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反渗透膜与超滤膜技术之间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50.67 KB
- 文档页数:3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的孔径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是四种常见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通过膜的不同孔径大小,对溶质进行筛选和分离。
这四种膜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它们的孔径特性。
微滤膜的孔径一般在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主要用于固体颗粒和大分子的分离。
微滤膜的孔径较大,能够有效滤除悬浮物、细菌、藻类等颗粒物质,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药品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
微滤技术通常是物理分离,不需要加入化学药剂,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超滤膜的孔径介于0.001微米至0.1微米之间,主要用于大分子的分离和浓缩。
超滤膜的孔径较小,能够滤除溶液中的胶体颗粒、蛋白质、高分子聚合物等物质。
超滤技术在饮料、乳制品、果汁等食品加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保留营养成分,提高产品质量。
纳滤膜的孔径在0.001微米至0.01微米之间,主要用于小分子的分离和浓缩。
纳滤膜的孔径更小,能够滤除颗粒物质和高分子聚合物,同时保留小分子溶质和溶剂。
纳滤技术在化工、制药、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有机物、无机盐、离子等不同溶质的精确分离和浓缩。
反渗透膜的孔径在0.0001微米至0.001微米之间,主要用于水分离和纯化。
反渗透膜的孔径远小于微滤、超滤和纳滤膜,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固体、重金属离子、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反渗透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水。
综上所述,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的孔径大小不同,能够实现不同范围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它们在工业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清洁健康的环境和优质的产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膜分离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膜(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概述及其应用膜技术简介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和饮用水方面的要求,各种膜的技术应运而生。
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
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其过滤精度较低,选择性较小。
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
微滤(MF)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其基本原理是筛孔分离过程。
微滤膜的材质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聚合物有醋酸纤维素、聚丙稀、聚碳酸酯、聚砜、聚酰胺等。
无机膜材料有陶瓷和金属等。
鉴于微孔滤膜的分离特征,微孔滤膜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对于微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膜的孔径来表征,通常孔径范围在0.1~1微米,故微滤膜能对大直径的菌体、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
可作为一般料液的澄清、保安过滤、空气除菌。
超滤(UF)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的一种膜过程,膜孔径在0.05um至1000um分子量之间。
超滤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超滤过程通常可以理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
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水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对于超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对标准有机物的截留分子量来表征,通常截留分子量范围在1000~300000,故超滤膜能对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细菌)、胶体、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广泛应用于料液的澄清、大分子有机物的分离纯化、除热源。
超滤和反渗透的工作原理
超滤和反渗透是两种常见的膜分离技术,它们在水处理、食品加工、药物制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
首先,让我们从超滤开始。
超滤是一种利用孔径在0.001至0.1微米之间的滤膜进行固液分离的技术。
超滤膜允许溶剂和小分子通过,但可以阻挡大分子、胶体和悬浮物。
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常见的过滤过程,但是因为超滤膜的孔径非常小,所以它可以过滤掉普通过滤器无法去除的微小颗粒和溶质。
当液体通过超滤膜时,大分子和颗粒被截留在膜表面,而溶剂和小分子则通过膜孔径,从而实现了固液分离的目的。
接下来是反渗透。
反渗透是一种利用半透膜进行分离的技术,通过施加高压使溶剂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则被截留在膜的一侧。
反渗透膜的孔径通常在0.0001至0.001微米之间,比超滤膜更小。
在反渗透过程中,溶剂分子受到压力推动,穿过半透膜的孔径,而溶质则被拦截在膜的一侧。
这样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离子、微生物、有机物等,从而得到高纯度的水。
