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吐血黑便的诊疗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诊断鉴别中医诊断: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
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
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
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
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
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
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
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西医诊断:首先必须迅速问清病史,不可忽视,重病出血亦可一边抢救,一边了解病史。
(1)既往有否胃、十二指肠疾病史、有否肝病史、有否钡餐和胃镜检查史。
(2)出血前有否服用药物的历史,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及解热镇痛剂,有否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中药方治疗效果显著。
一:主治呕血、黑便。
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组成大黄、白芨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4 5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出血量多势急者,可每2小时服药1次。
功用止血、祛淤、生新。
二: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地榆炭,侧柏炭各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
(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用法(1)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350-400毫升,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2)溃疡止血粉:上药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下,每天服2-3次。
功用 (1)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
(2)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淤、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备注:本方为冶“脾胃虚寒,不能统血”之上消化道出血者而设:若证属虚多实少者,仍可用本方。
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临床一般以溃疡止血方(汤剂)治疗即可,若证情重者,应配用溃疡止血粉(散剂)治疗为宜。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认为是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胃有积热,热伤胃络,迫血外溢而吐血。
或脾胃失和,酿湿生痰,痰火扰动胃络也可引起吐血。
若热郁肠道,灼伤阴络,而致便血。
一、引言黑大便,中医学称为“黑便”、“便黑”,是指大便呈黑色或暗红色,质地黏稠,如柏油状。
黑大便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各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认为,黑大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
本文将结合中医辨证理论,探讨黑大便的辨证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血液失于统摄,从而出现黑大便。
2. 湿热蕴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于肠道,导致肠道传导失司,血液下行不畅,出现黑大便。
3.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血液运行受阻,出现黑大便。
4. 肾阴亏虚:肾阴不足,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上亢,扰动血络,血液下行不畅,出现黑大便。
三、辨证分型及治疗1. 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色黑,质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黄芪、白术、当归、党参、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
2. 湿热蕴结型症状:大便色黑,质黏,便溏,腹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白芍、当归、生地黄、甘草。
3. 肝郁气滞型症状:大便色黑,质黏,便溏,腹痛,胸闷,胁肋胀痛,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
4. 肾阴亏虚型症状:大便色黑,质黏,便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四、注意事项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急性出血急性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范围,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泄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称为血证。
急性出血是指出血量较大,出血势较急,以及有广泛出血倾向的一类血证。
呕血:又称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
一、疾病诊断要点:1.以往多有胃脘、鼓胀、胃癌、肝癌等病史。
2.多因情绪激动,饮食不节、不洁及进食辛辣刺激、坚硬食物而诱发。
3.恶心,呕血,呕血多是暗红色,常夹有食物残渣,重时频繁呕吐,呕血鲜红,伴黑便或便血。
4.神情紧张,汗出,面色无华或青灰,舌质淡暗,脉滑数或孔数.二、证候诊断要点:1.实证:常见于青壮年,或大量呕血的早期。
多因饮食不节,情绪激动而诱发。
起病突然,病程短。
呕吐频作,呕血色红或紫暗,常伴有口臭或口苦,烦躁,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虚证:常见于年老体衰及反复发作的患者,或持续呕血不止者。
多因劳累及情志不遂而诱发。
胃痛绵绵或不痛,呕血时轻时重,色淡或暗,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汗出,舌质淡,脉细数。
三、鉴别诊断要点咯血与呕血:咯血多有肺痨、支气管扩张及肺癌等肺部疾病,呕血多有胃脘痛、鼓胀、黄疸、肝癌等病史。
咯血前多有胸闷、胸痛、咽痒等先兆症状;呕血前多有恶心、胃脘胀痛等先兆症状。
咯血血色鲜红,血中夹痰或痰中带血;呕血多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咯血多因外感六淫及情致志不畅而诱发,呕血多因饮食不节、不洁及进食后刺激、坚硬食物而诱发。
四、相关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大便、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肝功能可异常。
