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酶在临床上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十种酶及其同工酶的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周凤敏(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东明274500) 近年来,诊断肝脏疾病的方法很多,但酶类检测,以及一些酶的同工酶的检测结果的变化紊对肝病的诊疗非常重要,现对临床上常用的十种酶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1 转氨酶及其同工酶(G PT、G OT或A LT、AST) G PT几平分布于所有组织中,但以肝脏组织中最多,均占80%,其次是肾、心、骨骼肌中,它有A LT s及A LT m两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及线粒体,后者的活性为前者的16倍,肝细胞坏死血清中以A LT m为主。
AST按含量多少顺序为心、肝、骨骼肌和肾等,肝中7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它有AST s及AST m两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和线粒体。
细胞轻度损伤时AST s 升高显著,而严重损伤时,则AST m大量出现于血清中。
A LT是反映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
急性黄疸型肝炎时,A LT的阳性率几乎高达100%,无黄疸型者阳性率约80%,中毒性肝炎时,阳性率也很高,而且G PT的升高出现在临床和其他肝功试验阳性结果之前。
故测定A LT的活性对急性肝炎,中毒性肚炎和潜伏期肝炎的早期诊断和发现有重要意义。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 LT仅轻度升高,但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可明显升高。
急性黄疸型肝炎在消失后,如A LT仍不下降或不稳定,提示病情尚不稳定。
如果A LT已正常,而又升高或持续不降时,提示肝炎再发向迁延转化。
故A LT的测定,也是随访肝炎预后的指标。
如同时测定AST并计算DeRitis比值,即AST/A LT之比,则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转归也特别有价值。
急性肝炎时DeRitia比值<1,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2,肚痛时D eRitis比值≥3。
A LT测定虽然是肝细胞的灵敏指标,但由于A LT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许多肝外病变时,如心梗、急性胰腺炎等,服用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红霉素及有机磷中毒等,在一些特殊生理善状态下如妊娠期等,A LT均可升高。
慢性乙型肝炎AST线粒体同工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吕国才;陈晓刚;徐根云;金玉琴【期刊名称】《浙江预防医学》【年(卷),期】2005(017)002【摘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广泛分布于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全身组织中,常用于肝脏疾病的辅助诊断。
AST有两种不同的同工酶,即胞质同工酶(Supematant—AST AST—s)和线粒体同工酶(Mitochondrial—m AST—m)。
同工酶的测定有助于心肌病、肝病及肾病的诊断。
本实验检测各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ST—m水平,探讨其在慢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1页(P72-72)【作者】吕国才;陈晓刚;徐根云;金玉琴【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安徽省休宁县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相关文献】1.免疫抑制法测定AST线粒体同工酶及其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的相关性 [J], 孙爱华;金玉琴;邵浙新2.AST线粒体同工酶测定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J], 汪美华3.冠心病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AST)、线粒体天门冬氨酸(m-AST)的变化及m-AST 与AST比值的临床意义 [J], 宋红美;陈春华;赵义刚4.免疫抑制法测定AST线粒体同工酶及其在肝病中的应用 [J], 刘玉泉;荆成宝;赵斌;程晓军5.免疫抑制法测定AST线粒体同工酶活性及其临床应用 [J], 黄灼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试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协助诊断糖代谢紊乱的疾病,当空腹血糖浓度在6~7mmol/L之间而又怀疑为糖尿病时,此试验可协助诊断。
(1)正常糖耐量,服糖后0.5~1h,耐糖曲线显示峰值<10mmol/L,但尿糖阴性。
2h左右恢复至空腹3.9~6.lmmol/L水平,如图2-15所示。
(2)糖尿病性糖耐量,患者空腹血糖≥8.Ommol/L,服糖后0.5~1h,峰值超过10mmol/L,出现糖尿,2h后血糖仍高于空腹水平。
对于早期糖尿病人,可只表现为OGTT后2h血糖浓度仍高于8mmol/L,若空腹血糖正常而OGTT后2h血糖大于11mmol/L,以及空腹血糖>8mmol/L而OGTT2h的血糖水平在8~10.9mmol/L者,均应诊断为糖尿病。
(3)糖耐量受损,若是非妊娠的成年人OGTT呈现空腹血糖<8.0mmol/L,服糖后lh和1.5h的血糖≥11mmol/L,而2h血糖值在8~11mmol/L 之间则为轻度耐糖能力下降,称为亚临床或无症状的糖尿病,这些病人几年后可能有1/3转为糖尿病,并容易发生小血管合并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而不会发生微血管合并症,如视网膜病、肾病。
2.试述C肽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也等摩尔地释放C肽,如图2-16所示。
故测定C肽可以反映。
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对使用胰岛素治疗了的病人,测定C肽水平更能准确反映胰岛素功能,由于C肽在循环中很少被肝代谢,C肽的清除率也小于胰岛素。
测定不同时间外周血中C肽和胰岛素量,可估计肝摄取处理胰岛素的能力。
