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5)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五综合与实践,第三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邮票的大小、邮票的邮资以及邮票的设计等方面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邮票实物、尺子、黑板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引入:拿出几枚邮票,让学生观察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引发学生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考。
2. 讲解:讲解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等方面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3. 练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邮票,测量邮票的大小,计算邮票的面积,并讨论邮票的邮资和设计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邮票中的数学问题:1. 邮票的大小2. 邮票的邮资3. 邮票的设计七、作业设计1. 观察自己拥有的邮票,记录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等方面的信息。
2.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邮票问题,例如计算邮票的面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觉得学生们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练习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还不太理解,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体现在邮票的大小、邮资和设计上,还可以延伸到邮票的收藏、邮票的市场价值等方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数学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引入环节的邮票观察在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邮票实物,让学生们直观地观察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邮票是集邮爱好者们所珍藏的物品,它经常被用来纪念重大事件或者纪念著名人物。
但难道你知道邮票还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吗?下面我们就在这篇文章中来一探究竟。
一、几何问题邮票上的印刷图案常常是画一些著名建筑、动物或者花卉等。
它们的形状、大小、图形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几何规律,这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材料。
例如,1992年发行的“奥林匹克邮票”,该邮票上画的奥林匹克五环,是较为立体的图案。
我们可以通过该邮票的构造,了解五环图形的几何特征,如它们的外切圆、内切圆、中垂线、对称轴等等。
同时,邮票的尺寸、形状的测量也是一项重要的几何学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何数学题目。
二、统计问题邮票的印刷数量、流通数量、珍藏数量、市场价格等,都体现着一些数量和概率统计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处理需要一些统计数学的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对某类邮票的发行量进行一个横向比较,观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根据各个年份、地区、邮票类型进行统计,可以得出相关的数据表格、折线图等。
三、图论问题另外,邮票的设计也存在一些图论上的问题。
它们的设计往往需要考虑到图案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问题。
同时,邮票的珍藏和流通过程中,也会形成一些有趣的图论问题。
例如邮票流通的路径分析,在邮票收藏家中形成的网络图等。
四、数值问题邮票的价格、面值、印刷数量等都需要用到一些数值计算。
例如,2019年发行的“猪年邮票”,它的面值是1.2元,而它的印刷数量是5000万张,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乘法,算出邮票的总面值是6亿元。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数学教材中,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一张张邮票,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数学规律,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总之,邮票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学教育资源。
希望各位同学不仅要珍惜邮票,更要从中发现和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共同享受数学的魅力。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邮票相关的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注力,让学生了解和喜爱文化和艺术。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教学难点: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邮票相关的数学问题。
3. 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1.通过课前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邮票或者在网上查找邮票,并在课堂上展示收集的邮票,并简要介绍每一张邮票的背景知识。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邮票的种类和邮票上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取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
3.2 导入1.引入邮票概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出有邮票的场景,了解邮票的形状、结构、色彩等基本特征和种类。
2.引导学生思考邮票中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例如:邮票上图案的数量、邮票上图案的比例关系等。
3.3 讲解1.通过讲解邮票设计和印刷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邮票上图案的制作和排版规律。
2.介绍邮票收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并引导学生探究邮票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4 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小组内设计一张邮票并解析自己的设计思路。
2.设计邮册:让学生按照特定的主题,在小组内收集邮票并制作邮册,通过设计邮册来进一步掌握数学问题和邮票制作的相关知识。
3.5 总结1.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学问题和邮票制作的相关知识点。
2.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邮票和邮票收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收集邮票的作业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广阔知识面的同时,鼓励学生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课标》指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范畴,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1、本节课以指导学生的寄信活动为情境,通过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件的质量和地域支付邮费等活动,巩固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
2、通过交流与互动、观察与列表等学习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归纳与判断等数学能力,并从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同信件的资费的标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邮票问题师: 在课的开始,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天,爱丽丝·布朗收到一封很重要的信,可是,她却不得不将信件退还给邮差。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1:是不是地址写错了?(老师摇摇头)生2:是不是没写地址?(老师还是摇摇头,学生们十分疑惑)生3:……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原来那时候邮费是由收信人支付的,爱丽丝·布朗因为太穷没有钱支付昂贵的邮费,所以只能把信退还给邮差。
这一幕刚好被英国人罗兰·西尔看见了。
怎样才能避免邮差送完信收不到邮费的情况再次发生呢?1840年,罗兰·西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课件出示:世界上最早的邮票----黑便士)。
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
二、根据信件质量和地域的不同确定邮资师:老师这里有两封信,仔细观察这两个信封,分别是从哪里寄往哪里的?(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述的完整性)生:第一封信是寄往营山县云凤小学的,第二封信是寄往北京市北师大附小的。
师:你能准确地告诉老师第一封信是哪里寄往哪里吗?生3:第一封信是营山县三元小学寄往营山县云凤小学。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该内容属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几何图形的面积》中的第三节。
详细内容涉及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应用问题。
通过邮票的形状和面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邮票中数学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邮票样品、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
学具:直尺、计算器、方格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邮票,引导学生观察邮票的形状和尺寸,提出问题:“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如何计算?”2.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枚长方形邮票,引导学生用面积公式计算其面积。
再选择一枚正方形邮票,让学生尝试计算其面积。
3.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邮票,合作完成邮票面积的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案例分析(10分钟)出示一道邮票面积的综合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进行讲解。
6.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邮票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想法。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2. 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²3. 邮票面积计算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长方形:a=5cm,b=3cm;正方形:a=4cm。
