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社科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文章一:《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特征的丧失。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本土文化的一些策略。
问题:1.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 文章提出了哪些策略来保护本土文化?答案:1.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特征的丧失。
2. 文章提出的保护本土文化的策略包括:加强本土文化的教育,鼓励本土文化的创新,以及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本土文化遗产。
二、判断题文章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1. 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导致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增加?2. 文章是否提出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答案:1. 正确。
互联网的普及确实导致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增加。
2. 正确。
文章提出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
三、简答题文章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
问题: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2. 可持续发展在哪些领域有实践?答案: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 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等领域都有实践。
结束语:通过本次阅读试题,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全球化、信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社会议题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安全、可持续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进阶练04 社科文阅读10篇(最新热点题)(原卷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社科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魔盒”。
越来越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副行长雷切尔·凯特曾表示:“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
”报告《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由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
其中,横扫澳大利亚约20%土地的山火,不仅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同时还使10万种野生动物遭殃,各类损失保守估计为50亿美元。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气候变迁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属于“敏感脆弱”型产业,大自然的任何变化都会波及农业生产,这使得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处于“同一安全体”之中。
具体而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粮食供给层面,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减产,降低了国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数量。
全球变暖导致的旱灾频发,不仅导致农业灌溉用水日益短缺,也因水分的加速蒸发降低了土层的含水量,破坏了土壤肥力。
而沙尘暴和洪水的暴发,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的侵蚀,加重土地盐碱化,造成庄稼枯萎或粮食质量下降。
同时,气候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易诱发虫害等次生危机。
此外,出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在粮食歉收时,产粮国往往会采取紧缩型粮食政策,这威胁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完整。
其次,在粮食获取层面,气候变化弱化了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导致其粮食购买力下降。
判断一国粮食安全与否,仅从供给端考察远远不够,还需关注获取端。
因为即便全球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但如果国民无法获取,则仍将被视为粮食不安全。
连续干旱或特大洪涝的暴发易使农民一年的耕种毁于一旦,没有可供外销的粮食,其经济收入必将受损,进而削弱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之社科类作品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山东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以“仁”为内核的价值取向,以“忠”为标志的爱国情怀,以“义”为特征的做人品格,积淀形成了山东人民敦厚纯朴、忠诚团结、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的鲜明个性和精神品质。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熔铸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沂蒙精神。
一方面,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另一方面,孟子“政在得民”的“仁政”学说,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述,都把“民本”作为治政的重要理念。
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统一于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革命实践;党为民爱民,人民爱党爱军,共同演绎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利益羁绊。
沂蒙精神所展示的正是家国关系的双向统一和高度融合,所诠释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下的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所彰显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及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沂蒙精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忠”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理念,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忠”的理念,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忠诚观,强调要“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这样的“忠”,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忠”,体现的是党心民心的高度融合统一。
在沂蒙根据地,党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惧牺牲、英勇奋斗,团结带领根据地人民开展减租减息、土地还家、发展生产、民主政治、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彰显了“忠诚于人民”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
社科文阅读训练口相勇杨日红钱德宝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1—3题。
民间外交更能打动人心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
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缺少了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崛起的喜悦中夹杂的狭隘民族主义成分所产生的众多解气的话语,不仅无助于中国说服世界的努力,反而成为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负面内容的重要原因。
中国迫切需要在对国际政治和中国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
培育大量具有说服世界能力的民间人士。
换句话说,中国人多,中国外交更需发挥民间优势。
事实上,民众有意识的参与使众多涉外活动具有了外交意义,甚至比经过精心修饰的外交表述更能打动人心。
从二战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间,中国和美国处在敌对、猜疑、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状态。
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之后说:“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最抱敌意的国家。
”但他第一次到上海时,早晨抽空跑出去看了看街上的人.回来却说:“中国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脸上带着佛一样的微笑。
”见到面目慈祥的中国人,观念就变了。
基辛格转变观念的启示,也为我们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长久以来,西方人坚信他们的文明是世界惟一成功的文明。
它们是国家治理的范本,其生活式值得向往。
有些国家推行———一:夏至亘三∑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就是以这种意识为思想蓝本的。
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却必将证明“价值观外交”政治视野的局限性。
2007年韩中贸易额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
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之间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