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为2.2μg/L;糖尿病患者空腹C肽≥1.9μg/L,口服甲苯磺丁脲后5min,C肽增至20.4μg /L,此类病人90%可通过限制食物和用降低血糖的药物控制病情,治疗中不需用胰岛素,若病人空腹C肽<1.9μg/L,则需用胰岛素治疗。
生物工程12 万晓佳同工酶(isozyme,isoenzyme)广义是指生物体内催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
按照国际生化联合会(IUB)所属生化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则只把其中因编码基因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分子结构的酶称为同工酶。
最典型的同工酶是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
同工酶的基因先转录成同工酶的信使核糖核酸,后者再转译产生组成同工酶的肽链,不同的肽链可以不聚合的单体形式存在,也可聚合成纯聚体或杂交体,从而形成同一种酶的不同结构形式。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在动、植物中,一种酶的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形成各组织特异的同工酶谱,叫做组织的多态性,体现各组织的特异功能。
大多数基因性同工酶由于对底物亲和力不同和受不同因素的调节,常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例如动物肝脏的碱性磷酸酯酶和肝脏的排泄功能有关,而肠粘膜的碱性磷酸酯酶却参与脂肪和钙、磷的吸收。
对LDH催化的可逆反应,心肌中富含的LDH1及LDH2在体内倾向于催化乳酸的脱氢,而骨骼肌中丰富的LDH4及LDH5则有利于丙酮酸还原而生成乳酸。
所以同工酶只是做相同的“工作”(即催化同一个反应),却不一定有相同的功能。
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段,癌瘤组织的同工酶谱常发生胚胎化现象,即合成过多的胎儿型同工酶。
如果这些变化可反映到血清中,则可利用血清同工酶谱的改变来诊断癌瘤。
此外。
因同工酶谱有脏器特异性,故测定血清同工酶常可较特异地反映某一脏器的病变,如血清的LDH1(B4)或MB型肌酸激酶(CK-MB)增加是诊断心肌梗塞较特异的指标,较测定血清LDH或肌酸激酶(CK)总活力更为可靠。
目前,同工酶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同工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差异或细胞内的定位不同,使其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1)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差异的临床意义:因为存在组织差异,所以可根据其变化来推测受损的组织或器官。
肌酸激酶同工酶偏低怎么回事
一、肌酸激酶同工酶偏低怎么回事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应用三、肌酸激酶同工酶的临床意义
肌酸激酶同工酶偏低怎么回事1、肌酸激酶同工酶偏低怎么回事
肌酸激酶偏低没有什么诊断意义,问题不大。
一般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临床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种病变包括肌肉萎缩和心肌梗塞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如心肌梗塞的诊断中测定肌酸激酶的活性比做心电图更为可靠。
一般的高尖的P波指的就是肺性P波 ,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右心房增大.最常见可以引起右心房增大的疾病,所以结合检查结果需要进行一个心脏彩超排查,肌酸激酶偏低一般没有什么意义,也可以服用b族维生素来营养神经治疗。
2、什么是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别名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脑型、杂化型和线粒体型。
电泳法:占肌酸激酶CK-MB0.94~0.96 (CK-MM>94%~96%) CK-BB无或痕量 (CK-BB无或痕量)。
酶速率法(37℃) CK-MB:0~18U/L CK-MM:0~18U/L CK-BB:0U/L。
升高:急性心肌梗死(CK-MB>0.03,可达0.12~0.38)、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慢性醇中毒、手术后恢复期肌肉痉挛、心脏复苏后、休克、破伤风、骨骼肌损伤等同工酶分析只发现有CK-MM 型,无DK-MB型、也检不出CK-BB型。
药物注射(氯丙嗪、苯巴比妥、青霉素、利血平、苯妥英钠、肾上腺素、多粘菌素B)肌肉损伤可检出CK-MM 型。
3、肌酸激酶同工酶基本形式是什么。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在正常范围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是一种特殊的酶,它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和诊断心肌梗死。
本文将介绍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的正常范围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肌酸激酶同工酶是由三个亚基组成的酶,包括肌酸激酶B亚基(CK-MB)、肌酸激酶M亚基(CK-MM)和肌酸激酶BB亚基(CK-BB)。
在正常情况下,肌酸激酶同工酶在血液中的比例是CK-MM:CK-MB:CK-BB≈97%:3%:0%。
其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是通过测定血液中不同亚基的质量来确定各个亚基的比例。
该方法利用了亚基在电泳过程中的不同迁移速度来进行分离,然后通过酶活性测定来确定各个亚基的含量。
通过测定血液中CK-MB的含量,可以评估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和诊断心肌梗死。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含量是很低的,通常不超过正常范围。
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正常人的CK-MB质量分数通常在0-5 ng/mL之间。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CK-MB的含量会显著增加,超过正常范围。
