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比较研究_陈子曦
- 格式:pdf
- 大小:208.71 KB
- 文档页数:6
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保持东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重庆、四川、内蒙古等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市经济增长趋于平稳。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的前10位,西部地区占据7席,东部地区仅占1席,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
这种发展趋势是短期现象,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本文将就此问题,利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出合理结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1]与西部地区不仅在人均收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对于市场经济门槛的跨越能力差异较大。
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具有持续效果的指标进行研究。
(一)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缩小态势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2万亿元,是1978年的177.8倍;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9.96万亿元,是1978年的137.2倍,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70倍。
从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七五”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4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大量生产要素涌入东部地区,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快速扩大趋势,2000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是西部地区的3.05倍;虽然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在“十五”期间由于投资和政策的滞后效应,东西部经济总量的比值仍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在2005年达到峰值3.24倍。
2017.2藉炎! i t(•今区域经济丝綑之路经活甬西部10皆FI放型经法友展水珥诬ffli,2谢婷婷 1马洁G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石河子大学兵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促进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文章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框架下构建包含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开放潜力的指标体系,应用基于 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10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 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分为四类:发达开放区(重庆、四川、陕西)、中等发达开放区(内蒙古、广西、云南)、一般开放区(宁夏、新疆)、落后开放区(甘肃、青海^ (2)西部10省整体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较大,西北地区严重落后于西南 地区,最后,文章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针对不同类别,提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 水平的相关建议3[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灰色聚类;西部10省—、弓I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常态经济”下 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西部地 区经济实现进一步开放的有利契机。
依据2015 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 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规 划,国内沿线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涵盖西北 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
2015年内蒙古以“向北开 放桥头堡”的定位也正式成为国内“丝绸之路经 济带”建设的一员。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10省位 于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地段,其开放型经济水平 的进一步提升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 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 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趋向成熟,但因内部经济基 础薄弱,外部发展环境恶劣,对外开放时期相对[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XMZ075);石河子大学兵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BTYR201502)k[作者简介]谢婷婷(1980-),女,湖南耒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数量金融;马洁(1990-),女,新疆伊 宁人,硕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
商展经济中国的西南内陆省份贵州、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和中部江西省,目前正在全域开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
2012年9月,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创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行政管辖区全域开放的经济试验区。
2016年8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要求建设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现代产业发展和内陆开放式扶贫的试验区。
2020年4月,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批复设立,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支撑区和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重要示范区。
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中国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高水平开放平台。
贵州与宁夏、江西有着同样的内陆特点,可以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内陆区域经济社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不接壤,并且不沿海的省级行政区共计13个,这种地理空间导致发展对外贸易业务存在先天不足。
贵州与全国人均 GDP 相比较,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这是贵州对外开放的客观制约因素。
贵州省到2016年设立内陆开放试验区时对外开放度只有2.2%,远低于全国10.4%的平均水平。
贵州省开放经济是以扩大出口规模为导向,进口贸易规模占不到出口规模的1/3。
特别是2016—2020年,贵州贸易出口额有所减少,进出口的总额不到全国总额的0.2%(见图1)。
数据统计发现,贵州对外投资总额到2013年约为1.8亿美元,投资规模至今仍然不大。
2019年贵州进出口贸易额中,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贸易业务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下滑幅度超过了76%。
贵州省2019年总体是下降的,加工贸易出现49.8%下降,域外进口设备下降92.3%。
但是加工贸易总数超过一般贸易总额,占比达到55%左右,保税物流2019年度出现95.3%增长,这些数据说明贵州贸易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贵州资源加工和人力劳动价值具有相对优势,提高贸易结构的层次是开放发展的重要目标。
图1 1995—2020年贵州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比例(单位‰)数字来源:根据统计年鉴整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国家,拥有着广袤的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差异明显,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和服务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明显。
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通常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遥遥领先。
2. 城乡发展差距悬殊。
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相较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大,产业基础扎实,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村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低,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
3. 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之外,内地地区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发展差异,一些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明显优于其他中小城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城市之间。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
1.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而西部地区山地、沙漠等自然条件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 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为政策和制度上的限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比如财政投入不足、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
3. 人口迁徙和城市化。
东部地区由于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过剩和城市化过程。
而西部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了人口外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一、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协调发展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入手,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而西部地区以青海、贵州、甘肃等省份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2. 形成差异的原因(1)地理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适合发展海洋经济和外贸。
而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向该地区聚集。
而对于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
