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苏教版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5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际案例资料。
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的基本概念2.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3. 能量最低原理4. 保里不相容原理5. 洪特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发展,引出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问题。
2. 讲解: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阐述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3.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讲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洪特规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重要性。
7.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电子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3. 学生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电子云的定义和特性。
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章:泡利不相容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四章:能量最低原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五章:洪特规则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六章: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图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6.2 教学内容电子排布图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电子排布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说课稿,原子核外电子排布XXX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七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一)、课标分析1.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三部分内容。
其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位于开篇,让学生在首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继续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及其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并学会利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元素的部分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因此,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解释了原子的微观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不规律,为后续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进修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布局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造就学生分析、遐想、类比、迁徙、概括、总结,建立笼统模型,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让他们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四)、进修重点与难点(1)研究重点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研究难点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说教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为进行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分析a)合理控制难度。
本节课内容仅仅根据进修、研究化学的需要,在该单元中体现出来,为后续的研究做铺垫(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详细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和原子核里远近与其能量的高低关系、稳定地电子层结构形式。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电子排布的能级图的绘制,以及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采用示例法,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原理和规则的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解释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 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在一个轨道上,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且它们的spin 值相反。
4. 讲解洪特规则:解释电子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排布时,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 示例: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6. 练习:让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原子的氧化态、化学键的形成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并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洪特规则的例外情况: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若这些轨道的能量相同,电子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是洪特规则。
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子会违反洪特规则,例如铁原子的d轨道电子排布。
2. 介绍能级交错现象: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可能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导致某些能级的能量高于其他能级。
这种现象在解释某些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时具有重要意义。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氢原子的电子排布: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案标题: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子排布的规律,包括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
3.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 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是如何排布在原子周围的?探究(15分钟):1. 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解释原子的能级和轨道概念,以及电子在能级和轨道中的排布规律。
3. 展示电子排布表,解释电子填充顺序的规律。
实践(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些元素的电子排布表,让他们根据填充规律填写剩余的电子。
2. 引导学生观察电子排布的规律,例如,填充顺序和周期性表中元素的排布关系。
3. 让学生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和化学反应性。
总结(10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有影响?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
拓展(5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更多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2. 提供参考书籍或网站,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生是否理解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3. 学生是否能够将电子排布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 ( 离子 ) 的核外电子排布(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核电核数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 、“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教学重、难点 ], 尝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 ]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交流与讨论1] 原子在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打开书 P78 页,阅读教材 , 核外电子是怎么排布的?用两个字概括。
【讲解】原子中的核外电子运动虽然没有固定的轨道(太阳系中的地球等有运动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
【过渡】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投影】讲解:核外电子最少的有 1 层,最多的有7 层,最靠近原子核的是第一层(K 层) ,, 第一层的能量最低,第七层能量最高。
[ 归纳 ] 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
( 能量由低到高 )KLMNOPQ1234567[ 交流与讨论3]P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n 代表电子层数 )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初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能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元素所对应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了解了原子的构成。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我们知道,原子的体积很小,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运动。
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不同:我们不能测定或计算它在某一时刻所在的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道。
那么我们如何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经过长期研究,人们发现,含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的主要区域离核有远有近,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人们把核外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电子层,各电子层由内向外的序数n依次为1、2、3、4、5、6、7……分别称为K、L、M、N、O、P、Q……电子层(2)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即最先排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L层等。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是相当复杂的,在之后的课程中,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二:核外电子的表示方法【过渡】怎样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呢?【讲解】人们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有规律地排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解释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因,即电子需要稳定的能量状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因。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有规律地排布。
