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与鲁迅的妇女
观
本文通过对《呐喊》和《彷徨》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背景以及鲁迅的妇女观,探讨了鲁迅的表达对女性的看法以及对两篇故事的对比与分析。
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妇女观Women's View。
它把女性作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弱势群体,并且将其按社会地位分为两个层次:弱势群体和贵族群体。
女性在建立社会观点时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呐喊》中描写了社会对贫穷女性的忽视与歧视,尤其是中央政府在社会组织中运用官僚机制,令弱势群体更易受伤害。
鲁迅的故事显示,贫穷的女性被排斥成不属于社会的“外人”,受到这社会的结构压迫,鲁迅说:“人间的一切的痛苦,都是一切的抗争的根源。
”这句话反映出了鲁迅持有的立场,认为弱势群体必须起来反抗,使社会公平正义、平等普遍,以取代压迫和歧视。
《彷徨》则描述了贵族女性受到社会冷漠与冷落的遭遇。
主人公梅兰迪思尽管出身有钱,受过最好的教育,但仍然不能脱离贫穷,无法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力量。
随着梅兰迪思意识到父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弊病,尤其是后者对贵族女性的歧视,她意识到自己的贫穷只是大环境的反映,既体现在社会组织上,也体现在社会伦理价值取向上,而所有这一切似乎得不到有力或立即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充满着弱势与力量,激发了女性自身的力量,反对父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社会歧视,倡导以理性和勇敢的精神去改变社会,同时促使女性在追求更好生活的道路上变得自强自立。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概要: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
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
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
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
《祝福》中描写展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
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是:她也是个寡妇,靠着纺纱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当宝儿病了以后,她求过签,许过愿,求何小仙,最后宝儿是吃了何小仙的药而死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单四嫂无法忍受这样精神上的悲哀只求能在梦里与宝儿相见。
这两部作品表明出是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将她们置于死地的,仔细研究作品会发现像祥林嫂她们这样的妇女,从来没有想过争取做人的权利。
鲁迅揭示她们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她们疯狂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她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说明当时许多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生活的女性还是大有人在。
1.1反抗与妥协的雏形—开始觉醒鲁迅要为这些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解除冤屈,揭示问题所在,因此在《离婚》、《风波》、《肥皂》这些作品中,鲁迅成功塑造了像爱姑、七斤嫂,这些敢于公开抗争而又泼辣刚烈的妇女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是个泼辣敢于抗争的妇女,但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她的丈夫姘上了寡妇要离弃她时,她整整闹了三年,并与兄弟一起拆了丈夫家的灶,出了恶气。
但是在七大人、卫老爷等官僚地主的威压下,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最终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线轰然倒塌。
其实,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勇于反抗到妥协,这就是她的经历。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探讨文/常晓可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妇女思想解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鲁迅的一生用笔墨展现给世人许许多多发人深省的故事,也用笔墨雕刻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封建社会妇女形象。
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典型的几位封建社会女性形象,并对鲁迅的妇女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鲁迅;旧社会;思想解放;妇女观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识,在鲁迅的文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对于旧社会中国广大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担忧。
鲁迅在《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中为我们再现了许多旧社会中国的典型女性形象,对于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鲁迅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除了对封建思想下女性的同情外,还有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1 鲁迅笔下典型女性形象分析1.1 《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明天》是鲁迅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小说,也是鲁迅小说中最早集中刻画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
