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
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
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广州土壤相关综述摘要: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分.素有花城之称的广州,虽然区域面积不断扩大,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商业用地需求激增,土地越发变得宝贵。
尽管自然土壤不断减小,但依然能够通过调差阅读了解到广州的土壤类型,特性及变化。
关键词:广州;土壤;正文: 广州市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
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
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三角的组成部份.总的来说,根据广州市地质构造和岩层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将广州分为3个地层单元:即广从断裂以东,瘦狗岭断裂以北的花岗岩地区(局部为混瘦狗岭以南,以白垩纪红色地层为主的红壤区;广从断裂以西的以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为主的灰岩、含煤灰岩、页岩等地层的灰岩地区。
广州主要岩性分布从前震旦纪到始新世的多期次岩浆岩,岩性主要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流纹斑岩、粗面质凝灰岩.广州市北部基岩为镭含量较高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白云区、天河区北部、黄埔区与白云区交界的区域及越秀山附近区域。
与土壤有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在华南地区,成土母质富含铁铝氧化物,可溶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比较缺乏。
在受到几乎很小的侵蚀的情况下,这类成土母质一般具有质地细腻,层次深厚等特点.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同时作为东南沿海的湿润地区,土壤及其母质因遭受强烈的淋溶过程,导致土壤中矿物元素大量流失,使土壤呈现酸性.土壤中Ca,Mg, K等碱基离子的大量淋失,会造成根系养分的严重缺乏,同时NH4+的过量沉降导致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不平衡吸收。
已有的研究表明,广州市土壤水与酸性降雨的化学结构基本相似,以SO42—和Ca2+为最主要的阴、阳离子。
但同降水相比,土壤水中H+,Ca2+,Mg2+, Al3+和NO3—浓度显著升高,NH4+明显降低。
广东乡土地理主要考点一、广东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广东简称粤,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部,位于东经109°45'~117°20'和北纬20°09'~25°31'之间。
北依南岭,南濒南海,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临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北回归线从其中部横穿,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管辖东沙群岛。
2.自然特征(1)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常有台风登陆,冬春少雨。
气象灾害繁多,主要有寒潮、龙卷风、暴雨洪涝和热带气旋等。
(2)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是比较平坦的珠江三角洲;北部多丹霞地貌,南部沿海多海蚀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3)水文:珠江是本省流程最长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约5~10月为汛期,航运量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其支流上游红水河水能丰富。
(4)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5)土壤:多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土质黏重,需加熟石灰、种植绿肥、掺沙子等措施进行改良;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
(6)自然资源:有“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海域油气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繁盛;滩涂广布、大陆架宽广,海洋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比较匮乏。
二、广东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城市:密度大,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稀疏地区主要在粤北山区。
城市化水平高,但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外来人口多,深圳为移民城市。
2.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3. 建筑:骑楼、客家围屋等特色鲜明。
4.旅游:海陆景观兼备,四季皆宜,可进入性强,接近消费市场,地区接待能力强,发展潜力大。
5.交通:广州自古是我国的南大门,有京广、京九南北向铁路,海陆空交通便利。
6.农业:有水稻种植业、城郊农业、热带园艺业、水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尤以基塘农业最具特色。
7. 工业: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轻工业基地,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
18.哪里有土壤-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1.理解土壤的作用与种类;2.认识土壤来源与基本组成;3.能够简单描述土壤形成过程。
2. 教学重点1.土壤的作用与种类;2.土壤的来源与基本组成。
3. 教学难点土壤形成过程的简单概述。
4.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
二、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哪些地方有土壤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作用与种类。
2. 知识输入1.土壤的作用与种类的介绍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生态环境中,土壤还具有固定水源、调节气候、过滤污染等作用。
根据土壤的颜色、成分和形成过程等特征,可以分为红壤、黄壤、棕壤、黑土等几种种类。
2.土壤的来源与基本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生物作用等形成的。
基本组成有三部分:•矿质物: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后形成的;•有机物:死亡的植物和动物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形成的;•空气和水:填满在微小的土壤孔隙中。
3.土壤形成过程的简单概述土壤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物理风化:岩石经过温度变化、水的冻融、机械磨损等作用,分解成小颗粒。
•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质在水、空气等作用下分解成各种物质,与有机物质混合生成新物质。
•生物作用:微生物、动植物的活动产生的代谢物和分解物进一步改变土壤的性质。
3. 实践操作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组成,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添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到少量土壤中,然后加入柠檬酸酒石酸盐溶液,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发现土壤中产生了气体并出现了酸性反应。
4. 拓展延伸教师向学生介绍土壤污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现代农业对土壤污染的影响和减轻污染的方法。
5. 总结反思教师与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出学生需要巩固的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知识输入、实践操作、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土壤及其作用的认识。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课:身边的土壤土壤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可以在花坛、小河边、建筑物下面等地方找到。
作为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土壤覆盖了陆地表面的大部分。
土壤不仅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物质来源,而且也是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不可或缺的。