总的来说,超滤和反渗透都是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来实现物质分离的技术,其工作原理都是基于膜的孔径和选择性渗透性。
超滤主要用于固液分离和浓缩,而反渗透则主要用于水处理和溶质去除。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超滤和反渗透的工作原理。
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区别1、超滤(UF):过滤精度在0.001-0.1微米,属于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之一。
是一种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可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
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
超滤工艺中水的回收率高达95%以上,并且可方便的实现冲洗与反冲洗,不易堵塞,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超滤不需要加电加压,仅依靠自来水压力就可进行过滤,流量大,使用成本低廉,较适合家庭饮用水的全面净化。
因此未来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将以超滤技术为主,并结合其他的过滤材料,以达到较宽的处理范围,更全面地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2、纳滤(NF):过滤精度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脱盐率比反渗透低,也是一种需要加电、加压的膜法分离技术,水的回收率较低。
也就是说用纳滤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30%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工业纯水制造。
3、反渗透(RO):过滤精度为0.0001微米左右,是美国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超高精度的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
可滤除水中的几乎一切的杂质(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
也就是说用反渗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50%以上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纯净水、工业超纯水、医药超纯水的制造。
反渗透技术需要加压、加电,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适合大量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4、微滤(MF):过滤精度一般在0.1-50微米,常见的各种PP滤芯,活性碳滤芯,陶瓷滤芯等都属于微滤范畴,用于简单的粗过滤,过滤水中的泥沙、铁锈等大颗粒杂质,但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等有害物质。
滤芯通常不能清洗,为一次性过滤材料,需要经常更换。
①PP棉芯:一般只用于要求不高的粗滤,去除水中泥沙、铁锈等大颗粒物质。
②活性碳:可以消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但是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对泥沙、铁锈的去除效果也很差。
③陶瓷滤芯:最小过滤精度也只0.1微米,通常流量小,不易清洗。
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区别1、超滤(UF):过滤精度在0.001-0.1微米,属于二^一世纪高新技术之一。
是一种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可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
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
超滤工艺中水的回收率高达95%以上,并且可方便的实现冲洗与反冲洗,不易堵塞,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超滤不需要加电加压,仅依靠自来水压力就可进行过滤,流量大,使用成本低廉,较适合家庭饮用水的全面净化。
因此未来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将以超滤技术为主,并结合其他的过滤材料,以达到较宽的处理范围,更全面地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2、纳滤(NF):过滤精度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脱盐率比反渗透低,也是一种需要加电、加压的膜法分离技术,水的回收率较低。
也就是说用纳滤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30%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工业纯水制造。
3、反渗透(RO):过滤精度为0.0001微米左右,是美国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超高精度的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
可滤除水中的几乎一切的杂质(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
也就是说用反渗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50%以上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纯净水、工业超纯水、医药超纯水的制造。
反渗透技术需要加压、加电,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适合大量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4、微滤(MF):过滤精度一般在0.1-50微米,常见的各种PP滤芯,活性碳滤芯,陶瓷滤芯等都属于微滤范畴,用于简单的粗过滤,过滤水中的泥沙、铁锈等大颗粒杂质,但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等有害物质。
滤芯通常不能清洗,为一次性过滤材料,需要经常更换。
① PP棉芯:一般只用于要求不高的粗滤,去除水中泥沙、铁锈等大颗粒物质。
② 活性碳:可以消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但是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对泥沙、铁锈的去除效果也很差。