小说中单四嫂子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与幼子宝儿相依为命,在苦难的生活中靠着勤劳与耐力养活孩子,而宝儿作为他的精神支柱最终却病死。
单四嫂子代表了一批旧社会中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女性,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严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禁锢女性思想的枷锁。
单四嫂子完美的阐释了“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在丈夫死后,她独自艰难的抚养幼子,从没想过再嫁,夜以继日的纺线以求能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在封建社会这也成了奢侈。
不仅如此,小说中更是用较多的笔墨描绘了旧社会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无情剥削。
在宝儿生病到死亡下葬的整个过程中,单四嫂子经历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屈辱。
蓝皮阿五觊觎她,庸医和小仙欺骗她,王九妈冷眼旁观,甚至在宝儿下葬时邻居们还趁机搜刮她。
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的悲剧也是旧社会的悲剧。
1.2 《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祥林嫂比单四嫂子更为悲惨的女性人物形象。
祥林嫂代表了旧社会女性最为卑微的一类人,她们没有自我,也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只能任由夫家摆布,更像是男性的附属品。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目录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1)(一)封建愚昧的守旧者 (1)(二)向生活妥协的“良民” (2)(三)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2)二、鲁迅的妇女观 (2)(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反思 (2)(二)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3)三、结语 (3)参考文献: (3)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
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
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
自古以来对女性贬低的说法都屡见不鲜。
如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以及民间俗语“头发长见识短”“最毒妇人心”。
在男为主女为次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要同时受到来自异性和社会的压迫。
女性如此的地位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所改善,在新思想的驱动下,妇女问题也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先驱、思想先驱和革命先驱,在思考人民解放问题的同时,也极大地同情和关注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妇女。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其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
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勤劳、善良。
守寡后,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再改嫁。
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但厄运偏偏降临,宝儿病了,她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又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身上。
最终,宝儿死了,她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面对空虚冷寂的一切,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
呆呆地等待明天。
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
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甚至寄希望于来生。
正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
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
她淳朴、善良、勤劳,又有依赖、屈从、自卑的一面。
祥林嫂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有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地维护。
这种强大势力,成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
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所以,祥林嫂在祥林死后,不肯再嫁。
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
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她嫁到了深山。
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
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祝福》、《离婚》、《伤逝》是鲁迅二一}一年代中期创作的三部反映中国妇女命运的小说。
三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善良勤劳的样林嫂,还是大胆泼辣的爱姑,或是果敢又脆弱的子君,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妇女,如何才能从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得到真正、彻底的解放?(一)《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本分的农村妇女,丈夫死后不愿再嫁,便逃到鲁镇帮佣,只希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因此,当她暂时做稳了奴隶,“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地劳作时,口角边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但不久便被婆家劫回,牲口一样卖到了深山里。
