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 格式:docx
- 大小:9.43 KB
- 文档页数:4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素食是佛教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素食主义者相信吃素有益身心,有助于心灵的净化,因此在佛教徒中尤为普遍。
与此长寿帝王也常被赞誉为素食主义者,因为他们注重饮食,坚持素食,从而延年益寿。
所以,可以说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风格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佛教对素食的倡导源自佛教的慈悲精神和与一切生命平等的观念。
在佛教经典中,有《楞严经》、《山斋忏》等都有对于素食的推崇和倡导。
佛教徒会认为,吃素可以减轻对生灵的伤害,消除杀业,降低因此而造成的恶果,从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灵性的净化。
所以,很多佛教徒都坚持遵循佛教的戒律,选择素食为主食,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与此长寿帝王也对素食有所偏好。
长寿帝王并不完全等同于皇帝,而是指历史上一些寿命较长的帝王,包括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帝王,也包括世界各地的一些长寿君主。
这些长寿帝王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饮食上有着独特的偏好,多数都是素食主义者。
这些长寿帝王因为长期坚持素食,所以有着美好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寿命也都较为久长,因此被人们认为素食与长寿之间有着关联。
佛教的素食主义与长寿帝王的素食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呼应的。
佛教倡导素食主义是基于慈悲和对生命的敬畏,而长寿帝王的素食偏好则是基于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对长寿的向往。
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关联和共通之处呢?从营养学角度来看,素食主义有助于身体健康。
素食中的蔬菜、水果、豆类等植物食品富含大量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对于延年益寿有着显著的作用。
而且,素食主义者通常会有较低的体重、较高的新陈代谢率,因此更加有利于延长寿命。
长寿帝王虽然并未明确将素食与长寿挂钩,但他们的偏好恰好与现代营养学研究相吻合。
从精神层面来看,素食主义者和长寿帝王都注重身心的平衡。
佛教徒通过素食来净化心灵,降低世间的纷扰和执着,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
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
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提倡素食,近代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都是基于人道主义观点赞美素食,萧伯纳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
二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根据慈悲和平的教义,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诫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
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则更成为佛教的独特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
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于大乘的《楞严》《华严》《楞伽》《涅槃》《梵网》诸经中,处处提倡禁绝肉食。
具体如《楞伽经》,根据身体健康、三世因果、修养身心、慈悯众生等各种道理,指出肉食者有十八种过患,而素食者具足无量功德。
一、基于健康理由佛教的大德祖师,由于吃素身体都很健康,寿命也长。
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学头脑的医学家和营养家则较易理解。
首先,吃素的僧侣们甘于淡泊生活,无嗜穿嗜味的习惯,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谓“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忧、悲、恐等七情不易动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还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经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调和,诸根通利,气血流畅,定力增长,饮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禅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摘要】佛教对素食的重视根深蒂固,其素食理念早已源远流长。
长寿帝王也因素食而享有健康长寿的益处。
