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肿瘤学概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6
临床肿瘤学概论(七年制)( The Generality of Clinical Oncology)周学时 3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临床医学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入临床各科学习前对肿瘤学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了解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生物治疗和综合治疗与预防的基本原则。
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一个整体概念。
为肿瘤各论的学习打下基础,并能逐步认识肿瘤学的发展方向。
基本要求:学生应按大纲基本要求,了解肿瘤的发生或癌的起因,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
并明确较可靠肿瘤诊断是病理诊断,除病理诊断外,肿瘤诊断还包括影像学诊断、超声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等,内腔镜的应用也十分普遍;生化、免疫诊断、基因诊断也为肿瘤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同时使学生掌握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医治疗、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等,以与以上各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教学用书:朱雄增,蒋国梁等主编《临床肿瘤学概论》参考书:现代肿瘤学汤钊猷主编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 肿瘤的基本概念:肿瘤的定义、肿瘤的良、恶性和肿瘤的基本术语等2. 肿瘤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3. 临床肿瘤学与其课程设置:临床肿瘤学和相关学科、临床肿瘤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1. 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教学内容1.肿瘤生长生物学:肿瘤细胞生长动力学、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肿瘤异质性2.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其协同致癌作用3.肿瘤的播散:肿瘤的侵袭、肿瘤的局部浸润、肿瘤的转移4.肿瘤与宿主:肿瘤对宿主的影响,宿主对肿瘤的反应教学要求:1.掌握肿瘤的生长和播散的特征2.熟悉机体对肿瘤的反应与肿瘤对机体的影响3.掌握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教学时数:3小时第三章肿瘤的病因学教学内容1.肿瘤病因学概述2.肿瘤的环境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医源性因素3.肿瘤的遗传性因素:家族性癌与癌家族、遗传性综合征与肿瘤、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4.肿瘤与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教学要求:1.掌握肿瘤的环境因素和遗传性因素2.掌握肿瘤与基因的关系教学时数:1.5小时第四章肿瘤的流行病学教学内容1.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和基础概念2.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3.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4.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和演化:移民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营养流行病学、职业流行病学、癌症的遗传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5.肿瘤流行病学采用的统计方法:Meta分析、广义线性回归模型、APC模型6.研究肿瘤流行病学的意义:描述癌症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发展趋势、探讨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癌的关系、探讨肿瘤发病率升高的原因、疾病谱和肿瘤谱的变化趋势与对策教学要求1. 了解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2. 了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教学时数:1.5学时第五章肿瘤的预防教学内容1. 肿瘤的I级预防:保护环境,减少和消除致癌因素、改变易患癌症的生活方式、化学预防剂2. 肿瘤的II级预防:健康教育、癌症的早期信号、健康检查、癌症筛查、癌前期病变、早期合理治疗3.肿瘤的III级预防教学要求掌握肿瘤三级预防的概念教学时数:1小时第六章肿瘤病理学教学内容:1. 肿瘤的一般形态特征: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形态、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2.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肿瘤的命名、肿瘤的分类3. 恶性肿瘤病理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病理分期4.肿瘤病理学诊断:肿瘤病理学诊断在肿瘤诊断中的地位、细胞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肿瘤病理诊断的特殊技术教学要求1. 肿瘤的一般形态学特征2. 了解肿瘤的分类、分级和分期3. 认识肿瘤病理诊断的重要性4. 熟悉肿瘤病理诊断新技术教学时数:4小时第七章肿瘤诊断学教学内容1.肿瘤的临床诊断:概述、高危人群、早期诊断的意义、病史、体格检查、综合诊断、肿瘤的临床分期、肿瘤病人的功能状态、肿瘤病人的随访2.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肿瘤X线影像学诊断、CT机成像的原理和发展、CT扫描技术和检查方法、MRI原理与技术发展3.肿瘤的超声诊断:常用超声诊断的种类、超声诊断检查范围、超声观察分析的主要病变、各脏器的超声检查、介入超声、高强度聚焦超声4.肿瘤的放射性核素诊断:显像仪器和放射性药物、常见肿瘤的显像5.肿瘤的内镜诊断:内镜的类型、内镜诊断的方法、内镜的发展、常用内镜6.肿瘤标志物和相关临床检验:肿瘤标志物的分类、检测与肿瘤相关临床检验教学要求1.掌握肿瘤正确诊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早期诊断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第七章淋巴瘤一、流行病学恶性淋巴瘤包括一大组复杂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这些疾病在传统上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恶性淋巴瘤大约占美国全部恶性肿瘤的5%,居肿瘤发病率的第11-13位。
霍奇金氏淋巴瘤的高发区为北美、西欧,NHL的高发区为西欧(发病率>10/10万人)、美国(>15/10万人)及中东,中国和日本为低发区(5/10万人)。
近年来总的趋势是HL的发病率略有下降,NHL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城市人群的发病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具有一些区别,见表1,例如在欧美国家人群中HL的年龄-发病率曲线呈现非常特征性的双峰形态,而我国则为单峰形态。