因此,CK-MB的升高可以提示心肌细胞损伤,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征象。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通过测定血液中CK-MB的含量,可以判断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肌损伤的恢复过程。
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会逐渐修复和再生。
通过定期检测血液中CK-MB的含量,可以了解心肌损伤的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还可用于鉴别心肌损伤的原因。
一、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包括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或L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因心肌细胞坏死时释放出心肌内多种酶,因此测定血清中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评价溶栓后效果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意义: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1)心肌梗死时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于心肌梗死发病后2~4小时即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到高峰,3~5天即可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患者CK增高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主,CK-MB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可达100%,且具有较高特异性。
CK-MB一般在AMI发病后3~6小时增高,16~20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基本一致。
另外,溶栓蛋白CK-MB高峰时间前移,提示溶栓成功、血管开通。
(2)其他心肌损伤,如心绞痛、心包炎、心脏手术、射频消融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骨骼肌损伤和全身性惊厥时CK增高,主要以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为主。
(4)脑血管意外、脑部手术、严重平滑肌损伤如肠梗阻,可见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增高。
(5)甲状腺可抑制CK的活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CK可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清CK可降低。
(6)剧烈运动后血清CK升高。
2.乳酸脱氢酶(1)LD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肺梗死、骨骼肌病、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及恶性贫血等。
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LD于发病后12~24小时达高峰,并能持续升高达10天。
(2)恶性肿瘤发展到严重阶段LD可升高,肿瘤所致的胸水、腹水中LD可升高。
(3)慢性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膀胱及肾恶性肿瘤时患者尿中LD升高达正常人的3~6倍。
(4)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血栓形成并出血者,脑脊液中LD升高。
同工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342905 徐俊超摘要:同工酶是指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和电泳行为都不相同的一组酶,是生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基因分化的产物。
本文主要分析同工酶在骨骼、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诊断作用,并阐述其医学意义。
Abstract: Isozyme refers to a set of enzyme catalyzing the same chemical re action, whose composition of zymoprotein molecule ,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hy 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phoretic behavi or are not the same , which is a product during the long evolution in the proce ss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life.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sozyme in such aspects as bone, tum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is, and explains it s medical significance.1.同工酶在骨骼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1同工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1.1.1代表同工酶:骨碱性磷酸同工酶(BAP)1.1.2诊断方法及原理:先通过亲和层析法将BAP分离出来,再通过显色反应测定。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缺失,成骨细胞活性代偿性升高,而BAP是由成骨细胞分泌的酶,因此患者的BPA活性会相应地增高,能反应成骨细胞的活性,即BAP对骨质疏松的诊断阳性率最高,从而帮助诊断骨质疏松症。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一、组成: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med66)【正常参考值】72~182 U/L【临床意义】HBD与LD、AST、CK及CK-MB一起组故意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
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式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需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