佛教与长寿帝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素食传统,这种传统不仅对健康有益,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素食文化在当下的社会中持续发展,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素食理念与长寿帝王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对于他们的健康长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素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并且对整个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对健康和环境的珍视和呵护。
【关键词】佛教, 素食, 长寿帝王, 传统, 健康, 社会影响, 理念, 文化传承, 意义1. 引言1.1 佛教对素食的重视佛教一向对素食持重视态度,将其视为修心养性的重要方法。
在佛教教义中,素食被认为是一种慈悲善待生灵的表现,是对生命平等和谦卑的体现。
佛教徒相信一切生命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因此应该避免杀生,实行素食。
素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有助于净化心灵,降低杀生之念。
佛教经典中经常强调素食的重要性,教导信徒要尽量远离肉食,以免堕入贪念和杀戮的循环。
佛教的素食理念也与佛陀本身的慈悲主义和大爱精神密切相关。
佛陀教导众生要慈悲为怀,不害生灵,尊重一切生命。
在佛教的传统中,素食被视为修行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人们培养慈悲心、净化心灵、提高修行境界。
在佛教徒的生活中,素食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展现,是对众生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理解和尊重。
佛教对素食的重视,不仅体现了人道、慈悲、平等的精神内涵,也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健康、环保和伦理道德的生活方式。
2. 正文2.1 佛教素食的起源佛教素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
在佛陀的教导中,他强调不伤害生命,因此提倡素食。
据传记载,佛陀本人就是素食主义者,他认为食物能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所以他教导弟子们要吃清净的食物,不伤害动植物的生命。
素食的缘由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
然我今当为汝略说。
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
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
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
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①,及谭婆②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
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
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
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
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
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
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
多恶梦故,不应食肉。
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
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
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
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
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楞伽经》注释
①旃陀罗:在四种姓之外,下姓等,以屠杀为业。
②谭婆:食狗肉的人。
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大慧菩萨:有无量的因缘,不应该吃肉。
我今日可为你概略陈述。
因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自性同体,而且都会辗转互为因缘,彼此做过六亲眷属,所以基于亲亲同体的观念,就不应该吃肉。
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互相杂卖,所以不应吃肉。
肉类都从吞食不洁净的气味而生长的,所以不应吃肉。
其余众生,闻到肉食者。
佛道实修者为什么必须要吃素(一)现实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朋友问我说:现在有很多提倡吃素食的社会团体都在劝大家尽可能的多吃素食,那么吃素到底好不好呢?一些佛教和道教徒长年吃素主要是出于一种宗教信仰使然,但普通人是否也可以长期吃素?也有的朋友会问我说:他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劝说人们吃素的文章,知道了吃素会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于是也就试着吃素了,但吃了一段时间的素食后身体非但没有变好,反而却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去医院检查下也发现身体开始缺这缺那的了,完了就不敢继续吃素,又重新恢复以前的饮食习惯。