③ 陶瓷滤芯:最小过滤精度也只0.1微米,通常流量小,不易清洗。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一、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进展史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显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
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进程简单、易于操纵等特点,因此,目前已普遍应用于食物、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置、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庞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现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腕之一。
膜能够是固相、液相、乃至是气相的。
用各类天然或人工材料制造出来的膜品种繁多,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上呈现出各类各样的特性。
大多数人会以为,膜离咱们的生活超级遥远。
其实不然,膜分离技术超级切近咱们的日常生活。
如水、果汁、牛奶、保健品、中药、茶食物、饮料、调味品等咱们随时可能接触到的,都会用到膜分离技术。
二、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原理膜分离进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双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不同的膜进程利用不同的膜,推动力也不同。
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进程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渗透汽化(PV)、乳化液膜(ELM)等。
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分离技术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这四大进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做熟,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利用。
那个地址要紧以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为代表介绍一下。
反渗透膜(RO)反渗透膜利用的材料,最初是醋酸纤维素(CA),1966年开发出聚酰胺膜,后来又开发出各类各样的合成复合膜。
CA 膜耐氯性强,但抗菌性较差。
合成复合膜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有机物截留性能,但对次氯酸等酸性物质抗性较弱。
这两种材料耐热性较差,最高温度约是60℃左右,这使其在食物加工领域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膜分离技术分类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膜对物质进行分离的技术。
根据不同的分离机理和应用领域,膜分离技术可以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四大类。
微滤是一种利用孔径在0.1-10微米之间的微孔膜对悬浮物颗粒、胶体和细菌等进行过滤分离的技术。
微滤膜的孔径比较大,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浑浊物质,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食品加工等领域。
超滤是一种利用孔径在0.001-0.1微米之间的超滤膜对胶体、大分子有机物、胶体颗粒等进行分离的技术。
超滤膜相对于微滤膜来说,孔径更小,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胶体颗粒,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工业废水处理、蛋白质分离纯化等领域。
纳滤是一种利用孔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纳滤膜对溶质、小分子有机物、离子等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技术。
纳滤膜孔径比超滤膜更小,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量离子和有机物,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药物分离等领域。
反渗透是一种利用孔径在0.1-1纳米之间的反渗透膜对盐类、溶解物、微生物等进行高效分离的技术。
反渗透膜具有极小的孔径,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离子、微生物和有机物,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总的来说,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废水处理、食品加工、药物制备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提供了高效、环保的分离工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膜分离技术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福祉。
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概念和区别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区别1、超滤(UF):过滤精度在0.001-0.1微米,属于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之一。
是一种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可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
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
超滤工艺中水的回收率高达95%以上,并且可方便的实现冲洗与反冲洗,不易堵塞,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超滤不需要加电加压,仅依靠自来水压力就可进行过滤,流量大,使用成本低廉,较适合家庭饮用水的全面净化。
因此未来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将以超滤技术为主,并结合其他的过滤材料,以达到较宽的处理范围,更全面地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2、纳滤(NF):过滤精度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脱盐率比反渗透低,也是一种需要加电、加压的膜法分离技术,水的回收率较低。
