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教案标题:加法的验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验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加法验算方法的掌握。
2. 运用加法验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加法验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运用加法验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如何检验加法计算的正确性?二、探究加法的验算方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验算的依据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加法的验算方法:(1)根据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看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2)根据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验算方法进行计算。
2. 讲解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
3.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教师挑选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
3. 学生互相检查,共同提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验算方法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验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强调加法验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加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加法验算的依据和步骤。
在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计算准确性的培养。
加法的验算教案第一篇:加法的验算教案加法的验算一、教学内容:教材P38。
二、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旧知及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三、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会进行加法验算。
四、教学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能够正确计算。
五、教学过程:1、打招呼(2分):与生问好,讲课堂要求及奖励机制。
2、复习与导入(5分):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同学们还记得怎么计算吗?用什么方法呢?生:列竖式。
师:请大家在草稿本上完成黑板上的三题。
(提前板书:919+61、231+194、365+824)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同学们大多数都能对这三题进行正确地计算,那大家说说列竖式的要求是什么呀?生:(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提前板书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很好,大家对列竖式的要求都有一定的了解了,按照这个要求及步骤,我们一起看看这三位同学做对了没有。
(先检查三位同学书写的是否相同数位对齐,详讲第一题,第二、三题对答案)师:同学们都上次课的知识都掌握得不错,那么覃老师想让你们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一下我遇到的一个难题。
3、新知探究(15分):师:覃老师打算周末去买球服和球鞋,我打听了一下,球服需要145元,球鞋需要198元,先请同学们帮老师估计一下大约要拿多少钱去买就够了。
生:把145估成150,198估成200,所以要拿150+200=350(元),大概要拿350元就够了。
师:刚才同学们把145估成150,估大了5,198估成200,估大了2,所以估出来的结果要比实际要花的钱要多,那么实际上覃老师要花多少钱就可以了呢?谁能用简便的方法快速地帮老师算一算?(1分钟后请生汇报)生:把198看成200来口算,多加的要把多加的部分减掉。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验算和减法验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验算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提高计算准确性。
3.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速度。
二、教学内容1.加法验算: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减法验算: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验算和减法验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验算方法进行自我检查。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出示主题: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那么你们知道如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方法。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验算有什么作用呢?第二环节:探究加法验算方法1.出示例题:4+3=7,如何验证这个算式是否正确?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用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的方法来验证,即7-4=3,7-3=4。
另外,我们还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即3+4=7。
第三环节:探究减法验算方法1.出示例题:8-3=5,如何验证这个算式是否正确?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用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来验证,即8-5=3。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减数+差=被减数的方法来验证,即3+5=8。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1.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练习。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强调验算方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方法吗?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方法。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验算技巧,提高计算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的验算》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的验算》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加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理解验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说一件事,好不好?(点课件:出示他们一起去商店的图片)东东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因此星期天,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设计意图】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目的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
二、探究新知1、师:点击课件,出示东东说的一句话(我们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师:商店的阿姨问东东,小朋友,你能帮阿姨解决一个问题吗?东东说:没问题,阿姨。
阿姨:你们刚才在买的运动服的价钱是135元,运动鞋的价钱是48元,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吗?(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运动服的价钱比运动鞋的价钱贵多少?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钱?)当学生说出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钱?时教师用屏幕显示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一下东东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把教材情景图上的问题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教学例1(加法的验算)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独立计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师面批学生答案,个别学生应给予指点,课件出示:讲解之前先处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问题。
师问: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你们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怎样才能对它进行验算呢?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师点评。
教案名称:加法的验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的验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加法的概念和性质;2.加法的验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黑板和彩色粉笔;3.数字卡片(0-9)。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出示一个三位数的加法算式,例如:347+258=,请学生进行计算,然后告诉答案。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进行加法计算时,我们是如何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呢?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1.出示“加法的概念”课件,向学生解释加法的定义和意义。
2.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法的实际应用:比如买苹果、吃饭等。
步骤三:性质讲解(15分钟)1.出示“加法的性质”课件,向学生介绍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亲身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3.引导学生思考: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应用场景?步骤四:验算的意义(10分钟)1.出示“加法的验算方法”课件,向学生解释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2.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验算的实际应用:比如购物结账、银行存取款等。
步骤五:验算方法的讲解(20分钟)1.出示“加法的验算方法”课件,向学生讲解加法的两种验算方法:逆运算法和进位减法法。
2.通过例题的演示,让学生掌握逆运算法和进位减法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步骤六:练习(15分钟)1.出示一些加法算式,让学生通过逆运算法和进位减法法进行验算。
2.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的验算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
步骤七:归纳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顾加法的概念、性质和验算方法。
2.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延伸:1.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加法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其他的验算方法,如递归法、分组法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通过理论讲解、示例分析以及练习巩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加法的概念、性质和验算方法。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第一章:加减法验算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减法验算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使用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2 教学内容加减法验算的定义。
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加减法验算的定义和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加减法验算。
1.4 教学步骤1. 讲解加减法验算的定义。
2. 讲解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3.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加减法验算。
第二章:加法验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2.2 教学内容加法验算的定义。
加法验算的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加法验算的定义和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加法验算。
2.4 教学步骤1. 讲解加法验算的定义。
2. 讲解加法验算的方法。
3.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加法验算。
