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美国机场应急救援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113.95 KB
- 文档页数:11
国外航空救援体系的发展在抗灾救援及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中,航空救援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的优势,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有效救援手段。
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瑞士、澳大利亚等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国家航空救援体系,他们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尚待建立国家航空救援体系的我国借鉴。
一、航空应急救援特点在应对灾害的各项措施中,航空应急救援手段具有快速、高效并且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具有巨大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归纳起来,航空应急救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反应速度快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特点,时间是救灾的生命线,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灾害的恶化或进一步扩散。
航空应急救援具有响应速度快,在复杂环境下能够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灾难现场,满足救灾快速反应的需求。
2.具有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灾害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气候,有时会发生在人员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或交通不便的荒郊、山区等区域,在这些情况下,航空应急救援装各特别是直升机能够采用悬停方式救人或机降救援人员和物质,能够在恶劣狭小的飞行空间中有效完成救援任务。
3.能够完成多种救援任务航空救援装备根据机载任务设备的不同,在不同的灾情和灾害下,可执行不同的救援任务,小到抢救个别受困人员或伤员,大到地震、风灾、水灾、核泄漏等重大灾害。
归纳起来,航空救援装备可应对威胁物质的事故(核泄漏、油库爆炸)、计划性事件(如奥运会、世博会、国庆庆典、大型音乐会等重大活动)、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雪灾等)、火灾(森林大火、高楼起火等)、交通事故(空难、列车相撞、沉船、高速公路重大车祸等)、应急通讯、害虫及其他紧急事故处理等任务。
在救灾中,航空救援装备可执行侦察灾情、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撤退受灾民众或伤员、援救受困人员、吊运大型救援设备、中继通讯、消防灭火及卫生防疫等任务。
早在1979年一架装涡轴发动机的Hiller—12改型机“梭罗”,就在5600米高的阿拉斯加麦金利峰救下三名登山队员。
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了解国外的应急救援体系,对于提升我们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强国,其应急救援体系较为成熟和完善。
美国建立了以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制。
FEMA 负责协调和整合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应急资源和行动,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FEMA 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动各种资源,包括人员、物资和设备等,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
美国的应急救援体系强调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的全流程管理。
在预防阶段,通过风险评估和制定预案等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在准备阶段,进行培训、演练和物资储备等工作,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
在响应阶段,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行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恢复阶段,进行重建和恢复工作,帮助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另外,美国还注重应急救援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先进的应急指挥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救援机构之间的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了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经常面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也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应急救援体系。
日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灾害应对体系,包括中央防灾会议、都道府县防灾会议和市町村防灾会议等。
各级防灾会议负责制定和实施防灾计划,协调各方力量应对灾害。
日本非常重视公众的防灾教育和培训。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日本,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应急包,里面包含了食品、水、药品、手电筒等应急物资。
在应急救援的技术和装备方面,日本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例如,日本研发了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此外,日本的救援队伍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能够在复杂的灾害环境中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恐怖袭击等频繁发生,给各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健全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经验启示,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一)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国家之一,其应急管理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采用“全危险”管理理念,强调对所有可能的灾害和危险进行综合管理。
