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2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2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2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2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种爱人的思想既具有相别的地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实施要求不同,但是两者都主张"仁",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都注重践行.对孔墨的"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爱人,如何修身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 的重要标准。“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

“力”“强”的强调。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至于其它的一切如礼乐等等,都是次要的何应直接从属于这个根本目标而不应违反它的。墨子最著名的兼爱说便是现实功利为根基的,即所谓“兼相爱,交相利”,这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交换关系观念的扩大化。同样讲爱,它与儒家把“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心理基础又根本不同。第一,儒家的“爱”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爱”是由条件而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根基的。它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于外在互利的“义”。第二、由于儒家从亲子血缘和心理原则出发,于是强调“爱又差等”,由近及远;墨子的“兼爱”是以“交相利”出发,所以不主张甚至反对爱有差等。

烛火之喻

中国有句俗语云:“人死如灯灭。”此语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死”抱一种豁然达观的态度,把“死”看得不那么重要或可怕;二是谓人死后万事皆休,形与神俱灭,再不必为利害、悲喜、苦乐等等而烦扰。作为此语之思想来源的,一般都要追溯到两汉之际的哲学家桓谭对形神关系所作的“烛火之喻”。桓谭说: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复然(燃)其灺。灺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新论·祛蔽》)

“灺”是烛火燃烧后剩下的灯烬。桓谭说,“精神居形体”,这是沿用了由先秦至汉代的精神与形体有不同来源的思想;但他用“烛”比喻人之形体,用“火”比喻人之精神,这里已

有后来范缜所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灭论》)的因素。他说,“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这与其后王充否认世间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的思想相符。桓谭明确指出,人衰老至死,“如火烛之俱尽”,也就是人死后精神与形体俱灭。

在《庄子·养生主》的最后,也有一段“烛火之喻”,庄子说: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细读庄子之书,他实难当此任;在形神关系的问题上,庄子绝非慧远的同调,相反,他倒可以说是开了桓谭思想的先河。

3、得意忘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1)

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 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The style of epic is grand宏伟的 and elevated高尚的. John Milton wrote three great epics:Paradise Lost,Paradise Regained and Samson Agonistes. Sonnet(十四行诗 A sonnet is a lyric consisting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restricted to a definition rhyme scheme Renaissance the activity, spirit, or time of the great revival复活 of art,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in Europe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exten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过渡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 period of drama and poetry. The Elizabethan drama is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Humanism人文主义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2>it emphasizes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 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Humanists voiced their belie fs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did not

北大_古代文学史二_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门阀士族 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门阀大族是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南朝宋武帝裕从东晋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他们手中。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在朝,门阀制度已经没落到徒具躯壳了。 2.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涵。 3.正始之音 正始,是齐王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这一时期。其时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伶、阮咸、王戎。阮籍、嵇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指玄谈风气。 4.晋玄学 玄学是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又有新道家之称。"玄学"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中哲史复习提纲梳理 名词解释 1.丧服制度:五服 “五服”制度是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着作《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且《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观点。 3.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古代着名、,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其思想的突出点为提倡性善之说,创儒家心性之学,提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较早且较成型的政治哲学方案。《孟子》是研究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4.三表说(认识论)

言必有三表 1.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2.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3.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5.淮南子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以老庄之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则将它列入。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系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3年)招引宾客集体编写而成。该书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 6. 魏晋玄学 从学术渊源上看,魏晋玄学是以道家尤其是老庄思想为本,同时也和儒家传统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以道释儒,以儒援道的哲学体系。 7. 抱朴子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属道家传统;外篇讲人间得失、政治成败,属儒家传统。 将道家术语附会于神仙、金丹教理,又坚持纲常名教,反对清谈之风,主张以道教为核心的儒道兼容,“道本儒末”。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抱朴子》是东晋葛洪撰总结了战国以来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东晋理论着作。 8. 三法印 诸行无常(万物往生即灭,变化无常) 诸法无我(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和主宰者)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