也就是说用纳滤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30%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工业纯水制造。
3、反渗透(RO):过滤精度为0.0001微米左右,是美国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超高精度的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
可滤除水中的几乎一切的杂质(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
也就是说用反渗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50%以上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纯净水、工业超纯水、医药超纯水的制造。
反渗透技术需要加压、加电,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适合大量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4、微滤(MF):过滤精度一般在0.1-50微米,常见的各种PP滤芯,活性碳滤芯,陶瓷滤芯等都属于微滤范畴,用于简单的粗过滤,过滤水中的泥沙、8、当压力,就能筛出大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粒径大于2~20纳米的颗粒。
超滤膜的结构有对称和非对称之分。
前者是各向同性的,没有皮层,所有方向上的孔隙都是一样的,属于深层过滤;后者具有较致密的表层和以指状结构为主的底层,表层厚度为0.1微米或更小,并具有排列有序的微孔,底层厚度为200~250微米,属于表层过滤。
一、微滤的定义Microfiltration,MF,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一般精度范围为0.1微米以上,能够过滤微米(micron)级的微粒和细菌,能够截留溶液中的沙砾、淤泥、黏土等颗粒和贾第虫、隐孢子虫、藻类和一些细菌等,而大量溶剂、小分子及大分子溶质都能透过的膜的分离过程。
二、微滤膜过滤原理微滤过滤是一种筛分过程,操作压力一般在0.07~0.7MPa(0.7~7个大气压)。
原料液在静压差作用下,透过一种过滤材料,过滤材料包括:折叠滤芯、熔喷滤芯、布袋式除尘器等。
透过纤维素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孔滤膜(微孔膜的规格目前有十多种,孔径范围为0.1~100 μm,膜厚120~150 μm),利用其均一孔径,来截留水中的微粒、细菌等,使其不能通过滤膜从而被去除。
决定膜的分离效果的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形状和大小。
三、微滤技术的优势* 占地面积小,膜面积大,有效过滤面积高;* 制作工艺成熟,精度高,0.1~100 μm范围内,微滤膜都能满足处理要求;* 抗性高,纳污能力强,部分材质膜抗酸碱、抗氧化能力强,能适用各种恶劣水质,如PVDF(聚偏氟乙烯)性能稳定,寿命长,抗酸碱、高温等;* 成本低,部分无机膜清洗方便,可重复使用。
四、微滤技术的缺点收制备工艺及本身结构的限制,微滤对于水中离子、有机物、病毒等小分子物质几乎没有去除效果。
五、微滤技术的应用领域* 海水淡化工程:作为工业反渗透进水的预处理工艺* 工业污水处理:微滤主要应用处理污水中大颗粒杂质* 制药行业:液体-固体分离* 饮料行业:液体-固体分离六、微滤技术在纳米通产品中的应用纳米通几乎所有家用净水设备中均采用了微滤作为初步过滤手段,有效除去水中泥沙、铁锈、大型藻类植物等,保护进一步处理中使用的各种膜材及设备,使系统精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
一、超滤概念超滤是切向流过滤(据滤膜的截留孔径分类)中的一种,也称切向流超滤,能截留0.002~0.1微米之间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同时将截留下胶体、蛋白质、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机物,用于表示超滤膜孔径大小的切割分子量范围一般在1000-500000之间。
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原理及应用反渗透过程: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能通过溶剂(通常是水而截留离子物质的性质,以膜两侧静压差为推动力克服溶剂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实现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膜过程。
反渗透同NF 、UF 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其操作压差一般为15~105MPa ,截留组分为(110X10—10m 小分子物质。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液体混合物中去处全部悬浮物、溶解物和胶体,例如从水溶液中将水分离出来以达到分离、纯化等目的。
一.反渗透基本原理1随着超低压反渗透膜的开发已可在小于1MPa 压力下进行部分脱盐适用于水的软化和选择性分离。
2.分离机反渗透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组分在膜中的溶解、吸附和扩散有关因此除与膜孔的大小、结构有关外还与膜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密切关系即与组分和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反渗透分离过程中化学因素(膜及其表面特性起主导作用。
3.反渗透的应用反渗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主要是苦咸水和海水淡化此外被大量用于纯水制备及生活用水处理以及难于用其他方法分离混合物。
反渗透工业应用包括(1海水脱盐;(2饮用水生产(3纯水生产。
二.纳滤基本原理纳滤技术是反渗透膜过程为适应工业软化水的需求及降低成本的经济性不断发展的新膜品种,以适应在较低操作压力下运行,进而实现降低成本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纳滤膜.与国外相比,我国纳滤技术整体上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膜的研制、组器技术和应用开发等都刚起步。
1.纳滤过程:纳滤(NF是介于反渗透很超滤之间的一种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
它具有两个特性:①对水中的分子量为数百的有机小分子成分具有分离性能;②对于不同价态的阴离子存在Donnan 效应。
物料的荷电性.离子价数荷浓度对膜的分离效应有很大影响。
