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往事依依内涵发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4
往事依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往事依依》。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学会将诗歌中的意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往事、感恩生活的态度。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往事依依》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把握。
3.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2. 将诗歌意境创新性地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往事依依》的课件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背诵(1)教师提出背诵要求,如准确、流畅、有感情等。
(2)学生自主背诵,互相监督、鼓励。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回忆一件令你难忘的事”。
(2)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新性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往事依依》。
(2)完成写作练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往事依依》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学习,如《童年》、《岁月神偷》等,从而让学生发现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诗歌创作: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写作兴趣。
第三单元 第10课 往事依依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理解这些往事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2.引导学生如何从作者的往事中获得启示,将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等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难点)本单元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课型: 授课时间: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哪些记忆会最先涌上心头呢?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还是和家人朋友的温馨时刻?明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走进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往事,看看她的回忆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
(板书课题:往事依依)二、预习检测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 “重(chóng)读”“模糊(mó)”“浩渺(miǎo)”“角色(jué)” 等。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于漪及其作品风格,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能够准确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往事。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引用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回忆,从作者的往事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教师提问: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于漪老师呢?明确: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上个世纪 80 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 张志公曾对此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 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珍视。
(2)培养学生珍惜现在,感恩过去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经历,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生词短语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让学生进行跟读和造句练习。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思维导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过去的照片或物品,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3. 生词短语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让学生进行跟读和造句练习。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5.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思维导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7. 展示和反馈: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自己难忘的往事,用文字描述出来,可以是快乐的、悲伤的或是感慨的。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往事依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往事,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往事依依》,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生字词学习:教授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
4. 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5. 创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往事,创作一篇类似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情感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短文,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往事依依》课文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往事依依》这篇课文;(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依依之情,理解人类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历史的尊重;(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1)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意;(2)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细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信息;(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词语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掌握它们的用法和含义;(2)通过造句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词语,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往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往事的意义和价值。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2)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词语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进行课堂讲解和练习;(2)让学生通过造句和写作,运用这些词语,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一次往事,并表达自己的感受;3. 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3.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和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和回报。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往事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往事的美好时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难忘的往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往事依依》,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讨论,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每组选取一个有趣的往事,进行情景再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往事的美好。
(2)强调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和回报。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往事依依》,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往事的短文,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2. 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往事依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体会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之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所表达的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不一样,有一些事情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情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或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一篇散文《往事依依》,看看她的童年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预习检测2.走近作者(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
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作者。
3.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字词:徜徉(cháng yáng)、浩渺(miǎo)、雕镂(lòu)、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险峻(jùn)、水泊(pō)、狼狈(bèi)、逃窜(cuàn)、婵娟(chán)、绚丽、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慷慨(kǎi)、角色(jué)、鸦雀无声、镌刻(juān)。
(2)解释下列词语: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绚丽:灿烂美丽。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0 往事依依◎文化自信:认识文学作品对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梳理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重点)◎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一、导入新课童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茎春芽,对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你们现有的人生旅程中,已经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脚印。
大家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被称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老师也有自己的成长回忆。
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走进她的成长生活。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解文题,扫障碍◎文题解读本文标题是《往事依依》,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童年往事,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
“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者简介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徜徉”“雕镂”“搜索枯肠”等重点词语。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2.目标任务二:理情节,知整体◎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于漪老师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与其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分不开。
在本文主体部分中,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这些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影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往事依依》教案(网友来稿)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1.3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教学内容1.2.1 文章基本内容的学习,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
1.2.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1.2.3 探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1.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1.3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人生的真谛。
2.2.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3.1.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章。
3.1.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文章中的情节、人物等。
3.2.2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2.3 利用板书,清晰展示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4.1.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文章原文、多媒体课件等。
4.1.2 安排学生预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4.2 教学过程4.2.1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4.2.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2.3 探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4.3 教学步骤4.3.1 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4.3.2 第二步: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4.3.3 第三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023年《往事依依》教案(15篇)《往事依依》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__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⑴了解作者于漪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查一查)(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3)__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
