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21.40 KB
- 文档页数:2
梅州岩土勘察报告1. 引言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城市。
本文是对梅州市进行的岩土勘察的报告,旨在评估该地区的地质土壤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为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勘察范围本次岩土勘察的范围包括梅州市全境,主要集中在城市开发区和重点建设区域。
通过对选定的样本点进行采样和分析,可以对整个地区的岩土条件进行初步评估。
3. 地质概况根据勘察结果,梅州市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片麻岩、页岩和砂岩等岩石组成。
地质年代以中生代为主,存在着古老的地层。
岩层的完整性较好,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4. 土壤调查4.1 土壤类型根据采样和实验分析,梅州市的土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红壤:分布广泛,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种植。
•黄壤:土壤黏性较大,不易渗透,适合水稻种植。
•黑土:含有较高的有机质,肥力较强,适合蔬菜种植。
•酸性土壤:pH值较低,不适合某些作物的种植。
梅州市的土壤质地较为细腻,有较强的保水能力,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侵蚀和坍塌风险。
4.2 土壤湿度通过采样和测试,确定了梅州市不同地区的土壤含水量。
结果显示,梅州市的土壤湿度较高,主要受降雨量和地形起伏的影响。
在某些低洼地区,存在积水和涝灾的风险。
5.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对不同地区的地质和土壤条件的研究,对梅州市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
以下是评估结果:5.1 滑坡风险梅州市存在滑坡风险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区和陡坡地带,特别是在强降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避免潜在的滑坡灾害。
5.2 地震风险梅州市位于一个地震活跃带上,地震频率较高。
地震可能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抗震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5.3 土壤侵蚀风险梅州市的部分低洼地区存在土壤侵蚀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受到降雨和水流的影响。
合理的土壤保护措施对于减少土壤侵蚀风险非常重要。
6. 建议与措施鉴于岩土勘察的结果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下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确保梅州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安全性:•加强土壤保护工作,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坍塌。
广东地形气候1、广东省的地形地势和气候额~总体么?北高南低~北部为由南岭为主构成的山地地区~南部为珠三角平原地区~东西皆以丘陵为主~在北部的山地中有以韶关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水资源较为丰富~水系以珠江为主~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有小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炎热多雨~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台风及寒潮~2、汕头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
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
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
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先后与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韩国平泽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三是百载商埠,经济外向。
汕头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
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目前,汕头与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8个港口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53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大商社在汕投资兴业。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
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80人,人均耕地面积0.16亩,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迩。
汕头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誉海内外。
汕头民众更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而著称于世。
【地理位置】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
增城市土壤一、自然土壤县内自然土壤1263075亩,其中黄壤21612.4亩、红壤48037.5亩、赤红壤1186151.1亩、红色石灰岩7000亩、潮沙泥土274亩。
黄壤、红壤、赤红壤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黄壤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上地带,由于雨多雾大,淋溶作用强,心土形成大量的黄色水化氧化铁,故土壤呈黄色,土层厚度在40~70厘米之间,母岩以花岗岩为主。
红壤分布在500~700米之间。
此地带气候较暖,有机物积累和分解比黄壤快,土体呈橙色或红色,土层厚度在55厘米以内,母岩以花岗岩为主。
低于500米的山地为赤红壤,其中以花岗岩赤红壤面积最大,占地1073829亩,遍布于全县各地,以中、北部最多。
土壤有机物积累多,风化层较深,土层厚度10~100厘米以上,质地多为轻壤土或中壤土。
其次为红色砂页岩赤红壤,面积112322亩,主要分布于南部东江三角洲、增江三角洲边沿一带的岗丘。
土表层多为浅灰色或浅红色,质地沙壤至中沙壤。
红色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派潭地区,由于碳酸钙大量流失,土壤呈酸性反应,土层浅薄,质地粘重。
潮沙泥土分布于增江上游沿岸,面积很小.二、耕地土壤1982年全县开展土壤普查。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原则和广东省规定的划分标准,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四级分类制进行分类。
前三类,即2个土类、10个亚类、28个土属的情况,分述并表列如下:三、旱地土壤和分布旱地土壤有5个亚类:第一类为赤红壤。
经过开垦后形成的花岗岩赤红地和红色砂页岩赤红地两个土属。
主要分布在海拔5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上。
花岗岩(片麻岩)赤红地是由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红壤经开垦后形成的,广泛散布在县内各地的花岗岩地域的山丘岗地区,易被冲刷沙化。
以种植花生、杂豆、木薯为主,产量低。
红色沙页岩赤红地,由红色沙页岩母质赤红壤开垦熟化而成,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以及增江三角洲、东江三角洲边沿的三江、石滩、新塘、仙村的沙页岩岗丘坡地上,多种植花生、杂豆、木薯。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20101广州市概况1.1自然环境因素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
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米。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平均相对湿度77%。
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
