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外部公共关系(PPT40页)
- 格式:ppt
- 大小:7.63 MB
- 文档页数:41
组织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协调第一节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组织内部公共关系一般包括内部员工关系和股东关系两类,其中内部员工关系是社会组织的首要公众关系,是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起点,也是其他公众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相比较而言,股东关系是介于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之间,而且他们不直接参与组织具体运作过程,对组织的影响力主要是在资金供应上,因此可以说组织内部公众关系实质上还是内部员工关系。
一、员工关系及其特征、功能(一)、员工关系的含义员工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其员工之间通过双向沟通方式,在互惠互利原则下寻求并达成和谐、一致、互动的一种内部管理职能,简单的讲就是通过良好的信息沟通,是组织与员工消除内耗,齐心协力达成共同奋斗目标。
员工关系不同于组织内部的一般人事关系。
人事关系一般包括人员雇佣、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与轮训、工作分配、人事制度与纪律的制定、执行、检查,它更多的是从规范上约束组织内部员工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员工关系也不同于组织内部的一般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一般包括就业稳定性、工资奖金制度、员工福利及劳动合同的制定与执行,它更倾向于从法律、规章上明确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
而员工关系最主要的责任是要实现一种介于组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双方的良好沟通,促使组织的决策及行为能充分体现组织与员工双方的共同利益,能同时反映双方的愿望和要求,同时说服员工将个体利益目标追求寓于组织整体利益目标之中,达成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
(二)、员工关系的特性1.密切性。
2.可控性。
3.日常性。
整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就是从良好的员工关系开始的,理由是:其一,员工是组织最重要、关系最密切的公众,他们是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组织的一切决策、计划、行动都必须通过他们才能付诸实施。
只有组织的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努力奋斗,才能在“内求团结”的基础上做到“外求发展”。
其二,员工与外公众接触最频繁,也最为了解外公众的各种心理。
同样,外公众对组织的印象也往往是通过与组织内员工的接触形成的,员工的言行举止很可能会决定组织在外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好恶,公共关系强调“全员PR”的理由也基于此。
第十章内部公共关系内部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开展外部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外部公共关系是内部公共关系的延伸。
第一节内部公共关系的类型与特点一个组织的内部公共关系包括多种类型,在具体的公关活动中也具有与外部公关活动所不同的特点。
一、内部公共关系的类型内部公共关系主要是指员工关系和股东关系。
1.员工关系2.股东关系二、内部公共关系的特点与外部公共关系相比,内部公共关系具有稳定性、全员性和层次性。
1.稳定性社会组织的外部公共关系对象要随外界事物不断变化而变更,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内部公共关系对象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如果组织关心、尊重员工,能够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内部公众就会基本稳定。
2.全员性组织内部的成员,既是公共关系的客体,同时又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作为客体,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每一个员工都是组织与外部公众接触的触角,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代表着组织的形象。
同时,员工的行为,也会影响到组织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组织内的成员都是公共关系人员。
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责,认识到内部公共关系开展的好坏,全体员工都负有一定的责任,树立全员公关的思想。
3.层次性由于组织内部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需要,一个组织的全体员工按照工作分工可以分为上层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者等层次。
内部公共关系要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开展工作;既要处理好基层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又要处理好领导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内部环境。
三、内部公共关系的目的通过有效的内部公共关系工作,可以达到以下四方面目的。
1.促进组织内部的协调与合作现代组织规模庞大,机构庞杂,员工人数较多。
要顺利发展,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统一组织与个人的目标,协调全体员工的步调,消除内耗,形成团结和谐的人群关系和协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