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 一 是作者被贬,心情愁闷、孤独
• 二是月色很美
思考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色
空明澄澈,亦真亦幻
思考3
• 写景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直接表 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 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疏通文意 打算 月光 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考虑,想到 于是,到
念无与乐者,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共同,
卧,睡 一起
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像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少闲人像如吾两人语者气耳词而。已,罢了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 ②特殊句式 • 状语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步】
拓展延伸
•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 被贬到海南。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 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思考6
• 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第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隐含了作者遭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 记叙----寻伴夜游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庭中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