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过境客水资源量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
广州属于赤红壤分布地区,有两个土种,分别是麻赤砂泥和厚泥赤土。
前者为砂质粘壤土,后者多为壤质粘土,土体都比较厚,多为中性或微酸性,易漏水漏肥,养分含量较低。
除此以外还有经改良的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耕地地力等级的研究与评价已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课题。
广东省作为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耕地地力等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进行研究与评价,以期为广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
其中,文献资料收集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政策文件等;实地调查主要针对广东省内的典型农田进行土壤采样、理化性质分析等;数据分析则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耕地地力等级评价模型。
经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的分布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广东省的耕地地力可分为五个等级:高、中、低、不适宜和未知。
其中,适宜耕地占比最大,约占60%;其次是不适宜耕地,占比约20%;最低等级的未知耕地占比最小,约10%。
我们还发现广东省的耕地地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农业管理方式有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东省耕地地力的分布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各等级耕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例如,适宜耕地一般具有较好的土壤肥力和水利条件,适合发展高效农业;而不适宜耕地则可能受到严重的水土流失、污染等问题影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针对不同等级的耕地,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以实现广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广东省耕地地力的研究与评价,我们得出以下广东省的耕地地力分布不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适宜耕地占比最大,是不适宜耕地的两倍;未知耕地占比最小。
为了保障广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针对不同等级的耕地采取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
例如,对于适宜耕地,可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不适宜耕地,应采取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等措施进行改善;对于未知耕地,应进行详细的土壤调查和评价,确定其利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管理的日益精细化,广东省的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将更加深入。
广东省某矿区Cu、Pb、Sn等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通过对广东省某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分析,矿区Cu、Pb、Sn元素浓度较高且呈现一定规律性,经地表槽探及深部钻探揭露,组合异常受矿化断裂构造所控制,为有利的找矿地段。
标签:地球化学特征Cu Pb Sn 找矿意义矿区及周边曾多次系统开展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通过分析发现了一批较好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为该区的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1矿区概况矿区位于北东向揭西―大埔隆起带(华夏古陆一部分)的边缘。
勘查区距北东向莲花山深大断裂带仅5km。
沿莲花山深大断裂带出露多个超基性橄榄玄武岩岩筒,显示超壳深断裂性质。
勘查区以北10km处是北西向丰顺―汕头大断裂通过的地方,北西向大断裂与兴宁永和北西向深大断裂相接。
沿北西向断裂带分布有霞岚、永和等基性、超基性岩体,显示超壳深断裂性质。
矿区内有多期次岩浆岩,岩浆活动频繁,形成杂岩体,侵入岩有燕山三期的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燕山四期石英闪长岩,燕山五期花岗闪长斑岩,岩脉有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钾长石花岗岩、辉绿岩、英安玢岩等,以及橄榄玄武岩岩筒。
岩浆岩活动不断演化,晚期富集铜等成矿元素。
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勘查地球化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覆盖区地球化学找矿工作[1]。
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可知(表1),矿区Cu、Sn等多金属元素丰度较高,化探异常较多。
在(J■a)与δO53(1)的岩石风化土中含Cu、Pb、Sn相对较高,一般比土壤的克拉克值高出5-8倍。
多元素综合异常根据单元素异常的分布、所处地质背景及元素组合特征,圈定测区综合异常4个(图1),现将测区内各综合异常的特征分述如下:AP1号Cu、Pb、Sn综合异常:位于矿区北部,成矿元素较多,以Cu、Pb、Sn元素浓度较高为主要特征,异常浓集部位呈北东走向展布,元素的“隆起”趋势特征较清晰。
异常形态呈长条带状,长轴北东方向,长约1300m,宽250~500m,面积约0.50km2。
广东省土壤分布广东典型土壤主要有富铝土、变性土、初育土、人为土,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
(一)富铝土富铝土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基盐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广东的富铝土类型包括的土类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赤红壤,红壤,砖红壤是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24.8%,37.96%,5.15%。
①赤红壤赤红壤系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市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类 4.5%。
由此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是相当丰富的。
②砖红壤砖红壤是我国最南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
广东省的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其母质主要有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
③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北部,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构成,此外尚有竹类、藤本。
一般低山浅丘多稀树灌丛及禾本科草类,少量为马尾松、和云南松组成的次生林。
④黄壤黄壤的形成包含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两个过程。
由于高温多雨、岩石风化强烈,在成土过程中难移动的铁、铝在土壤中相对增多;土壤终年处于相对湿度大的环境中,土体中大量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
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
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精选文库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广东省高州石鼓地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黎旭荣【摘要】富硒土壤是一种稀缺的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农业经济价值。
以每1 km 8~16个点的表层(0~20 cm)、10条剖面的深层(100~220 cm)土壤以及6件岩石样品数据对广东省高州市石鼓地区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石鼓地区表层土壤以高硒为主,高硒面积达59.06%,适量硒土壤面积占40.94%,没有硒缺乏和硒过剩区域。