她曾头撞桌角,以死来反抗这被逼再嫁的命运。
和同类的农村劳动妇女相比,祥林嫂在这点上可说是一个抗争命运的勇敢者。
但她的这种抗争,分明是信守着传统的“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观念。
她认定了生是夫家人,死也要做夫家鬼,她“反抗”时额角上留下的那块疤痕,实则正是传统女性所谓“贞节”观念的标记。
因此她才将其一生辛劳所得用来捐一条门槛,以洗测因再嫁而带来的“罪孽”。
但这最终未能改变她的悲剧命运。
来自社会和自身的传统封建意识,将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生活的绝境,终使她怀着对另一世界的恐惧走向了死亡。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和祥林嫂不同的性格特征。
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
同是农村妇女,爱姑身上要比祥林嫂多些野性,多些反抗精神。
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使爱姑同样意识不到她的真正对头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而以为欺压她的只是丈夫“小畜牲”和公公“老畜牲”。
她的反抗也只是因为自己本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丈夫却要弃她另寻新欢,所以她必须拚命争得合法夫人的地位。
可见,在爱姑貌似解放的野蛮性格背后,遵从倍守的仍是“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她的反抗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抗。
《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主要有阿长和衍太太。
她们都展现了旧中国妇女的一些典型特点。
阿长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属于“底层劳动人民”的范畴。
她的地位极其卑微,是个“朴实、善良、勤劳”的人,同时也是个“愚昧迷信”的人。
衍太太则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她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然而,她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
总体来说,《朝花夕拾》中的这些妇女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和生存状态,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同情。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妇女问题,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
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是“五四”时期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
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抵挡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导致的深刻而沈重的精神创伤。
尤其就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底蕴着沈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想要过,她们就是可以谋求搞“人”的权利的。
祥林嫂就是这样,她莫斯季搞奴隶,把站稳了奴隶看作人生的最小的满足用户和美好。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安于耐劳”。
“安分”就是她只想当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别的什么权利。
“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上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和一个好寡妇的资本。
但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的时候,鲁迅分明的感觉到了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鲁迅发现,并且她在《祝福》中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有着奴隶的麻木,她的耐劳、俭朴、善良仅仅使祥林嫂充其量只能是个好的奴隶。
她的耐劳、俭朴、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了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其实祥林嫂并非没抵抗精神,当她被买下贺老六搞老婆的时侯,她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奋力抵抗的,因为她指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抵抗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搞一个从一而终的不好寡妇!这种抵抗,难道不是越真挚、越惨烈,抵抗精神越弱,也就越可怕,越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沈重,越深刻的吗?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展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在这个形象中认清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如下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鲁迅先生是塑造女性形象的能手,他的笔下,祥林嫂、子君、爱姑等都栩栩如生,各具风采。
纵使近百年过去,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依然生机勃发,哀宛动人。