(3)资源配置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而西部地区资源匮乏,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 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拨款,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2. 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向落后地区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适度增加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和财政支出,鼓励其向落后地区输出资源和技术,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和资源互补。
中部六省经济开放度比较分析摘要:运用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国际投资依存度、生产开放度等指标,对1990到2012年中部六省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论表明中部六省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而在外资依存度方面中部六省目前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中部六省内部看,经济开放度发展不平衡。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部六省的综合经济开放度,结果表明江西综合对外开放度程度最高,而河南最低。
关键词:贸易开放度;外资开放度;国际投资依存度;生产开放度;中部六省一、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重点,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扩大内陆延边开放。
2012年10月我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宁夏内陆开放型实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2013年7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计划顺利获批,这也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实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后又实施了“西部打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中部六省是连接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纽带,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中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关于区域开放度的研究主要有:李志军、闫奕荣(2006)分析了西部“六强”的对外开放度,结果表明尽管西部“六强”的对外开放度差异较大,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
闫鸿鹂(2010)运用1985-2007年数据分析了滇桂黔三省对外开放度,陈辉(2010)对比了西北五省的经济开放度。
马章良(2010)构建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等指标,对2000-2009年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开放度进行了测度,结果其对外开放度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外资依存度方面优势明显。
李辉(2011)运用2000-2009年数据测算了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度,发现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较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张旭扬摘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0年以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且出现了南北区域分化等新问题㊂因此,为了充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必须合理调整现行区域政策㊂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差距;南北区域分化一㊁引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之间以及人民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㊂文章基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区的GDP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㊂二㊁东西差距呈现缩小趋势文章的东部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㊂文章按照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测度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㊂(一)1995 2002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㊂关于东西差距的大小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㊂(二)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2003 2018年)区域差距的扩大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㊂2003 201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间有波动㊂先从2003年的59.57%上升到2006年的59.67%,而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的56.30%,2013年回升至58.18%,最后回落至2018年的55.35%㊂2003 2018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5.12%上升至26.39%;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5.30%上升至18.26%㊂这个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时期㊂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现阶段对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是国家的政策,有效地发挥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重工业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㊂三㊁南北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南北差距微幅缩小(1995 2013年)1995 2013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振兴东北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北差距保持了稳中微降㊂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41%下降到2013年的57.00%㊂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58%微升至2013年的41.76%㊂(二)南北差距急剧扩大(2014 2018年)2014 2018年,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趋势㊂2016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2018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1.52%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南北差异是两个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盛来运等,2018)㊂四㊁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思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中国东西方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区域差异等新问题㊂尽管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属于中等范围㊂(一)区域差距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区域差距是长期的㊁绝对的,区域之间自然地理㊁经济基础㊁要素禀赋等不同,这必然会各区域之间存在差距㊂区域作为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安虎森,2004),存在资源㊁劳动力㊁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性(魏后凯,2011),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客观条件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出也能够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孙慧文,2017),也有效带动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发展㊂(二)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差距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陈栋生,1988),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发展,如果不加以干涉,先发展地区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优势被削弱,形成马太效应(Myrdal,1957)因此,既不能放任区域差距扩大,也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消除区域差距(吴强等,2004),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历史文化㊁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区域政策,有计划地使区域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㊂五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客观认识区域经济差距,及时调整现有区域政策㊂1.加强宏观区域政策的针对性;2.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3.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1994(4).[3]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作者简介:张旭扬,湘潭大学㊂05。
湖北省发展与开放的比较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减小,但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有些地方像火箭一样快速起飞,而有些地方则稳步上升。
其中,湖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各方关注。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人口与城市化、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湖北省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业结构湖北省地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较晚,因此其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近年来,湖北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其中,武汉市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速推进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
黄石市以硅酸盐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同时,湖北省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农业”、“+旅游”等方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与之相比,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向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