1. In the medieval period , it is Chaucer alone who ,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 presented to usa comprehensive __pictur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his time and created a whole galery of vivid ___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the Canterbury Tales ”。 A. visionary / women B. romantic /men C. realistic / characters D. natural / figures 2. Although ____ was essentially a medieval writer, he bore marks of humanism and anticipated a new era of literature to come. A. William Langland B. John Gower C. Geoffrey Chaucer D. Edmund Spenser 3. Humanism spume from the endeavor to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antique authors and is frequently tak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naissance on its conscious ,intellectual side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____ of all things . A. measure B. king C. lover D. rule 4. The essence of humanism is to ______. A.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church B. avoid the circumstances of earthly life C. explore the next world in which men could live after death D. emphasize human qualities 5. Many people today tend to regard the play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as a satire of the hypocrisy of ___ and their false standards of friendship and love , their cunning ways of pursuing worldliness and their unreasoning prejudice against _________ . A. Christians / Jews B. Jews / Christians C. oppressors / oppressed D. people / Jews 6. In “ Sonnet 18 ”, Shakespeare has a profound meditation on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_________ and the eternal __________ brought forth by poetry to the one he loves . A. death/ life B. death/ love C. time / beauty D. hate / love 7.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John Bunyan describes The Vanity Fair in a ______ tone. A. delightful B. satirical C. sentimental D. solemn 8. 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in the early 16th-century England was a reflection of the class struggles waged by the _____. A. rising bourgeoisie against the feudal class and its ideology B. working class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the bourgeoisie C. landlord class against the rising bourgeoisie and its ideology D. feudal class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the Catholic Church 9. The ______ was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roughout western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 . A. Renaissance B. Enlightenmrent C. Religious Reformation D. Chartist Movement 10.The 18th century witnessed a new literary form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which, contrary to the medieval romance, gives a ______ presentation of life of the common English people. A. romantic B. idealistic C. prophetic D. realistic 1. The title of the novel “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 written by James Joyce suggests a character study with strong _________ elements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他们由明入清,特殊的境遇使得他们一方面留恋旧朝(明),一方面又不得不侍奉新朝(清),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经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三人在诗风上有较大差别,其中钱谦益和吴伟业的成就较高,影响较大。 梅村体: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有《梅村集》。吴伟业诗中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七言歌行,深情婉转,韵味悠扬,颇得初唐四杰集白居易诗的神韵,号梅村体。代表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等,久为世人传诵。 神韵说:1、清初入世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1、清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派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时间、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群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任务。 3、管理职能: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者的职能。 4、环境复杂性程度:环境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5、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系统,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4个要素构成。 6、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 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7、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订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法案,对此作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8、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o—谁去做?人员 When—何时做?时间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ere—何地做?地点 How—怎样做?达到目标的方式、手段 9、程序:程序是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活动进行排序。 10、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要通过企业目标体系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合理地组织起来,把上下左右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形成一个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相互紧密协作地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的运转,就能把整个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等各项管理工作协调起来,朝着企业总目标健康地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英美文学四大思潮名词解释(全英)

Romanticism began in the mid-18th century and reached its height in the 19th century.It was an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The ideologies and event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aid the background for Romanticism. The Enlightenment also had influence on Romanticism .It was a revolt against the aristocra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The movement validated strong emotion as an authentic sourc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placing new emphasis on such emotions as apprehension, horror and terror, and awe.The Romantic literatur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oncentrating on emotion, na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nothing".famous romanticism writers are such as william Wordsworth:lyrical ballods、william whitman :leaves of grass Realism beginning with mid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literature and extending to late-19th- and early-20th-century .It was a reaction againest romanticism and paved the way to modernism.the realism is product of europe capitalist system?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europe in 19th century has promated its production authors trend to depiction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society as it was, or is. In the spirit of general "realism" ,realist authors opted for depictions of everyday and banal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instead of a romanticized or similarly stylized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 1.白体: (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称等先后学习白居易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 (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3)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指玉山。 3.晚唐体: (1)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东坡体: (1)即指苏轼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 (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他的七绝清丽精美,七古雄健豪放。(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5.王荆公体: (1)这是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表现形式上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征。 6.半山诗: (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 (1)这是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 (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 (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 10.诚斋体: (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11.易安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 (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 (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 2