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因此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
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
因此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
测定此酶经常使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速度法(LDH-L法):100~240 U/L比色法:190~310 U/L2.临床意义: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顶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刻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 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加慢慢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1. 概述: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 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 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女:60〜140U/L3. 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常水平。
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讲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CK 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
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 注意事项:(1) 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
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 分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 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 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 概述:CK-BB( CK1 :主要存于脑组织(1)诊断AMI最有价值酶学生化指标CK-MB(CK2 :主要存于心肌CK-M(CK3 :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一、概述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人体内一种极为重要的酶,其超高的原因可能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
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其异常水平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话题。
二、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基本介绍1. 肌酸激酶(CK)的功能和基本特点2.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功能和基本特点3. 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三、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的原因1. 心肌损伤是导致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的重要原因之一2. 骨骼肌疾病也可能导致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异常上升3. 肝功能异常与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异常增高之间存在一定关系4. 药物、毒素和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四、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的临床意义1. 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2. 对骨骼肌炎症和损伤的诊断3. 对肝功能异常的诊断和监测4. 对其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五、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的治疗和预防1. 针对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增高的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2. 预防药物、毒素和其他疾病对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影响3. 避免运动过度和损伤肌肉六、结语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异常水平可能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其超高可能给机体健康带来危害。
对于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同时也有助于预防和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提高大家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和了解。
七、心肌损伤是导致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肌损伤是导致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心肌受损或缺血缺氧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K和CK-MB大量释放入血液,导致它们的水平升高。
血清淀粉酶同工酶在流行性腮腺炎诊断中的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并发症血清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的变化情况。