2.消化道钡餐透视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底及食道下端静脉曲张、胃及肠道占位性病变有诊断意义。
3.纤维胃镜检查4.B型超声波检查五、常规处理:1.急性出血是内科常见危急病症,易造成窒息、脱症,一经发现必须立即诊治,减少搬动,避免情绪紧张。
2.大量呕血可取侧卧位。
3.立即开通静脉通道。
4.严密观察病人的出血量、神色、体温、脉搏、尿量。
便血(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2013年版)一、病名中医:便血西医: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二、定义中医: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本优势病种将临床中因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吐血、黑便、便血统一称之为便血。
中医学认为胃疡的本质是络伤血溢,多数学者认为引起络伤血溢的病机主要责于“热”、“瘀”、“虚”。
由于饮食失节,嗜食辛辣酒类,热积胃中,热伤胃络,胃气失和,血随胃气上逆而吐出,下走大肠故大便呈血样或色黑。
西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
三、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黑便或血便,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吐血、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小便量少。
2、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四、中医证侯诊断1、脾虚不摄证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消化道大出血诊疗规范【临床表现】1.呕吐、黑便、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多表现为黑便,黑便呈柏油样,伴或不伴呕吐,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如出血量大,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
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便血,呈暗红甚至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科表现为头昏、乏力、心悸、出汗、恶心、口渴、黑蒙或晕厥等。
病人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施压后褪色经久不见恢复。
静脉充盈甚差,体表静脉塌陷,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3.发热:多数病人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发热机制尚不清楚。
【诊断要点】根据患者具有呕血或黑便或便血的症状均应考虑有消化道出血。
【急诊治疗】1.一般急救措施: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吸氧。
2.积极补充血容量:立即配血,尽快用大号针进行静脉输液,或经中心静脉插管输液、测量中心静脉压。
输液开始宜快,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替品。
尽早输入足量全血,以恢复血容量与有效循环。
最好保持血红蛋白不低于90~100g/L。
3.局部药物:可用8mg去甲肾上腺素盐水、5%孟氏液、凝血酶口服或胃管注入。
4.止血药物:可应用酚磺乙胺(止血定)、巴曲酶(立止血)、维生素K1等。
5.降低门静脉压药物: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善宁或思他宁),主要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6.抑酸药物:可选用奥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7.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8.内镜直视下止血:可经内镜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注射硬化剂治疗曲张的静脉,或经内镜做高频电凝、钛夹止血,用激光、微波止血。
9.放射介入治疗:适应于消化道动脉性大出血,治疗方法为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栓塞术和经导管灌注血管收缩剂。
10.急诊手术治疗适用于:(1)内镜不能控制的动脉出血。
(2)24小时内输血超过1600ml,经其他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出血;(3)患者年龄超过50岁,有动脉硬化的动脉出血者;(4)恶性肿瘤大出血者。
健康评估呕血与黑便问诊与护理健康评估:呕血与黑便呕血和黑便是两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需要进行综合的健康评估。
在进行健康评估时,包括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下面将针对呕血和黑便进行健康评估的问诊和护理进行讨论。
一、问诊部分1.病史:a.呕血的特点:问患者呕血的频率、量是否有变化,是鲜红色还是暗红色的,有无小血块或咖啡渣样的物质混合在内。
b.黑便的特点:问患者黑便的颜色是否有变化,质地是否正常,有无异常的气味,有无明显的肠胃刺激症状(如腹痛、腹胀等)。
c.其他症状: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有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d.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肠道肿瘤、消化性溃疡、肝病等既往的病史。
2.家族史:a.询问患者的家族成员是否有类似症状,有无消化系统疾病、肠道肿瘤、血液病等的家族史。
3.体格检查:a.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面色苍白与否、衰弱程度、体重变化等。
b.对腹部进行触诊,寻找有无腹痛、压痛等异常体征。
c.进行肛门指检,检查有无明显的出血或肛门病变。
4.实验室检查:a.血常规:观察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看是否存在贫血现象。
b.粪便隐血试验:检查是否有粪便中的隐血阳性。
c.凝血功能检查:观察凝血因子的活性是否正常。
二、护理部分1.维持患者安静:给予患者安全感和心理支持,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减少出血风险。
2.管理营养与液体:提供适宜的饮食,包括易消化、低刺激的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等刺激性物质。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预防脱水。
3.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呕血和黑便的情况。
注意颜色、量的变化,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
4.促进康复与预防: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内镜检查、手术等。
同时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合理的营养、休息与活动。
总结:呕血和黑便是一种严重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
