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城市集群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5.70 MB
- 文档页数:48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一、城镇体系规划的层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以及县级市)城镇体系规划二、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0—2020)1、城镇化水平(总人口与城镇人口基数为“五普”前数据)1998年30.4%2005年38%2010年43%2015年47%2020年52%2、城镇发展总方针(一个推进,两个加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
3、城镇体系总体空间结构逐步形成由东部沿海、长江沿岸、京广铁路沿线、新欧亚大陆桥、俄罗斯—中国西部—东南亚大陆桥构成的“中”字型城市空间轴带骨架,由国际性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密集区镶嵌其中的多层次、开放式、高效能的国家城镇体系。
形成全国三纵两横交通主骨架的城镇空间发展轴●国家一级轴线•三纵:沿海岸线(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京广铁路(南、北联系)包兰—宝成—成昆铁路沿线(西部地带大动脉)•两横:长江沿线(东部和西南地区的联系)陇海—兰新铁路(联系东部和西北地区)●国家二级轴线•京沪—沪杭甬铁路沿线•哈大、京沈铁路沿线•京九铁路沿线4、国家一级中心城市和重要中心城市·东北城市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以沈阳为中心城市,大连、哈尔滨为副中心城市。
·华北城市经济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四省(区)。
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济南、青岛为副中心城市。
·西北城市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
西安为中心城市,兰州、乌鲁木齐为副中心城市。
·华东城市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三省。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中心城市功能扩散差异性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与紧密层城市为例廉军伟;曾刚;滕堂伟【摘要】Reg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nd central city function diffus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of eco -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Hangzhou City , the func-tion of the diffusion type is analyzed and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intensity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economic linkage intensit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from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Hangzhou , it will present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functions in the close level of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 weak areas , great demand for education , health care, etc.Therefore, compact city layer should strengthen links with the center of the city of Hangzhou , more specifically ,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economic contact , formulate scientific policy and docking platform , selected docking function diffusion type .%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圈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杭州都市圈在其紧密层城市的功能扩散类型分析,运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探讨了经济联系强度与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与杭州经济联系强度不同,会在紧密层城市空间布局上呈现不同城市功能类型;经济联系强度偏弱的地区,反而对教育、医疗、科技等高端功能要素需求比较大.因此,紧密层城市在加强与杭州中心城市联系的同时,按照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科学制订对接政策和平台,有选择地对接杭州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类型.【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中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杭州都市圈【作者】廉军伟;曾刚;滕堂伟【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杭州31001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区域经济联系是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合作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1-2]。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城市群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对其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中,单中心城市群为一主城市周边发展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和人口集聚,常被视为一种较为封闭的发展模式,重点仍然在于主城市的发展。
相比之下,多中心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区域之间互相衔接、互相依存的城市群。
其优势在于各个城市之间的互动和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空间结构。
然而,单中心城市群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单中心城市群中,主城市的发展处于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都被投入到这个城市中。
如伦敦等世界级城市就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和金融中心地位,吸引了全球大量的人才和资源,这种集聚对于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产生了较大的溢出效应。
然而,多中心城市群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协调共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能力提升。
比较有代表性的多中心城市群包括旧金山湾区、荷兰兰特斯塔德大都会区。
这些城市群拥有多个中心,相互联通的市场、流动的人口和资金也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给整个城市群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单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群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空间发展模式和特点。
在选择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时,需要考虑城市群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
寻找一个既能够保持城市群的核心优势,又能够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互补的发展空间结构,或许才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
课时跟踪检测(六)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一、选择题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4月8日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文件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应突出强调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有利于()①解决中心城市城市化问题②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③扩大中小城市服务范围④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2.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最可能是()A.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B.中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C.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显著D.中小城市交通拥堵加重解析:1.D 2.C第1题,该模式下,中小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会加大中心城市环境压力,不能解决中心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排除①;不同城市优势不同、定位不同,该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将周边中小城市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得到最优配置,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②④对;该模式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新的城市出现,区域内的居民在选择同一等级的城市来寻求服务时,会选择距离最近的城市,因此可能会缩小原有中小城市的服务范围,排除③。
D正确。
第2题,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成长为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时会使医疗、教育等资源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同时还会从周边地区吸引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资源,这一现象被称为城市的“虹吸效应”,C正确。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差异,排除B、D项。
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心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的转移有可能导致周边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增多,所以人口可能会从中心城市流向周边中小城市,排除A。
右图为浙江省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完成3~4题。
3.与浙中城市群相比,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是()①地理位置优越,上海辐射带动②海陆交通便利,协作条件良好③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发达④水系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为缩小浙江省内区域发展差异,2020年前应重点加快发展的城市群是()A.环杭州湾城市群B.浙中城市群C.温台沿海城市群D.同步发展解析:3.A 4.B第3题,与浙中城市群相比,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是地理位置优越,距大都市上海近,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强,①对。
