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6.17 KB
- 文档页数:19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3、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二、作者简介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三、解题依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四、字词积累漪(yī)淼(miǎo)徜徉(chángyáng)骚(sāo)郁(yù)慷慨(kāngkǎi)凝(níng)镌(juān)谆谆(zhūn)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五、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划分文本层次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二部分(2-- 6):金色的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
第三部分(7):往事给我的鼓舞2、依依往事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请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3套)《往事依依》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想《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
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终究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心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的情状。
四、课前准备1、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
2、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
五、教具准备1、投影仪2、配乐磁带六、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十分钟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入。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1、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
(二)配乐朗读,了解课文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1、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苦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三)品味语言内涵好的文章每每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档例(词或句子)用得好,幸亏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朗读与品味,体会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之情,理解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3.能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选材精当、前后照应、语言优美等,并尝试运用到写作中。
4.能从文中所回忆的往事中,领悟到作者对青少年的建议,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选材精当、前后照应等。
2.难点:(1)理解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回忆往事来表达情感和阐述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这些往事或许是快乐的,或许是难忘的,它们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我们的人生记忆中。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往事依依》,看看她的童年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作者介绍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于漪老师。
(展示作者介绍的相关内容)于漪老师,1929 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她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 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 称号。
三、字词积累1.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扫清字词障碍。
请同学们看屏幕,朗读这些词语。
(展示字音部分教学内容,每行 4 个词语)徜徉(chánɡ yánɡ)浩渺(miǎo)雕镂(lòu)险峻(jùn)水泊(pō)慷慨(kānɡ kǎi)狼狈(bèi)逃窜(cuàn)婵娟(chán)角色(jué)镌刻(juān)眼花缭乱(liáo)2.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理解。
“雕镂” 指雕刻;“慷慨” 形容充满正气,情绪激昂;“走投无路” 指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津津有味” 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搜索枯肠” 形容竭力思索;“身历其境” 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油然而生”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气象万千”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往事依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体会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之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所表达的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不一样,有一些事情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情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或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一篇散文《往事依依》,看看她的童年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预习检测2.走近作者(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
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作者。
3.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字词:徜徉(cháng yáng)、浩渺(miǎo)、雕镂(lòu)、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险峻(jùn)、水泊(pō)、狼狈(bèi)、逃窜(cuàn)、婵娟(chán)、绚丽、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慷慨(kǎi)、角色(jué)、鸦雀无声、镌刻(juān)。
(2)解释下列词语: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绚丽:灿烂美丽。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
理解文中所引用诗句的含义和作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提升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运用默读、精读、研读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写作练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书籍和生活中的美好,珍惜时光,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作者围绕“往事依依”回忆了哪几件具体的事,以及这些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对关键语句和段落的赏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中引用诗句的巧妙之处,理解其对表现主题、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诗句与作者情感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学习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抒发情感、阐明道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为学生营造出优美的语言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交流。
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拓展思路。
对文中的关键语句、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进行重点点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同学们,在这悠扬的乐声中,让我们一同开启一段时光之旅。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于漪,积累“徜徉、历历在目、眼花缭乱”等常考词语。
2.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重点)3.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难点)4.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之情以及这些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诗句的引用与作者情感表达的关系。
