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力的平衡教案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3
力的平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二力平衡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存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探究过程。
难点:①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②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备注: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分是个难点,可让学生很熟悉平衡力之后,再综合对比。
循序渐进,降低难度)【教学教具】学生器材:带滑轮的铁架台、钩码、纸片、细线、小车、剪刀、自制带滑轮长木板媒体应用:电子白板等【教学过程】播放走近科学----《概念磁悬浮球车》,设置悬疑,引入新课。
一、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1、回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得平衡状态的概念:物理学中把运动状态不改变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学生活动1】:列举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学生活动2】尝试画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示意图。
【教师总结】: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也可能保持平衡状态,物理学中,把平衡状态下物体所所受的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初中物理学从把最简单的两个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称为二力平衡。
二、平衡条件【引入】:提问:物体受任意两个力,一定会处于平衡状态吗?-------引出两个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刚开始启动的汽车(2)光滑斜面的上的加速下滑的小球(画图受力分析)【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施加于物体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呢?2、猜想与假设:【引导】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力的哪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二力平衡的条件可能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力的平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我的口吻,为我的学生们设计了一节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节课的主题是“力的平衡”。
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平衡状态。
我希望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亲手感受力的作用,理解力的平衡状态,并能够自己判断力的平衡与否。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
2.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状态,能够判断力的平衡与否。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
难点:理解力的平衡状态,能够判断力的平衡与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力的演示仪,各种力的作用物,如小车,气球等。
2.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车,一些气球,以及一些小物品,如小石子,小纸片等。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演示仪,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力的作用,引入力的概念。
2.讲解:我会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以及力的平衡状态。
我会通过各种示例,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状态。
3.实践活动:孩子们自己动手,通过摆放物品,使小车保持力的平衡状态。
我会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如何使小车保持平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力的作用,理解力的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状态,能够判断力的平衡与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力的作用和平衡状态,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力的理解。
这就是我为一堂幼儿园的“力的平衡”课程设计的内容。
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平衡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力的平衡”课程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力的作用,理解力的概念,以及理解力的平衡状态,是本节课的两个重要难点。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83《力的平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3章《力的平衡》。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了解平衡力与不平衡力的区别,以及掌握力矩的概念及其在平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条件,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平衡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力矩的概念,并能运用力矩分析物体的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矩的概念及其在平衡中的应用。
重点:力的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力矩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如:跷跷板、天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平衡条件,并通过例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平衡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4. 力矩概念的引入通过力矩演示仪,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矩的概念,并讲解力矩在平衡中的应用。
5. 力矩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力矩分析物体的平衡。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的平衡条件:① 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② 多力平衡: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构成一个封闭的力多边形。
2. 力矩的概念:力矩 = 力× 力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已知其中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第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使物体处于平衡。
2. 答案:(1)错误。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还需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处于平衡状态。
(2)第三个力的大小等于前两个力的合力大小,方向与前两个力的合力方向相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的概念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2.能够判断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的条件;3.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的原理;4.掌握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1.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1.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你是否遇到过力的平衡的情况?能否举出一些例子?2.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的三要素。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的平衡?什么情况下物体处于力的平衡?2.通过举例,解释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三、力的平衡的实验(15分钟)1.实验前的准备:将一个小球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指轻轻接触小球的一侧,观察小球的反应。
2.实施实验:让学生按照前面的准备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小球的反应。
3.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是静止的?小球处于什么样的力的平衡状态?四、力的平衡的判别方法(10分钟)1.讲解力的平衡的判别方法:物体处于力的平衡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判断:a.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b.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的矢量和为零;c.物体上的所有力对应的力臂之和为零。
五、实例分析(15分钟)1.给出一些实例情境,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并用力的平衡的判别方法解释原因。
六、练习与讨论(15分钟)1.给学生几道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力的平衡的判别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结果并向全班报告。
七、总结归纳(10分钟)1.总结力的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判断方法。
2.强调力的平衡与物体静止之间的关系。
八、拓展延伸(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物体可能不处于力的平衡状态?请给出一些例子。
九、作业布置(5分钟)1.思考题: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合力为零?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合力不为零?2.练习题: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练习题。
十、课堂总结(5分钟)1.整理课堂笔记,梳理知识脉络。
2.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思考题进行答疑和讨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2力的平衡教案(教科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平衡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条件的运用。
难点:力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衡尺,钩码,滑轮组,力的演示器。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力的演示器展示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解释力的平衡条件,并举例说明。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平衡尺,钩码,滑轮组等教具,进行力的平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的平衡条件是否成立,讨论如何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决问题,并写成观察报告。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设计意图:二、讲解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讲解环节,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并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这是因为在后续的实验和讨论环节中,学生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难点是力的平衡条件的推导,而教学重点则是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验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与重点:在实验环节,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平衡条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8章第2节力的平衡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通过力的平衡这一节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并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采用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平衡的知识。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是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重点是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掌握。