一、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一)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笔下不多的女性形象,却有不同的特色:有少女、有少妇、有寡妇;有农村妇女,有知识分子;有遵守妇道的旧式女子,也有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女性;有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女英雄,也有含冤而死的女鬼魂……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从各个角度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也是二十世纪初期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些女性在专制制度下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被吞噬;她们挣扎、斗争、失败、死亡。
鲁迅以悲愤的笔触,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为之发出震聋发聩的呐喊,希望彻底推翻吃人的礼教,让女性不再悲叹和呻吟。
(二)多是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农村女性鲁迅更多注意到的是代表着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没有丝毫社会地位的农村女性,比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杨二嫂,还有《风波》中七斤的女儿六斤,《药》中夏瑜的母亲和华小栓的母亲;当然还有个别的受过教育的所谓的知识女性,比如《伤逝》中的子君,但这是极少数。
鲁迅从不幸的人群中提取素材,对社会底层生活和农村劳动父女表示深切关心。
这些女性是丝毫没有接受过新文化,丝毫没有受到过现代教育影响的无知愚昧的女性。
她们把一切生的意义全部寄托到丈夫、家庭和孩子的身上,严守封建伦理纲常,由于深受封建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而不知反抗,纵然反抗了,也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因为传统力量是根深蒂固的。
她们不得不从封建家庭中寻找一点点幸福。
(三)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鲁迅笔下的女性多从事家庭料理性质的长短工,不具有公共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基本不参与公共事务,生产劳作很难得到社会认可。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鲁迅的女性观观之鲁迅的小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引发我们无限的深思,鲁迅断断续续、时密时疏却自始至终地直视着中国妇女。
一生关注女性问题, 与女性解放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有关女性问题的论著近30篇之多, 这些文章涉及宗族制度、儒家女教、女子教育、爱情婚姻、婆婆制、经济独立、新女性乃至性变态等问题,。
他常常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一、主张男女平等,针砭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 它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 造成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落后。
千百年来, 中国妇女被拘囚在传统“铁屋子”里, 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至个人, 从精神到物质, 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 鲁迅深感痛心, 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
”的确, 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 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
为了揭穿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奴役,鲁迅率先用手中的笔挑开了封建势力温文尔雅的面纱, 揭示和批判封建礼教之于妇女的“吃人”的、荒谬的本质。
在遭罹百难的妇女中,鲁迅较为关注农村下层劳动妇女和被迫卖身为妓的女性。
《明天》写出了传统道德对单四嫂的戕害。
她只能小心谨慎地做“节妇”,忍气吞声地默认命运,假装无视街痞们的侮辱。
失去丈夫又没有儿子可“从”的单四嫂子没有生存意义的“明天”可言。
《祝福》里的祥林嫂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劳动妇女,一生被封建男权和性道德严重贬损和侮辱一直到死。
他在杂文《我之节烈观》中对男权社会的性道德进行了剖析,认为所谓“节”和“烈”是专门用来束缚女子的道德,在要求女子“节”和“烈”的同时,男子却在实行多妻主义,这是极其荒谬的。
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并以犀利的笔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她们或坚强或脆弱,或勇敢或无助,呈现出了鲁迅笔下的鲜明个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
1. 女性形象的独立意识在鲁迅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独立的意识和追求。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的妻子虽然身世低微,却有着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她独立地支撑起整个家庭,并努力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这个角度而言,女性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并非只是家庭中的依附者,而是有自己思想和意愿的独立人。
2. 女性形象的弱势地位然而,鲁迅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女性形象处于弱势地位。
例如,《阿Q正传》中的王妈妈是一个出卖阿Q的小贩,她身世贫寒,不得不依靠出售自己的身体谋生。
在这个角色中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弱势地位的揭示,女性在物质和社会权力方面的双重压迫。
3. 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鲁迅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
例如,在《药》中,一位出卖自己的女子在情感背叛后,通过毒药的形式对背叛自己的丈夫进行报复。
这种自杀形式的反抗展示了女性在绝望时尽管身处弱势,但依然有勇于反抗的精神。
4. 女性形象的牺牲精神许多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牺牲精神。
她们为了家庭、为了理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例如,在《伤逝》中,女主人公兰心为了照顾孩子和病重的丈夫,整日忍受着痛苦和艰辛。
