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6.25 MB
- 文档页数:33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血细胞从幼稚到成熟的形态变化规律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血细胞从幼稚到成熟,那变化可神奇啦!就像我们从幼儿园的小朋友一点点长大变成大孩子一样,血细胞也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呢。
比如说红细胞吧,刚开始的时候,它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小娃娃,又圆又胖,细胞核大大的,可显眼啦!这时候的它,叫做原始红细胞。
随着时间推移,它慢慢地长大,细胞核开始变小,就像我们学会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道理,开始变得不一样啦。
再看看粒细胞,原始粒细胞就像个懵懂的小宝宝,细胞核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细胞质里的颗粒也少得可怜。
可是慢慢的,它也开始变化啦,细胞核变得不再那么规则,就像我们有时候调皮捣蛋,不再规规矩矩一样。
细胞质里的颗粒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这是不是很像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呢?血小板呢,一开始也是小小的,不太起眼。
但是它也在努力成长呀,就像我们在班级里努力学习,想要变得更优秀一样。
有人可能会问啦,血细胞为啥要这样变化呢?这就好比我们要上学读书,不断进步,血细胞也要不断成熟,才能更好地完成它们的任务呀!比如红细胞,成熟了才能更好地运输氧气,给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送去“能量”。
想想看,如果血细胞一直幼稚不变,那我们的身体不就乱套啦?就像一个班级里,大家都不学习,不进步,那还能是一个好班级吗?所以说呀,血细胞从幼稚到成熟的形态变化,真的是太重要啦!它们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有活力!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说起血细胞从幼稚到成熟的形态变化规律,这可真是超级有趣的知识呢!先来说说红细胞吧。
就像我们小朋友从幼儿园慢慢长大到小学一样,红细胞也有它自己的成长历程。
刚开始的时候,幼稚的红细胞可大啦,就像一个胖胖的小娃娃,细胞核大大的,圆圆的,特别明显。
你能想象吗?这时候的它叫原始红细胞,就像刚学走路的小宝宝,充满了活力和可能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细胞慢慢长大啦,细胞核开始变小,就像我们一点点学会了更多知识,不再那么懵懂无知。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
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
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
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
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
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
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PLT 160×109/L。
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
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
红细胞各阶段异常形态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形态和结构。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可能会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异常形态通常会影响红细胞的功能和健康状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红细胞异常形态。
1. 巨幼红细胞(Macrocytes)巨幼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的大小异常增大,超过了正常范围。
巨幼红细胞通常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时效率较低,可能导致贫血等相关问题。
2. 萝卜型红细胞(Target Cells)萝卜型红细胞是指红细胞中央出现一个明显的圆形凹陷,使其呈现出像萝卜一样的形状。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有关,可能是由于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的。
3. 尖头红细胞(Acanthocytes)尖头红细胞是指红细胞表面出现多个尖角或突起,使其形状不规则。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红细胞病有关,如肝病、酒精中毒等。
尖头红细胞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贫血和出血等问题。
4. 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s)球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的形状变得更加圆滑,失去了正常的双凹形态。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有关,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膜蛋白缺陷导致的。
球形红细胞的存在会影响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从而影响其在血管中的通过能力。
5. 铁粒红细胞(Pappenheimer Bodies)铁粒红细胞是指红细胞内出现黑褐色的铁粒,通常在特殊染色下才能观察到。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铁负荷过多或红细胞生成异常有关。
铁粒红细胞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红细胞的柔软性和变形能力,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6. 箭头红细胞(Dacrocytes)箭头红细胞是指红细胞出现细长而弯曲的形态,类似于箭头的形状。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骨髓纤维化、恶性贫血等疾病有关。
箭头红细胞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红细胞在血管中的通过能力和氧气的运输。
异常红白细胞形态学分析
1.核象变化
(1)核左移:
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
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3)分叶过少:
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2.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3.中性粒细胞胞质变化和异常。
(1)颗粒异常:
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
(2)空泡变性: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
(3)内涵物的存在:
Dohle小体,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4.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中毒颗粒:
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5.卫星核淋巴细胞:
见于长期化疗,放疗,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指标之一。
6.异形淋巴细胞:
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等。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解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的检查方法。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液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 患者采血血液样本的采集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一只干燥、无菌的试管中。
2. 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然后用另一只玻璃片将其涂开,形成一张薄薄的血涂片。