方法对正常对照组、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腺)组及各并发症组进行血清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活性测定,再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流行性腮腺炎组及发生并发症组的血清总淀粉酶及其同工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炎并发症组胰淀粉酶(P-AMY)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及其他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流腮并发卵巢炎组唾液淀粉酶( S-AMY)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流腮及并发睾丸炎、卵巢炎组以唾液淀粉酶( AMY)升高为主,并发胰腺炎组P—AMY及S-AMY两型同工酶均有大幅度升高。
结论AMY及其同工酶活性测定在流腮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词】淀粉酶同工酶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2-18-0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痛性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有时可累及其他腺体造成多种并发症。
血清总淀粉酶(AMY)活力测定是腮腺炎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但对于流腮并发其他疾病该酶缺乏特异性,若对其有较高特异性同工酶进行测定则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对流腮及部分并发症患者进行AMY 及胰淀粉酶(P-AMY)、唾液淀粉酶(S-AMY)同工酶活性测定,并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血清标本来源健康体检者(对照组)92名,男50名,女,42名,年龄20-40岁。
收集2006 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流腮患者资料386例,其中男201例,女185例,年龄8-16岁,无并发症,经相关检查及临床特点已证实,患者发病后3日内采集血液标本。
另收集流腮并发胰腺炎患者资料33例(男性16例,女性17例),流腮并发睾丸炎34例,流腮并发卵巢炎29 例,这些并发症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已证实,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后24-48 h内采集血液标本。
同工酶在临床上的意义
生物工程 1092820112 万晓佳
同工酶(isozyme,isoenzyme)广义是指生物体内催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
按照国际生化联合会(IUB)所属生化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则只把其中因编码基因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分子结构的酶称为同工酶。
最典型的同工酶是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
同工酶的基因先转录成同工酶的信使核糖核酸,后者再转译产生组成同工酶的肽链,不同的肽链可以不聚合的单体形式存在,也可聚合成纯聚体或杂交体,从而形成同一种酶的不同结构形式。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在动、植物中,一种酶的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形成各组织特异的同工酶谱,叫做组织的多态性,体现各组织的特异功能。
大多数基因性同工酶由于对底物亲和力不同和受不同因素的调节,常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例如动物肝脏的碱性磷酸酯酶和肝脏的排泄功能有关,而肠粘膜的碱性磷酸酯酶却参与脂肪和钙、磷的吸收。
对LDH催化的可逆反应,心肌中富含的LDH1及LDH2在体内倾向于催化乳酸的脱氢,而骨骼肌中丰富的LDH4及LDH5则有利于丙酮酸还原而生成乳酸。
所以同工酶只是做相同的“工作”(即催化同一个反应),却不一定有相同的功能。
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段,癌瘤组织的同工酶谱常发生胚胎化现象,即合成过多的胎儿型同工酶。
如果这些变化可反映到血清中,则可利用血清同工酶谱的改变来诊断癌瘤。
此外。
因同工酶谱有脏器特异性,故测定血清同工酶常可较特异地反映某一脏器的病变,如血清的LDH1(B4)或MB型肌酸激酶(CK-MB)增加是诊断心肌梗塞较特异的指标,较测定血清LDH或肌酸激酶(CK)总活力更为可靠。
目前,同工酶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同工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差异或细胞内的定位不同,使其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1)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差异的临床意义:
因为存在组织差异,所以可根据其变化来推测受损的组织或器官。
例如CK-MB活性增高对判断心肌梗死有意义。
心肌有损伤时虽然可有总LD活性上升,但诊断意义不大,如果LD1活性上升,且LD1>LD2则说明有心肌疾病,如果在此基础上还出现LD5>LD4则说明在心肌损伤的同时并伴有肝的损伤,例如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状态。
2)同工酶在细胞内的定位不同的临床意义:
有一些同工酶只是在细胞内定位不同,也有临床意义,有诊断意义的主要是线粒体同工酶,线粒体中有些酶的性质和结构与胞质中同工酶有明显差异,有临床意义。
如线粒体AST酶,较难进入血清,但当肝病变严重、细胞坏死时,线粒体同工酶AST可进入血中使其升高,对判断疾病的程度和预后都有帮助。
3)同工酶亚型的临床意义:
有些同工酶在从组织进入体液后,进一步分化为几个不同的类型,即同工酶亚型。
CK-MB 的亚型有MB1、MB2,CK-MM的亚型有MM1、MM2、 MM3。
这些亚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溶栓效果的判断都优于CK-总酶和同工酶。
所以,同工酶和同工酶亚型的临床应用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以下列举几种重要同工酶的临床作用:
