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认知失调例子【篇一:认知失调例子】认知不协调算是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同时也是传播学)的理论之一,而且在说服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算得上是核心之一。
认知协调继承了勒温的场论,海德的协调模型等基础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festinger, 1957)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wh…【篇二:认知失调例子】感统失调的案例失调 1.何谓感觉统合失调?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来自家庭、幼儿园、学校的压力等等,这些环境因素无形中剥夺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婴幼儿活动严重不足,神经系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是,大脑功能出现障碍,即所谓的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形成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种:先天性脑损伤:脑瘫、出生窒息、缺氧性休克等神经发育不完全:早产、剖腹产等怀孕期间胎位不正产生固有平衡失常;活动空间狭小、依赖幼儿学步车、爬行不足;产生前庭平衡失常及头部支撑力不足;父母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幼儿期缺少运动、缺少集体活动等缺少交流、过度依赖电视、游戏机等家庭内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意见不统一,孩子长期处于相对立的教养环境下;采用传统的方式,要求太多或过于溺爱放纵,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有洁癖的养育人,限制幼儿活动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或活动不足;要求过多,管教过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延误校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篇三:认知失调例子】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失调的案例。
1954年9月,一位笔名叫玛丽安基切的家庭主妇在美国一份报纸上宣称,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一直在接受来自克拉利昂行星上的超级生物的信息。
她传达超级生物的信息说,12月21号,整个北半球将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洪水淹没,除了极少数具有坚定信仰的人之外,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都将被淹死。
看到这个消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弗斯丁格如获至宝,认为这是一个研究认知失调的天赐良机!当时,里昂弗斯丁格正在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并在1956年出版的《当预言落空时》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假说:假设某人真心真意地相信某事或某种现象,并受此信仰的约束,进而采取了某些不可逆转的行动,假设就在此时,确信无疑的证据证明他的信仰是错误的,将会发生什么呢?我的结论是:这个人决不会善罢甘休,而是更加确信自己的信仰,甚至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购买后行为认知失调案例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购买后行为认知失调的那些事儿!就拿我上次买手机来说吧,哎呀呀,可真是让我纠结了好一阵呢!当时我特别想要那个新款手机,被它的外观和各种新功能迷得不行,心一横就买了。
可买完后,我就开始嘀咕了:“我是不是太冲动了呀,花这么多钱值不值呀!”这就好像你特别想吃蛋糕,买了之后又担心会长胖一样。
然后我就开始到处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购买是合理的呀。
我就跟朋友说:“你看这手机,拍照多牛啊,以后出去玩拍照多好看!”这不是典型的给自己找台阶下嘛!我朋友还打趣我:“得了吧,你就是馋它身子!”哈哈哈,可不就是嘛。
再说我一个同事,她买了一件很贵的大衣。
穿上后别人说好看她就特别开心,觉得这钱花得值了;要是有人说一般,她就立马怼回去:“你懂什么呀!”这多像我们买了东西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来缓解自己内心的不安呀。
还有一次,我邻居买了一台新电视。
买完之后就整天跟我们说这电视的画面多清晰,音效多棒。
其实呀,就是他自己心里有点小忐忑,想让我们也
认同他的选择。
这就像是我们非要别人也说我们选的东西好,要不然心里就不踏实。
你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太多了?购买后行为认知失调,说白了就是我们在买完东西后,心里会有那么一些纠结和矛盾。
我们会试图去调整自己的认知,让自己觉得这个购买是对的,是值得的。
有时候我们会成功说服自己,有时候却很难做到呀。
我的观点就是,这很正常呀,毕竟我们都是人,都会有这种心理。
只要不是太过分,稍微纠结纠结也无妨啦。
大家说是不是呢?。
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认知失调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为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概念认知失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模型。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保持一致,当存在认知的不一致时,即出现了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产生心理紧张和不适,进而促使个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认知一致。
二、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1. 认知重构:心理治疗师通过减少个体的认知失调,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认知重构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识别并记录个体的消极思维和情感;其次,通过理性思考和证据分析,挑战这些消极思维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最后,引导个体形成新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2. 舒适性对抗:该方法主张借助反复曝光个体感到不适的情境,逐渐降低其不适感。
例如,一个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个体,可以通过逐渐参加社交活动来逆向经验并逐渐克服害怕与人交往的恐惧。
3. 认知重新编程: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的思考方式与情绪经历、行为模式和生理反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帮助个体调整其思维方式,来达到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例如,一个患有自卑情绪的个体可以通过积极自我评价和积极心态来提高自信心。
4. 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心理治疗师鼓励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认知失调,并通过自我调整来降低失调的程度。
这种方法强调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监控,帮助其认识到不一致的思维和行为,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法。
三、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
例如,一项实证研究发现,采用认知重构技术的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有显著的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常见实例与案例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及其内在机制的学科。
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支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中,常常运用实例和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析相关理论和概念。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几个常见实例,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析。
实例一:集体意识与群体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集体意识和群体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当一个球队的球迷处于激昂的氛围中,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冲动的行为,如喊叫、举起旗帜等。
这种群体行为可以归因于集体意识的形成。
集体意识指的是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表现出的普遍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