这些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使我们思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她们为了家庭和理想所作出的付出。
5. 女性形象的悲情命运鲁迅的作品中也贯穿着女性形象的悲情命运。
她们往往身世凄苦,受尽欺凌和迫害。
例如,《红楼梦问》中的女性形象苦难缠绵,孤苦无依。
通过这些悲情命运的女性形象,鲁迅呼吁社会应当关注女性的权益,尊重她们的人格和价值。
总结起来,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她们有独立的意识和追求,同时也承受着弱势地位、牺牲精神和悲情命运。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导语: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欢迎大家阅读浏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
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
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天生苦命,饱受摧残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
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
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
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
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
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
从鲁迅的作品看鲁迅的女性观从鲁迅的作品看鲁迅的女性观[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巨人,始终探索着中国民众的解放之路。
在他的一生中,他也深切地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他以犀利的笔锋,独特的视角,深入揭示了中国妇女生存和蜕变的艰难,积极探究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思索着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
关键词:鲁迅女性观社会根源女性解放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同封建旧势力抗争的一生,是拯救和唤醒国民的一生。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者,他将自己同情的目光投向了旧中国的女性,那些在封建制度下备受剥削和摧残的人们。
鲁迅先生一生关于女性的论著多达二十多篇,其内容涉及宗族制度、儒家女教、女子教育、爱情婚姻、婆婆制、经济独立、新女性乃至性变态等问题。
通过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窥视鲁迅先生的女性观。
鲁迅笔下的女性经历了三个阶段:一阶段为蒙昧不知,浑然不觉自己的悲剧命运是历史和社会的悲哀,她们的思想紧紧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和禁锢;二阶段为开始觉醒,但反抗力有限。
这些女性已然意识到了自己应该而且可以为自己的权益去争取,或至少去做些什么,但由于对封建制度的认识有限,最终还是屈从在封建制度的高压之下;三阶段为奋起抗争。
这些女性受过新思想的熏陶,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渴望通过自身的斗争来获得人格的独立和个人的自由。
她们具有民族责任感,不仅希望女性得到解放,更希望整个中华民族得到解放。
一阶段如祥林嫂(《祝福》)。
第一次婚姻,丈夫祥林比她小十岁,可以说,从她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嫁开始,她的悲剧命运就揭开了序幕。
丈夫死后,她按照“节烈”的封建纲常反对再嫁,甚至逃到了鲁镇。
但封建制度就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她最终被婆家劫回,为了给小叔置办聘礼,她被卖到了山里。
就是这一卖,彻底奠定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小小的风寒夺走了丈夫的性命,儿子被野狼叼走,大伯来收房子,经历了丧夫失子之痛的她,为了生计重回鲁镇。
2006年2月 学 术 交 流 Feb .,2006总第143期 第2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43 No.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5-12-0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宋桂珍(1949-),女,黑龙江龙江人,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电影艺术研究。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呐喊》《彷徨》散论之二宋桂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2-0168-03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一、批判封建的伦理道德主张男女平等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社会基本上是由一套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维系着,而性别等级又是等级社会的一个基础和恒定范式。
《列子》云:“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礼记》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以至后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用来禁锢和残害妇女的精神枷锁。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摘要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在作品中一直比较关注中国的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来表达其对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道德的猛烈抨击,揭露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作者在引言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属于最弱势群体,作为新文化运动一面旗帜的鲁迅,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表达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并致力于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这一点刚好与五四反封建的思想主题相符合。
