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22
中医养生学专业发展现状概述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学科,致力于解析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方法和应用,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身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发展历史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医养生一直被当做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对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开始受到冷落。
直到近年来,中医养生学逐渐受到重视,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建设得益于相关高校的学科布局和研究机构的设立。
许多大学开设了中医养生学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中医养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同时,许多研究机构也开始致力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推动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方向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医经典的解读与研究、中医养生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中医养生实践的应用与推广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学也逐渐融入到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中,与营养学、心理学、运动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理论研究进展中医养生学的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对中医经典文献进行了深入解读,探索中医养生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同时,一些新兴研究方向也逐渐形成,如中医养生与人体生物时钟的关系、中医养生与遗传学的关联等。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医养生学理论的认识,也为中医养生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践应用现状中医养生学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中医养生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
例如,针灸、推拿、草药等中医养生方法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普及和认可。
此外,中医养生还涉及到饮食调理、运动保健、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发展前景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对传统医学的认可度增加,中医养生学专业的需求也将逐渐增长。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兹简要介绍如下。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第一节上古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
这说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现在人人讲究文化养生,现在就来看一下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
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
《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
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
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
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
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中医养生学专业就业前景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随着人们对养生健康的重视,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技能要求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就业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保健品公司、养生休闲产业等领域。
在医疗机构中,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担任中医师或中医养生顾问等岗位;在健康管理机构中,他们可以从事健康咨询、养生顾问、健康产品推广等工作;在保健品公司中,他们可以参与保健品的研发和销售;在养生休闲产业中,他们可以担任养生顾问、养生讲师等职位。
可以看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
行业发展趋势中医养生学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未来的发展也将保持良好的势头。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养生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而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将成为养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预计未来几年,中医养生学行业将会继续扩大,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专业技能要求中医养生学专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
首先,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等。
其次,他们还需要通过实践能够熟练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操作技能,如中药制剂的配制、针灸、按摩等。
此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中医养生学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断增加,中医养生学专业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因此,有意向从事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放心选择此专业,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医养⽣学的发展历程 ⼀、中医养⽣学及其内涵1、中医养⽣学 中医养⽣学是研究和阐释⼈类⽣命发⽣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法的⼀门实⽤学科。
2、中医养⽣学内涵 中医养⽣学⾸先是当权者的喜爱、只要国家太平⽆事⼀定会受到极⼒追捧,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养⽣已经相当完备,再经历汉唐、宋元和明清时代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庞⼤体系。
养⽣就是根据⽣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段,所进⾏的保健活动。
养⽣(⼜称摄⽣、道⽣)⼀词最早见于《庄⼦》内篇。
所谓⽣,就是⽣命、⽣存、⽣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是通过养精神、调饮⾷、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法去实现的,是⼀种综合性的强⾝益寿活动。
3、中医养⽣学的⽬的是治未病 中医养⽣学就是根据⽣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段,所进⾏的保健活动。
中医养⽣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其⽬的是治未病。
⼆、中医养⽣学始于⽅道 中医养⽣学与中医同步产⽣,早期就是⽅道,距今9000年前。
中医养⽣学涵盖三个分⽀,即所谓的修⾝、养性和炼⽓。
其中: 1、修⾝就是调养⾝体,通过⾷物调整获取均衡营养,通过锻炼与运动等保持⾝体内部各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2、养性就控制神情,通过悟道获取⼼态平衡,控制情绪始终处于正常范围,通过抑制欲望防⽌⾝体透⽀,与⾝外世界和平相处。
3、炼⽓就是⽓功,这是⽅道的主要修炼⼿段之⼀,通过意念与呼吸的运⽤,实现体内各⽣理系统的⾃主控制。
三、现代中医养⽣学今天的中医养⽣学严格说不属于医学专科、⽽是⼀个⼴泛的学科,其核⼼理论与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理医学、⾏为科学、医学保健、天⽂⽓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具有同样观点,是中医理论中最为现代医学所接受的学科。
中医养⽣⽬前具有独⽴的健⾝体系,演绎出规范的养⽣原则。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生活实践和实验经验。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延续和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一些养生方法和经验。
这些养生方法主要基于中医经典中的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到了战国时期,养生学开始体系化地发展起来。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系统地论述了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强调了防病和强身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下田,不饮盖断,不射怒火,不从大夫脱”等生活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养生学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唐代,道教的养生观念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强身健体”被广泛提倡,形成了以长寿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养生观念。
宋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本草纲目》成为了我国最早的草药学专著,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养生草药和养生方法,对中医养生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中医学者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养生学的著作,如《养生范》、《神农本草经》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中医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一些新的养生方法和理论也不断涌现,如针灸养生、气功养生、中药养生等。
同时,中医养生学也开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养生观念。
总体而言,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从实践经验到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
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寿亲养老的文献,一般总称为养生(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艳的花朵。
由于中医很重视养生,所以得享高寿者还是比较多的。
曾据《中国医学人名志》加以统计,记载有年龄者共得149人(秦代的崔文子三百岁、后汉的葛越二百八十岁未计在内)。
其中,80岁以下者42人,80岁以上者70人,90岁以上者27人,100岁以上者10人。
最小者28岁,最大者103岁,平均寿命超过80岁。
近年来,泛论中医养生要旨的文章不少,但系统地讨论其发展的文献较少。
现综历代有关著作,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分成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先秦时期:广义地说,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但时代湮远,论无实证,故不加详述。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划,已带有文字性质,但不成系统)。
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胀为母字,产妇临产先出水后儿头先露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龋字)的记载;也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在所载动植物(动物47种、植物15种)中,可能还有些可供药用者。
总之,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载医和治晋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古今医统》载范蠡有“服饮药饵”的办法,授术于孔安国等,“寿皆百岁,面如童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也有很大促进。
养生学总结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学发展历史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上古时期)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汉时期)完善(晋隋唐时期)突破(宋金元时期)发展(明清时期)振兴(现代).1.养生家的养生哲学代表人物:嵇康方法一:防微杜渐,养护元气。
●稽康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元气是一切事物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生命之本。
●元气藏于肾。
肾的元气强,身体就强,寿命就长;●肾的元气弱,身体就弱,寿命就短。
●养护元气的方法一者少言语,养内气; 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戒嗔怒,养肝气; 六者少思虑,养脾气; 七者寡嗜欲,养心气。
方法二:形神兼养,神主形从。
●稽康认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消散,此五难也。
情绪的平稳是健康的一个关键要素。
人们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淡然而和平。
方法三:择地而居,环境养生。
●《素问·疏五过论》篇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明确阐明了诊治疾病除了要注意饮食因素外,还要注意地理环境的影响。
●稽康在《养生论》中就有关于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描述,如“颈处险而瘿”,●《养生论》还指出: "齿居晋而黄",是指居住于秦晋一带高氟区的居民,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极高的水,牙齿容易变黄。
●环境与健康●《世界资源报告》指出,全球疾病中,23%与环境因素有关。
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有害化学品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
●居室环境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也很重要。
据环境卫生学要求,室内温度在16'C -24'C、湿度在50% -60%为最佳。
中医养生学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
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
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开扩了眼界、增长了智慧、保护了生命、强壮了身体。
劳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