但看那些出家人终身吃素,为什么他们的身体却又不会出现问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些新认识的朋友则只要听说我吃素吃了四五年之久,就会直接了当的问我吃素是不是出于宗教信仰的缘故?我吃素这么些年身体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现实中吃素的人群,大致有如下几种:一,一些专业的出家人,他们由于自身宗教教义的约束,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长期吃素的状态;二,一些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他们并没有从事专业的修炼,仅仅只是出于一种宗教的信仰,长期、短期、或不定期的吃素;三,一些身体有一定问题,遵从医嘱不能吃动物肉类食品,必须要在一定时期内吃素的;四,一些从心理上就没有肉食欲望甚至是排斥肉食者,和极少数天生就不喜食动物肉类食品者(俗称的“胎里素”),这种人不带有任何宗教信仰或身体健康方面的因素,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素食行为。
关于人到底要不要吃素这个问题,持赞成和反对意见的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争论不休。
支持素食者认为人吃素能减少摄入一些导致人体病症的毒素,净化人体内部生命结构,从而达到让人健康的目的;反对者动物肉类食品中含有许多人体内部生命活动必须的元素,长期吃素必定会导致人体营养失去平衡,从而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导致人体出现病症。
世界上总是有争论,并且争论的双方总都在有理有据的进行着,这也是导致人类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根源之一。
我是一个道家实修者,对于科学界和宗教界关于人到底要不要吃素这个问题争论的论据都不太懂,故而我就只能是从道家实修这块来略微论述下这个问题。
佛教为什么只吃素 佛教很多⽂化是与现世社会⽂化不⼀样的,⽐如在进⾷⽅⾯,中国佛教是忌荤⾷素。
下⾯是店铺整理的佛教为什么只吃素以供⼤家阅读。
梁武帝禁⽌⾷⾁是以儒家的思想来读解佛学的结果。
因为他的禁令很符合中国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主流判断(“是其⽣不忍见其死”),所以被中国世俗社会接受,并成为汉传佛教的⾏为规则。
简单的说就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化价值观的⾏为规则。
其实相关的例⼦还有很多,我觉得《六祖坛经》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个标志性的东西。
⾥⾯有很多儒家思想和佛学相互妥协相互融合的东西。
佛教为什么只吃素:禁⽌杀⽣ 原始佛教的教义众⽣平等,植物也好,动物也好,⼈也好,⽣命没有贵贱之分。
⼀种⽣命的价值并不⾼于另⼀钟,所以才有割⾁喂鹰舍⽣饲虎的宗教寓⾔,⽽不是杀死鹰和⽼虎。
所以原始佛家禁⽌的不是⾁⾷,⽽是禁⽌⾃取⾷,僧侣禁⽌⾃⼰烹制⾷物,禁⽌⾃⼰种植猎取⾷物,因为这些都是和剥夺⽣命有关,是业。
僧侣只允许乞讨⾷物,只允许乞讨够⾃⼰吃的⾷物。
⽽且是向每个⼈乞讨,不得挑剔乞讨的对象,也不得挑剔乞讨到的⾷物。
就是说讨到⾁吃⾁讨到菜吃菜,没讨到就饿肚⼦。
佛教为什么只吃素:只允许接受奉养 其实宗教为了传播,在进⼊某⼀种⽂化环境中,都会根据这⼀种⽂化作出某些调整。
⽐如藏传佛教就是在佛教的基层上吸收了很多苯教的东西。
⽽天主教在⾮洲传教时,也结合了很多⾮洲的元素。
有关佛教为什么只吃素的知识: 素⾷者不吃⾁(腥);佛教徒⼀律不吃荤,其中汉传佛教不吃⾁,其他佛教⽆此限制。
汉传佛教在家信众可以吃三净⾁。
吃素絕⾮佛教獨有,印度教、耆那教、台灣的⼀貫道都吃素,還有其他幾個⼤教的⼀些⽀派都有素⾷的傳統,中國歷史上將吃素與反抗政府結合起來的新教派更是不計其數,官⽅統⼀稱之為吃菜事魔。
这其中有⼏个概念: 三净⾁:佛教术语,指信徒没有看见、听说或怀疑为了⾃⼰⽽杀死的动物之⾁类。
素:现代素⾷的概念⼀般是指⾮动物性⾷物,不过不同⼈的理解会稍有偏差。
理性吃素,康乐一生对于吃素,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信佛并没有规定必须吃素,在家人吃素是自愿的;单单吃素是不能成道的,佛教并没有说吃素就可以成道。
一般人认为,多吃肉才多营养,才健康。
果真如此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富裕了,肉吃得越来越多了,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各种各样的病也越来越多了,癌症等患者不断直线上升。
为什么?佛教为什么鼓励和赞赏吃素?吃素有什么好处和理由呢?第一,吃素是基于慈悲心。
我们不想把自己快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上。
想想看,如果不吃素,我们一生中可能要几千几万条生命来养活我们这一条生命,那么多可爱可怜的生灵,他们也有父母子女,于心何忍。
第二,吃素可以使我们身心清净,与佛相应。
吃清净食对于修行有很大助益。
第三,吃素对于健康祛病非常有益。
病可分为心理病、生理病和因果报应病,吃素对预防这些病都很好。
吃素修行使人心灵清净、安详、愉悦,自然心理健康。
对于生理疾病,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环境如果呈碱性就不易生病,如果长期呈酸性,就容易滋生种种病症。
如癌细胞在酸性环境中容易生长,而在碱性环境中则难以存活。
食物的酸性或碱性,与食品本身的口味无关,而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最终在体内生成少量矿物质残渣或成分,是呈酸性或碱性来定。
豆类和大多数的蔬菜和水果等燃烧后留下的成分,其中以元素为主的包括钾、钠、钙、镁等,在体内代谢后可变成碱性物质,所以称为成碱性食品。
谷物、鱼、肉和内脏中含硫、磷、氯等元素较多,这类物质一般是成酸性食品。
奶和某些其它乳制品,含有足量钙而呈碱性反应。
中性成分的食物有植物油、茶、咖啡、白糖、糖浆、糖果、木薯淀粉等。
多吃素食,使人体保持碱性环境,显然更利于健康。
还有一些病属于因果报应的病,甚至医药都难以奏效,对于这种病,吃素修行有时更有效。
第四,吃素尤其是吃全素的人,鬼神都赞叹,都会保佑他。
我们都希望自己一生平安,吃素对此大有益处。
第五,吃素可以节省很多钱和做菜的时间,可以把这些钱和时间用在更有益的地方。