例如,深圳市和上海市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和智能制造能力,在信息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均占有显著地位。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布局和发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虽然湖北省和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差别,但湖北省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已展现出强烈的发展潜力。
未来,湖北省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产业链协作,探索出符合湖北省特点的转型升级模式。
二、人口与城市化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省会城市集聚区,城市化率达到60.4%。
据统计,2020年湖北人口总数已达到596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已达到4800万人。
在城市居民化进程中,武汉市、宜昌市和襄阳市三大城市已成为湖北省主要城市群。
与之相比,发达地区城市化率更高,城市化进程更加成熟。
例如,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城市化率均超过70%,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模式也更加成熟。
同时,在大都市区内,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公共资源和更便捷的生活服务设施。
未来,湖北省将继续推动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群建设、城市功能提升等多种方式,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人口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实现人口合理流动和城市功能转型。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陈子楠
【期刊名称】《全国流通经济》
【年(卷),期】2017(000)016
【摘要】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为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政策,统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以31个地区2014年的1l项指标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聚类分析地区发展类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和建议。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陈子楠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空港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
【相关文献】
1.我国各省市自治区R&D经费支出的差异性及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
2.近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的动态效率评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与 M alm quis t指数法
3.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基于SPSS的我国各省市自治区\r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5.2017~2019年我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药品抽检不合格结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比较研究陈子曦【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深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由于受地缘、人缘、政府宏观调控、跨国公司产业配置、国际分工、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等因素影响,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评价国内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2004-2008年连续5年的相关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我国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比较得出若干结论.【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0(029)005【总页数】6页(P5-10)【关键词】开放型经济;比较研究;指标体系【作者】陈子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在GOOGLE学术引擎上以“开放型经济”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截止2010年4月3日共有13.90万篇学术成果。
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以“开放型经济”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截止2010年4月3日共有5.257万篇学术成果。
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开放型经济进行了研究。
一是研究了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然性、路径和重要意义。
国家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1]就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和适应世界经济贸易的潮流几个方面对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并从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以及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总结和探讨了一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可能性路径。
二是借用西方国际经济理论对我国或者我国部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进行研究。
洪银兴[2]从比较利益陷阱入手,提出我国要大力推行科技产业化,缩小高科技产业同国际上的差距,培育未来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
杨静文[3]等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工具,分析了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和原则,杨的研究结论显示:由于内生增长在部门间产生不平衡而导致“好”的专业化和“坏”的专业化,有可能使国家利益受损,因此一国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务必重视人力资本开发,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积累。
地方经济开放度比较论文地方经济开放度比较论文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各个地方的经济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
经济开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地区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进行比较,希望能够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经济开放程度的测量指标。
一般来说,经济开放程度可以从贸易自由化、外商投资和国际金融流动等方面来进行衡量。
贸易自由化是指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鼓励自由贸易的发展。
外商投资是指外国在本国进行的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
国际金融流动则是指在国际间的货币和资本流动活动。
这些指标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状况。
接着,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不同省份的经济开放程度。
根据《中国中小城市绩效调查报告》的数据,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普遍较高。
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其经济发展都相对较快,也相对更加开放。
这些地区在贸易自由化、外商投资和国际金融流动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实力和表现。
与此相反,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放程度也不够明显。
这些地区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吸引外资、开放贸易、促进国际金融流动,提高经济开放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
以印度为例,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开放程度与中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印度在贸易自由化、外商投资和国际金融流动方面都相对落后,这也就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经济开放的进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吸引外资、扩大贸易、引进技术等。
相信在未来,印度的经济开放程度将会有所提高。
总的来说,不同地方的经济开放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经济开放程度不仅影响着这些地方的经济增长,也影响着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跨国企业的活动等方面。
2007/09 总第365期商业研究CO MMERCI AL RESEARC H文章编号:1001-148X (2007)09-0107-04我国不同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差异比较李练军1,程呈2(1、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江西南昌3300452、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21)摘要:中国加入W TO 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使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成为迫切需要。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用综合依存度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来研究。
研究发现:尽管聚类分析法略优于综合依存度分析法,但两者却得出了大体一致的结论)))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综合依存度;聚类分析;比较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6-11-15作者简介:李练军(1974-)男,江西高安人,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中部崛起与江西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综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国际分工继续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借鉴外国发展经验、对我国及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指标、研究技术方法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异常活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充分意识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借鉴的重要性研究中国经济离不开对国际形势的把握,尽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情况与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其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经验还是有借鉴之处。
研究表明大多发达国家如美、日等的开放经济发展水平均处在较高的水平(雷永康,2004;李远,2005;李青玲,2000等),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开放型经济发展与总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对整个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