(道(Donnan模型一道南(Donnan效应Donnan 模型以Donnan 平衡为基础用来描述荷电膜的脱盐过程一般纳滤膜多为荷电膜,所以该模型更多用来描述纳滤过程要用于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纯化,废水净化处理,工艺流体中有价值成分的浓缩等方面,其操作压差为05~2OMPa(或0345~1035MPa 截留分子量界限为200~1000(或200~500 ,分子大小为1nm 的溶解组分的分离。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的孔径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是常用于液体或气体分离与净化的膜分离技术。
这四种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溶质的截留机制和孔径大小的不同。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四种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孔径范围。
微滤是一种通过物理过滤机制将液体中的大分子量溶质、浮游生物、微生物和悬浮颗粒物截留在膜表面上的分离技术。
通常,微滤膜的孔径大小范围从0.1微米到10微米之间。
微滤膜具有一定的通量,可以用于分离悬浮物、泥沙、大颗粒物、细菌和微生物等。
微滤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等领域。
超滤是一种通过物理过滤和一定程度的筛分作用将溶质和悬浮物截留在膜表面上的分离技术。
与微滤膜相比,超滤膜的孔径更小,一般在0.001微米到0.1微米之间。
超滤膜可以截留溶质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胶体物质、蛋白质、细菌和病毒等。
超滤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酿酒、乳制品工业、制药工业等领域,也有用于废水处理和脱盐等特殊领域。
纳滤是一种通过物理过滤和一定程度的电荷作用将溶质截留在膜表面上的分离技术。
纳滤膜的孔径范围较小,一般在0.001微米到0.01微米之间。
纳滤膜可以截留水溶液中的高分子有机物、溶解性无机盐、胶体颗粒和微生物等。
纳滤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制备、海水淡化、废水回用和杂质去除等领域。
反渗透是一种通过物理过滤、渗透和浓缩作用将溶质截留在膜表面上的分离技术。
反渗透膜的孔径最小,一般在0.001微米以下。
反渗透膜可以截留溶质中的无机盐、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和微生物等,同时保留溶剂和溶质中的小分子物质。
反渗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饮用水制备、废水处理和工业分离等领域。
综上所述,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是四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它们分别通过物理过滤和截留机制将溶质和悬浮物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
这四种技术的孔径范围分别为0.1微米到10微米、0.001微米到0.1微米、0.001微米到0.01微米和小于0.001微米。
它们在饮用水处理、废水处理、食品加工、酿酒、制药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纳滤( NF,Nanofiltration)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
与其他压力驱动型膜分离过程相比,出现较晚。
它的出现可追溯到70年代末J.E. Cadotte的NS-3 0 0膜的研究,之后,纳滤发展得很快,膜组器于80年代中期商品化。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衍化而来,如CA、CT A膜、芳族聚酰胺复合膜和磺化聚醚砜膜等。
但与反渗透相比,其操作压力更低,因此纳滤又被称作“低压反渗透”或“疏松反渗透”( Loose RO )。
纳滤-详情纳滤分离作为一项新型的膜分离技术,技术原理近似机械筛分。
但是纳滤膜本体带有电荷性。
这是它在很低压力下仍具有较高脱盐性能和截留分子量为数百的膜也可脱除无机盐的重要原因。
纳滤分离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电子、食品和医药等行业,诸如超纯水制备、果汁高度浓缩、多肽和氨基酸分离、抗生素浓缩与纯化、乳清蛋白浓缩、纳滤膜-生化反应器耦合等实际分离过程中。
与超滤或反渗透相比,纳滤过程对单价离子和分子量低于200的有机物截留较差,而对二价或多价离子及分子量介于200~500之间的有机物有较高脱除率, 基于这一特性,纳滤过程主要应用于水的软化、净化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在百级的物质的分离、分级和浓缩(如染料、抗生素、多肽、多醣等化工和生物工程产物的分级和浓缩)、脱色和去异味等。
主要用于饮用水中脱除Ca、Mg离子等硬度成分、三卤甲烷中间体、异味、色度、农药、合成洗涤剂,可溶性有机物,及蒸发残留物质。
随着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希望在治理废水的同时实现有价物质的回收,比如:大豆乳清废液中含有1%左右的低聚糖和少量的盐,亚硫酸盐法制备化纤浆和造纸浆过程出现的亚硫酸钙废液中含有2%~2.5%的六碳糖和五碳糖,制糖工业中出现的废糖蜜中含有少量的盐等等。
超滤目录[隐藏]概述原理分类优点&缺点超滤膜超滤装置应用概述原理分类优点&缺点超滤膜超滤装置应用超滤膜组件[编辑本段]概述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之一。
滤膜的种类和用途
滤膜根据其材质和用途主要分为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三种。
1.超滤膜(UF):按膜材料,可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按膜的外型,又可分为:平板式、管式、毛细管式、中空纤维和多孔式。
超滤膜过滤精度为0.01微米,主要在家庭净水器中使用,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杂质、细菌和病毒等,提高水质。
2.纳滤膜(NF):过滤精度为0.001微米,纳滤膜的一个很大特性是膜本体带有电荷,主要去除直径为1纳米左右的溶质粒子,因此被命名为“纳滤膜”。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衍化而来,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截留水中粒径为纳米级颗粒物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其主要用途是去除地表水中的有机物和色素、地下水中的硬度及镭,且部分去除溶解盐。
3.反渗透膜(RO):过滤精度为0.0004微米,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只允许水分子(0.0003微米)通过,而其他物质不能透过RO膜,从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子分离开来。
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