2.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她成长的源头,领悟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其中“依依”二字表达了对往事的深深留恋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往事依依》,也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留恋。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回忆,感受那些美好的往事。
(二)作者简介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三)背景链接本文原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刊登在该刊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四)字词清单1.读读写写徜徉(cháng yáng)浩渺(miǎo)雕镂(lòu)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险峻(jùn)水泊(pō)狼狈(bèi)逃窜(cuàn)婵娟(chán)绚丽眼花缭乱(liáo)心旷神怡(yí)慷慨(kǎi)角色(jué)鸦雀无声镌刻(juān)2.多音字(1)率:shuài(率领)lǜ(效率)(2)泊:pō(梁山泊、湖泊)bó(停泊、漂泊)(3)晃:huàng(摇晃)huǎng(晃眼)(4)角:jué(角色)jiǎo(角度)3.形近字(1)窜(逃窜)蹿(蹿红)撺(撺掇)(2)渺(浩渺)缈(缥缈)(3)镌(镌刻)携(携带)(4)缭(眼花缭乱)撩(撩人心弦)瞭(瞭望)(五)整体感知1.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用“ ”标出关键词语,说说它们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完成下表。
《往事依依》教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往事依依》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现在,感恩过去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往事依依》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变化。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往事,谈谈自己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往事依依》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书写示范。
4. 深入理解课文:(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内容及其情感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和情感。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往事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往事依依》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怀和珍惜现在的情感态度。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年华似流水,往事依依情——《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依依之“漪”】《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1929年2月出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中国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1、依据百科,了解“漪”的字义2、文中的那一句话能体现“漪”的“岸边”的字义(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漪之“依依”】“依依”在百科中有如下解释:1、留恋,不忍分离。
2、柔弱。
依恋不舍。
3、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取自《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4、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依依”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思考:1、古诗词中的“依依”。
比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成语中的“依依”。
比如:依依不舍。
3、阅读:课文的首段(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和课文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思考“依依”的含义。
【依依“往事”】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围绕______这一中心话题,按照______顺序,依次写了哪几件事?示例: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诵《千家诗》、听老师吟诗、忆老师教诲等几件事。
【往事“依依”】1、“依依”之情。
作者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等往事,由事入理,有哪些感悟?抒发了什么情感?看山水画:看得入神,乐在其中读《水浒传》:身临其境,津津有味诵《千家诗》:心旷神怡,美的享受听老师吟诗:深深感动,开阔境界忆老师教诲:铭刻在心,受用不尽2、“依依”之语。
作者在叙述往事时,有一些文段很优美,深深打动你的心,有一些词语很巧妙,值得反复体味,读一读,品味一下。
提示:可以从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修辞的手法、诗句的引用等角度去思考。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悟“往事” 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2.教学难点:(1)领悟“往事” 对作者成长的意义。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选材精当、语言优美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都有许多难忘的往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看看她的童年往事有哪些,这些往事又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作者简介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 年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她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
她的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等。
2019 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 称号。
三、字词教学1.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徜徉(cháng yáng)浩渺(miǎo)雕镂(lòu)险峻(jùn)水泊(pō)狼狈(bèi)慷慨(kǎi)逃窜(cuàn)镌刻(juān)婵娟(chán)眼花缭乱(liáo)2.解释词语: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如刚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鸦雀无声:意思是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身历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也作“身临其境”。
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乐在其中: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
多形容自得其乐。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津津有味:形容兴味特别浓厚。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往事依依》教案篇一教学设计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
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设计意图本节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情感表达,以及人物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往事依依》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涵,培养其推理、判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理解课文《往事依依》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
难点: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情感。
解决办法:1. 情感表达: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文中情感的理解,教师适时提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中情感。
2. 语言特色: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识别和欣赏这些手法的能力。
3. 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往事”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深层情感:鼓励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可通过提问、小组分享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情感。
教学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往事依依》课文朗读音频-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PPT- 黑板与粉笔- 学生作业本与文具- 课堂互动小程序或平台- 线上学习资源(文学作品分析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往事依依》。