在组织架构上,美国设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负责协调和整合联邦政府各部门的应急资源和行动。
同时,各州和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应急管理体系。
此外,美国还注重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斯塔福德法案》等,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日本应急管理体系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其应急管理体系非常发达。
日本的应急管理体系强调“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的理念,注重灾害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在组织架构上,日本设立了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制定国家的防灾政策和计划。
同时,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防灾机构,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协同的应急管理体系。
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公众的防灾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德国应急管理体系德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注重“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
在联邦层面,设立了联邦内政部下属的联邦民众保护与灾害救助局,负责协调全国的应急管理工作。
在州和地方层面,各州和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包括消防队、警察局、医疗救援队伍等,各队伍之间分工明确、协同配合,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二、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经验启示(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经验表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编号:AQ-BH-06092( 应急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从抗震救灾看美、加两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O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arthquake relief从抗震救灾看美、加两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发生两个多月,这场破坏力极大的灾难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紧急行动,调配各种资源,动员多方力量,全力开展抗震救灾,以减少损失。
我国应急救援体系亟需完善病毒、海啸、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国家高度重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指国家在发生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技术灾害以及敌对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重大社会破坏后,政府组织动员全社会救援力量开展的以抢救幸存者生命为主的救援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
据统计,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
残酷的现实检验出应急救援体系尚存的突出问题: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某些突发事件未得到有效预防,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因此,加快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势在必行。
目前,发达国家已基本完善了应急救援体系,美国、加拿大相对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在国际社会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的应急救援体系2003年11月28日至12月8日,山东省民防考察团赴美国,先后到旧金山、华盛顿、纽约、洛杉矾等地,对美国民防建设情况进行考察。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负责人贝克先生对山东省民防考察团表示热烈欢迎,委托国际关系办公室主任福兰克女士介绍了美国应急救援机构体系和救援方案,回答了有关提问,并陪同考察团参观了应急指挥中心,详细介绍了应急指挥程序、指挥手段、协同关系等情况。
之后,考察团对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进行了全面考察。
先后考察了郡应急救护中心、培训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及各种装备。
此外;还考察了部分城市地铁、地下商场等地下开发利用项目。
通过考察了解到,目前美国民防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我国的人防建设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现将新的情况和信息介绍如下,以供借鉴。
美国应急救援体制“9.11”事件后,出于反恐斗争的需要,美国进十步完善了应急救援体制,加强了防范和协调能力,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组织体训组织体系严密,机构完备。
“9.11”事件之后,美国对反恐紧急事件的处理极为重视,把人为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救援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紧急救援组织机构。
2003年3月,美国新成立了联邦国上安全部,其目标是确保边境和运输安全、保护国家主要基础设施。
综合、分析情报,准备、培训、武装第一线的应急救援人员,管理紧急情况。
国土安全部下辖邦调查局、紧事务管理署、环境保护暑、移民局、海岸警卫队等22个部门。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统一管理全国的防灾救灾工作,其署长兼任国土安全部副部长,并直接对总统负责。
紧急事务管理署共有专业人员2600多人,后备人员4000人。