步骤一: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的概念。
步骤二:讲解力的平衡的条件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的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三:应用力的平衡的知识通过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平衡尺测量物体的重心位置,利用滑轮和细线悬挂物体,并测量物体的重力等。
活动重难点是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但部分学生在应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课后,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力的平衡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物理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是力的平衡的概念,是力的平衡的条件,是力的平衡的应用。
关于力的平衡的概念,这是整个教案的基础。
在引入新课时,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
这个实验非常关键,因为它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到力的存在,并引发他们对力的平衡的思考。
在实验中,我让学生手持弹簧测力计,同时用细线悬挂一个钩码。
2. 力的平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力的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3.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和分析力的平衡的现象和规律;4.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力的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力的平衡的条件;3.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4.力的平衡的实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力的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2.力的平衡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呈现两张图,一张是斜坡上的物体,一张是沉浸在水中平衡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
2. 理论讲授(1)力的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力的平衡指的是物体所受的所有外力的合力等于0,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或固定位置。
特点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必须同时考虑。
(2)力的平衡的条件力的平衡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 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外力的合力为0;② 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外力的合力所在的直线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③ 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外力的合力所在的直线方向上力的代数和为0。
(3)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判断力的平衡需要通过力的图示或夹角的方法判断。
当两力相等时,夹角为180度;当两力不等时,须建立合力的连接线段,在其中垂直于其方向(可以if 正、if反取决于合力方向)作出新方向,将合力和另一力作比较较为简便。
3. 实验(1)实验名称力的平衡实验(2)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和分析力的平衡的现象和规律,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悬挂器、重物。
(4)实验步骤① 将弹簧测力计用扣环挂在挂钩上;② 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③ 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此读数即为重物的重力;④ 同时在重物下方,上下方向各挂一重物,重物尽量重;⑤ 再次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此读数即为三个物体的合力;⑥ 分别测出上下两物体的重力,分别为G1和G2。
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仪器材料】书本、铅笔、毛巾、木板、光滑玻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
(3)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在百科全书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牛顿和伽利略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小报告。
【板书】
第二节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一、二力平衡
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 猜想:
(2)制定方案:
(3) 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案: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能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 认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1. 教具: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2. 实验材料:剪刀、绳子、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引入力的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平衡。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示例:展示一个悬挂的电灯,让学生观察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引导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讲解: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滑轮、绳子、挂盘等器材搭建一个简易的平衡系统。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不同。
3. 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示例:展示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让学生分析小车受到的平衡力,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求解力的大小。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巩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或解题过程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平衡的应用》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本节课——《力的平衡的应用》的复习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巩固和加深对力的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复习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参与一系列实践活动,巩固他们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掌握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复习,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力的平衡的模型、计算器、实际问题的小案例等。
五、活动过程1. 开始活动,我先向孩子们介绍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通过力的平衡的模型,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力的平衡的意义。
3. 在孩子们掌握了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后,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4. 我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发现孩子们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计算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训练。
对于力的平衡的应用,我们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制作风筝、荡秋千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
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些力的平衡的应用案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这是本次复习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力的平衡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的平衡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1. 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
2.探究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0的现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是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
(例如: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而有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
(例如: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进行新课
一、力的平衡
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
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
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
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否则这几个力就不能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6—2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
物体将向较大的力的方向加速运动。
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
物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
体将发生转动。
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 和地面的支持力N 。
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 和支持力N 是平衡的。
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 。
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
方向竖直向下。
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
(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
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
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四、二力平衡拓展
1.力的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
⎪⎨⎧⇔匀速直线运动静止=合0F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受到的力之间没有关系
2.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平衡力:两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
【课堂小结】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也称为平衡状态;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二力平衡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平衡力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 二力平衡条件
1、作用于同一物体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布置作业】
课本113页1、3题
同步探究本节练习题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方向加速
物体将变速,向合合F 0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