10 往事依依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重点)2.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3.在品读文章语言的过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魅力。
(重点)4.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能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年华似流水,回眸已逝的时光,那岁月的长河中迭起的朵朵浪花还在你的心头绽放吗?金色的童年,如烟的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去探寻她那成长的源头。
1.掌握生字词(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徜徉(ch áng y áng ) 浩渺(mi ǎo ) 婵娟(ch án )雕镂(l òu ) 搜索枯肠(s ōu )(2)解释下列词语。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镌刻:雕刻。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雕镂:雕刻。
谆谆:形容恳切教导。
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人民教育家”获得者,在6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3.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的基本脉络。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7段),分别回忆了小时候读《水浒传》《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等几件事,展现了这些经历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强调往事对自己的滋养,并重申回忆往事的意义。
(2)归纳文章的中心。
本文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读书的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
(一)深层探究1.《往事依依》主体是回忆往事,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感受和影响?[交流点拨](1)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活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于漪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美好的回忆,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生命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去感受那些美好的回忆,去领略文学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于漪,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往事依依》是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读一读生字词。
涟漪(yī)绚丽(xuàn)水浒(hǔ)水泊(pō)停泊(bó)浩淼(miǎo)歌咏(yǒnɡ)重读(chóng)镌刻(juān)阴晴雨晦(huì)谆谆教导(zhūn)徜徉(chánɡyánɡ)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徜徉”“浩淼”“婵娟”等。
能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情感。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情感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回忆往事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理解其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转化为自己的阅读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往事让我们难以忘怀。
它们或许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或许是一本让我们受益匪浅的书籍,或许是一位给我们带来深刻影响的老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看看她的哪些往事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和掌握。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徜徉”“浩淼”“婵娟”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三)再读课文,概括往事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小时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醉在诗意的世界里。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深受感动。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2.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能够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并体会作者对这些往事的情感。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引用诗句、描写景物等。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回忆的往事及这些往事对作者的影响。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启示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都有许多难忘的往事,这些往事或许是一次快乐的旅行,或许是一本喜爱的书籍,或许是一位敬爱的老师。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去感受她童年和学生时代的那些美好回忆。
(二)字音教学1.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齐读。
模糊(mó hu)浩渺(hào miǎo)重读(chóng dú)绚丽(xuàn lì)雕镂(diāo lòu)角色(jué sè)镌刻(juān kè)谆谆(zhūn zhūn)素娥(sù é)婵娟(chán juān)徜徉(cháng yáng)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o luàn)心旷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2.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和字形,如“模”“重”“镂” 等的读音,“镌”“徜徉” 等的写法。
3.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回忆了哪些往事?明确:文章主要回忆了小时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童年读《千家诗》、初中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以及老师的谆谆教导等往事。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历历在目”“徜徉”“浩渺” 等。
2.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4.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理解作者对往事的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生动性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几件往事对作者成长的意义。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如过渡句的运用、引用诗句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许多难忘的往事,这些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的脚步,走进她的《往事依依》,去感受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作者简介于漪(yī ),1929 年生,江苏省镇江市人。
人民教育家,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 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 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主要作品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 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 20 部。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 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 称号。
(三)字音教学1.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认读:模糊(mó)浩渺(miǎo)重读(chóng)绚丽(xuàn)雕镂(lòu)角色(jué)镌刻(juān)谆谆(zhūn)素娥(é)婵娟(chán)徜徉(cháng yáng)眼花缭乱(liáo)心旷神怡(yí)2.请学生分别朗读这些词语,教师纠正读音。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2.能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3.初步了解“引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步骤](一)导读进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经是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她是谁呢?在于漪的少年时代,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以至于对于漪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熟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