同时,在全国设立了IO个分局,每个分局负责3一7个州的紧急事务救援工作。
各州、市、郡都设立了紧急事务救援办公室,并在各地配备了许多合作救援机构和地震、医疗、消防、交通等各种相应的紧急救援分队。
如有紧急事件发生,逐级上报,直至总统,重大事件由总统发布命令实施指挥。
美国应急管理的历史发展、现行体系及发展趋势应急管理一直是美国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一个基本职能。
如果灾害超过了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就会请求上级政府(州政府或联邦政府)的援助;这种援助会按照州或联邦的“专项法律”程序进行。
在联邦层级,当遇到重大灾害时,应急管理协调要通过启动专项法律程序而进行。
到了20世纪后期,应对灾害的专项法律体系逐渐被联邦-州-地方政府的综合性、整合性应急管理方式代替,尤其在9.11事件爆发之后,随着各类灾害发生的频次、后果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这个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还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之中。
一、美国应急管理建设的历史发展美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发展阶段:(一)20世纪30-40年代:系统化应急管理与民防管理并存193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处理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并救助自然灾害中的灾民。
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于1939年更名为应急管理办公室,与新成立的民防办公室联合办公。
二战后期,这个办公室被解散,但在1949年又作为民防办公室的一部分重新建立。
二战后,联邦政府陆续成立一些部门用以应对各类灾害,这些新机构各自独立运行,并按民防的理念和管理结构建立了新的应急管理模式。
同时,随着冷战加深,美国更倾向于关注民防问题,而新出现的整合式应急管理理念则逐渐淡化,直到1979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成立时,才得到官方认可。
(二)20世纪50-60年代:返回民防为主朝鲜战争、1949年前苏联成功测试核武器等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民防系统的再度复苏,并迫使美国迅速通过了《1950年民防法》,这是美国第一个总体的、非专项的用以应对灾害的联邦法规。
该法首次提出民防准备系统建设平战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政府发布并实施了多项法规、行政命令和项目,并对灾害与民防规划的分离/重组的复发模式进行规划,该模式一直沿用到今。
在此期间,政府不断地将关注点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之间转移,而且管理方式也表现为不协调、不一致。
透视美国机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体系,可以对发生在机场和机场周边地区的民用航空器紧急事件及各类非航空器紧急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施救,减少各类紧急事件中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本文对美国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计划、消防设施设备、人员培训与演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希望所述能够对我国民用机场应急救援工作有所借鉴。
民用机场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参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美国各个机场的救援工作同样借助于大量的社会力量,同时将救援系统纳入城市综合救援系统当中。
各个机场在消防和救援设备设施配备方面必须达到国际民航组织的最低标准,社会救援力量作为民航救援工作的补充。
机场和当地城市的互助协议主要规定城市救援系统向机场提供支援的具体程序,但不包括费用项,因为联邦法律规定在发生重大灾难事件时,社会和政府的救援力量有法律责任和义务无偿提供帮助。
在机场的综合演习和人员培训工作当中,各个机场外部单位救援人员参加平时的演习和培训工作,同时各个车辆上标有机场通讯频率和联系电话、联络人,以及行驶路线,在得到机场航空器紧急事件的通知之后,城市救援系统的消防、急救等车辆迅速到位,按照预定方案实施救援,各个救援单位的救援工作统一由救援现场指挥官指挥。
同我国目前各个机场消防与救援力量不同,美国机场的消防人员一般负责航空器、建筑物的消防和现场伤员的紧急救护,所有的消防人员都经过紧急救护培训,机场配备很少的专职医护人员。
在应急救援现场,专职医生负责对伤员进行伤情分类,社会急救单位负责完成伤员的院前急救和伤员转运工作。
航空器在机场内部发生紧急事件,一般都会影响到机场的正常运行,为了尽快恢复机场正常运行,在完成紧急救援和必要的现场调查之后,必须恢复现场,包括搬移航空器。
美国各个民用机场一般要求使用本机场的各个航空公司必须具备搬移航空器的能力,机场当局不负责航空器的搬移工作,搬移残损航空器一般由专业公司完成。
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各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应急救援体系。
这些体系在组织结构、法律法规、资源配置、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和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应急救援体系相对较为完善。
美国的应急救援体系采用了“全灾害管理”的理念,即把各种可能的灾害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框架之中。
在组织架构上,美国建立了以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
FEMA 负责协调和整合联邦政府各部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应急救援资源,制定国家应急计划,并在灾害发生时提供指导和支持。
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国家应急反应队(NERT),由专业的救援人员、医疗人员、工程师和志愿者组成,能够在短时间内响应各种灾害。
在法律法规方面,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应急救援工作。
例如,《斯坦福法案》明确了联邦政府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权力,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美国还注重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协同能力。
在资源配置方面,美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应急救援。
