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美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主要涉及建筑艺术的审美属性。
这种美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形式美、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以及温婉秀美的园林建筑等方面。
建筑的形式美。
这主要涉及到建筑的线条、色彩、质感和空间等视觉感受的元素。
比如,中国古代的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结构,展现出一种稳重的美;而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则通过高耸的塔尖和精细的雕刻展现出一种向上的美。
建筑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
不同的建筑往往反映出了它所在时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显示了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敬和王权的至高无上;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则反映了当时基督教的虔诚和信仰。
温婉秀美的园林建筑。
这类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美,还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例如,苏州的留园,其美景令人赞叹不已,楼阁亭台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
总的来说,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式,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和时代的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地域,都会对建筑的美产生影响,使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美学思考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对生态美学的思考。
生态美学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在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中,生态美学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以期能够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供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首先,生态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
传统的建筑设计常常忽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忽视了建筑物本身对能源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而生态美学的思考使得建筑师开始考虑如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建筑物的碳足迹。
例如,建筑物的选址需要考虑到太阳的照射情况,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减少对电力的依赖。
同时,建筑物的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到节能和环保材料的使用,使得建筑的运营成本得到降低,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其次,生态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将建筑物作为独立的实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隔绝开来。
而生态美学的思考使得建筑师开始关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例如,建筑物的外墙设计可以运用生态材料,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更高,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
同时,建筑设计还可以利用景观设计等手段,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增加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
此外,生态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强调文化与自然的结合。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排斥自然元素,过分追求现代化和科技感。
而生态美学的思考使得建筑师开始注重利用自然元素来提高建筑的审美价值。
例如,建筑物的设计可以融入当地文化传统元素,如使用传统材料和建筑风格,使建筑更具地域性。
同时,建筑的室内设计也可以运用自然元素,如绿植和自然采光等,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更加舒适宜人。
最后,生态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忽视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仅满足基本功能要求,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而生态美学的思考使得建筑师开始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更好的人居环境。
2016·11建筑美的表达,不仅要考虑材料、功能、结构等因素,还要考虑其所处的地域环境,一栋建筑要达到很好的美学效果,离不开相应的材料、结构等技术因素的实现,更不能离开它所在地域本土化的烙印,否则只能是没有灵魂的美,对于建筑美学的思考使得建筑师能更完美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追求。
一、建筑美学的出现及发展建筑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建立在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本身的美,讨论建筑的审美,把美看作一种建筑的属性和品质来追求。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寻求建筑的美,而对于美的研究,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建筑美的创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美,于是建筑美学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成为建筑学和艺术美学交叉领域共同研究的问题。
建筑美学出现在20世纪,英国学者罗杰斯·斯科拉顿在研究建筑时,从不用的角度出发,不仅包括了功能、区域、技术等基本研究出发点,还从美学的角度展开论述,可以说,罗杰斯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随后,建筑美学的研究在美国得以延伸,现代建筑史罗伯特·哈姆林在基本美学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法则,其中均衡、尺度、比例、统一、韵律等在现代美学研究中仍然适用。
除此之外,还有序列、风格、性格、色彩等十项,这十项美学法则已经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相对完整的涵盖了。
在此之后,建筑美学的理论得以逐渐延伸,更加强了与其他理论之间的联系,如包豪斯将建筑美学与现代主义相结合,而文丘里在建筑美学的审美研究中加入了符号学的理论。
建筑美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研究美学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规律进行美学的创意,研究主客体和本体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再具体的研究中还包括的内容有: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美学的发展历程,不同风格流派之间的发展过程;建筑美学的美学创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建筑美学的形式美;建筑美学基本原理下的美的创造及其美学品格塑造;建筑美学中的艺术鉴赏等内容[1]。
基于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的思考与探讨【摘要】高层建筑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从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的国际式直至当代强调个性、高技术中环境的多元化趋势,高层建筑的美学问题始终是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了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的具体表现方式以及它的负面影响,最后阐述了高层建筑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层建筑;美学价值;建筑美学前言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
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
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
一、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的基本内涵分析高层建筑美学价值是指作为客体存在的高层建筑的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实际使用功能等方面是否满足使用主体人的审美标准和实际要求,如果基本符合或完全满足,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肯定,那么高层建筑就具有美学价值。