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素食主义?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素食主义。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素食主义呢?下面就来一一呈现。
1. 信仰因素
有些人选择素食主义,是因为他们信仰佛教、道教、印度教等宗教,这些宗教都提倡素食主义。
佛教强调慈悲心与不伤害生命,道教主张谦让从容,印度教认为动物也有灵魂等等,这些信仰都让其信徒放弃吃肉,采用素食主义。
2. 健康体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健康,其中一种选择是践行素食主义。
据统计,素食主义者在缓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方面拥有更好的健康体质。
同时,经常食用植物蛋白质,不但更容易吸收营养,还能够降低患癌和治疗过敏等问题。
3. 环保意识
相比于肉食主义者,素食主义者的碳足迹更小,这是因为,把生产肉制品所需的粮食喂养给动物耗费了大量的水、气体和土地,肉制品也
要消耗较多的传统能源,不利于环境保护。
选择素食主义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避免动物感染病毒从而成为第二次传染源的情况发生。
4. 动物保护
最后一个因素是动物保护。
肉食主义者常常认为猪、牛、鸡等家畜是我们所宰杀以供食用的,但往往忽视了“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权利。
事实上,动物和人一样都有权利得到尊重。
在一些肉类生产工厂中,动物生存的环境饱受摧残,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动物保护组织不断呼吁人们选择素食主义的原因,让更多的动物获得尊重并不被迫曲手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信仰。
伴随着环境保护和健康理念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素食主义。
无论是出于信仰、健康、环保还是动物保护等理由,选择素食主义都对个人和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佛教素食与健康【摘要】在经济发展快速的今天,物质生活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在饮食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餐桌上的食物极其的丰富,尤其是各种美味的肉食。
不过很多的人都忽视了过多的食肉并不是大补反而损害身体的健康。
佛教倡导素食养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关键词】素食、健康、养生、食肉一、太虚大师论素食之利益佛教素食之启示,见于大乘《涅槃经》与《楞伽经》。
经典传入中国,至六朝时,梁武帝终身奉行,即逢启告宗庙、天地、社稷、农坛之大典,亦以面制象形祭品,代替太牢三牲血食。
于今素菜馆之象形食谱,盖创始于梁武帝。
1.就动物学之进化论:由下等动物进化至高等动物,由高等动物进化至动物最灵之人类,则此人类与动物原属一体,大自然之胞与,物我同仁,当然不忍加害残杀。
故宗教家之言“博爱”,政治家之言“仁政”。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泛爱众,而亲仁。
”此固谓王道仁政,天地大德,要亦我人与动物归原同体也。
2.就卫生学之原理:常人皆以动物之滋养较植物为丰富,实则不然。
盖植物受日光雨露而滋长,所含维他命之质素,远胜于动物。
而动物之脂肪层多霉菌,且当屠宰临终悲鸣,万重悲呜仇恨哀怨伤感之气质,充溢周身血液脉络、纤维细胞中,食之易致精神肉体之3.病态。
盖乖气愤召,有伤中和之气。
唯素食可以却病延年,消除邪念。
就经济学之统计:素食发生,乃战时各国被经济封锁,国内粮食大起恐慌。
自此经验,当全国休养生息时,积极提倡素食。
足见素食之利益于国家经济。
上述三项,皆就普通常识而言。
至于佛教之素食,含义尤深。
佛说慈悲,起发于大悲之心。
盖一切众生皆系同体,一切群情皆系过去、未来之眷属。
生命大流,六道轮回,生生死死,因果相续。
一切胎、卵、湿、化之动物,或于过去无量劫中是吾父母、兄弟、妻子,或于未来世为吾六亲眷属。
明此因缘,所见众生,当然发亲怜爱愍之心,不忍加以杀害。
故戒杀为大乘之根本,素食为修行之必要。
归纳而言,则今世之素食者,未必皆佛徒,佛徒未必皆素食。
第1篇一、引言佛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为怀、因果报应、轮回解脱等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的诸多教义中,素食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不仅体现了佛教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
本报告将对佛教素食的历史、教义、实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总结。
二、佛教素食的历史渊源1. 佛教创立之初:佛教在创立之初,并没有明确的素食规定。
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时代僧侣可以接受信徒的布施,包括肉食。
然而,佛陀在《梵网经》中提倡“不杀生”,并认为肉食者有18种过患。
2. 大乘佛教的兴起: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素食观念逐渐被强化。
大乘佛教强调“菩萨戒”,其中包含“不杀生”的戒律,要求信徒保护一切生命。
3. 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汉传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素食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曾颁布《断酒肉文》,禁止僧尼食肉。
4. 道教与素食:道教也提倡素食,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万物平等,人类没有权力杀害任何动物。