鲁迅在1918年写的《我之贞烈观》中,开始关注女性的命运,这也是他国民性改造主题思想的体现。
从此开始,鲁迅在《祝福》、《纪念刘和珍君》、《离婚》、《明天》等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
在他的作品中,既同情女性的不幸命运,也批判女性身上的麻木不仁等弱点,还讴歌女性的反抗精神。
通过小说中一系列的典型妇女形象,鲁迅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对女性精神上的戕害,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给予激烈的批判,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表达了对中国妇女悲惨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一愚昧无知的落后者形象鲁迅在作品《药》中,刻画了华大妈这样一个愚昧无知的落后者典型。
华大妈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病,到处求偏方,愚昧地相信“人血馒头”能医治儿子的病。
为了得到“人血馒头”,一大早就醒了,让丈夫拿着钱去买。
丈夫买到“人血馒头”回来后,店面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从这可以看出华大妈的勤劳善良。
作品描写华大妈的笔墨不多,但是她的盲从心态比较显眼,其愚昧无知的性格也让人难忘。
在文章结尾处,又安排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在清明祭坟时和华大妈相遇。
两个孩子,两种不同的命运,但是同样的结局,让人哀婉不止。
鲁迅让华大妈承担人生的重负,在不幸中艰难生活,通过日常琐事暴露出深埋在其骨子里的麻木和愚昧。
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对现状非常地不满,她的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孙女在她面前吃炒豆子,她都非常不高兴地咒骂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
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总之,在生活中,她这句口头禅总是时刻不离口,不但写出了她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而且还暴露出了她顽固保守的落后观念。
二贪婪、势利的自私者形象鲁迅出生于一个破败的封建官僚家庭,外婆住在乡下,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到各色人等。
在他的笔下,直击人性的阴暗面,揭示了一些女性的贪婪、势利与自私。
如《明天》中的王九妈就是一个自私、势利的典型。
单四嫂子的宝儿死后,王九妈显得非常地殷勤,忙前忙后很热情。
但作者的描写又让人深思,单四嫂子为了给宝儿看病,被庸医骗走了所有的积蓄,宝儿夭折后,没有钱办丧事。
而王九妈为了顾及人情,就替单四嫂子做主,抵押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又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办事的人吃饭,以至于最后,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单四嫂子在物质与精神上都遭到了非常大的打击,非常地可怜,而王九妈一点也不顾及这些,只是一味地按照惯例办事,用衣服作抵也要请帮忙的人吃饭。
自此,可以看出王九妈的自私冷酷。
《故乡》中的杨二嫂,二十年前年轻漂亮,开着豆腐店,买卖非常好,擦着白粉,而且终日坐着。
可见,三十岁左右的杨二嫂,生活优裕,风韵依旧,日子过得不错。
至少,她买得起化妆品,更有闲情打扮自己。
二十年后,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已经变成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
杨二嫂形象的改变,除了岁月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生活条件的变化。
五十岁上下的杨二嫂,已经没有了年轻时那样好的经济来源,无业,或继续开豆腐店,或干其它,总之境况不好。
此时的杨二嫂,讲话尖酸刻薄,人也变得贪婪自私。
鲁迅通过杨二嫂、王九妈等一系列自私、冷酷、势利的典型形象,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三麻木不仁的看客者形象鲁迅的作品有很多涉及到了看客,比如《祝福》中的柳妈就是一个典型。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佣人,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是老实巴交的女人,她的经历比祥林嫂好不了多少。
但是,当祥林嫂受尽人生的折磨,面临最大的灾难时,柳妈没有同情祥林嫂,反而站在一边嘲笑她、奚落她。
柳妈的风言风语更加剧了人们对祥林嫂的兴趣,使祥林嫂成为众矢之的。
柳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传统的封建思想禁锢着她,她的心里坚信“节烈”观念,因而成为封建旧礼教的自觉维护者。
她非常虔诚地为祥林嫂出主意,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教导祥林嫂,向祥林嫂描述天堂与地狱之说,使得祥林嫂的精神受到致命的打击。
祥林嫂盲从了柳妈的劝导,用“捐门槛”来赎罪,但没有得到鲁家的接纳。
这件事使祥林嫂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加剧了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步伐。
同时,卫老婆子和柳妈一样,共同酿造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卫老婆子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出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但是却有意无意地操纵着祥林嫂的命运。
她推荐祥林嫂到鲁家做佣人,使得祥林嫂的嘴角渐渐有了笑容,但是也是她帮助祥林嫂的婆婆弄走了祥林嫂,酿成了祥林嫂改嫁、丧夫、丧子的一系列悲剧,使祥林嫂走向了痛苦的深渊,最终走向毁灭。
在《祝福》中,充当残忍的看客的还有一些鲁镇的母亲们。
这些女人牵着孩子,跟着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听祥林嫂讲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然后流下怜悯的泪水满足地离开。
她们通过祥林嫂身上的不幸,发现了自我生存的快感;通过不断地咀嚼祥林嫂的不幸,来增强自身的幸福感。
她们对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不幸,抱的不仅仅是同情的心理,更多的是想通过祥林嫂的不幸来印证自己的幸福。
