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与科斯定理
- 格式:ppt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12
外部性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手段和科斯定理摘要:现代经济日趋壮大,生产能力带来产品数量激增,同时,由此产生的外部性也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治理外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
通过对外部性内部化手段的分析,介绍了公共政策手段的类型,着重比较了公共政策手段,即庇古税和科斯定理之间的特点,找出了其在解决污染问题方面的优劣。
关键词:外部性;公共政策;科斯定理1 外部性内部化方法简介矫正税矫正税又称庇古税,基本思路是负外部性的发出方必须对每单位的外部性行为支付税收。
其计算公式为T=MSC-MPC=MEC=E(X)T为矫正税MSC,MPC分别为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
从矫正税来讲,它能够促使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将社会成本考虑到其私人产生成本去,并产出与社会成本相符的数量,提供政府收入增加,并有效地减少污染。
然而,矫正税也必然有其局限性,由于外部性成本计量上的困难,以及公共政策管理成本增高和寻租行为出现,使得矫正税的治理效果大大削弱。
矫正性补贴这类补贴主要针对正负两类外部性提供补助,对正外部性提供补助相当于扩大其外部影响以达到增进社会福利的效果,而对负外部性提供补贴表明向污染者行贿。
向正外部性提供补助。
政府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厂商进行补贴,使产量达到市场效率量。
向负外部性者提供补助。
负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效是具负外部性的生产或消费的产品数量过多,为矫正负外部性,鼓励厂商和企业减少产量的行为给与补助。
公共管制指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其特殊行为。
这个治理外部性的方法运用的范围较广,也是普遍的政府手段,但是它要求与负外部效应的生产函数一致,并且信息完全。
第三种力量依靠道德力量和舆论监督来抑制外部性,但是具有非强制性,非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科斯定理利用市场机制,从界定产权的角度解决外部性,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手段又往前迈进一步。
第三章科斯定理第一节外部性及其解决思路第二节科斯三定理及相关定理第三节科斯定理遭到的批评及评价第四节科斯定理的意义第一节外部性及其解决思路一、外部性及其后果二、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及评价三、科斯解决外部性的新思路一、外部性及其后果(一)外部性的含义及类型(二)外部性的后果(一)外部性的含义及类型1.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2.外部性分为四种类型:即生产者正外部性、生产者负外部性、消费者正外部性和消费者负外部性(二)外部性的后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经济的外部性不能为市场所涵盖,它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产生种种扭曲,其结果是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根据外部影响的实施者分为生产的外部影响与消费的外部影响。
?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与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但一般来说,经济学中所说的外部影响常常是指外部的不经济,或外部的副效应。
二、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及评价(一)解决外部效应的传统思想(二)对解决外部性传统思路的评价(一)解决外部效应的传统思路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者,政府应提供相当于外部收益的财政补偿,以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鼓励其将产出量扩大到社会最大效率的水平。
对于负外部性,可以通过修正性税,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以解决因外部性引起的资源非帕累托最优配置问题。
(二)对解决外部性传统思路的评价1.在与公众有关的决策中,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
2.即使政府能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干预经济活动,但由于下列原因,也可能导致其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不是没有成本的。
?政府干预效果的不确定性。
?政府干预的另一个代价是围绕政府活动可能产生寻租活动。
塔洛克1967年认为,当企业从竞争走向垄断后,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即垄断产生的租金。
“外部性”问题与“科斯定理”的伦理追问一、“外部性”背后的道德问题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效应是指在生产和消费中,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
“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
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1]这就是说,外部性是指一个主体的行为和选择对另一个主体造成直接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增加了他人的成本或者减少了他人的利益,就是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相反,如果这种影响增加了他人的收益或者减少了他人的成本,就是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
在这里,“直接”二字很关键,它意味着一个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对其他主体所造成的影响不能称为外部性。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他把这个概念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个人与社会之间[2]。
可见,外部性涉及人们的行动,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transaction),即交易。
在交互行动中,人们之间存在利害冲突。
某个人或某些人可能会承担或获得另一些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
因而从伦理的维度来看,外部性问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有关利益的互动关系。
根据外部性的来源和后果,新制度经济学把外部性分为四种类型:即生产者正外部性、生产者负外部性、消费者正外部性和消费者负外部性。
因此从理论上讲,外部性问题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可能个人为社会做贡献,也有可能个人的活动由社会来承担。
前者被称之为“外部经济”,后者被称之为“外部不经济”。
但现实中前者出现的概率极小,多数情况下的外部性问题指的是后者。
造成外部性问题的原因在于大于个人成本的那部分社会成本没有进入市场,由于无法为它们定价,所以社会不能让这些个人为自己的行为支付代价。
科斯定理的条件有( )。
科斯定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主要探讨了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
科斯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当私人交易成本为零时,无论资源分配的初始权利归属如何,通过私人协商,资源都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有效的分配。
科斯定理的条件如下:
1.完全信息:科斯定理的前提是交易双方必须具有完全的信息。
只有在双方都知道彼此的需求和供给情况时,才能进行有效的协商。
2.无交易成本:科斯定理假设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成本为零。
这意味着双方可以自由地协商和达成交易,而不受任何成本的限制。
3.明确的产权:科斯定理要求资源的所有者有明确的产权,可以自由支配和转让自己的资源。
4.无外部性:科斯定理只适用于没有外部性的情况。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衡量和交换。
科斯定理的条件是保证资源在市场上有效配置的基础。
只有在满足完全信息、无交易成本、明确的产权和无外部性的情况下,资源才能通过私人协商达到最优的配置。
科斯定理的提出为研究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是由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项理论,于1960年首次发表。
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权利明确:科斯定理认为,在存在完全权利明晰和无交易费用的情况下,资源的最优配
置不依赖于初始分配的权利归属。
2.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主要应用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即一个人或者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人
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的情况。
3.谈判与协商:科斯定理的关键在于谈判和协商过程。
当存在外部性问题时,受到影响的
各方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来确定资源的最优配置。
4.交易成本:科斯定理假设交易成本为零,即各方之间进行谈判和达成协议的成本为零。
这样,当外部性问题引起资源配置的失效时,各方可以通过自愿的谈判来重新分配资源,以实现最优配置。
5.合作与博弈:科斯定理强调合作和博弈的作用。
各方可以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没
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合作和博弈来达成最优解。
需要注意的是,科斯定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现实中,存在着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因素,这可能导致科斯定理的应用受到限制。
此外,科斯定理也引发了大量讨论和争议,关于权利界定、交易成本以及政府干预的角色等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