三、佛教素食的教义基础1. 慈悲为怀:佛教认为,慈悲是修行的根本,而素食是实现慈悲的重要途径。
通过素食,可以减少对生命的伤害,培养慈悲心。
2. 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因果报应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
杀生会带来恶果,而素食则可以积累善因。
3. 轮回解脱: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
素食有助于净化身心,有助于修行。
4. 众生平等:佛教认为,一切生命皆平等,不应因物种、形态等因素而歧视或伤害其他生命。
四、佛教素食的实践方式1. 僧侣的素食:汉传佛教僧侣通常实行长素,即全年素食。
在特定节日或纪念日,如观音斋、地藏王菩萨诞等,僧侣会实行更严格的素食。
2. 居士的素食:居士可以不严格遵循素食,但通常会在特定日子如农历初一、十五等,选择素食。
3. 放生:佛教徒通过放生来实践慈悲,保护生命。
吃素食的真正目的与十大利益你知道吗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
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噩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在这十大利益中,包括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
科技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貌似丰富、实则混乱的生活。
这种生活不仅使我们的身心混乱不堪,也使生态环境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我们今天讲环保,不是种几棵树或是做一场宣传就能解决问题的。
关键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与环保背道而驰。
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所谓的环保,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被动追赶,根本无法遏制环境的继续恶化。
为什么修行要从持戒开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健康而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然后就能进一步修定发慧。
修行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有健康的身心,才不会对环境构成太大破坏。
素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民众对素食有种种的误解和偏见,总以为吃素会导致营养不良,或以为吃素是生活窘迫的无奈选择,等等,这些观念严重阻碍了素食的推广。
其实,近代的种种研究表明,不论从人体的生理结构,还是蔬果的营养成分来说,素食是远比肉食更适合人类的,更有益身心健康。
相关资料网上很多,不再一一细说。
而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素食也是拯救环境危机的不二选择。
诸多研究表明,养殖业的大规模发展,正是导致气候变暖的最大元凶。
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有两成来自养殖业,超过世界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同时,养殖业还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
查阅一下相关数据,相信大家都会感到震惊。
如果不加以改变,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破坏地球,就是在让世界末日提前到来。
佛教的素食养生素食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所谓素食,即不食荤腥。
或许很多人觉得不吃肉身体不可能健康,但是经研究,还是发现吃素食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佛教素食养生的原因。
首先,素食营养丰富。
人体最需要而又最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空气,而人需要从食物里获得的营养素食里全都有。
糖不必说了,因为本来就是从植物里提取的。
脂肪能够供给人体大量的热量,是非常重要的营养素,脂肪酸总共有13种之多,但所有的动物性脂肪加起来只有6种,而植物性脂肪里却全部拥有。
而且动物性脂肪为饱和脂肪,含胆固醇量多,易引起血管硬化、高血压、心脏病,亦有利于癌细胞繁殖;植物性脂肪为非饱和脂肪,能促进胆汁酸的分泌增加,使胆固醇降低,可避免心脏病和各种血管病症。
一般人所关心的蛋白质,植物中的含量也很高,甚至比肉类和蛋类都要高,尤其是黄豆和黑豆,黄豆的蛋白质含量是猪肉的两倍多,近于鸡蛋的三倍。
更不用说维生素与矿物质了,植物食品的含量比肉类要高得多,所以素食者只要搭配合理,根本不会营养不良。
素食食品中不会有如上所述的肉食中的种种毒素,更容易消化、吸收,且没有副作用,可以说是人类的安全食品。
第二,素食使人聪明。
《大戴礼记》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
”古人的这种认识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近代日本平山雄博士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发现,素食者嗜欲淡,肉食者嗜欲浓;素食者神志清,肉食者神志浊;素食者脑力敏捷,肉食者神经迟钝。
根据大脑生理学上的说明,人的大脑活动力,是由脑细胞内具有正反两种力量交互作用,在大脑之中不断冲击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考”。
这样的冲击到了最高层,总有一方的作用获得胜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决定”。
