可能和必然作用性,并允许作长期的社会预测;把思辨的历史哲学看成是一种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可以解释具体真实历史的发展方向问题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想像、虚构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它带有明显的消解性、批判性和颠覆性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
在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中,文学文本被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认为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映。
因此,旧历史主义批评家所从事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任务就是一种“还原”历史的工作,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通过把文学作品放到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中,来试图再现出作者的原来的意义,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意义。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又称文化诗学Cultural Poetics),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注重考辨文本的文化与历史因素的文论流派。
代表人物:斯蒂芬·葛林伯雷、路易斯·孟酬士、乔纳森·多利莫尔等新历史主义的正式起源,是以一些发表和出版于1979至1980年间的论文和专著的出现为标志的,其中包括斯蒂芬·葛林伯雷的《即兴作品和权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造型》以及路易斯·孟酬士和乔纳森·多利莫尔等人所写的一系列著作。
斯蒂芬·葛林伯雷在发表于1982年《文类》杂志的文艺复兴论文集的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历史主义”这一称谓。
但又由于其对文化、历史、文学和一系列别的有助于决定文本的意义的因素的更为广泛的关注,葛林伯雷和他的追随者后来相信“文化诗学”这一术语比“新历史主义”更贴切地描述了他们文本分析的方法葛林伯雷主编的杂志《表述》大量发表了他本人和其他一些学者研究英国文艺复兴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方法的共同倾向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或“文化诗学”的美国学者布鲁克·托马斯曾将新历史主义分为“具体”和“一般”两个层面:“具体而言,它指与《表述》杂志的有关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斯蒂芬·葛林伯雷的研究工作。
一般而言,它指就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这个概括是比较符合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实际的)(一般而言。
新批评派认为一个文学文本是一种客观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是独立的,甚至可以不依赖于文本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产生的时代(世界)。
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细读”当中,这种“细读”甚至能够产生出一种不带任何偏见的、客观的有关文本意义的解读←→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与阐释必须联系与文本产生的文化与历史等相关因素(通过阅读福柯的社会和文化研究,文化诗学的批评家学到了福柯对文学、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无休止的质疑,就像福柯一样,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陈词滥调式的答案。
新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
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
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
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
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历史。
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
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
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
”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什么是新历史主义(1)新历史主义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是70年代末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萌芽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莫尔、蒙托斯和维勒等人。
(2)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②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③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④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形式。
(3)对历史主义的进攻:①20世纪初叶历史主义遭到了政治思想家波普尔的批评,认为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阐释,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确定的解释。
他强调历史主义的总体计划要求权*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权*力因难以控制会侵害个人的权*力,必然导致极*端主义。
②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使文学理论越出历史的轨迹而进入形式的漩涡,文艺批评在文本无叙述和无关联语义的支离破碎的文学片断中进行着互文性的实验,作家-作品-读者的中心位移导致作家权威失效,文本崇拜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批评家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再生父母,误读成为现代解读的独特锁钥,历史意义和文化灵魂在语言解析的过程中都成了意义的碎片。
由此历史主义终于让位给了形式主义。
③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4)在新历史主义正式命名之前,美国的文化符号学、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哈贝马斯以及法意新历史学派等,已经将历史意识、历史批判、文化诗学作为自己文化解释和审美分析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