杭州都市圈实施方案杭州都市圈是指以杭州为核心,覆盖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周边城市的城市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都市圈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动杭州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杭州都市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城市群,交通是其最基本的支撑。
因此,应该加大对道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网络的密度和质量,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提升通勤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为居民提供更便捷、高质量的生活服务。
其次,杭州都市圈需要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当前,杭州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依然偏重于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因此,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力度,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再次,杭州都市圈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作为一个城市群,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一直是困扰杭州都市圈的重要挑战。
因此,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加强水、土壤、大气等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确保居民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杭州都市圈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和合作。
在推动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各城市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总之,杭州都市圈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杭州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把握各种机遇,推动杭州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杭州都市圈规划杭州都市圈是指以杭州市为核心,涵盖杭州周边城市及其城镇的一个城市群体。
杭州都市圈的规划是为了实现杭州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中,要推动杭州市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
这包括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
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轻轨等交通设施,实现城市之间的快速连接。
同时,要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一体化,建立更为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方便居民的出行。
其次,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中,要实现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和互补发展。
杭州作为核心城市,可以发挥自身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优势,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等,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创新人才进驻,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另外,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中,要注重资源的共享和环境的保护。
杭州的资源丰富,可以与周边城市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通过限制工业排放、加强生态建设等举措,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中,要注重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杭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保护和传承,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同时,要加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可以通过修建文化景区、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等举措,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推动旅游经济的繁荣。
总之,杭州都市圈规划旨在实现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互联、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可以实现杭州都市圈的良好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的福祉。
微专题十一城市与乡村微考点3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2022·湖北·蕲春县实验高级中学一模)为落实国家提高幼儿园普惠率政策,我国华北平原某县城积极开展幼儿园建设工作。
下图示意该县城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县城建设不同类型幼儿园,主要考虑到()A.家庭托幼需求B.环境质量状况C.家庭幼儿数量D.财政支持力度2.该县城各种类型幼儿园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A.公立幼儿园B.托儿所C.寄宿幼儿园D.双语幼儿园3.该县城幼儿园布局的主要依据是()A.城市空间形态B.社区人口密度C.交通便捷程度D.县城人口总量(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2021年青岛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并引领一个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由青岛、潍坊2市和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构成,预计2030年总人口达到23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800万人。
未来,青岛都市圈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成为东北亚地区国家合作枢纽之一,中国海洋产业创新基地,全省发展核心引擎。
下面两图分别表示青岛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青岛都市圈相比,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A .城市功能不全B .辐射范围较小C .城镇化问题较多D .涉及城市数量少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高密市比青岛市的服务种类少B .昌乐县比高密市的服务范围大C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D .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经济中心6.以下哪项不属于青岛都市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A .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B .区域内产业联系紧密C .青岛辐射带动作用差D .城市密集,劳动力充足(2022·广东·高三专题练习)产业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辐射双方在合理分工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速度。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摘要:分析了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动因,初步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讨论了单中心模式的适用规模,探讨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布局的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关键词:单中心;多中心;聚集效应;城市交通1 引言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恶化,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限发牌照、单双号限行、提高城市中心停车费用等措施陆续出台以试图缓解这一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
但除了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等原因外,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的布局结构有着更为先天性的关联。
这类城市已北京为主要代表,它采取的是同心圆式的环市道路与放射型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即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
普遍认为,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发展到一定规模大多会产生各种负面的问题,但是城市选择这种布局模式的理由是什么?究竟发展到多大规模会形成负面影响较大的“摊大饼”?“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一定优于“单中心”模式?2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发展的主要动因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地租理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中心区获得的聚集利益最大,这个利益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聚集经济利益,二是交通运输费用节约的利益。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区的聚集规模及其辐射范围也会扩大。
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内,聚集利益会递增,但规模如果再扩大,则运输距离和拥挤成本——即通勤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净聚集利益为零甚至为负。
2.2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城市公共物品包括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还有治安服务、环境控制、政策等。
显然,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影响到城市的聚集规模。
前者供给水平高,后者的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
单中心结构存在一个不易克服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它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由于城市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新出现的一些功能有时需要最优区位,但却被过去的功能占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