此外,我国结外受侵的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的30%以上,高于欧美国家。
这种区别可以部分地从病因学上得到解释。
总体来看,我国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于欧美国家。
我国与欧美国家淋巴瘤的特点比较我国欧美国家HL发病年龄单峰(40岁左右)双峰(20-24和75-84岁)HL所占10% 40%比例5% 40-45%滤泡性NHL比例T细胞30% 7-21%淋巴瘤比例结外淋30-50% 20%巴瘤淋巴瘤的致病因素至今也未完全阐明。
它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阶段的免疫活性细胞被转化,或机体调控机制被扰乱而发生的异常分化和增殖的疾病。
其发生发展涉及遗传、病毒、理化因素、免疫等诸多方面。
通过以HL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线索,结合分子生物学工具进行研究,人们对其复杂病因的认识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反,对NHL多种病理类型的流行病学和风险因素的认识却很有限。
尽管如此,宿主免疫功能与感染性因素以及其它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似乎是所有恶性淋巴瘤的发病途径中的一个共同因素。
(一)霍奇金淋巴瘤近三十年来HL的发病率呈现稳定或轻度下降的趋势。
第九章恶性黑色素瘤一、流行病学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
该病起病隐袭、高度恶性、预后很差,临床上也比较少见,约占皮肤恶性肿瘤的M左右。
恶性黑色素瘤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中年和老年,女性稍多于男性。
该病多发生于白色人种,尤其是有日晒史的人群,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10-15/10万,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邦的年发病率高达16/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4-0.5/10万。
但是近年来,不论国内或国外,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
同样,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恶性黑色素瘤死亡率最高(5—6/10万),中国和日本较低(约0.2/10万)。
二、临床表现(一)发生部位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女性的四肢和男性的躯干,多发生于皮肤和邻近皮肤的粘膜,故而也常称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亦可见于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皮肤以外的部位。
皮肤黑色素瘤起源于与黑色素细胞有关的皮损,起初通常为棕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质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可出现多发的隆起型卫星结节。
(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型:1.表浅播散型黑色素瘤(SS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70%,早期为扁平状,至垂直生长期时皮损进一步增大,周边呈锯齿状。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15-30队侵袭性较强,颜色较深,多为蓝黑色,类似血泡或血管瘤,也有红色、灰色、紫色,甚至无色。
3.雀斑型黑色素瘤(LMM):较少见,约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4-10%,几乎均局限于头颈部,多为棕黄色皮损,周边纤细迂曲,呈锯齿状,较少出现转移。
4.肢端雀斑型黑色素瘤(ALM):仅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2-8%,病变特征性出现于手掌、足底或甲床下,呈棕黄色或褐色,可突然出现颜色改变。
临床肿瘤学概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临床肿瘤学概论(七年制)
( The Generality of Clinical Oncology)
周学时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临床医学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入临床各科学习前对肿瘤学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了解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生物治疗和综合治疗及预防的基本原则。
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一个整体概念。
为肿瘤各论的学习打下基础,并能逐步认识肿瘤学的发展方向。
基本要求:学生应按大纲基本要求,了解肿瘤的发生或癌的起因,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
并明确较可靠肿瘤诊断是病理诊断,除病理诊断外,肿瘤诊断还包括影像学诊断、超声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等,内腔镜的应用也十分普遍;生化、免疫诊断、基因诊断也为肿瘤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同时使学生掌握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医治疗、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等,以及以上各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教学用书:朱雄增,蒋国梁等主编《临床肿瘤学概论》
参考书:现代肿瘤学汤钊猷主编
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 肿瘤的基本概念:肿瘤的定义、肿瘤的良、恶性和肿瘤的基本术语等
2. 肿瘤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3. 临床肿瘤学及其课程设置:临床肿瘤学和相关学科、临床肿瘤学的课程设置
教学要求
1. 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术语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二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教学内容
1.肿瘤生长生物学:肿瘤细胞生长动力学、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肿瘤异质性
2.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协同致癌作用
3.肿瘤的播散:肿瘤的侵袭、肿瘤的局部浸润、肿瘤的转移
4.肿瘤与宿主:肿瘤对宿主的影响,宿主对肿瘤的反应
教学要求:
1.掌握肿瘤的生长和播散的特征
2.熟悉机体对肿瘤的反应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3.掌握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教学时数:3小时
第三章肿瘤的病因学
教学内容
1.肿瘤病因学概述
2.肿瘤的环境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医源性因素
3.肿瘤的遗传性因素:家族性癌与癌家族、遗传性综合征与肿瘤、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
4.肿瘤与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