即使这样,时间久了,鲁镇的母亲们也不愿意再听阿毛的故事了,而是对祥林嫂的不幸报之以冷嘲热讽。
其实,看客素材来源于鲁迅的人生经历以及现实生活的感悟。
鲁迅想通过医治国民的劣根性来拯救国家,笔伐的对象就包括这些麻木不仁的看客,这一形象也成为鲁迅创作的一个永恒话题。
四节烈观念的受害者形象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一直鼓吹贞节观念,对于贞烈妇女,通过给予题字、匾额、竖贞节牌坊等奖励,由此禁锢女性的思想与行为。
鲁迅在早期的《我之节烈观》中,就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统治下的节烈观,指出这是道德畸形的体现。
“节烈很难很苦,既不利人,又不利己,节烈已失去存在的价值。
”在《关于女人》的文章中,鲁迅又进一步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继承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鲁迅对女性的悲惨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就是受封建节烈观迫害的典型代表。
祥林嫂和单四嫂子都是寡妇,她们有着共同的命运。
在封建思想“夫为妻纲”的束缚下,她们是丈夫的附属品,从来不争取做人的资格,没有自己的名字,都是从夫名。
可以说,她们的身体和思想都是从属于丈夫的。
同时,祥林嫂和单四嫂子还是靠自己的劳动生活的寡妇。
祥林嫂的丈夫死后,她逃到了鲁家做了佣人养活自己;单四嫂子是靠自己纺纱糊口。
另外,她们还是被人凌辱的奴隶。
祥林嫂被婆婆抢回去后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对于婆婆而言,祥林嫂只是一个可以用来换八十千吊钱的物品;蓝皮阿五之所以帮单四嫂子抱宝儿,是因为可以乘机占便宜。
但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之间也有着不同的遭遇。
单四嫂子死了丈夫后,惟一支撑她活下去的理由是宝儿,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宝儿身上,希望把宝儿养大为自己养老送终。
但是,宝儿的夭折夺走了她的一切,以至于她什么也想不到,什么也不可能想到。
另外,单四嫂子丧子后,没有得到任何的同情与慰藉,而是被骗光了所有的积蓄。
同时蓝皮阿五等流氓也乘机勾引、侮辱她,办丧事的人又耗尽了她积攒下来的一点可怜的钱物,使单四嫂子在精神与物质上都陷入了绝境。
而祥林嫂和单四嫂子的不同之处在于,祥林嫂是族权、夫权的牺牲品。
她的前夫比她小,早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
丈夫死后,为了摆脱夫家的束缚,就逃到鲁镇做起了佣人,后又被当做一件物品卖给了贺老六,贺老六死后,她没有了住处,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鲁迅就是通过单四嫂子和祥林嫂的形象,揭示出严酷的社会现实对一个个普通生命的迫害,谴责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禁锢和扼杀。
五觉醒了的反叛者形象鲁迅痛恨封建宗教制度,站在被压迫的妇女一边,为她们伸张正义。
如作者在《离婚》中树立了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爱姑形象。
爱姑和祥林嫂、单四嫂子不同,她富有反抗精神,敢于挑战封建族权夫权。
爱姑性格泼辣,丈夫有了相好后,公爹又袒护儿子,爱姑就回家搬兵出气。
爱姑有一个土乡绅父亲为之撑腰,她受不得别人的钳制,不知道天高地厚。
爱姑闹离婚,使婆家限于尴尬状态,婆婆对她也没有办法。
对于封建族权代表的卫老爷,爱姑也不放在眼里。
在挑战族权夫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姑的表现相当勇敢,不服从丈夫的任意摆布,敢于蔑视和反抗封建伦理道德。
再如,《伤逝》中的子君是鲁迅刻画的新女性代表,但是也有局限性。
子君接受了新思想影响,她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她敢于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与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斗争相比,子君的斗争更为明朗,她敢于寻求自己的真爱,与封建家庭相脱离。
但是,她身上也有着旧思想的束缚,她的“新”是有局限性的。
受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她想挣脱封建家庭的牢笼,她的理想是针对个人的情感而言的,不是政治上的追求。
走出封建家庭后,她就依附涓生了,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完全依附于涓生。
她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权,就不可能获得与涓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地位。
六坚强抗争的反抗者形象妇女要想取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虽然中国女性的心灵已经遭受严重的摧毁,但是女性的抗争意识并没有完全泯灭。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塑造了刘和珍君这一反抗者典型。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正义与进步,不为势利所屈,富于斗争精神和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学生。
鲁迅通过“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说明刘和珍君完全摆脱了中国女性的三从四德,冲洗得干干净净,唤起了自身的独立性、反抗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鲁迅从刘和珍君身上看到了妇女解放的希望。
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其笔下的女性各有各的不幸。
不管是命运多么悲惨的祥林嫂,还是不满足丈夫的姘居行为而离婚的爱姑,抑或介于新思想与旧传统之间的子君等,她们都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灵魂深处还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苦苦挣扎又找不到出路。
为了生存,她们最终只能向传统妥协。
结语总之,作为一名革命战士,鲁迅一直在拷问中国人的灵魂,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他借小说中女性形象刻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表现一个民主主义者深深的忧虑和对妇女同胞的同情,也表现一个有志之士迫切的救国救民之心。
鲁迅之所以淋漓尽致地暴露这些女性性格上的弱点和思想上的缺失,是希望它能成为一面镜子,使中国的女性自省,同时也能引起社会的瞩目,关注、解放和爱护女性,使中国女性成为有尊严、有思想且有崇高觉悟的真正意义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