通过分析群体行为的实际案例,可以深入了解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实例二:权威人物与顺从行为在心理学中,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面对权威人物或者群体压力时,无意识地服从其指令或意见。
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就是一个著名的实例。
在该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对另一个"学习者"进行电击,而这些电击实际上是假的。
实验发现,当有权威人物指示被试者继续给予电击时,绝大多数的被试者都会顺从,并继续给予更高强度的电击。
通过这个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顺从行为的心理机制。
实例三:认知失调与行为改变认知失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面对矛盾信息或冲突态度时,产生内心不适的状态。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认知失调的情况,比如在购物时发现某种产品的价格高于预期,但又非常向往该产品,这时就会引发认知失调。
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通过行为改变来减轻认知失调。
比如,如果个体最终选择购买该产品,他会通过寻找产品的优点来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减轻认知失调。
通过认知失调的案例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例四:自我实现预言与心理影响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个体在对特定情境或其他人的预期影响下,按照这些预期来表现和行为,从而实现预期的结果。
心理学认知失调模型解释认知失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滕格尔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并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过程中的冲突和心理不适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认知失调模型是描述人们如何在面对冲突和不一致信息时产生心理不适的理论模型。
本文将对认知失调模型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解释人类思维过程和行为中的应用。
认知失调模型的核心概念是认为,当人们面对与其已有信念、态度或价值观相矛盾的新信息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挫败感或不适感。
这种心理不适感促使个体寻求消除认知失调的方式,以恢复认知和情感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模型主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元素、认知失调和认知调整。
首先是认知元素,它指的是人们的信念、态度、价值观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结构。
这些认知元素是从我们的经验、环境和社会学习中形成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当新的信息与我们已有的认知元素相矛盾时,就会引发认知失调。
接下来是认知失调,它指的是人们在面临认知冲突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
认知冲突可以来源于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元素之间,或者是由于一个认知元素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认知失调会导致个体感到焦虑、困惑、压力,或者出现认知紊乱的情绪。
最后是认知调整,它是为了解决认知失调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策略。
认知调整的目的是减轻个体的认知冲突和心理不适感,恢复认知和情感的一致性。
个体可以通过四种策略来调整认知:改变认知元素、寻求一致的信息、忽视或遗忘冲突信息,以及调整行为和态度。
改变认知元素意味着个体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或态度,以与新的信息保持一致。
这种调整可能包括修改已有的观点、寻求新的证据或进行深入思考。
寻求一致的信息是指个体会倾向于寻找与自己已有信念相符合的新信息,以使认知一致性得到恢复。
忽视或遗忘冲突信息是指个体可能会选择忽视冲突信息,或主动消除对这些信息的记忆,以避免面对认知不一致。
最后,调整行为和态度是指个体会采取行动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新信息保持一致。
好人如何变成恶魔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就拿起刀砍向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
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
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
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著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
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他去找了一帮志愿者都是一些学生,过来愿意做一个研究对象。
什么是认知失调,它如何影响人的决策过程?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信息时,由于信息的矛盾或不一致性而产生的一种理不适应状态。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斯特·福斯特在1957年提出,他认为认知失调是由于个体在面对信息时,出现了不一致的认知元素,这些认知元素可能是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或行为相矛盾的。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面对认知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应状态,这种不适应状态会驱使个体采取行为来减轻这种不适应状态,从而恢复认知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对人的决策过程有着要的影响。
首先,认知失调会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
当个体面对认知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感,这种情绪状态会影响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从而影响其对问题的决策。
其次,认知失调会影响个体的决策结果。
在面对认知失调时,个体可能会采取一些行为来减轻认知不一致所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状态,这些行为可能并不符合个体的真实益,从而导致策结果偏离理性。
此外,知失调还会影响体信息接受。
在面认失时,个体可能会于选择那些其有信念、价观或行为的信息,而忽那些与其原有知矛盾的,这种信息选择偏可能导致个体对问题认识偏差进而影响其决策过。
总之,认知失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它会影响人们的信息加工、决策过程和行为选择。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重视认知失调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提高个体的认知灵活性和心理韧性来减轻认知失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认知失调理论及案例
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廷格在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失调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他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
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
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简单来说,认知失调指逻辑上的不一致和态度行为上的不一致,减少失调可通过三种方式:(1)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
(2) 改变自己的行为。
(3)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例如,倘若抽烟导致认知失调,个体减少失调的方式是:停止抽烟,或改变对抽烟消极后果的认识。
认知失调的案例
例如,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我依然吸了,那样我的认知就会出现失调的现象。
或者说,一高中生喜欢上网,由于学业原因,他母亲禁止他上网,但他有了网瘾,忍不住依然那么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冲突。
当我们在商场里购物,看到一物品想要购买时,其价格却让人止步,可是自己内心爱极了,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在逻辑上产生了混乱。
我们怎么解决呢,有几种方法,一:不管他,二:想办法买下,三:考虑好结果等。
感情有时也如此,当一对情侣相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带给父母看,但是父母却不同意,怎么办?坚持爱情,还是听爸妈的话?这也是一矛盾,纠结。
他们该何去何从?
认知失调理论在生活中应用颇多,解决的办法也因人而异。
有矛盾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