第三章:减法验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减法验算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减法验算的定义。
减法验算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减法验算的定义和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减法验算。
3.4 教学步骤1. 讲解减法验算的定义。
2. 讲解减法验算的方法。
3.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减法验算。
第四章:加减法验算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加减法验算。
加减法验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加减法验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加减法验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4 教学步骤1. 讲解加减法验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加减法验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章:加减法验算的练习题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加减法验算的知识。
5.2 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5.3 教学方法练习法:让学生解答练习题。
5.4 教学步骤1. 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2.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
3.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讲解和指导。
《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三亚市河西区金鸡岭小学孙碧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加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际引用场景引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加法验算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验算,使学生明白做事必须仔细谨慎。
教学重点:加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加法的验算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准备铺垫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45+56=10156+45=101-56=101-45=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
(1)出示教科书第27页的主题图。
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要求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说清楚列式的根据。
135十48=183(元)1 3 5+4 8教师: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
这一道题算得对不对呢?我们除了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外,还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以便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那这一道题该怎样验算呢?请各小组讨论。
(2)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a.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
48十135=183b.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
183-135=48或183-48=135(3)注意: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抄上,而要认真地加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4)提醒学生注意验算的格式。
(5)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一讲“你是怎样验算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的第一行。
学生完成后,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讲评时,要学生指出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订正。
四、课堂小结指名说说今天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验算的概念,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通过对加法验算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加法验算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加法验算的方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验算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加法验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验算的方法。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加法验算的规律。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引入加法验算的概念。
2. 讲解新课:讲解加法验算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法验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加法验算的理解和收获。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加法验算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加法验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加法验算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练习题:提供一些加法验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3. 教学黑板:用于展示例题和讲解。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加法验算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加法验算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加法验算的练习。
4. 总结:总结加法验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 作业:布置一些加法验算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反思教学资源的利用,看是否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第2课时加法的验算【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3【教材分析】例3教学内容是连续进位加法和验算,验算知识学生容易掌握,连续进位加法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如:忘记进位、忘加进位一,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时要有针对性的练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
2.通过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培养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会进行加法验算。
难点: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和验算↓↓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出示例3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生: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问题是什么?你们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生:445+298。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解决?生:要求野生植物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所以用加法。
【探究新知】1.渗透估算。
师:谁来估一估“445+298”大约是多少?并且说一说你估算的方法。
生1:把298估成300,445+300=745,所以445+298大约是745。
生2:把445估成450,298估成300,450+300=750,所以445+298大约是750。
师:同学们有很多种估算方法,如何估算还要和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根据我们的估算结果最大值也就是750,所以这两个数的结果肯定小于750。
加法的验算_教案教案标题:加法的验算教学目标:1.通过加法的验算学习,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3.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材准备:1.教学PPT;2.含有单数运算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加法运算,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进位法则等。
Step 2:理论讲解1.通过PPT展示加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方法,解释进位的概念和计算步骤。
2.解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配以示例进行解释。
Step 3:示范演练1.教师出示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要求学生通过检验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
2.学生们在纸上进行计算,并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提示学生如何进行验证。
Step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
2.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根据教师分发的练习题进行计算。
3.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核对答案,并讨论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Step 5:提问互动1.教师发表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判断题目的答案是否正确。
2.学生手举答案,教师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回答,并给予指导。
3.学生讨论并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理由。
Step 6:练习巩固1.教师发放练习巩固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核对答案。
2.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注意验算答案的正确性。
3.教师巡视学生的计算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Step 7:总结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和技巧。
2.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归纳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
Step 8:拓展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继续练习加法的验算,掌握更多的应用方法。
2.鼓励学生阅读与加法有关的数学故事或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加法的性质。
2. 学生能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算式并正确使用验算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加法的验算方法来检查自己的答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练习册和练习纸。
2. 学生准备书包、铅笔、橡皮和练习册。
教学步骤:步骤一: 引入新知识1.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如“小明手里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他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然后教师可以简单地解释加法的概念,如“加法是将两个或更多的数值相加得到一个和的运算。
”步骤二: 讲解加法的验算方法1. 首先,教师可以写几个简单的加法算式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依次计算出答案。
2. 接下来,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验算的概念和方法。
例如,如果计算8+3的结果是11,那么可以通过11-3的方式来验证。
3. 继续教给学生其他的验算方法,如通过加数顺序的改变来验证加法的结果是否正确。
步骤三: 实践练习1. 教师可以分发练习纸或打开教学课件上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2. 学生可以依次计算出结果,并用验算的方法来检查自己的答案。
3. 教师可以巡视教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完成练习。
步骤四: 总结和反馈1.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法的概念和验算的方法。
2.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如“如果5+2=7,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等。
