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唐代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生字词。
(2)深入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背景,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受。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相关背景资料,如图片、音乐等。
2. 准备生字词解析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
八、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案主旨:通过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解释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
3.鉴赏《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4.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5.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荆门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背景氛围。
2.学习诗词(15分钟)分段解读《渡荆门送别》,强调每一节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诗词品味(15分钟)请学生针对《渡荆门送别》的诗句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诗词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如描写手法、意象运用等。
让学生对诗词的表现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启发思考(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意义,如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口头表达(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他们用诗词和形象化的语言进行阐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书写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或再创作《渡荆门送别》的情景。
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诗词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多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
七、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学会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情感和祝福。
二、教学内容:1. 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 角色扮演:模拟渡荆门送别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渡荆门送别的故事,以及他们对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
2. 学习词汇和表达方式(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渡荆门送别”、“真情告别”、“心系千里”、“离别的泪水”等。
3. 学习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讲述渡荆门送别的起源,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和人物。
同时,可以解释渡荆门送别所体现的情感和精神。
4. 角色扮演(4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扮演离别的主人公,其他学生扮演送别的人物。
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离别的情感和祝福的表达。
老师可以给予合适的指导和鼓励。
5.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对渡荆门送别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离别情感和祝福的表达能力。
五、扩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渡荆门送别的故事和历史背景;2. 学生可以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3. 学生可以将渡荆门送别与现实生活中的离别情境相联系,探讨其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六、教学反思: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渡荆门送别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渡荆门”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荆门有关的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欣赏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朗读《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离别之情和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把握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的离愁别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离别有关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或听说过的离别故事,激发学生对离别的共鸣。
2. 初步感知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全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3. 深入理解(1)意象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荆门”、“远山”、“江水”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
(2)情感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在离别时的情感状态,进而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离愁别绪。
(3)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离别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异同点。
4. 拓展延伸(1)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一段自己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能力。
(2)文化交流:介绍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感受诗人通过景物描写传达的离愁别绪。
四、作业布置背诵《渡荆门送别》: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创作短文: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离别场景和感受。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渡荆门送别教案一等奖课件下面是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渡荆门送别教案一等奖课件,供大家赏析。
《渡荆门送别》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