但是要使大脑细胞能够充分发挥其正反两种作用,就必须充分供给大脑细胞所必需的养分,这种养分主要是麸酸,其次为维生素B及氧等。
而食物中以完整谷物及豆类,含麸酸和各种维生素B最丰富,肉类则次之且量微。
生活中的佛教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生活中的佛教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佛教是讲慈悲平等的,故佛教徒主张素食,食素是我国汉地佛教的特色。
特别是由于梁武帝的提倡,我国汉传佛教信徒,迄今仍保持着素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佛教徒主张素食,其目的是实行戒杀护生,培养慈悲心,因此素食与佛教有殊胜的因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素食已成为我国饮食体系中的一大流派,佛教寺院中的素菜烹调技艺,更以其色香味形俱佳,倾倒了古今中外多少食客;同时素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盐、钙、有机酸、蛋白质、糖分等能调节人体器官功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由于素食的好处多多,吃素的人群在不断增加,今乘无锡召开“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之际,特作此文以作推介。
佛教的素食观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是主张长期素食的。
在佛经中多有记载:《涅槃经》说:“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迦叶又问:何故先听食三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
佛言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大乘入楞伽经》中说:“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知其义已,为未来现在报习所熏,食肉众生而演说之,令舍肉味,求于法味,于一切众生,起大慈心,更相亲爱,如一子想,住地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慧: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啖食。
我今为汝说其少分: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
大慧,菩萨摩诃萨,现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大慧,诸罗刹等,闻我此说,尚应断肉,况乐法人?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
大慧,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身体臭秽,贤圣善人,不用亲狎,是故菩萨不应食肉。
佛家素食观念的起源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家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所谓“食素”,即不食荤腥。
其中,荤指的是葱、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强烈的蔬菜(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荤,一般指的是肉食),而腥则指一切动物肉。
前者主要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后者则主要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关爱一切生命。
从健康角度考虑,食素也是值得提倡的。
人类的饮食方式,作为人与自然界相交换的生理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吃与喝,而是按特定方式进行的文化行为。
“吃什么”、“怎样吃”,表现为在明确观念指导下进行的社会行为。
佛家奉行的食素主张,就是人类社会生活里存在的各种各样饮食方式中的一种。
佛家的食素主张,是与佛家教义、教规以及它所主张的宗教伦理观念相连的。
佛陀在世时就说过,食肉的人即使获得开悟,但最终都会遭报应,沉沦到生死的苦海中。
总体来说,佛教的食素观念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食素出于慈悲心佛教徒食素是跟“大慈大悲”的佛教理念一脉相通的。
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此处的“生”并非专指人。
佛教“五戒”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戒杀生”。
比佛教历史更古老的婆罗门教、耆那教也讲五戒,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也都包含不杀生这一条,但他们所说的“生”,指的就是人,而佛教不是。
佛教中的不杀生,不仅包括不杀人,还包括不杀一切众生——有意识的生命,包括动物。
因为动物在被宰杀的时候,脸上往往会表现出惊恐或愤怒的神情,并伴随有声嘶力竭的哀鸣或哀嚎,这在以慈悲为怀的佛教徒看来是不吉利的,所以佛家提倡素食,如果人人都是素食主义者,那么杀生的行为就不会存在了。
2.食素基于因果轮回因果定律,是佛家的基本法则,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是必然不变之理。
选择素食,就是基于这种对因果轮回的认识。
佛经上说:食肉的人,死了之后堕入恶的轮回中,要遭受无边无涯的苦。
造杀因就得杀报,食它的肉,就应该还它的肉。
个别因,个别报;大家因,共同报。
http://www.amtb.tw/rsd/vege/vege.asp能长期坚持吃素,合理搭配,对健康非常有益!!!我听到许多说法,吃素可以健康,可惜这个说法现在无法拿出令世人信服的大证据来。