01. Humanism(人文主义)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2> it emphasizes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 Humanists voiced their beliefs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did not only have 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present life, but had the ability to perfect himself and to perform wonders. 02. Renaissance(文艺复兴) The word “Renaissance”means “rebirth”, it meant the reintroduction into westerm Europe of the full cultural heritage of Greece and Rome.2>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Attitudes and feelings which had bee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persisted well down into the era of Humanism and reformation.3>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is the Elizabethan drama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 being the leading dramatist. 03. Metaphysical poetry(玄学派诗歌) Metaphysical poetry is commonly used to name the work of the 17th century writers who wro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ohn Donne.2>with a rebellious spirit, the Metaphysical poets tri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onventional fashion of the Elizabethan love poetry.3>the diction is simple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Elizabethan or the Neoclassical periods, and echoes the words and cadences of common speech.4>the imagery is drawn from actual life. Metaphysical poets(玄学派诗人) It is the name given to a diverse group of 17th century english poets whose work is notable for its ingenious use of intellectual and theological concepts in surprising conceits, strange paradoxes and far-fetched imagery. The leading Metaphysical poets was John Donne, whose colloquial, argumentative abruptness of rhythm and tone distinguishes his style from the conventions of Elizabethan love lyrics. 04. Classcism(古典主义) Classcism refers to a movement or tendency in art, literature, or music that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manifested in the art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Classicism emphasizes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universal, and places value on reason, clarity, balance, and order. Classicism, with its concern for reason and universal themes, is traditionally opposed to Romanticism,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emotions and personal themes. 05. 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 Enlightenment movement was a progressive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movement which flourished in france and swept through western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2> the movement was a furtherance of the Renaissance from 14th century to the mid-17th century.3>its purpose was to enlighten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light of modern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ideas.4>it celebrated reason or rationality, equality and science. It advocated universal education.5>famous among the great enlighteners in england were those great writers like Alexander pope. Jonathan swift.etc. 06.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诞生自1917年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中国新文学,我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 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3.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 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潮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他们又低估了新文化运动废文言崇白话的意义,带有复古主义的倾向。1933年,《学衡》停刊。 4.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 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5.《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 《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6.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以革新版 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倡导文学为人生,被称为“为人生派”。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着居多。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7.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代表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 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即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自然、社会、人生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老子看到了事物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辩证发展过程。 “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生活境界。在庄子看来,到了“道”的境界的人超脱了世俗生活,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达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遥游的境界。 “坐忘”。庄子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 是直觉主义的“坐忘”。“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人的形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三表法” 墨子提出“三表”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标准。判断一个学说的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必须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公孙龙的成名论题。公孙龙认为,“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两个确定的共相。这一命题从外延与内涵两 方面论证了一般与特殊是不同的,表达了关于个别与 一般的认识。 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后天习得 的是“伪”,人的本性是恶的,因而要通过后天的教 育、国家刑罚与社会规范的制约,使人以理性支配感 性,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就 叫做“化性起伪”。 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他把人看做是一个 缩小了的宇宙,而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个人,天人之 间因同类而合一。 “疾虚妄” 汉代哲学家王充对当时盛行的种种虚妄之说一一 进行了分析驳斥,就是“疾虚妄”,它体现了王充唯 物主义的战斗精神。 得意忘象 王弼认为,要把握万物之本的“无”的内涵,就 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寻象以观意”,进而“忘象 以求意”,即透过象以观意。这一思想包含有重视直 觉体认的合理成分。 “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的中心教义。“法界”是 关于宇宙万有的总相,包含理和事、事和事的相互关 系。它认为“法界”本身即是一个大缘起,宇宙万有 即是互为缘起的一片“幻相”,它只是一个无根无据、 无穷无尽的关系之网,没有任何独立的实体。 顿悟说 顿悟说是佛教禅宗的成佛理论。它认为由于人的 “本性即佛”,所以从凡夫到佛的过程可以一刹那间 完成,所谓“一悟即至佛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是 “顿悟”。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命题。 “天理”即封建的纲常等级秩序,“人欲”即人的物 质欲望。宋明理学家认为,“天理”是至善的,“人 欲”是万恶的,要“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 这一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物两体” 张载认为,没有对立面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 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故“一” 中涵“两”,“两”在“一”中,此谓“一物两体”。 知礼成性 张载认为通过“知礼”作为为学的功夫,可以改 变人的气质之性,恢复人的天地之性,达到成性或成 圣的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