第二课: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包括矿物质、水、空气和有机质等。
根据不同的颗粒大小,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沙质土中沙粒含量较多,较为粗糙;黏质土中黏粒含量较多,较为细腻;而壤土中沙粒和黏粒的含量相当。
第三课:土壤与植物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介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疏松程度,因此它们在保水、透气、保肥等方面的特性也不同。
沙质土透气性强,但保水和保肥性差,适合种植花生、芝麻、薯类等;黏质土透气性差,但保水和保肥性好,适合种植高粱、玉米、豆类等;而壤土透气性好,具有一定的保水和保肥能力,适合种植大部分植物。
水稻适合在壤土中生长,而仙人掌则适合在沙质土中生长。
第四课:百变的土壤土壤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材料,用途广泛。
人们可以以土为原材料制作器物,例如陶器、瓷器等,也可以用土制作砖、陶瓷、泥塑、水泥等物品。
黏质土最适合制作陶器,其制作过程包括揉泥、成型、施釉、烧制和陶艺作品。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许多地方禁止使用红砖作为建筑材料,因为制造红砖需要大量的黏土,这会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并破坏环境。
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植树造林能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第五课:网上研究:土壤的颜色不同地方的土壤颜色也不同。
黑龙江省的土壤多为黑色,云南省的土壤多为红色,河南省的土壤多为黄色,四川省的土壤多为紫色。
第六课:我们需要食物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不仅为人的身体生长和发育提供营养,而且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物质。
淀粉是食物中一种常见的成分,属于糖类,馒头、米饭、XXX等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淀粉。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总结(重点)超详细选择题1、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是描述植被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
2005年,广东省受自然灾害影响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
下图示意2000~2010年广东省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广东省森林植被中非纬度地带性的植被包含()A.热带季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针叶林D.红树林(2)对广东省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热量B.地形C.城市化进程D.土地利用类型(3)导致2005年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的灾害最可能是()A.旱灾B.寒潮C.风暴潮D.洪涝答案:CA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广东省跨热带和亚热带,故当地地带性植被有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
故常绿针叶林是广东省中典型的非纬度地带性的植被之一。
故选C。
(2)据图可知,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总体自北向南呈带状降低,这与北高南低的地势有关;广东省南部经济较北部发达,城市用地规模大、城市化水平高,则当地植被覆盖度较北方低。
南部水热条件较好,一般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应该更高。
故选A。
(3)2005年,广东省降水量较往年更多、更强,出现洪涝灾害,大片农作物死亡,导致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
旱灾出现的年份,降水较少,光照条件较好,促进了植物光合作用,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同时广东省河网密布,旱灾对当地植被影响小。
广东省纬度较低,且受地形影响,受寒潮影响较小;风暴潮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影响较小。
广东省土壤分布广东典型土壤主要有富铝土、变性土、初育土、人为土,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
(一)富铝土富铝土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基盐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广东的富铝土类型包括的土类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赤红壤,红壤,砖红壤是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24.8%,37.96%,5.15%。
①赤红壤赤红壤系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市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类 4.5%。
由此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是相当丰富的。
②砖红壤砖红壤是我国最南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
广东省的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其母质主要有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
③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北部,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构成,此外尚有竹类、藤本。
一般低山浅丘多稀树灌丛及禾本科草类,少量为马尾松、和云南松组成的次生林。
④黄壤黄壤的形成包含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两个过程。
由于高温多雨、岩石风化强烈,在成土过程中难移动的铁、铝在土壤中相对增多;土壤终年处于相对湿度大的环境中,土体中大量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
广州土壤相关综述摘要: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分。
素有花城之称的广州,虽然区域面积不断扩大,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商业用地需求激增,土地越发变得宝贵。
尽管自然土壤不断减小,但依然能够通过调差阅读了解到广州的土壤类型,特性及变化。
关键词:广州;土壤;正文: 广州市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
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
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三角的组成部份。
总的来说,根据广州市地质构造和岩层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将广州分为3个地层单元:即广从断裂以东,瘦狗岭断裂以北的花岗岩地区(局部为混瘦狗岭以南,以白垩纪红色地层为主的红壤区;广从断裂以西的以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为主的灰岩、含煤灰岩、页岩等地层的灰岩地区。
广州主要岩性分布从前震旦纪到始新世的多期次岩浆岩,岩性主要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流纹斑岩、粗面质凝灰岩.广州市北部基岩为镭含量较高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白云区、天河区北部、黄埔区与白云区交界的区域及越秀山附近区域。
与土壤有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在华南地区,成土母质富含铁铝氧化物,可溶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比较缺乏。
在受到几乎很小的侵蚀的情况下,这类成土母质一般具有质地细腻,层次深厚等特点。
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同时作为东南沿海的湿润地区,土壤及其母质因遭受强烈的淋溶过程,导致土壤中矿物元素大量流失,使土壤呈现酸性。
土壤中Ca, Mg, K等碱基离子的大量淋失,会造成根系养分的严重缺乏,同时NH4+的过量沉降导致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不平衡吸收。
已有的研究表明, 广州市土壤水与酸性降雨的化学结构基本相似,以SO42-和Ca2+为最主要的阴、阳离子。
但同降水相比,土壤水中H+,Ca2+, Mg2+, Al3+和NO3-浓度显著升高,NH4+明显降低。
《土壤的组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3. 理解土壤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土壤的定义和作用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破碎和有机物质混合而成的一种自然资源,是植物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壤具有保持水分、供给植物养分、支持植物发展等作用。