(2)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面积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公式计算?2. 答案:(1)长方形邮票面积:15cm²正方形邮票面积:16cm²(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邮票这一载体,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增加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主要借助“邮票”这个载体引出生活中的分段收费和组合问题,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支付邮资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综合分析、类比联想中学会分段式计费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及归纳、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落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用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思维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让学生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我认为本节课具有以下几点特色:1.有效切入,在“激趣”上把控,改变单调的学。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问题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心脏,也是活动开展的引擎。
只有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思考、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主动探究,积累经验。
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感性材料的支持。
基于以上认识,课前,区老师为学生播放蕴含着丰富数学元素(数学家、数学大会、数学图形等)的邮票集,让学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在欣赏美的同时,从数学角度发现并感受数学的神奇。
当数学不再以冰冷的面孔出现,学生自然乐于思考,主动探究,绚丽的数学魅力自然绽放,将学生“潜在”的兴趣、“蕴藏”的参与积极性转化为“现实”的兴趣和“持续”的参与热情。
课始,以“手拉手爱心寄信活动”引入,创设“晓琳同学看不懂资费表,如何确定寄往本埠和外埠信函的邮资?”这一对学生来说简明且熟悉、鲜活且真实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唤醒学生对探究内容积极主动的思考。
除了提供感性材料和创设情境外,区老师还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启发与引导,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对于哪些教学内容可以自学,哪些内容需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哪些地方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区老师都精心做好预设。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师:如果不超过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枚邮票。
只用80分的和1.20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计算、观察、组合,经历了计算组合的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
备课时,尽管我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 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 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开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18-119页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教学,教材选取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邮资来确定支付方式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但现实中许多学生并没有寄信的经验,所以我课上让学生亲手操作,给信件贴邮票,认识到邮票的作用,给学生一种主动探究的环境,初步感知确定邮资的两大因素,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恰当选择教学起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邮资的方法,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邮递员送信的故事导入,利用收信人不能收取信件的遗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简单讲述邮票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授1、仔细观察两封信件,找出不同点。
两封信件的邮寄地址不同,先理解本埠、外埠不常用的名词的意思,便学生明确在确定邮资时要主动将信函按目的地分类。
初步体会因为邮寄地址不同,邮票面值也不同。
2、根据资费情况统计表系统了解邮资学生利用表格说出资费标准,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利用线段图来解释收费标准,这样做直观,明了,给学生提供了不同质量范围的邮资计算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邮资的计算方法。
本埠资费:首重100克以内每20克为一个计费单位,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每个计费单位需付邮资0.8元。
续重101克到2000克,每100克为一个计费单位,不足100克按100克计算,每个计费单位需付邮资1.2元。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案例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学校李香艳师:从邮票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主动起来回答)师:为什么要设计不同面值的邮票呢?看能否从这些信件中找到答案。
课件呈现:两组信件。
第一组:2621安丘市实验小学五、一班王丽(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王洁李明(收)江油市实验中学二、一班621070262119262119探究长廊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王洁生:寄往目的地不一样,邮票面值就不一样。
板书: 第二组:262100王红(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王洁262119探究长廊不足20g ,不足40g ,262100安丘市实验小学五、一班安丘市实验小学五、一班王红(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王洁262119262100王红(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王洁262119探究长廊不足20g ,不足40g ,262100安丘市实验小学五、一班安丘市实验小学五、一班王红(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王洁262119师:继续看,这组信封呢? 生:重量不一样,邮票面值不一样。
板书:目的地 目的地质量262119安丘市实验小学五、一班王丽(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杨凡李明(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赵丽娜江油市实验中学二、一班62172621192621探究长廊不足20g ,寄往本地。
45g 寄往外地。
2619安丘市实验小学五、一班王丽(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杨凡李明(收)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六、一班赵丽娜江油市实验中学二、一班621070262119262119不足20g ,寄往本地。
45g ,寄往外地。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给手中的信件选择合适的邮票,过行邮递呢?(小组活动,根据台称称出的信件质量和邮往的地区,选择邮票。
投影仪汇【评析】在练习题中自主建构邮政资费方法的计算,在完成课本119页的表格时,利用课件与学生交互完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理解、掌握不同质量和目的地的资费计算方法,初步建立“分段计费”的数学模型。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设计(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邮票中数学问题的解法和思路。
2. 能够利用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解题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
2. 利用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解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2. 教学光盘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包含数学问题的邮票。
2. 提问:你们知道在邮票中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吗?二、呈现教学内容:1. 教师将教材上关于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2. 通过教材的例题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解法和思路。
三、实际操作:1. 分发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题。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并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指导和点评。
四、拓展练习:1. 提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2.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总结和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解题思路。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教案二: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邮票中数学问题的解法和思路。
2. 能够运用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解题。
教学重点:1. 理解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
2. 运用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解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2. 教学光盘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张包含数学问题的邮票,引起学生对邮票中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在邮票中会有哪些数学问题吗?你们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想法和解法?二、呈现教学内容:1. 教师利用教材和投影仪呈现课文内容。
2. 通过例题的解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解法和思路。
三、实际操作:1. 分发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题。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0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和邮政相关费用表。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_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外地,怎样贴邮票?(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5g按20g计算,所以,45g 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引导列表描述。
(课本110页)(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一张:80分1.2元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三张:0.8×3=2.4(元)1.2×3=3.6(元)1.2+0.8×2=2.8(元)1.2×2+0.8=3.2(元)(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