佛家说吃素是避免杀生,避免造杀业,可是一直以来我有个困惑,某地因为大量物种繁衍,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后通过一场艰苦的战斗,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此种情况我想会存在的,这事情算杀生吗?渔夫、屠夫等为了生存必须从事此种行业,他们算杀生吗?希望能从理上得到一个完整的解答。
上面说的是佛家。
道家在修炼上提倡不杀生、吃素,我只知道其中一点缘由是因为如果造了杀业,对修炼会有影响,至于背后的原理则并不清楚,希望亦能解惑。
儒家呢?孔子言“食谷者愚”、“食肉者鄙”我对其机理亦未清楚,期待解答。
也许3家背后的机理是相同的,期待高人释惑。
从这3家的教育来说,我个人一直提倡吃素,起码3家都提倡吃素,而且也希望身边的人跟着吃素,可惜我找不出令他们信服的证据来。
我这人对事情喜欢探个究竟,同时因为自己在吃素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疑惑,把这个事情一直放在心头上未能放下。
比如,有次因为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第一口就咬到了肉,扔掉肯定浪费,吃下去又觉得对不起自己,这些情况遇到多了,就想探究吃素背后真正的机理...问题补充:素食的营养尽管吃素大致分为全素、奶素、蛋素、蛋奶素等,但原则上吃素泛指不吃动物性蛋白质。
由于不吃肉,因此可降低并调节体内胆固醇,且不至因吃肉类而摄进过高的尿酸,不至提高肾衰竭及肾结石的发生率。
此外,人类体质偏碱性,肉吃太多易使体质变酸性,而增加患病的机会,吃素有助于体质的酸碱中和。
吃素的好处众所周知,不过吃得不对同样有害无益。
例如吃了加工程序过多的加工品,不但营养素少了,其内含的化学物质及色素也会对人体造成影响;烹调时使用过量油脂,反而造成人体负担。
因此,烹煮素食时,就不要使用太复杂的烹调程序,多食用新鲜蔬菜;油一定要适量,选择原始粗糙的素材(传统豆腐就比盒装豆腐好,芝麻也比芝麻糊含糖低营养高);经常更换米饭种类,偶尔吃点糙米,或在米饭内加五谷、燕麦等,都是达到均衡营养的好方法。
一、素食的意义为何?世间上的生物,都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就是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土作为营养,才能存在。
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
狮虎熊豹属于肉食,牛羊马象属于草食,人介于肉食、草食之间。
中国古代就有慈悲护生的思想,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佛教为了愍护众生,倡导不断大悲种,包含了素食的精神意义。
但佛教的流传,以人为本,因应各地风俗,对饮食并没有强烈的要求。
今日素食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在印度,铁路餐厅皆以素食为主;在美国,有的乡镇不准荤食进入。
这些国家不是以宗教的立场,而是站在人道、健康的观点倡导素食。
总而言之,素食有下列六点意义:1.培养慈悲。
2.有益健康。
3.比较卫生。
4.维护生态。
5.增加耐力。
6.促进和平。
二、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佛教徒不一定要素食。
譬如西藏、日本、泰国等佛教国家,囿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地理环境,有很多人并非素食者。
然而素食合乎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所以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师也有素食的。
中国佛教倡导素食是为了实践慈悲的精神,信仰之后,能吃斋茹素是最好的,倘因家庭或工作上无法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食肉边菜、三净肉亦可。
三、素食者可以吃蛋吗?吃蛋是否杀生,素食者可否吃蛋?此有二种说法:一说现代的饲鸡产的蛋,并未受精,不能孵小鸡,因此可以吃;一说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是为避人讥嫌。
若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为避讥嫌,因此干脆不吃。
其实吃与不吃并不是很严重,只不过说明一个人持戒严不严谨、清净不清净而已。
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严重的问题。
因此,对于认为可以吃的人,我们不必批评他人犯戒;主张不可以吃的人,也毋须刻意自我标榜,或渲染赞美。
四、寺院道场为什么不食用五辛?五辛是味浊之食,寺院道场里所以不吃五辛的原因,乃五辛气味浑浊,且易令人生起亢奋、不净之想。
佛教讲清心寡欲,尤其道场是香花素果、清净庄严之地,为免扰乱大众修行,所以不吃五辛。
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
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
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提倡素食,近代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都是基于人道主义观点赞美素食,萧伯纳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
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
二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根据慈悲和平的教义,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诫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
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则更成为佛教的独特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