教学要求:
1.掌握肿瘤的环境因素和遗传性因素
2.掌握肿瘤与基因的关系
教学时数:1.5小时
第四章肿瘤的流行病学
教学内容
1.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和基础概念
2.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
4.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和演化:移民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营养流行病学、职业流行病学、
癌症的遗传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
5.肿瘤流行病学采用的统计方法:Meta分析、广义线性回归模型、APC模型
6.研究肿瘤流行病学的意义:描述癌症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发展趋势、探讨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
癌的关系、探讨肿瘤发病率升高的原因、疾病谱和肿瘤谱的变化趋势及对策
教学要求
1. 了解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2. 了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
教学时数:1.5学时
第五章肿瘤的预防
教学内容
1. 肿瘤的I级预防:保护环境,减少和消除致癌因素、改变易患癌症的生活方式、化学
预防剂
2. 肿瘤的II级预防:健康教育、癌症的早期信号、健康检查、癌症筛查、癌前期病变、
早期合理治疗
3.肿瘤的III级预防
教学要求
掌握肿瘤三级预防的概念
教学时数:1小时
第六章肿瘤病理学
教学内容:
1. 肿瘤的一般形态特征: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形态、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2.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肿瘤的命名、肿瘤的分类
3. 恶性肿瘤病理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病理分期
4.肿瘤病理学诊断:肿瘤病理学诊断在肿瘤诊断中的地位、细胞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
肿瘤病理诊断的特殊技术
教学要求
1. 肿瘤的一般形态学特征
2. 了解肿瘤的分类、分级和分期
3. 认识肿瘤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4. 熟悉肿瘤病理诊断新技术
教学时数:4小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肿瘤化疗的发展及目前的评价与地位
2. 熟悉肿瘤化疗的基本原理
3. 了解抗肿瘤药物的常见毒副反应
教学时数:4小时
第七章肿瘤的放射治疗
教学内容
1.历史的回顾
2.放射物理学:放射线的种类、放疗常用的治疗方式和放疗设备、放疗辅助设备、放疗的剂量学
概念、临床放疗中对放射线的选择
3.放射生物学:细胞水平的生物效应、组织水平的放射效应、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正常
组织和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和放射治愈性
4.临床放疗学: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
5.放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6.放疗和其他疗法的综合治疗: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
7.进展:非常规分割放疗、立体适形和束流调强的适形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和立体定向伽马刀治
疗
教学要求
1.了解放射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
2.掌握放射敏感性的概念及常见正常组织和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3.掌握放射治疗为首选根治治疗的指征
4.了解姑息性放射治疗、综合放疗
5.熟悉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6.了解提放射治疗的进展
教学时数:4小时
第八章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教学内容
1. 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虚实补泻治则、保“后天之本”与固“先天之本”、
扶正与驱邪的关系、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2. 肿瘤中医药治疗方法:内治法、外治法、中西医综合治疗
教学要求
了解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原则、方法及中医中药载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教学时数:1小时
第九章肿瘤的生物治疗
教学内容
1. 肿瘤的免疫治疗:生物因子、单克隆抗体、过继免疫治疗、肿瘤疫苗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概念、策略和途径,目前常用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基因治疗中存在的
问题与展望
教学要求
1. 掌握肿瘤免疫治疗的内容
2. 了解基因治疗的概念和途径
教学时数:1小时
第十章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教学内容
1.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2.综合治疗所涉及的领域和参与的人员
3.不同治疗方法在肿瘤学中的地位
4.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局部与全身并重的原则、分期治疗的原则、个体化疗的
原则、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的原则、成本与效果并重的原则、中西医并重的原则
5.综合治疗的模式:传统模式、术前化疗和放疗、生物治疗与其他治疗相结合
6.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教学要求
1. 了解开展多学科、多手段、多方法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肿瘤患者
生存期最重要的方法
2. 懂得综合治疗的原则应该为多种治疗手段的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3. 掌握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模式
教学时数:3小时
第十一章肿瘤终末期医护
教学内容
1. 终末期病人的特点和医护的重要性:终末期病人的定义、终末期病人的医护内容、终末期病人
的特点
2. 终末期病人的处理原则:建立专职处理终末期病人的机构,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3. 终末期病人的权利
4. 终末期病人的医护:树立临终关怀的意识,减轻终末期病人的痛苦
5. 终末期病人常见症状的处理:止痛,发热,厌食,支持治疗
6. 安乐死问题的讨论
教学要求
1. 掌握终末期的定义
2. 了解终末期患者的特点和医护的重要性
3. 掌握终末期患者处理的原则
教学时数:1小时
第十五章循证医学和肿瘤学
教学内容
1. 循证医学的概念
2. 最佳证据
3. 系统综述
4. 临床实践指南
5. 循证医学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循证医学及其在肿瘤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时数:1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