在纯净水生产过程中,反渗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提供最接近于生物生理需要的水。
请注意,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上述滤膜的使用寿命可能会有所不同。
建议您根据实际需要选配不同品牌及型号的滤芯。
几种过滤的区别常规过滤对有些介质没有好的效果,下面针对黄金和有色行业的过滤提出几种过滤的区别。
精细过滤主要有以下4种:纳滤NF,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
一.纳滤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靠压力驱动的膜分离技术。
纳滤膜是压力渗透膜,其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它对分子量在200以上的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可达90%以上,并可去除一部分二价或多价离子。
纳滤膜由于其操作压力低,与低压反渗透相比能耗节约。
〔但不适合6价铬的处理。
(要满足道南效应)〕二.微滤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截留溶液中的砂砾、淤泥、黏土等颗粒和贾第虫、隐抱子虫、藻类和一些细菌等,而大量溶剂、小分子及少量大分子溶质都能透过膜的分离过程。
基本原理是筛分过程,操作压力一般在0.7-7kPa,原料液在静压差作用下,透过一种过滤材料。
三. 超滤膜组件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通过膜表面的微孔筛选可将直径为0.002-0.1μm之间的颗粒和杂质截留,可有效去除水中胶体、硅、蛋白质、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机物。
当液体混合物在一定的压力推动下流经膜表面时,溶剂及小分子物质透过膜,而大分子物质则被截留,从而实现大小,分子间的分离和净化目的。
四. RO(反渗透)的原理是在原水一方施加比自然渗透压力更大的压力,使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方逆渗透到浓度低的一方。
由于逆渗透膜的孔径远远小于病例毒和细菌的几百倍乃至上千倍以上,故各种病毒,细菌,重金属,固体可溶物,污染有机物,钙镁离子等根本无法通过逆渗透膜,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RO(Reverse Osmosis)反渗透技术是利用压力表差为动力的膜分离过滤技术。
RO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1纳米=10-9米),在一定的压力下,H2O分子可以通过RO膜,而源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RO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开来。
对于反渗透分离机理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1.溶解-扩散模型Lonsdale等人提出解释反渗透现象的溶解-扩散模型。
PVDFPVDF膜即聚偏二氟乙烯膜(polyvinylidene fluoride)是蛋白质印迹法中常用的一种固相支持物。
PVDF膜是疏水性的,膜孔径有大有小,随着膜孔径的不断减小,膜对低分子量的蛋白结合就越牢固。
大于20000的蛋白选用0.45um的膜,小于20000的蛋白选用0.2um的膜。
PVDF膜在使用是需预处理,用甲醇处理的目的是活化膜上的正电基团,使其更容易与带负电的蛋白结合。
PVDF膜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是印迹法中的理想固相支持物材料。
1、水处理用PVDF膜,分为超滤膜和微滤膜两种,主要用于污水、海水淡化等的前处理,清除大分子、细菌、泥沙等杂质2、户外建筑用PVDF膜,主要用户户外建筑的玻璃、外墙、户外广告牌等的保护,主要是耐老化和耐磨功能3、电池用PVDF膜,包括在燃料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中的隔膜应用优点· 机械强度与坚韧度高· 防霉菌性· 高耐磨性· 对气体和液体的高耐渗透性· 耐热稳定性好· 阻燃,低烟· 温度提升过程中抗蠕变性好· 纯度高· 容易进行熔体加工· 耐对大多数化学品与溶剂· 兼有刚性的和柔韧的形态· 抗紫外线和核辐射性· 抗冲击性能· 耐候性· 耐低温达-40℃缺点燃烧起来有氟烟,不易粘接。
超滤膜制膜材料目录编辑本段超滤膜制膜材料可用于制造超滤膜的材料很多,分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两大类。
有机高分子材料①纤维素酯类主要有二醋酸纤维素(CA),三醋酸纤维素(CTA),混合纤维素(CA-CN)等。
这类材料制造的超滤膜亲水性好,成孔性好,材料来源广泛、稳定,成本较低。
但这种材料耐酸碱性能差,也不适用于酮类、酯类和有机溶剂。
②聚砜类如聚砜(PS)、磺化聚砜(SPS)、聚醚砜(PES)等。
用这种材料制膜,易成型,膜机械强度好,耐热、耐化学性能也较好,是目前用得较多的材料。
纳米反渗透膜与超滤膜技术之间的区别
纳米反渗透膜与超滤膜技术之间的区别
如今环保法越来越严格,对水质的质量控制更是非常重要,在水处理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工艺技术有反渗透膜技术以及超滤膜技术,二者经常被客户混为一谈,殊不知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下面我们就通过标准、用途以及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反渗透膜技术和超滤膜技术之间存在着标准上的不同,反渗透膜标准和超滤膜标准相比,前者更高一些。
反渗透膜具备除去水中的有机分子污染的功能。
但超滤膜没有此项功能。
反渗透膜还具备软化水质的功能,可以将硬水转为软水。
而超滤膜也没有此项功能。
超滤膜:能截留0.002-0.1 微米之间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
超滤膜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同时将截留下胶体、蛋白质、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机物,用于表示超滤膜孔径大小的切割分子量范围一般在1000-500000之间。
超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1-7bar。
反渗透膜:是非常精细的一种膜分离产品,其能有效截留所有溶解盐份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
反渗透膜广泛应用于海水及苦咸水淡化、锅炉补给水、工
业纯水及电子级高纯水制备、饮用纯净水生产、废水处理和特种分离等过程。
想必通过上述内容的了解,大家已经知道了反渗透膜与超滤膜技术之间的区别,反渗透设备和超滤设备的核心部件都是膜元件,二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应用效果,在工业领域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