美国拥有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如卫星通信系统、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等,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快速获取信息和实施救援。
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完善的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食品、药品、帐篷等物资。
日本是一个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其应急救援体系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日本的应急救援体系强调“预防为主、自救互救”的理念。
在组织架构上,日本建立了以内阁府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
内阁府负责制定国家应急政策和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应急救援工作。
同时,日本在地方政府设立了灾害对策本部,负责本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美国应急指挥体系简介美国应急指挥体系简介美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应急管理机制。
美国于1979年成了国家应急管理署(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y),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9·11”之后,2003年美国在FEMA的基础上成了国土安全部(DH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重点加强了防恐反恐的职能,形成涵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美国应急管理体制总体情况(一)联邦层面。
2004年美国发布了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和国家应急预案NRP(National Response Plan)。
NIMS是一个应急管理方法的模板性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NRP则是描述应急机制、指导如何应急的文件。
2008年1月,为更符合和体现其指导性目的,鼓励促进其他具体应急预案的完善,又将国家应急预案改进为国家应急框架。
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同年12月,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也进行了相应修订完善。
根据事件复杂性如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NIMS将突发事件分为五级,第五级为最轻微的事件,第一级为最严重的事件,如图1所示。
第五级和第四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市县,由当地政府(县和市等)负责;第三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大城市,由州政府指挥协调处置;第二级和第一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国家层面,由州和/或联邦政府协同处置。
美国发布第五号总统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NIMS规定的原则和标准,促进各州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一致性。
由于美国实行联邦制,NIMS的执行并不能强制,但是在美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产生的费用主要由联邦政府承担(一般可达75%以上甚至全部),州一级政府只需承担少量费用,而州政府要想从联邦政府拿到应急经费,就必须执行NIMS系统规定。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从抗震救灾看美、加两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9445-59 从抗震救灾看美、加两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发生两个多月,这场破坏力极大的灾难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紧急行动,调配各种资源,动员多方力量,全力开展抗震救灾,以减少损失。
我国应急救援体系亟需完善病毒、海啸、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国家高度重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指国家在发生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技术灾害以及敌对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重大社会破坏后,政府组织动员全社会救援力量开展的以抢救幸存者生命为主的救援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xx年11月1日开始施行。
据统计,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
残酷的现实检验出应急救援体系尚存的突出问题: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某些突发事件未得到有效预防,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因此,加快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势在必行。
机场应急救援体系构建的探析——哈德逊河成功迫降案例引起的思考王宇婷【摘要】机场作为航空运输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机场应急救援体系是机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航安全管理的重要构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航空系统的安全.文中概述了哈德逊河迫降的经过,分析哈德逊河迫降的成功之处,提出在构建机场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建议.【期刊名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1【总页数】4页(P39-41,44)【关键词】机场应急救援;航空安全;体系;哈德逊河迫降【作者】王宇婷【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60.82009年1月15日15时26分,纽约长岛拉瓜迪亚机场,纽约飞往卡罗来纳州的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一架空中客车A-320班机在起飞过程中,因遭到飞鸟撞击而动力全失,最后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面上。