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于大乘的《楞严》《华严》《楞伽》《涅槃》《梵网》诸经中,处处提倡禁绝肉食。
具体如《楞伽经》,根据身体健康、三世因果、修养身心、
慈悯众生等各种道理,指出肉食者有十八种过患,而素食者
具足无量功德。
一、基于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师,由于吃素身体都很健康,寿命也长。
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学头脑的医学家和营养家则较易理解。
首先,吃素的僧侣们甘于淡泊生活,无嗜穿嗜味的习惯,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谓“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忧、悲、恐等七情不易动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还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经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调和,诸根通利,气血流畅,定力增长,饮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禅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碳水
化合物、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
其中大豆的功能极高,含有蛋白质、脂肪及糖类,并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铁、磷、钙等营养素。
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胆固醇,能降低高血压,避免动脉硬化等心脏疾病。
所以素食者所食豆类、五谷杂粮、水果等,对于身体所需的营养完全能够补充,还可以更好地增进健康。
二、基于慈悲理由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之心透过般若智慧产生。
学佛者由于了悟因缘生法的真理,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肠,从而戒绝杀戮,五戒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由
不杀生而吃素,是戒杀的积极行为。
《大乘入楞伽经》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萨说:“一切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悯、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
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
?”
这段文意:一是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朋友等,只由于隔世不识,进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
二是说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应该体念他之苦乐即我之苦乐,不能因嗜口腹、贪美味,而置动物的被杀的痛苦于不顾,这是最残忍的。
佛教大德和前贤们有许多戒杀放生诗,充分体现了慈悲精神,兹选录三首: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血众淋漓味足珍,一般怨苦恨难伸;路人试各扪心问,谁敢将刀割自身?
三、基于因果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 ,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
基此理由,可知造杀就得杀报,食他的肉就应该还他的肉,所谓“吃半斤还八两” 。
各别造因,各别受报;大众造因,大众受报。
世界各地年年不断的战争,许多人死于刀兵,慧眼观之,原因在此。
《楞严经》说:“以人食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
”说明三世因果循环的道理。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过去诸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对于众生不应轻慢,更不应残杀,残杀是违犯理性的。
残杀者违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四、基于修行理由修行是佛教徒的修养功夫,由此修养功夫为因,达到完成佛果的目的。
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行为,防非止恶,众善奉行;定是专注一境,息诸虚妄分别;慧是明因识果,通达真理。
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绝对禁止扰恼众生,破坏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财产),保持内心纯善清净,为修定、慧打下基础。
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达佛乘,必须进一步修大乘菩萨行,菩萨行包括四无量心、四摄、六度。
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愿、不舍众生,更不能损害众生。
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杀是主要的。
由怜悯众生,爱护众生生命,进而不食众生肉,这是必然的实际行动。
大乘诸经论中,多处谈到杀生和吃肉都是断掉慈悲种子慈悲是学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断,即不能发菩提心,也不能证得佛果,可见戒杀和素食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