二、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1. 矿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蛭石等矿物组成,是土壤的物理基础。
2. 有机质:由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质组成,是土壤的营养来源。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对植物发展至关重要。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维持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植物的呼吸起着重要作用。
三、土壤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1. 提供养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为植物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养分。
2. 保持水分:土壤具有吸收和保持水分的功能,保证植物的发展和发育。
3. 支持植物发展:植物的根系可以在土壤中扎根,得到支持并吸收养分。
4. 形成土壤团聚体: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增进土壤颗粒结合成团聚体,有利于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土壤的定义和作用,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和质地,并讨论其可能的组成成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进行土壤采样和观察,了解当地土壤的特点和组成。
4. 教室展示:让学生用图片、图表或模型展示不同土壤类型的组成成分和特点。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应该对土壤的定义、作用和组成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应该重视土壤的珍爱和利用,增进土壤的健康发展,为地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罗薇;张会化;陈俊坚;柳勇;李定强【摘要】区域土壤有机碳调查在构建全球土壤碳循环的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211个广东省土壤剖面数据,通过计算各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合理评估广东省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广东省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25 Pg,其中,A层土壤(表层土壤,平均土层厚度为17 cm)有机碳储量为0.41 Pg,B 层(平均土层厚度为29.5 cm)为0.51 Pg,C层(平均土层厚度为48.9 cm)为0.33 Pg.依据土壤发生学分类,研究区铁铝土土壤剖面有机碳碳储量为0.976 Pg,占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78.1%.按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为1.01 Pg,占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80.3%.统计结果表明,底层土壤(B层+C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是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2倍以上,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碳库.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底层有机碳质量分数与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区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的表现.此外,每年由土壤退化侵蚀造成的直接进入周边水体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为13.3 Tg,约占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2%,同时每年有20.9 Tg有机碳在研究区土壤中重新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评估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27)009【总页数】9页(P1593-1601)【关键词】碳储量;土壤侵蚀;土壤有机碳;底层土壤【作者】罗薇;张会化;陈俊坚;柳勇;李定强【作者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X144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在1200~2500 Pg之间,约是大气碳储量的两倍,植被碳储量的2~3倍(IPCC,1990;Schlesinger,1991;Lal,1999;Watson et al.,2001)。
广东省普宁市土地资源特征广东省普宁市土地资源特征一.地理位置普宁市,粤东县级市,行政级别隶属于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东邻潮阳市,南邻惠来县,西南连陆丰市、陆河县,西北接揭西县,东北界榕城区。
二.气候普宁在东经115°43′10″~116°21′02″,北纬23°05′40″~23°31′48″之间,北回归线从市境北部通过,除北部少数农村外,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总体上讲,普宁的光热充足,雨热同期,适合农业发展。
光:普宁市日照充足气温高,夏长冬暖春来早。
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左右,平均每天约6小时,阳光充足。
温:普宁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1℃--22℃之间。
夏季长达半年以上,一般在4月份开始,到10月中旬方见秋意。
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夏季气温高而无酷暑,在气温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气温28℃左右,日最高气温≥35℃的酷热天数,每年在3天以内。
冬季时间短,一般在每年12月到次年1月份。
这一段时间里,本区受冷空气控制,气温相对较低,但极少有严寒。
最冷的1月份,日平均气温仍>13℃,高于气象学以日平均气温≤10℃为冬季的标准。
到2月份,气温回升,草木萌发,虽然仍有寒流的威胁,但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南国早春景象。
降水:普宁降水量地理分布不均,年降水量由东部逐渐向西南递增,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根据普宁气象局1959~1996年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降水量2112.3mm,最多年份是1973年3165.3mm。
此外,普宁的年降水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容易出现冬春连旱和夏秋洪涝灾害。
三.地质普宁地处榕练龙三江中上游的潮汕平原西缘,榕练两江于此形成的冲积、洪积平原连成连片平原,阴那山脉东南延伸支脉上的峨眉嶂山地、南阳山丘陵、大南山山地依次自西往东南环绕市区,铁山、小北山、洪山等低山丘陵及台地横亘练榕两江之间。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坡度和缓。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
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
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
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大致水平分布在北纬22度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缓坡台地和阶梯上、垂直分布在450m以下,原生植被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树冠茂密,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基本特征:砖红壤颜色类似烧红的红砖而得名。
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
雷州半岛的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色呈暗红色。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肥力较差,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砖红壤表层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
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广东地区的土壤肥力较差,因人为因素,自然植被破坏较甚,水土流失亦较严重。
所以更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才能更好保护自然又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