由于机长萨伦伯格的沉着应对和纽约应急救援部门的快速有效救援,仅过了12 min,146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全部获救。
这起轰动全世界的成功迫降,被称为是美国航空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机长萨伦伯格也因此成为美国的英雄人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称赞,但在这位英雄机长的身后,有一套衔接紧密、复杂有序的城市应急系统。
飞鸟撞击飞机的信息报告地面塔台后,美国应急办和警察中心通过紧急状况通报系统(EANS)迅速获取该信息。
美国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联合管理委员收到该信息后,迅速通过国土突发信息通讯网与军方获得联系。
科罗拉多州北美的联合防空司令部,在收到信息后马上进入指挥状态,密切监控飞机的情况和救援的进展。
美国海岸警卫队立即被指派为现场指挥官,开始实施救援工作。
此外,当地环保部门立刻启动应急预案,随时待命,以防飞机坠河后机上的6300加仑油散落在哈德森河造成污染。
飞机迫降后,海岸警卫队、消防队、纽约警察局、纽约水运部门、纽约和新泽西的港务局等部门迅速参与救援。
美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简介美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简介引言:随着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应急救援体系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美国作为国际上一支强大的力量,其应急救援体系得到了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
本文将对美国的应急救援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协同合作机制以及应急救援技术等方面。
一、组织机构美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由多个机构组成,主要包括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国家应急行动中心(NEOC)、美国医疗援助队(DMAT)、洪水和灾害消除管理局(FHWA)等。
这些机构在应急救援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联邦应急管理局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应急部门,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灾害进行响应、恢复和预防。
FEMA负责协调、规划和实施各类紧急情况下的行动,包括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等。
2. 国家应急行动中心(NEOC):国家应急行动中心是美国联邦政府负责应对紧急情况和危机事件的主要机构之一。
它负责收集、分析和传递相关信息,并协调各类救援行动。
该机构与各州和地方政府、军队、医疗机构以及其他国家组织合作,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协调一致。
3. 美国医疗援助队(DMAT):美国医疗援助队是由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负责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医疗援助。
他们配备有专业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并随时行动,为灾区的受伤和疾病患者提供紧急医疗救援。
4. 洪水和灾害消除管理局(FHWA):洪水和灾害消除管理局负责规划和实施洪水预防、水资源管理和相关灾害管理工作。
该机构与各州和地方政府合作,制定相应的预警系统和紧急响应计划,减少和管理各种灾害所带来的影响。
二、人员组成美国的应急救援体系人员由各级政府、军队、医疗机构、志愿者组成。
他们的角色和职责包括灾害管理、紧急救援、医疗援助、后勤保障等。
1. 政府人员:美国联邦政府、各州和地方政府均设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负责制定和实施各类应急救援计划。
国外航空救援应急现状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航空应急救援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俄罗斯、德国、瑞士、日本等国都建立了先进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模式和能力。
1、美国美国是航空应急救援发达国家,拥有国家、民间及企业化的救援组织及力量。
1956年美国颁布了《全国搜索救援计划》,1979年美国成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负责指挥、协调、实施美国自然灾害、恐怖组织等应急救援任务的实施,根据《斯坦福减灾和紧急救助法案》实施在航空应急救援领域的计划,作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调配航空应急救援资源。
美国民间有一支著名的民间空中巡逻队(CAP),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引擎飞机机队。
空中巡逻在搜救行动中意义重大,90%的陆地搜寻的空中任务都是民间空中巡逻队执行的,被视为可在紧急时快速和有效部署的低成本空中力量,在美国国土安全保卫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美国的航空医疗服务也非常发达。
例如,美国医疗服务市场5大公司之一的AM公司,其拥有50架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航空器分布在全国24个基地,自1980年到2005年已完成20余万次空中医疗飞行。
2、俄罗斯俄罗斯199l年成立了“俄罗斯民防、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国家委员会”,1994年发布总统令建立了紧急情况部,具有准军事性质,是俄罗斯处理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国家专门机构,主要由国家消防局、搜索救援局、民防部队和国家小型船只及四个基础部门组成,该部拥有40万人,其中消防部队约22万人,搜索救援队约2万人,在全国设有8个区域指挥中心和8支专业救援队,救援队伍实现了专业化、职业化和军事化。
这样,俄罗斯形成了以紧急情况为核心,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垂直管理体制,包括航空应急救援在内的多种救援手段,通常可以高度集中调配使用。
同时,在救援的运行和实施上,紧急状态部下设危机控制中心,负责整理,分析每天来自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提出处理建议,视情况上报总统,并分送有关部门和地方,危机控制中心内设有信息中心,建立了信息自动收集分析系统、指挥和全天候值班系统,2分钟内可以将有关情况传至其他相关部门,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信息中心进行统一的协调和指挥。