在进行健康评估时,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呕血黑便的护理评估与诊断呕血和黑便是两种常见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可能由于多种病因引起。
护理评估和诊断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健康问题和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1.护理评估1.1生命体征评估: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检查有无出现休克的表现。
休克表现包括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
1.2消化道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呕吐史,了解呕吐血的颜色、量和时间。
观察患者是否有黑便,黑便可能是引起黑便的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黑色是因为血液与胃酸在肠道中发生反应所致。
1.3疼痛评估:询问患者的腹痛情况,关注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和放射痛的情况。
1.4休克和贫血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劳、头晕等。
检查患者的心率、呼吸速率、血压和黏膜的颜色,评估患者休克的程度。
1.5疾病史和用药史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疾病史,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等消化道疾病。
同时,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使用史,如非甾体抗炎药物、抗凝药等。
1.6体征观察:检查患者的肛门、胃腹部和病理性耳垢等,观察有无明显异常。
2.护理诊断根据对患者进行的综合评估,护士可以制定适当的护理诊断。
以下是几个可能适用于呕血和黑便患者的护理诊断:2.1流涎危害呕血或黑便患者由于剧烈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可能导致大量流涎。
这可能导致口腔溢流和可能的窒息。
鉴于这一问题,护士可以制定以下护理诊断:流涎危害,相关因素可能包括消化道出血。
2.2肠道通畅度受阻黑便患者可能会出现肠道梗阻的症状,如腹胀、胃肠蠕动受限等。
护士可以制定以下护理诊断:肠道通畅度受阻,相关因素可能包括大量胃液引起的肠道梗阻。
2.3液体容量不足消化道出血导致大量的血液丢失,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和休克的症状。
护士可以制定以下护理诊断:液体容量不足,相关因素可能包括消化道出血。
2.4焦虑患者面临的情况可能会导致焦虑和紧张。
护士可以制定以下护理诊断:焦虑,相关因素可能包括呕血或黑便的症状和对疾病的担忧。
中医吐血黑便诊疗常规
【急症病名】
吐血,别名呕血,系胃络受损,络伤血溢,出现血从口中呕吐而出的病症。
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胆道出血等。
出血量小时仅见黑便,出血量多时则呕血、黑便同见。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大便色黑如漆,甚则暗红色。
2、发病特点:突然起病。
初起可有恶心,胃脘不适或疼痛。
3、病因病机特点:因于饮食不节,胃中积热;情志失和,肝郁化火,火盛气逆,迫血妄行;或劳倦过度,或久病导致脾虚气弱,血失统摄;或因于肝病日久,气滞血瘀;或胃痛缠绵,久病伤络,导致胃络瘀阻,血不循经。
4、诱发因素:常有胃痛、肋痛、黄疸等痼疾,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和,劳倦过度,气候变化而发。
5、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做大便隐血试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测定,纤维胃镜、X线钡餐造影等检查。
【治疗原则】
应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首先设法止血,并针对不同病证分别采用清心泻火、降气止血、益气摄血等治疗大法。
忌用升散燥热药,以免血随气火上逆。
血脱者,急当益气固脱为先,并配合输血、输液等。
【急救处理】
1、止血:(1)大黄醇提片3g tid;(2)血宁冲剂1包qid;(3)紫地合剂50ml tid;(4)内镜下局部止血;
2、出血量多者,配合输血、输液等;
3、若出现脱证,应按照《厥脱证诊疗常规》进行诊治;
4、重度出血超过24小时不能控制者转外科治疗。
【辩证施治】
1、胃中积热证
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泻心汤加味,大黄19g、黄连6g、黄芪9g、生地15g、茜根炭15g、白芨12g、大小蓟各12g水煎服。
阐述:胃内积血瘀结,必生内热,瘀热蕴结,引起胃火上逆,气机窒塞,故症见的痛呕吐,口鼻便结,舌红脉数,方中以大黄、黄连、黄芪泻火清胃;生地、茜根炭、白芨、大小蓟清热凉血而止血。
灼热感明显者,加桅子、疼痛甚者加延胡、木香,吐酸者加瓦楞子。
2、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处方:丹桅逍遥散加减,丹皮9g、桅子9g、当归9g、白芍9g、
柴胡6g、茯苓9g、白术9g、生地15g、龙胆草9g、白芍9g,水煎服。
阐述:肝气郁法,蕴而化火,肝火上炎,克伐脾土,引起血热妄行,胃伤血溢。
故方中龙胆草、桅子清肝泻火;当归、白芍、柴胡疏肝解郁;丹皮、生地、白芨凉血止血;茯苓、白术健脾和胃。
诸药全用泻肝和胃凉血止血。
3、脾虚不摄证
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处方:归脾汤加减,党参12g、黄芪12g、白术9g、茯苓9g、当归12g、白芍9g、山药12g、熟地12g、白芨9g、仙鹤草12g,水煎服。
阐述:上消化道出血后,血少气虚,可导致脾气虚弱。
但此时尚属中小量出血,处于气虚阶段而未至气脱状态。
故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养血敛阴;白芨、仙鹤草收敛止血。
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养血而止血的功效,出血量多者,可以加地榆炭、侧柏叶、阿胶珠、血余炭等。
4、肠道湿热证
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处方:槐花散合地榆散加减,槐花24g、侧柏叶12g、荷叶9g、
黄连6g、当归9g、山桅9g,水煎服。
阐述:胃肠瘀血,郁而化热,与湿相搏,湿热互结中焦阻滞,故方中黄柏、黄连、山桅清热除湿;槐花、地榆清热凉血则止血,配以侧柏叶、荆芥、茜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力:枳壳行气宽肠;当归养血和血。
诸药合用,可起清肠道湿热而达止血之效。
5、气血衰脱证
主症:吐血或便血,盈碗倾盆,面色唇甲苍白,心悸眩晕,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尿少色黄,神恍或昏迷,舌质淡红,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厥。
治则:益气摄血,固脱回阳。
处方: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加减,野山参6~9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野山参6~9g或西洋参9~12g,炮附子6~9克,各3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人参6~9g,麦冬15g,甘草10g,浓煎,频频灌服或鼻饲。
阐述:吐血或便血量多而急骤,精血暴损,气随血脱,血厥气微,心神无主,四肢厥逆,故方中以人参,炮附片固脱回阳,益气摄血,麦冬甘草滋补和中,若气血衰脱证候缓解,则继用黄土汤加减治疗,止血温中,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