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治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85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医疗领域中,血管导管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与之相伴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问题却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类感染,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以下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指南。
一、血管导管的类型及使用场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血管导管类型,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
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长期输液、化疗、血液透析等;外周静脉导管则多用于短期输液治疗;动脉导管主要用于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和采集动脉血样。
在不同的医疗场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血管导管。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导管,都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二、感染的危害及发生原因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严格,例如皮肤消毒不彻底、操作环境未达到无菌要求等。
2、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增加了细菌定植和感染的机会。
3、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4、导管的维护不当,如敷料更换不及时、输液接头污染等。
三、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一)置管前的准备1、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置管的必要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置入。
2、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置入部位。
一般来说,上肢静脉优于下肢静脉,锁骨下静脉优于颈内静脉。
3、对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和消毒,尤其是置管部位。
4、置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二)置管过程中的操作1、最大化无菌屏障,包括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使用无菌大单覆盖患者全身。
2、采用正确的消毒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大。
3、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和周围组织。
(三)置管后的维护1、定期更换敷料。
一般情况下,无菌透明敷料应每7 天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每 2 天更换一次。
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指南(译文)北京军区总医院药理科李勇(译)资料来源: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由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制订,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2; 35:1281-307一、缩写BSIs Bloodstream infections 血流感染CRBSI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VC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中心静脉导管ICU Intensive care units 重症监护病房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CRBSI发生率的常用表示方法x例次/1000个导管留置日。
二、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要点1.对插管的医生和护理导管的护士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过程中,实施最大可能的无菌操作3.2%氯己定制剂消毒皮肤预防感染效果最好4.常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不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5.常规预防措施实施后,感染几率若仍居高不下,可考虑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三、基本知识介绍1.一般情况一定条件下,留置血管内导管是必需的医疗操作。
但是,置管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包括局部感染、CRBSI、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和其他血行性播散性感染,例如肺脓肿、脑脓肿、骨髓炎、眼内炎等。
CRBSI的发生率与导管种类、导管相关医疗操作的频率、患者病情(如基础疾病、疾病严重程度等)等因素相关。
外周静脉导管相关局部和BSIs发生率很低,但由于使用频率最高,造成的严重感染也时有报道。
血管内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主要与CVCs相关。
DOI : 10. 12138力.issn. 1671—9638. 20216196标准-规范-指南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snfection (2021 Edition)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医院感染;指南[关键词][Key words ] [中图分类号]R181.32留置血管内导管是为患者实施诊疗时常用的医疗操作 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血管导管根据进入血管的不同分为动脉导管和静脉导管,静脉导管根据导管尖端最终进入血管位置分为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一、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 管 相 关 感 染 (VesselCatheter 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I)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 会出现发热(〉38C )、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 结果的致病菌。
二、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
1. 医疗机构应当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规范和 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应当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师、护士执行血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3. 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维护、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 相关知识的宣教。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1],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2-5]。
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本指南旨在根据导管相关感染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表1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血管内导管类型血管内导管类型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和短导管[5-6]。
描述如表1。
表1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导管病原菌定植(catheter colonization):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7]。
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 infection):是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