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五、小结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
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六、课后作业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风云变换津津有味走头无路红紫芳菲五彩纷承油然而生谈笑风声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关系。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2)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往事依依》的打印稿。
(2)生字词的卡片或黑板。
(3)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往事,引起共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关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小组讨论与分享:(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关系。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
4. 写作练习:(2)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和描绘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回忆。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作文《我的往事》,并将作文交给老师。
(2)让学生复习课文《往事依依》,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内涵。
(2)学会欣赏散文,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珍惜当下,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2)学会欣赏散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往事依依》。
请大家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2.自主学习(1)请大家先自主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节奏和感情。
(2)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者询问同学。
3.合作交流(1)同学们,你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或者问题吗?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
(3)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课文主题的,那么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4.分析课文(1)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童年时光,第二部分是描写作者与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第三部分是表达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2)我们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题。
课文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珍惜和对往事的怀念,同时也启发我们要珍惜当下,学会感恩。
5.感悟与欣赏(1)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呢?请你们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你们的感悟。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往事依依》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你们来说说。
四、板书设计1.课题:《往事依依》2.作者:冰心3.课文结构:三部分4.主题:珍惜亲情,怀念往事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往事依依》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设计意图本节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情感表达,以及人物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往事依依》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涵,培养其推理、判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理解课文《往事依依》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
难点: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情感。
解决办法:1. 情感表达: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文中情感的理解,教师适时提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中情感。
2. 语言特色: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识别和欣赏这些手法的能力。
3. 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往事”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深层情感:鼓励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可通过提问、小组分享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情感。
教学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往事依依》课文朗读音频-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PPT- 黑板与粉笔- 学生作业本与文具- 课堂互动小程序或平台- 线上学习资源(文学作品分析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教案(网友来稿)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往事依依》是一部描绘人物情感、家庭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小说。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不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2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人物关系分析2.1 主人公简介主人公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男子,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在故事中,他经历了家庭、友情和爱情的种种挫折,但依然努力奋斗。
2.2 主要人物关系主人公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和矛盾。
主人公与朋友之间的互助和支持。
主人公与爱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分离。
2.3 人物关系分析分析主人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探讨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分析主人公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探讨友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分析主人公与爱人之间的关系,探讨爱情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第三章:情节发展分析3.1 故事开篇主人公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
主人公的梦想和追求。
3.2 转折点主人公面临的家庭问题和经济困境。
主人公与朋友之间的误会和冲突。
3.3 高潮主人公在事业上的成功和挫折。
主人公与爱人之间的重逢和分离。
3.4 结局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
主人公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认识和感悟。
第四章:社会背景分析4.1 不期的社会变迁分析小说中所涉及的不期的社会背景。
探讨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4.2 社会问题及其影响分析小说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人际关系等。
探讨这些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3 社会观念的变迁分析小说中人物观念的变迁。
探讨社会观念的变迁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学生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的积极性。
学生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社会背景的理解程度。
六往事依依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往事依依》一、教学目标:1.了解《往事依依》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学习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往事依依》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学习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章节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3.阅读原文并分析(25分钟)首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往事依依》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然后,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文学形式: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情节安排等方面,学习文学作品的构建方法。
(2)主题思想: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命运、家庭等话题。
(3)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感变化,以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4.学生讨论和分享(2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分享自己关于《往事依依》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反思和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往事依依》这篇文学作品。
四、教学资源1.教学用书:《往事依依》2.其他辅助材料:PPT等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阅读原文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理解的深度和准确度。
2.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收获。
六、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苏童的其他作品,如《妻妾成群》、《红高粱家族》等,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创作分享: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是故事、诗歌、文章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往事依依教案(优秀6篇)《往事依依》教案篇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材分析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
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内容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
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 zhūn)心旷神怡(yí)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往事依依
于漪
一目标呈现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预习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徜徉() 浩淼() 素娥()
婵娟() 绚丽() 镌刻()
雕lòu() 慷kǎi() mínɡ()刻
答案:chánɡmiǎoéchán xuàn juān镂慨铭
(2)据义填词
①:形容竭力思索。
②: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③: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④:形容非常安静。
答案:①搜索枯肠②走投无路③眼花缭乱④鸦雀无声
二讨论交流
1 细读课文,概括文中所写的四件事。
2 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对“我”有什么影响?
3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4 结合所选四件事,从全文来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三成果展示
1 细读课文,概括文中所写的四件事。
答案: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
2 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对“我”有什么影响?
答案:都和读书(画)有关。
读书(画),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3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答案: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4 结合所选四件事,从全文来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答案:文章所选的四件事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四小结检测
题目解读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整篇文章的一条纽带,“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的几件往事,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线索进行叙事的。
因此,这一题目起到了总领全篇、点明主旨的作用,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
探究二 赏析语言
3.阅读课文,仔细揣摩优美的语言,请仿照下面的参考示例,对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或赏析。
参考示例: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赏析:用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突出这几件事在自己的记忆中印象之深,给少年读者留下悬念。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分析
语句
的作
用位
置
常见作
用
答题模式
文
首
开篇点
题,引出
下文,设
置悬念,
渲染气
氛
用……引出……,
突出……
文
中
承上启
下,呼应
上文
过渡句(段),……
引出……
文
末
总结全
文,呼应
上文,点
明中心,
深化中
心
总结全文(呼应上
文),点明(深化)主
题,写出(说明、反
映等)……
【即学即用】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赏析:用“美丽的生活花环”引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突出了“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对“我”童年生活的影响。
(2)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赏析:过渡句,自然引出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
(3)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赏析:总结全文,深化了主题,说明学习语文必须多读书,做人必须多读书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编织你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是哪一本书?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甲:《唐诗三百首》,使我从小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开拓了我的视野。
我的观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的意志更为坚定,培养了我不畏艰难困苦的性格。
五作业布置及预习
(一)课外作业
1 抄写课文词语拼音及注释。
2 做教辅练习。
(二)预习
幼时记趣理解并找出不会理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