高层建筑美学价值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高层建筑美学价值是指建筑是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比如遮风挡雨,避免日晒,取暖),是否满足使用者提出的功能、技术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精神层面的高层建筑美学价值是更高层次的需求,是指高层建筑是否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和气质,是否符合使用者的文化素养,是否让使用者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和愉悦,产生精神上的满足。
高层建筑美学价值侧重于精神层面的研究,这属于艺术美学价值的范畴。
它强调高层建筑在作为人类生存生活基本场所的同时,其艺术美学价值给大家所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关于建筑设计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实用】篇一:学习建筑设计的心得体会本人一直对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大学选择了建筑专业。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体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美学意义。
首先,在建筑设计学习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建筑的本质,即结合人类的文化、历史、地域等多个方面,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通过绘画、灵感、分析等方法来构思建筑创意,能够将抽象概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建筑物。
其次,在建筑设计中,审美是十分重要的,而审美是一个能力,需要不断地磨练。
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和现代建筑作品,我们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更好地领会建筑设计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从而能够为我们的设计作品注入时代感和文化气息。
最后,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多学科综合的知识技能,例如土木工程、建筑材料、气候与环境、城市规划等。
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来说,不仅仅要具备深入的建筑学理论,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才能够真正将设计之美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总之,学习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掌握技能和技术,还需要深入了解人类文化,从而塑造出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感和精神满足。
建筑设计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颇具挑战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面对多重的任务,例如学习建筑史、学习建筑结构,学习设计思路,等等。
然而,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我认识到,建筑设计是一种独特的创造过程,它需要我们把抽象概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建筑形态。
首先,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种类,学会利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自己的设计。
同时,我也从学习建筑史和现代的建筑实践中,汲取了灵感和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建筑设计是需要灵感的,但更需要的是细致的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和人类文化。
其次,在建筑设计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对象。
建筑空间设计是对建筑外观设计的补充,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熟悉不同的空间设计风格和技术,例如空间分区、光线控制等。
现代主义建筑的名词解释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理念主张突破传统,追求简洁、功能性和技术先进性。
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空间感,以及对建筑功能和结构的新思考。
现代主义建筑的名词解释涉及了一系列概念和特性,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词语进行解释。
1.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建筑应该根据其功能和使用需求而设计,避免多余的装饰和复杂的形式。
功能主义的标志性作品包括勃列兹新艺术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和巴西巴塞尔之家(Casa de Vidro)。
这些建筑物的外观简洁明了,内部空间也布局合理、功能明确。
2. 简约美学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是简约的美学,即通过剥离多余的装饰和表层讲求简洁、纯粹,强调建筑材料的真实性和质感。
这一理念体现在勃尔格建筑师事务所所设计的杜塞尔多夫博物馆(K20)上。
该建筑采用了简化的几何形状和最小限度的装饰,充分展现了建筑材料的力量和原始美。
3. 组合和封闭现代主义建筑通过模块化的构造和抽象的几何形态,使建筑看起来像是一组组独立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
同时,现代主义建筑也注重建筑的封闭性,通过严谨的建筑立面和结构来创造私密性和安全感。
洛杉矶的雪柔剧院(Walt Disney Concert Hall)就是一个优秀的例子,其建筑外观由一系列由不锈钢板组成的曲线体块构成,形成了一个连续而流畅的整体。
4. 抽象与形式复杂性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是抽象的形式,通过简化和抽象,将建筑元素还原为基本的几何形状和线条。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则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座博物馆由一个连续的螺旋形混凝土坡道组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室内空间,使参观者能够沿着自然的流线体验艺术品。
5. 利用新材料和技术现代主义建筑追求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大量运用了当时新兴的工业化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
建筑艺术的美教学反思在教授“建筑艺术的美”这一课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建筑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美学价值丰富而多元。
通过这次教学,我既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展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建筑的形态、色彩和结构之美。
从古老的埃及金字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宏伟的故宫到精致的苏州园林,这些丰富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建筑艺术的美,我在教学中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解。
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如比例、对称、韵律、节奏等,以及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和分析建筑作品。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和作品分析活动。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建筑,并阐述其美的所在。
这种互动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们在讨论中思维碰撞,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让我看到了他们对建筑艺术的热情和潜力。
然而,这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时间相对较少。
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真正形成自己对建筑艺术美的独特感悟。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还有待提高。
虽然采用了图片、视频、讨论等多种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和深入。
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赞美。
再者,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每个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中没有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而部分学生则觉得不够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做出以下改进。
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环节。
天目里的美学思考
天目里,一个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小区,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和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关注。
以下是我对天目里的美学思考:
1. 简约与自然:天目里的建筑风格以简约、流畅为主,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小区内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