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最近总结说:“在世界上。
能与中国人用杯子喝53度白酒的只有韩国人,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
”中韩两国人士炖上一盆狗肉,盘腿上炕谈生意时可能没想到外交,但却促进了外交,所以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
事实证明,通过经济活动中民众的交流,中华文明逐渐扩大了在西方的影响.西方在如何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方面逐渐变得客观起来,对中国持肯定态度的声音越来越多。
热点01 社科类文本阅读训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30分钟)1.选文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经济、思想、哲学等方面的论述型的文章。
首先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
其次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
再次关注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
2. 考点相对固定,命题形式相对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
2023年是新课改后上海第二次高考,将会在2022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考生把握总体论证思路、把握文章主要论点的考查。
一、考点解读1.“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与“把握主要概念的内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合并把握,主要是指词句理解。
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等以及不同词语、概念的关系。
2.“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可与“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合并理解,主要是指信息筛选。
主要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摘要、组合、概括并重新表述。
“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
3.“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可与“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合并理解,主要是指思路把握。
即能够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4.“用文字解释图表,完成图文转换”指能根据文章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材料中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找出图文对应信息,补充、概括、说明图表信息。
5.“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与主要是考查推断、探究能力。
是指对文中未有的信息或所论述的事物根据文意进行合理预测、推演、判断、探究。
高三全国卷高考训练《社科类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高考导向标练习题组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高考】社科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及考题梳理壹~知识梳理~一、社科文考情梳理:(一)考纲中对社科文阅读的要求I.识记与理解I.2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I.3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II.分析与综合II.8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II.9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II.10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II.11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II.12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II.1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社科文侧重的是社会科学,即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艺术学、逻辑学、语言学、史学、军事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在内的社会学科。
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
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
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
(二)题型与题量选择题:关联词、排序、文意理解简答题:词语含义,词、句、段作用题,语法、修辞在表达效果题,概括题,思路、结构题等等【6道题目左右】(三)分值(16分--18分)二、社科文考点及答题方式梳理:(一)题型和答题方法归纳一、词语的含义1、总述:高考常见题型,社科文阅读出现频率很高,考察的形式变化不大,基本以“词语含义”为常见考察点,分值为2分。
2、答题格式归纳:对词语的理解,要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分析文章总体的思想和感情,不论是科学类文章还是文学作品,都有认真分析全文的内容,以面代点,从对文章全面理解的角度上,把握词语在整体意义中的个性含义。
注意三点:Ⅰ、分析词语的原意,联系语境,联系文章背景等。
Ⅱ、原意必须结合语境,才是王道!1: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要看词语前后文的内容,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也有个别在代词的后面)。
社科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
..,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
”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
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答:①
②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答:核心是指(不超过10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
答:(1)
(2)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B.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白、杜甫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嘲风雪、弄花草,所以被他砍得所剩无几。
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E.白居易的诗歌美学思杨有许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处。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20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
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其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的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
.....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于我们的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
杂的情况
....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化教育”的传统。
哈佛本科生在校4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
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
....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
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是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
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在探索自然界的基础知识。
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
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追溯到最初并未考虑它的实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就是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者之间的合作。
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念、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有删节)1.作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教育?
答:“最好的教育”是一种
的教育。
2.“复杂的情况”是指
3.“同样的观点”是指什么观点?
答:指的是
4.“基础研究”是怎样的一种研究?
答:
5.作者在提出“另一个重要挑战”之前所阐述的那个“挑战”指的是什么?
答:
附:答案及简说
(一)
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C、D(对照原文可作判断)
(二)
1.培养更具有创造性,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原文用“不仅……还”作了阐释)
2.社会要求大学教育和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的经济效益。
(要注意本段论述的针对性)3.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根据‘同样的观点’……”是承接上文而来的)
4.是深入探索自然和人类最基本层次上的知识的科学研究(下句“我所说的基础研究……”就作了阐述)
5.如何使大学教育和研究重视人的全面培养,重视基础研究。
(文章标题的中心是“面临的挑战”。
请注意第二段首句“固然……然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