为了使细胞更加清晰可见,通常会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处理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Giemsa染色、Leishman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核、细胞质等成分更加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处理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
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解读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信息。
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提示不同的疾病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解读:1.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红细胞计数和形态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检验意义摘要】目的讨论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验意义。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贫血患者不仅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也常有红细胞质量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从染色后的血涂片上反映出来。
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应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关键词】红细胞形态异常检验意义各种贫血时,不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且红细胞形态和着色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这种形态改变可反应贫血的性质和骨髓造血功能,对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大小异常正常红细胞大小基本一致,直径为6~9μm,各种贫血时,红细胞的大小可以发生改变,出现红细胞大小不均。
红细胞直径为10~15μm者叫大红细胞;大于15μm者叫巨红细胞;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
(一)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
在贫血严重时,因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球形细胞的直径也小于6 μm,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充盈良好,中央淡染区消失。
(二)大红细胞红细胞的直径为10~15μm。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巨红细胞红细胞的直径大于l5μm。
常见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红细胞常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
(四)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
在增生性贫血如低色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程度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二、形态异常贫血患者不仅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也常有红细胞质量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从染色后的血涂片上反映出来。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一、引言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红细胞形态的正常与异常,对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和常见异常,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血液检查的重要性。
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意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观察血液样本中红细胞形态的方法,可以提供有关血细胞形态和功能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红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红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中红细胞的形态和染色性质。
以下是一般的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1. 血液样本采集与制片最常用的是采用患者静脉采血的方式,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避免凝血。
接着,制备血片用于显微镜观察。
制片的过程包括滴取一滴血液在玻片上,并使用另一块玻片将其平铺,形成薄片。
2. 血片染色血片染色是为了增强红细胞的对比度和显现细胞结构。
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使用古德威尔染色法(Wright染色法)或朗格汉斯染色法。
3. 显微镜观察与记录将染色好的血片放置在显微镜下,用高倍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记录相关数据。
通常需要观察的指标包括红细胞大小、形状、颜色、质地、核-质比等。
4. 形态学分析与报告根据观察到的红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形态学分析,并编写报告,提供给临床医生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
四、常见红细胞形态学异常红细胞形态学异常是指红细胞在形态上出现的不正常变化。
以下是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学异常:1. 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类疾病。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形态异常、高色素血症等。
2. 红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贫血、红细胞形态异常等。
3. 红细胞畸形红细胞畸形是指红细胞在形态上发生不正常的改变,常见的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等。
雅思剑桥14t4p2阅读
摘要:
1.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
2.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3.血细胞发育的异常情况
4.血细胞发育研究的意义
正文:
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
血细胞是构成血液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在人体内,血细胞的发育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
从胚胎时期开始,血细胞经历着由原始细胞向成熟细胞的分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早期的血细胞表现为体积小、核浆比例大、颗粒多的特点。
随着发育的进行,血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核浆比例逐渐减小,颗粒逐渐减少。
最终,成熟的血细胞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白细胞有多种不同的形态,血小板呈不规则的形状等。
血细胞发育的异常情况
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
例如,某些遗传因素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出现细胞数量不足、形态异常或功能缺陷等问题。
这些异常情况可能导致血液病等疾病的发生。
血细胞发育研究的意义
对血细胞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血液系统的发育过程和规律,为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血细胞发育的研究也为血液病预防、新生儿筛查和骨髓移植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从原始细胞向成熟细胞的分化过程,形态学上表现为体积、核浆比例和颗粒等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