章节二:电子层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层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即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层排布。
2. 讲解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包括顺序和能量。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层的概念和排布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电子层排布示例。
章节三:s轨道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让学生掌握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即s轨道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
2. 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即按照能量顺序填充。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和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s轨道电子排布示例。
章节四:p轨道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让学生掌握p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即p轨道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次低的轨道。
2. 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即按照能量顺序填充。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和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p轨道电子排布示例。
章节五:电子排布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和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中的应用,如共价键的形成。
2. 讲解电子排布在物质性质中的应用,如原子的氧化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和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第1单元课时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及相应的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上述元素的核外电排布。
(2)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核外电排布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合价、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3)了解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了解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结构
及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趋势及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钠镁铝的活泼性顺序、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变化趋势、同周期元素化合价上升等,学习归纳思维方法。
(2)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学习演绎思维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利用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发现简史,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
(2)元素周期律。
(3)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的。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熟悉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然后采用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得出以下规律:
1.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即电子总
是尽量先排在内层。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步增加,每一电子层都容纳一定数目的电子。
3.再引导学生观察稀有气体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探究排布规律,通过分析讨论下列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个(n 为电子层序数)。
(2)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是8(氦除外)。
(3)各元素原子次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18。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化学1》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有关内容,现在,我们先来复习下列内容。
(ppt :2)
什么是原子?原子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
[投影](ppt :3)
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中子:不带电
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
原子核原子⎪
⎩⎪⎨⎧⎩⎨⎧1
[投影](ppt :4):资料: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1)电子的质量很小,带负电荷。
(2)电子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电子做高速运动,接近光速。
由于上述原因,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宏观物体不同:它没有确定的轨道,我们不能测定或计算它在某一时刻所在的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道。
[提问]是不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运动就没有规律呢?核外电子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是聚成一堆在离核相同的距离处运动,还是分散在离核不同的距离处运动?为什么?(ppt :5) (学生思考)
[讲述]在多电子原子里,一方面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因带有异性电荷而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倾向于把电子尽可能拉得靠近原子核。
另一方面,电子和电子之间因带有同性电荷而相
互排斥,这个排斥力迫使电子尽可能远离,当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时,核外电子就分布在离核不同的区域运动,而且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电子能量不同。
电子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电子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提问]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既然能量有高低,那么,可否把它们按照能量的高低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呢?
(提示:建筑上的楼层,按照离地面的远近,可分成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等等。
) [讲述]在化学上,各电子层的层序数n 依次为1、2、3、4、5、6、7,分别称为K 、L 、M 、N 、O 、P 、Q 电子层。
[板书](ppt :6)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按照电子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排列。
2.电子层——科学上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将能量不同的电子运动区域称为电子层。
通常用字母−−−−−−−→−⋅
⋅⋅⋅⋅⋅Q P O N M L K 、、、、、、表示 (空间层次由里向外,电子能量由低到高)
[提问]既然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那么核外电子排布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还是先排能量高的电子层?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核外电子排布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这样电子的能量较低。
[板书]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ppt :7)
(1)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
即最先排布K 层,当K 层排满后,再排L 层…… [提问]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带着问题仔细观察:这18种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外的每一个电子层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ppt :8) (学生思考、讨论)(ppt :9)
[过渡]氪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第3电子层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第3电子层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是18个。
)
[提问]这1、2、3三个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分别是2、8、18个,那么这2、8、
18三个数字,与它们所对应的电子层序数1、2、3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能否用一个代数式来概括呢?
(如果记电子层序数为n,则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是2n2。
)
[板书](ppt:10)
(2)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序数)。
[讲述]请将以上的结论进行推广和延伸,18号以后的元素,它们有了第4电子层、第5电子层……那么,第4电子层、第5电子层上填充的电子数最多有多少个呢?
(分别是32个和50个。
)
[投影](ppt:11)
表格: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各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氦 2
氖 2 8
氩 2 8 8
氪 2 8 1 8
氙 2 8 18 18 8
氡 2 8 18 32 18 8 (学生仔细找规律,而后回答)
[板书](ppt:12)
(3)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小结]以上几条规律是相互制约的,请大家注意“不超过”的含义。
[课堂练习]
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错在哪里?
2.A元素原子M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B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比A元素原子的少5个。
(1)画出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
(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3.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一半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正确第1电子层应是2个电子,第3电子层应是1个电子。
2.(1)
(2)硫化钠
3.锂或磷
[课堂小结]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高低不同分层排布,其规律如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请大家注意“不超过”的含义,灵活运用。
[布置作业]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