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运动治疗技术-牵引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0.94 MB
- 文档页数:45
体育康复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PT (Physical therapy,物理治疗):答案: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因素来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功能的一门专业学科。
是康复治疗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2.运动疗法:答案:是指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本原理,采用主动和(或)被动的运动,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纠正人体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障碍、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类康复治疗技术。
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一、名词解释:1.关节活动技术:答案:是指利用各种方法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痉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种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疗法技术。
2.ROM(Range of motion,关节活动范围):答案:是指关节运动时所经过的运动弧或者转动的角度,分为AROM(Active range of motion,主动关节活动度)和PROM(passive range of motion,被动动关节活动度)。
二、单选:1. RICE方法可用于防止以下哪一种关节活动障碍:A 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B 软组织粘连形成的关节活动障碍;C 神经肌肉型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D 关节损伤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答案:D2.增进关节活动范围最常用的方法是:A徒手体操 B外力牵张 C关节松动术 D体位变换答案:A三、判断:1.被动活动关节时应该固定关节的远端,被动活动近端。
答案:错。
2.被动活动关节时应该每次活动只针对一个关节。
答案:对。
四、简答题:1.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原因?答:1)关节本身的原因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或关节脱位、软骨的损伤、关节内积血或积液、关节内游离体、先天性关节畸形引起的关节疼痛、关节腔粘连导致的关节僵硬等可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
2)关节外的因素。
肌肉痉挛、周围软组织(肌腱、韧带)损伤、粘连和疼痛、瘢痕及软组织挛缩、骨折、肌肉无力、严重肢体血液循环的障碍均可导致关节活动度的下降。
1.运动疗法:是指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本原理,采用主动和/或被动的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纠正人体身体、心理、情感及社会功能障碍,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类康复治疗措施。
2.有氧运动:又称为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主要依靠细胞有氧代谢提供,运动方式为中等强度的大肌群、节律性、长时间、周期性运动,是以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运动。
3.牵引技术:指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4.关节松动技术:是针对人体关节活动障碍而专门设计的一类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于被动运动范畴。
5.物理治疗:是运用力、电、光、声、水及温度等物理因子来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功能的一门专业学科,是康复治疗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6.关节松动技术中的分离和牵拉:分离和牵拉统称为牵引。
当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两骨表面呈直角相互分开时,称分离;当外力作用于骨长轴时关节疏远移位时,称牵拉或长轴牵引。
7.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一侧足跟着地起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用的时间。
8.凹凸定律:又称凹凸原则,是关节松动技术中所遵循的凹凸关节运动的滑运动规律,凹面关节在运动时滑动方向和肢体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凸面关节在运动时滑动方向和肢体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9、缩唇将吸:通过半开的嘴唇进行适当的主动呼气,呼气压约为5cmH₂O,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增加呼气时的阻力,可降低呼吸速率,增加潮气量及增强运动耐力,增加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
10.Rood技术:又称为多种多种感觉刺激技术,是通过对相应皮肤区域采用多种感觉刺激,以诱发产生肌肉的收缩或关节运动的方法。
11.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并应用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来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
《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康复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
康复治疗学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运动治疗技术》详细介绍了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运动治疗技术是临床康复治疗中运用最多、最普遍的技术,是促进人体运动功能提高和恢复的主要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是中医康复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也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考取康复治疗士(师)资格证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掌握操作技术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医学素质的养成。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具有必需的生物力学知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康复医学知识、运动疗法技术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当前国内康复机构所采用的运动疗法技术种类,理解、熟悉常用运动疗法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常用运动疗法技术并能综合运用运动疗法技术帮助有功能障碍的病、伤、残者提高或恢复运动功能。
(二) 能力目标1.具有运动功能评定能力2.运动疗法技术操作能力3.运动疗法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三) 素质目标1.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当中。
2.强化业务素质的养成。
3.培养科学方法和求真的科学态度。
4.培养爱护生命的理念;培养爱伤、爱患的人文思想。
5.培养和谐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理念。
三、参考学时80 学时四、课程学分4.5 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学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第一章绪论1.概述2.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分类3.运动治疗的机制4.运动治疗常用的器材和设备2掌握:1. 运动治疗技术的有关基本概念。
2.运动治疗的原则。
3.运动治疗技术的分类方法。
熟悉:1.运动治疗技术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2.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