一.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心肌细胞LD活性远高于血清数百倍,尤以LDH1和LDH2含量最高。
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清LDH1和LDH2显著升高,约95%的病例的血清LDH1和LDH2比值大于1,且LDH1升高早于LDH总活性升高。
病毒性和风湿性心肌炎及克山病心肌损害等,病人的血清 LDH同工酶的改变与心肌梗塞相似。
LDH1/LDH2比值>1还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肾脏损伤、肾皮质梗塞、心肌损伤性疾病、瓣膜病等。
脑干含LDH1较高。
颇脑损伤仅累及大脑半球时,只有血清同工酶谱的绝对值增高,而不影响同工酶的相互比值,如果累及脑干时,病人血清LDH1的含量也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12~24小时,血清LDH1业已升高。
若同时测定LD总活性,可发现LDH1/总LDH的比值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阳性率与可靠性优于单纯测定LDH1或CK-MB。
胚胎细胞瘤病人的血清LDH1活性升高。
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后,向血流释入大量的LDH4和LDH5,致使血中LDH5/LDH4比值升高,故LDH5 /LDH4>1可做为肝细胞损伤的指标。
急性肝炎以LDH5明显升高,LDH4不增,LDH5/LDH4>1为特征;若血清LDH5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则可认为是慢性肝炎;肝昏迷病人的血清LDH5、LDH4活性极高时,常示预后不良;原发性肝癌以血清LDH4>LDH5
较为常见。
肾皮质以LDH1和LDH2含量较高,肾髓质以LDH4和LDH5活性较强。
患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肾移植排异时,血清LDH5均可增高。
肺含LDH3较多,肺部疾患时血清LDH3常可升高。
肺梗塞时LDH3和LDH4相等,LDH1明显下降;肺脓肿病人的血清LDH3、LDH4常与LDH5同时升高。
血清LD总活性升高而同工酶谱正常(LDH1/LDH2<1)的病例,临床出现率依次为;心肺疾病、恶性肿瘤、骨折、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炎症、肝硬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甲状腺机能低下、尿毒症、组织坏死、病毒血症、肠梗阻等。
肌营养不良病人肌肉中LDH1、LDH2明显增高,LDH5显著下降;而血清则相反,LDH1、LDH2明显减少,LDH4、LDH5显著,表明血清LDH同工酶主要来自肌肉组织。
煤矿、钨矿矽肺病人的血清LDH1、LDH2下降,LDH4、LDH5升高。
恶性病变时LDH3常增高。
(LDH1,LDH2,LDH3,LDH4,LDH5为人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的5种同工酶)
二.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
CK是细胞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催化酶, 其在人体正常组织中含有三种同工酶,按电泳速
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MB>CK-MM,其中脑组织几乎全部是CK-BB,它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星形细胞中,正常情况下,CK-BB在血液中浓度很微,脑脊液中含量也很低。
当脑部组织发生病变时,脑细胞损伤、水肿,CK-BB释放进入脑脊液, 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中,使脑脊液中CK-BB浓度增高。
理论上认为,脑脊液CK-BB活性检测更直接和准确,但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行脑室穿刺或腰穿可增加诱发脑疝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血清和脑脊液CK-BB活性密切相关,血清CK-BB分析可取代脑脊液CK-BB活性检测。
(CK有三种主要的同工酶,即CK-MM,CK-MB,CK-BB)
三.谷草转氨酶同工酶
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中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血清中含量极少。
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当肝脏发生严重坏死或破坏时,才能引起谷草转氨酶在血清中浓度会偏高。
谷草转氨酶偏高[4],肝炎患者转氨酶数值老是居高不下,反映肝细胞炎症始终未停止,肝细胞肿胀、坏死持续存在。
测定血清中此酶含量可用以协助诊断疾病和观察预后。
临床上,如果乙肝病程过长、慢性化程度高、肝细胞实质损害重、预后较差者,通常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偏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小于1.0。
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患者也会表现谷草转氨酶偏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均在1.0以下。
谷草转氨酶高的临床症状,也是肝炎的常见症状,一般有低烧、厌油、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差、肝脏肿痛等。
健康人的谷草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
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谷草转氨酶暂时偏高。
如果在检查肝功能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东西,检查结果中谷草转氨酶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
一个人刚刚在操场上跑了几圈,就立刻检查他的谷草转氨酶水平,结果也可能会高出正常范围。
总之,如果发现自己谷草转氨酶高了,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担心自己患了严重的肝脏疾病,但是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好好休息,及时接受正规复查和治疗。
(谷草转氨酶有2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mAST)和胞浆内(s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