3.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更多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其他趣味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复杂一点的加法算式,让学生挑战自己的计算能力。
3.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加法的验算方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一个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加法的验算》的教案就完成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7页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加法的验算。
教材针对“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的计算结果提出: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下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提出了三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让学生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加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加法的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算式导入,感知关系
让学生做一做下面几个题目。
板书:37+189=
189+37=
226-37=
226-189=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
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教学做
下铺垫。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教学例1
将第一副主题图用语言描述给
学生:“小亮和妈妈逛服装店,
妈妈给他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
鞋子;衣服要135元,鞋子要48
元,那么他们一共要付多少钱给
售货员?”让学生赶快动手算
一算。
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万以内的加法的验算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加法的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加法验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万以内加法的验算方法。
2.万以内加法验算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加法的验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验算方法,提高验算速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那么大家知道如何验证加法的正确性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加法的验算方法。
2.探究新知我们来了解一下加法验算的概念。
加法验算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检验加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我们学习万以内加法的验算方法。
主要有两种方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利用加法的逆运算。
(1)交换加数的位置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方法,交换加数的位置。
比如,我们有一个加法算式:234+567。
我们可以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变成:567+234。
然后,我们分别计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果结果相同,说明原来的加法算式是正确的。
(2)利用加法的逆运算我们学习第二种方法,利用加法的逆运算。
加法的逆运算就是减法。
我们可以把加法算式中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比如,我们有一个加法算式:345+678=1023。
我们可以把和102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345,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678。
如果相等,说明原来的加法算式是正确的。
3.练习巩固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我们学到的验算方法。
(1)验算加法算式:345+678;(2)验算加法算式:123+456。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万以内加法的验算方法。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运用验算方法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确保计算的正确性。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今天学到的验算方法,检查一下自己最近做的数学作业中的加法题目,看看是否有错误。
2.完成课后练习题:(1)验算加法算式:456+789;(2)验算加法算式:234+567。
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验算的概念,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运用加法验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验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法验算的原理,灵活运用验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练习本3.教学道具(如小卡片、计数器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一道简单的加法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说出答案。
2.提问:你们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想过如何验证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呢?(二)新课讲解1.讲解加法验算的概念:加法验算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验证加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2.讲解加法验算的方法:a.方法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看结果是否相同。
b.方法二:将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3.结合实例讲解加法验算的步骤:a.举例:计算5+3=8b.验算方法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3+5=8,结果相同,说明计算正确。
c.验算方法二:将和8减去加数5,计算85=3,结果等于另一个加数,说明计算正确。
(三)课堂练习a.7+6=?b.9+4=?c.8+5=?2.老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巩固拓展a.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b.一辆公交车上有8个乘客,又上来了5个乘客,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个乘客?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验算方法。
2.强调加法验算在计算过程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a.12+7=?b.15+8=?c.9+6=?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加法验算的概念、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掌握了加法验算的技巧。
在课堂练习和巩固拓展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能够独立完成题目并进行验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于验算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步骤一、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为小学二年级的加法验算步骤,使学生能够通过加法的运算符号、数学方法,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加法的答案,并能够通过验算,判断加法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1. 学习加法的概念和符号,理解加法的义2. 能够掌握加法法则和加法的运算方法3. 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能够通过验算,判断加法的正确性三、教学重点1. 掌握加法的加法符号和加法法则2. 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进位、借位等技巧3. 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四、教学难点1. 理解加法的意义及其应用2. 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其进位、借位等技巧3. 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能够通过验算,判断加法的正确性五、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2. 情景教学法3. 课堂讨论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的符号和意义,引起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知讲解通过图示、实物等方式,详细讲解加法的符号和义,讲解加法的法则和运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情景模拟通过给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加法运算问题,让学生模拟情境进行加法的计算,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加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练习检测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加法的练习和检测,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巩固基础。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符号和运算方法,通过实例加深了对加法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情景模拟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加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但也发现了学生对于进位、借位等技巧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巩固。
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陡岭小学陈开余
教学内容:
加法的验算(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27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加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际引用场景引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加法验算的必要性。
3.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验算,使学生明白做事必须仔细谨慎。
教学重点:
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法的验算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让学生用400、200、600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指名口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1。
(1)出示教科书第27页的主题图。
提问,从图中收集了那些数学信息。
要求"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进行计算。
135十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教师: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
这一道题算得对不对呢?我们除了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外,还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以便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那这一道题该怎样验算呢?请各小组讨论。
(2)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a.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
48十135=183
b.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
183-135=48或183-48=135
(3)注意: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抄上,而要认真地加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4)提醒学生注意验算的格式。
(5)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一讲“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指名说说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135十48= 183(元)
1 3 5 4 8
+ 4 8 验算: +1 3 5
1 8 3 1 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