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了解国外应急救援体系的运作方式和特点,对于提高我国的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的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应急救援体系相对较为完善。
美国建立了以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
FEMA 负责协调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应急救援行动,在灾害发生前制定预案,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灾害发生时迅速响应,调配资源,组织救援;灾害过后则负责恢复重建工作。
此外,美国还注重社区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通过开展社区应急响应小组(CERT)培训,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日本由于地处地震多发地带,在应急救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日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灾减灾体系,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防灾机构,如内阁府的防灾担当大臣等。
在地震监测方面,日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提前发出预警。
同时,日本非常重视民众的防灾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向民众普及防灾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地震演练,提高民众的应急反应能力。
德国的应急救援体系则以高效和专业化著称。
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救援队伍方面,德国拥有专业的消防队、医疗急救队和技术救援队等,这些队伍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此外,德国还注重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通过建立联合指挥中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协同。
澳大利亚在应对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
澳大利亚建立了国家应急管理中心(EMC),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的应急救援工作。
在森林火灾防控方面,澳大利亚采取了预防为主的策略,通过加强森林管理、设置防火隔离带等措施减少火灾发生的风险。
同时,澳大利亚还注重利用航空力量进行火灾监测和扑救。
这些国家的应急救援体系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明确各部门、各组织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有法可依、有序进行。
编号:AQ-BH-07217( 应急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透视美国机场应急救援体系Perspective on the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of American airports透视美国机场应急救援体系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体系,可以对发生在机场和机场周边地区的民用航空器紧急事件及各类非航空器紧急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施救,减少各类紧急事件中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本文作者对美国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计划、消防设施设备、人员培训与演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希望所述能够对我国民用机场应急救援工作有所借鉴。
民用机场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参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美国各个机场的救援工作同样借助于大量的社会力量,同时将救援系统纳入城市综合救援系统当中。
各个机场在消防和救援设备设施配备方面必须达到国际民航组织的最低标准,社会救援力量作为民航救援工作的补充。
机场和当地城市的互助协议主要规定城市救援系统向机场提供支援的具体程序,但不包括费用项,因为联邦法律规定在发生重大灾难事件时,社会和政府的救援力量有法律责任和义务无偿提供帮助。
在机场的综合演习和人员培训工作当中,各个机场外部单位救援人员参加平时的演习和培训工作,同时各个车辆上标有机场通讯频率和联系电话、联络人,以及行驶路线,在得到机场航空器紧急事件的通知之后,城市救援系统的消防、急救等车辆迅速到位,按照预定方案实施救援,各个救援单位的救援工作统一由救援现场指挥官指挥。
同我国目前各个机场消防与救援力量不同,美国机场的消防人员一般负责航空器、建筑物的消防和现场伤员的紧急救护,所有的消防人员都经过紧急救护培训,机场配备很少的专职医护人员。
在应急救援现场,专职医生负责对伤员进行伤情分类,社会急救单位负责完成伤员的院前急救和伤员转运工作。
航空器在机场内部发生紧急事件,一般都会影响到机场的正常运行,为了尽快恢复机场正常运行,在完成紧急救援和必要的现场调查之后,必须恢复现场,包括搬移航空器。
美国各个民用机场一般要求使用本机场的各个航空公司必须具备搬移航空器的能力,机场当局不负责航空器的搬移工作,搬移残损航空器一般由专业公司完成。
在美国某些机场还出现了由一家或者几家航空公司为主,所有航空公司共同按照航班比例出资建立的非盈利航空器搬移公司。
机场应急计划在过去的十几年和未来的5年规划当中,FAA每年有100亿美元的预算对国内的各类机场进行财政支持,这些接受FAA财政支持的机场,机场的使用手册和应急计划必须得到FAA的批准。
美国FAA 通过颁发咨询通告,对机场应急计划的格式和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各个机场一般按照咨询通告的要求制定应急计划,并报FAA地方办公室批准。
在应急计划当中,美国各个机场一般首先规定各个部门在各种紧急事件中的救援职责,然后根据本地区机场可能出现的航空器紧急事件、自然灾害、非航空器紧急事件的类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同时,在日常演习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对现有应急计划进行完善和修订。
目前美国的机场应急救援工作实行分级指挥系统,即现场指挥官只与下一层的5个部门(消防、医疗、安全、信息、联络)的现场指挥或负责人通话,而每一部门的指挥人员也只与其下一层的负责人联络。
在实际救援现场,首先由快速到达现场的,通常是消防分队的分队长负责消防和救援工作,在机场总指挥到场之后再将指挥权移交给机场总指挥。
明确指挥权问题对于各个救援部门能否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具有关键作用。