这种美学理念让人们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也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2. 人文与历史:天目里所在的杭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小区内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充分融入了杭州的历史和文化元素,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3. 艺术与创意:天目里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区。
小区内有许多艺术装置和雕塑,为小区增添了一份艺术美感。
此外,天目里还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览、文化活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艺术的平台。
4. 实用与舒适:天目里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舒适性。
无论是住宅、商业设施还是公共空间,都注重人性化的设计,让人们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舒适和便利。
总之,天目里的美学思考体现在简约与自然、人文与历史、艺术与创意、实用与舒适等多个方面。
这种美学理念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美丽的居住和休闲环境,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浅谈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现代建筑美学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突破。
现代建筑美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而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材料和建筑技术,追求更加先进、环保和功能性的设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首先,现代建筑美学追求的是简约和功能性。
相比传统的装饰繁复的建筑,现代建筑强调简洁明快的外观和独特的线条。
它们注重材料的原生美和形式的准确表达,追求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将空间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现代建筑也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通过运用透明的玻璃幕墙和营造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其次,现代建筑美学追求的是创新和独特性。
现代建筑注重突破传统的建筑限制,追求更新颖的设计理念和形式。
例如,采用非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玻璃、金属、混凝土等,通过结构和空间的创新运用,创造出独特且富有创意的建筑形态。
现代建筑也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如3D打印和可持续建筑材料,来改进设计和建造过程,实现更加高效和环保的建筑。
第三,现代建筑美学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性。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现代建筑美学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通过设计能源高效的建筑外观、运用可再生能源和改进建筑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来提供建筑的电力需求,使用反射材料来减少建筑对热能的吸收,以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现代建筑也注重水资源和垃圾的管理,通过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进行废物再利用,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最后,现代建筑美学追求的是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现代建筑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将人的需求和舒适性放在首位。
建筑师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还要考虑到建筑对人的体验和情感的影响。
现代建筑设计要创造出舒适、安全和友好的室内环境,关注无障碍设计和可访问性的问题,来推动社会的共融和持续发展。
总之,现代建筑美学思考不仅在外观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更注重其与环境、社会和人的关系。
关于传统建筑学与新时期建筑学思考摘要: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建设思想往往阳光灿烂的时代,在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的传统思想文化。
为了能够使现代建筑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想法,一方面,我们应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应需要在现代建筑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同时,突破传统与现代创新的基础能力,和现代古典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现代建筑的建筑元素充分融入了从现代文化到古典文化的文化基因中,为现代建筑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关键词:传统建筑学;新时期建筑学;发展趋势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重功能。
传统建筑学和新时期建筑学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思想和实践。
通过比较和思考这两种建筑学的差异和联系,可以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传统建筑学的特点传统建筑学扎根于历史和文化传统,它是一个长期演变和积累的过程。
传统建筑体现了特定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方式、环境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传统建筑学具有独特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通常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需求而形成的。
例如,传统建筑会考虑到当地气候的变化,采用适合的建筑形式和材料,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建筑具有各自独特的形式。
它们可能包括特定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空间布局和装饰元素等。
这些形式往往与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材料可获得性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分层和序列,通过设计不同功能和使用的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种分层和序列的设计可以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使建筑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当地可获得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可持续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和使用也反映了对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注。
传统建筑学通过研究和传承历史和文化传统,探索适应当地环境和社会需求的设计原则和建筑形式。
建筑师的建筑美学评价建筑美学是指建筑作品在审美层面上的评价标准和观念。
作为建筑师,他们不仅仅是设计建筑,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建筑美学的核心理念,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就建筑师的建筑美学评价展开讨论,以探索建筑师如何通过建筑作品来传达他们对美的理解。
一、建筑的功能性与美学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首先要满足建筑的功能性需求。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或其他活动的需要,提供舒适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与此同时,建筑师也要关注美学因素,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形式、材料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设计来创造美感。
二、建筑的形式美建筑的形式美是指建筑的外观和造型所展现的美感。
建筑师通过设计建筑的整体形态、线条、比例和对称等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语言,运用不同的形式元素来打造独特的建筑形象。
例如,古典主义风格追求对称和点缀,现代主义注重简约和流线形,建筑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选择合适的形式美表达方式。
三、建筑的创新性与原创性建筑师的建筑美学评价还要关注建筑的创新性与原创性。
创新性体现在建筑师对于建筑设计的独立思考和独特创意的应用,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原创性则意味着建筑师通过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
创新性与原创性的结合能够使建筑作品充满激情和活力,让人们在欣赏和使用中得到全新的体验。
四、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建筑的环境适应性是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入自然或城市的景观之中,与周边建筑和谐共存。