深层土壤在硒含量适量区随深度变化不大,而在高硒区域硒富集于浅表层约60 cm处。
表层土壤高硒含量位于北西侧及中部第四系冲积平原区,其次为北东部、中部新近系盆地相含油含煤地层,在南部白垩系河湖相砂泥岩硒含量基本呈自然状态―弱富集特征。
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H之间的关系不大,而与成土母质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富有机质的细粒土壤更有利于硒的富集。
%Selenium ( Se ) is a kind of trace element in the soil, which h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e economic values. A Multi -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was performed in the Shigu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collecting soil samples from the surface (0~20 cm) and deep section (100~220 cm) soil layers, 8 ~16 samples every 1 km2 and 3 ~6 samples every one section, respectively, for statistic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of soil selenium in the Shigu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selenium in surface soil of the plain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country, and its distribu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rising trend from northwest to central, and high values in northeast, as will as low values in southern Cretaceous lacustrine sand and shale area. About 59. 06% of the soil in area is highselenium, and 40. 94% of the soil is sufficient. However, there is no deficiency and excess selenium area.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H and soil selenium content, while the fine parent material and organic matter tend to adsorb Se thus enriching soil Se.【期刊名称】《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年(卷),期】2016(023)008【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高州石鼓;土壤硒含量;富集特征【作者】黎旭荣【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硒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稀散元素,能抑制化学致癌物,预防镉中毒,对汞和砷等重金属的毒性有明显拮抗作用[1]。
广东的自然地理一、广东的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20°09′N~25°31′N,109°45′E~117°20′E,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沿汕头(南澳)——广州(从化)——肇庆(封开)横贯广东。
2、海陆位置: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北依南岭,南临南海,东北部与台湾海峡相望,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对,是我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3、邻省:接壤的省区自东往西依次是:福建、江西、湖南、广西。
深圳濒临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濒临澳门特别行政区。
4、面积(1)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总面积的30%(2)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总面积的70%,广东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
(二)自然环境1、地形(广东最高峰:石坑崆,高1902米)(1)地形复杂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有九连山、罗浮山、莲花山、天露山、云开大山等,最高峰石坑崆,平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0%。
复杂的地形为农业多样化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条件。
(2)地势北高南低,南岭是珠江与长江的分水岭。
(3)四大地形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全省最大的平原)、粤东山地丘陵、粤北山地和粤西山地台地。
(4)独特地貌:广东地貌形态复杂,肇庆岩溶地貌、韶关丹霞地貌、西樵山火山岩地貌、汕头海蚀地貌等奇特优美。
2、气候(1)气候类型: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
(2)特点:长夏无冬,降水呈南多北少的趋势。
降水集中在4~9月,雨热同期,由于夏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水年际变化不大。
(3)优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全年生长,最适宜种双季稻加冬种作物一年三熟。
劣势:旱涝频繁,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是全国各省中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
广东灾害性天气多,主要有:“四风”,即台风、寒露风、清明风、干热风;“三水”,即龙舟水(芒种水)、秋分水、早春低温阴雨;“二旱”,即春旱、秋旱。
xx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
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
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xx的分布与面积:
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
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
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4.5%。
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
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大致水平分布在北纬22度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缓坡台地和阶
梯上、垂直分布在450m以下,原生植被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树冠茂密,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基本特征:
砖红壤颜色类似烧红的红砖而得名。
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
雷州半岛的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色呈暗红色。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肥力较差,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砖红壤表层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
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广东地区的土壤肥力较差,因人为因素,自然植被破坏较甚,水土流失亦较严重。
所以更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才能更好保护自然又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