徜徉(cháng)(yáng)浩淼(miǎo)雕镂(lòu)镌(juān)谆谆(zhūn)雨晦(huì)婵娟(chán)(三)词语解释:(同学们思考片刻,由老师读出)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
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依稀:模糊。
万端:极多而纷繁。
(四)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教师分析:从题目《往事依依》来看,作者文章的主体是回忆往事,听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往事在于漪心中的地位。
“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答案: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五)围绕往事,文章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1.看图画内容: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身临其境,津津有味。
2.读诗歌内容: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听讲课:(两位老师)①国文教师: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聆教诲:特点:“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六)总结往事及带给于漪的影响。
同学们做短暂思考,由教师总结。
往事依依—于漪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七)联想拓展:当合上书本,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了她的少年时代,一起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涌起了许多感想,的确,文学带给人们如此多奇妙的感受,文学带给人们如此重要的影响。
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第一课,赵丽宏老师在《为你打开一扇门》里深情地召唤我们每个人去亲近文学,去真切地感受文学,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在我们和于漪老师一起走进了《往事依依》,感受了于老师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赵丽宏写下的自己对文学的感受,相信同学们此时会有更多的共鸣。
教师有感情的诵读,同学们用心聆听:“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
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
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
你使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漫长曲折。
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
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
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八)思考,请同学们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总结: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课后练习]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徜徉()()浩淼()雕镂()镌刻()谆谆()雨晦()二、词语解释1.徜徉:2.浩淼:3.雕刻:4.镌刻:5.走投无路:6.心旷神怡:7.鸦雀无声:8.谆谆教导:9.搜索枯肠:10.万端三、填空:《往事依依》的作者是(),通过对(),(),(),()等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情。
幼时记趣—沈复[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文章的复述。
[教学步骤](一)导读进入新课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课文的题目是幼时记趣,我们就知道了文章的内容和童年有关,童年,人们经常形容它是“金色的童年,所有人的童年是相似的:每个人的脑海中有着无限神奇的想象力,总是以天真烂漫的童心去看周围的世界,同学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体验,在大人们看起来不起眼,不以为然的事物我们却把它想得神奇美妙。
比如夏天看黄昏时的火烧云,它们可以在孩子的眼中像巨人,像大山,像狮子……,比如我们堆积木,在沙滩上盖城堡,在童年的我们的眼中仿佛也都在真的城堡中自得其乐一样。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幼时记趣》的作者沈复虽然早已作古,但他的童年也和许多人,和同学们的童年是一样的——儿时的沈复对大自然有一颗天真的、有丰富想象力的童心,他也曾把很多藐小微物看作另一种奇妙的景观,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相信同学们也从中得到共鸣,也引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生活无限的遐想与回忆。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幼时记趣》的作者是沈复,清代散文家,他能文善画,做过幕僚,游历四方,足迹遍天下,著有《浮生六记》六卷,内容抒写个人家庭情爱生活,有快乐有哀愁,发自肺腑,文学味道颇浓,但情调低沉,略带伤感,这大概和他一生困顿不遇的经历有关。
(三)由教师朗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
童稚(zhì)藐小之物(miǎo)拟作(nǐ)项为之强(jiàng)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壑(hè)庞然大物(páng)癞蛤蟆(há)(ma)(四)词语解释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之为其鞭数十:鞭:原意是鞭子,本句中当动词,用鞭子打。
昂首观之:观:观看。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
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五)思考问题:1.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我们看看作者在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分析: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驱打蛤蟆思考问题:2.从文中你看出作者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分析:沈复此时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3.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分析: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思考问题:4.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分析: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六)总结全文结构分析:第一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段:“物外之趣”一、观蚊如鹤第三段:“物外之趣”二、神游“山林”第四段:“物外之趣”三、鞭打蛤蟆(七)拓展思考:1.同学们,这篇叙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围绕的中心是什么?分析:童趣拓展思考:2.你认为文中能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件事例它好在哪里?分析:同学们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如可以说自己对“观蚊如鹤”这幅图画印象深刻,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蚊子想到的是快把它赶走,以免被叮咬,而儿时的沈复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把蚊子联想成同样细腿细脚的仙鹤,还把它们特意赶到蚊帐中,用烟喷蚊子,造成美妙的青云白鹤景观,而自得其乐,这些都是大人们想象不到的,正因为有着天真的童趣,沈复才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穷趣味。
(同学们在这一题中可发挥自己想象,你从文中某一事例又想到了什么,可自由发挥)(八)由教师诵读(和同学一起诵读),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丰富想象力和天真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凹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课后练习]一、解释加线词徐喷以烟()拔山倒树()怡然()明察秋毫()余年幼()项为之强()常蹲其身()二、给加线词注音童稚()项为之强()鹤唳()刚强()丘壑()怡然()凹凸()【模拟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一、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浩miǎo()juān()刻安tián()xuàn()丽凹者为hè()yí()然自得wéi()帆怪pǐ()xié()取xī()利惆chàng()二、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徜徉(yáng)雕镂(lòu)谆谆(zūn)雨晦(huì)b.童稚(zhì)藐小(miǎo)自诩(xǔ)荟萃(huì)c.土砾(lè)拟作(ni)摒弃(bìng)絮语(xù)d.沉淀(dìng)履历(lǔ)鹤唳(lì)霎时(shà)三、解释下列加线字词(5分)1.月中霜里斗婵娟_____________________2.骚人搁笔费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3.红紫芳菲_____________________4.荟萃_____________________5.白驹过隙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完形填空(10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是海洋,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