建筑师要根据建筑所处环境的气候、地形和文化特点等因素,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使建筑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与环境相互融合,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和谐的美感。
五、建筑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性建筑师的建筑美学评价还需要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
建筑既要考虑功能性和美学需求,也要反映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摘要: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在艺术层面上,依然承担着现代艺术的使命。
本文从建筑美学的相关概念出发,探讨了技术性关学特征、和谐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特征等现代建筑美学特征,并从理性与感性、推陈与出新两方面阐述了侧重于创造美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代建筑;美学特征;美学范畴
1 前言
建筑作为一种实存的文化载体。
它镌刻着一个民族、地域、社会的生存、延续、衰退、消亡的历史过程,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人以无限的遐想、灵魂的震撼和强烈的美感。
然而美的涵义是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同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不一样的美学思想潮流。
在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由注重客体研究的客观倾向走向注重主体研究的主观倾向,美学范畴由单元转向多元。
2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相关概念
自2O世纪初以来,我国建筑始终在”完全西化“,“民族形式”和“折中主义”的主线下发展,但自上世纪9O年代以来,建筑艺术设计在处理传统和西方现代风格的问题上变得理性起来,强调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现代观念,但不可否认,大众在建筑鉴赏与建筑消费上还未真正上升到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上来。
2.1 美学和建筑美学
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观点有两种:一类观点认为“美”在主体,即“美在心”另一类观点认为“美”在客体,即“美在物”。
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将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与物一元对立。
从伦理层面或认知层面得出审美活动有别于其它活动的特点。
遮蔽和忽视了“美”的生存论意蕴和本体论意义。
总之,至今大部分观点仍然是认为所谓的美学,一直是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和美的哲学这三者某种形式的结合。
建筑美学理论体系包括4个层次的研究内容:美的哲学、艺术社会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实践。
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环境美的本质规律,研究建筑审美经验,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学科。
2.2 建筑审美
建筑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而审美却是随时代、地域等因素
改变的。
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的建筑能达到审美要求,体现美的存在。
审美标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作为人们审美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影响着建筑美的评价。
然而,审美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与归宿。
一般来说。
建筑审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内容包括社会伦理、宗教观念、应用性、思想性等方面,形式包括感观、装饰、质地、色彩形态、空间组合等。
建筑审美来源于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和对环境的心理感受。
然而。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这种变化表现在审美习惯上。
具体说,就是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审美拓展,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审美拓展。
3 中国建筑美学特征
3.1 技术性美学特征
技术性的美学特征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它在现代人的审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现代建筑的“轻、光、挺、薄”与古代建筑的“粗拙”、“繁褥”的形象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之间的差异。
一般而言,技术愈成熟,愈先进,就愈能解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矛盾从而更能达到美的境界。
反映到实践中,需要按照技术规律来造型,即是建筑界常说的结构逻辑。
若违背了这一点,使建筑技术手段与形象彼此割裂,那么给人的感受便只是虚伪和一种矫饰。
在现代的建筑群中,高科技赋予了建筑一系列强烈时代感的空间意象。
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形态各异、新奇美妙的景观造型;另一方面塑造了一种在跨度上大大超过钢结构的巨构空间。
3.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筑开发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现象。
比如过度占用绿地、片面提高容积率等等。
各种短期的开发行为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
因此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融人建筑创作中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主要表现在创造体现人文景观的场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等等。
如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积极地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控制超大厅堂的空间体积:同时采用合理的能源,以提高设备的节能效率:控制外墙的玻璃面积注重保温隔热等。
3.3 和谐的特征
“和谐共生”是现代建筑的精髓。
而和谐本身就是—条极重要的美学规律。
这种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自身的和谐:二是建筑与广义环境的和谐。
首先,建筑自身的和谐包括空间与功能需求的和谐:其次是建筑空间与安全性的和谐。
建筑与广义环境的和谐包括:(1)建筑之间的和谐,表现为新旧建筑和谐:(2)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表现在对环境的充分尊重和融入;(3)建筑与人工环境的和谐,表现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充分认识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
4 创造美的美学范畴
创造美即是如何实现建筑的美学特征理性与感性、推陈与出新是创造美时人们的主观创造。
4.1 理性与感性
人的思想总在理智和感性之间徘徊,建筑创作也就不可避免地有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
理性成分是建筑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非理性的成分是一种激情和极端的创作。
正是因为非理性成分的存在才使建筑各有特色。
不论感性或者理性,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二者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理性与非理性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辨证的关系。
西方建筑从启蒙运动开始一直到现代主义取得合法地位,其对理性的追求贯穿始终。
即使如此,其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非理性成分。
中国建筑的理性不像西方理性主义那样力图排除经验主义,恰恰相反,中国建筑理性强调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体验的统一,情感、法则与行为意象的化合主体与客体的融合。
而当代建筑在注重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的同时则加入了更多个人情绪化的非理性成分回。
4.2 推陈与出新
建筑融集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因此创造建筑美时,要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建筑的创新需要有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对于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要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对抗“国际式”建筑的乏味,在建筑中传达出特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
传统的继承需要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充分理解。
如果设计师过分依赖传统,进而忽略创新,盲目照搬,就会成为历史风格的奴仆。
5 结论
建筑的美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它还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建筑美学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