民用机场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国际民航组织在《机场勤务手册》中,按照在机场运行的航空器机身的宽度和长度对机场的消防车辆提出了要求。
美国各商业运行机场必须符合FAR-139FS(联邦航空法规-139部飞行标准)规定的该机场运行等级的最低救援设施标准和人员要求,不允许通过和社会各种机构协议方式来满足条件,不能满足条件的机场不得运行或者降低运行等级来运行。
FAA曾经颁发过两个咨询通告,分别为“消防车辆设计规范”和“机场消防剂要求”,对消防车辆作出了详细规定。
美国各个大型运输机场的消防装备一般都比较完善,包括消防车辆、通讯照明车辆、破拆车、动力工具和人员防护服、呼吸器等,但是消防战斗员一般较为短缺。
国际民航组织要求,在最佳能见度和道面条件下,消防车辆在机场内部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这样就要求这些大型机场建立卫星消防站来满足快速反应时间的标准。
例如,达拉斯国际机场目前共有4个消防站,并正在建设第5个消防站,有16台消防车,4辆复苏型救护车,1台移动式防生化消毒车,3部急救器材运输车,配备有担架、尸体袋、夹板、复苏器、药品、捡伤分类区域标志及伤情分类标签。
在水上救援的要求方面,FAA要求如果机场8公里范围以内存在0.6平方公里的水域,机场必须建立一套水上救援和消防体系,这样在美国某些机场还要配备消防船只、快艇、水上起重设备,以及海事通讯系统等。
美国各个机场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应用到应急救援工作当中去,例如新型通信指挥车、生化危险品处理装备、爆炸物处置机器人等。
这些设备为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利于保护消防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机场应急救援工作的培训和演练机场应急救援工作涉及多个单位、多种专业,救援指挥人员、专业救援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救援效果,因此美国机场均配备有消防人员技能训练设备和场地,消防人员每年要进行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其培训工作由州政府或联邦政府组织,消防人员都要经过40学时以上的医护救援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放急救员资格证书,方可从事消防救援工作。
以达拉斯机场的消防和救援培训设施为例,机场内部的5个消防站各自有专业侧重,消防培训设施包括模拟飞机外部起火、各个发动机起火和飞机内部火灾的模拟系统,以及包括生化危险品消毒系统和爆炸物处理系统在内的针对各种紧急事件的装备,可以培训消防战斗员、指挥员等。
按照FAR-139FS规定,各机场每3年进行1次综合应急救援演练,演练的目的为检验机场应急计划的实施情况,着重对指挥系统、部门协调、通信系统、装备能力等环节进行评估。
FAA的地区办公室和驻机场观察员负责对全国机场的综合演练给予评估,FAA 和机场当局将综合演练作为检验手段,尽可能地发现存在于各个环节中的问题而加以修改和完善,以确保实战中可以发挥最大作用。
目前,美国各个机场的应急计划中一般都规定,在地理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急救援工作按照“标准救援模式”开展工作。
因此,应急救援演习也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机场各个应急救援部门在得到通知后,立即到现场开展救援和消防工作;机场医疗急救、消防、保安、空管等各个部门,以及协作单位的各种车辆、人员在现场总指挥的指挥下,按照机场应急计划中关于航空器紧急事件的救援预案,到场后按照指定位置开展救援工作。
在这种救援模式当中,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救援和消防工作,现场医护人员对伤员分类,进行标示和挂签后通过救援“走廊”将伤员分为紧急救治(重伤)、稍后救治(轻伤)、简单救治(自行走动)和死亡四类,在指定位置进行救治和处理,随后由机场和地方急救车辆分类送到各个医院救治。
参加救援的各个部门的车辆统一由机场现场指挥负责指挥。
机场在日常培训和演习过程中,对协作单位的人员进行培训。
协作单位和机场应急救援部门之间的通讯方式每月检查一次,同时机场对进入机场内部的车辆和人员提供引导,以便于协作单位的车辆能够及时地开展救援工作。
演练开始之后,机场当局立即派人与红十字会组成旅客家属接待中心,对未受伤乘客和遇难者家属提供关怀和照顾。
所有有关飞机失事的信息由指定人员对外发布。
演练进程中,FAA官员对救援的各个环节对照FAR-139FS及机场应急救援评估表逐项进行评估,并对重要环节保存影像档案,当演练结束后向机场当局通报评估结果。
此外,机场当局每月还进行1次桌面演练。
机场进行应急救援演练,首要的目的是检验已制定的机场应急计划和各部门制订的实施预案,重点在于指挥系统、通信系统和装备能力等。
根据演练评估结论,予以修改和完善。
若机场应急救援力量不足以满足机场运行等级的需要,FAA则根据FAR-139FS的规定相应降低机场运行等级。
关于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体系的思考(一)完善我国机场目前现有的应急计划2000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规则颁布之后,各个机场基本上完成了本机场的应急救援计划。
机场应急计划是机场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保证机场应急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于发生紧急事件后的有效救援是十分必要的。
应急救援计划中规定的现场指挥权、救援程序和救援通信联络方式等问题,应当按照民航总局90号令的内容加以明确,各个机场应当根据本机场的实际情况对应急计划加以优化。
(二)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培训机场现场指挥人员、消防人员、医护人员的应急救援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够有效施救,同时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目前,美国具备20多个应急救援培训中心,在亚洲地区,新加坡民航学院重点培训机场应急救援人员。
因此建议与这些国外培训机构合作,对我国各个机场的应急救援专业指挥人员进行培训,也可以采取国内、国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保证各个机场的消防救援设备设施满足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和我国的民航行业标准我国各个机场在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时,应当同时考虑国应急预案体系| Emergency Plan System应急管理际民航组织的要求和我国的民航行业标准。
国际民航组织的推荐措施中是按照使用本机场的最大航空器机身的宽度和长度来确定消防车辆的数量,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民航行业标准中,消防救援设备设施是按照飞行区的技术等级和旅客年吞吐量来确定消防、救援车辆数量,这两个标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
同时,各个机场应当关注我国即将出台的国家标准,例如急救车设备配备标准等,保证我国民用运输机场运行的法规符合性。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