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23.06 KB
- 文档页数:4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三省六部制新邵三中:邓丑生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
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
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
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
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
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1、秦朝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2、汉朝汉武帝夺外朝(以丞相为主的正式的政府机关)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
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
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姓名:陶正学号:132206100096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摘要: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关键字: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隋朝之前的发展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汉朝时期,汉武帝夺外朝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
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到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
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置侍中,散骑常侍等管,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并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到曹丕时期,以尚书诸曹权利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置中书监和中书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
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利逐渐扩大。
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
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二、隋唐时期的确定和进一步发展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待郎(隋称内史待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名词解释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就是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本文将对隋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一、三省三省指的是隋朝的三个最高行政机构,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1. 尚书省尚书省是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领导国家政务。
尚书省的官员官位最高,权力最大。
主要职责包括制订政策、审议各级官员提出的奏折和上报的文件以及管理国家档案、记录和人事等。
2. 中书省中书省是隋朝的次高行政机构,也是皇帝亲自管理的机构。
中书省负责审理、处理和拟定奏章、呈送上奏材料,以及起草诏书和上谕等。
中书省有时还兼具审计财政的职责。
3. 门下省门下省是隋朝的第三个行政机构,其地位相对较低。
门下省主要负责管理宫廷内务、皇家宴会、儿童教育和皇帝的日常行动安排等。
二、六部六部指的是隋朝的六个行政部门,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度支部、兵部和刑部。
1. 吏部吏部是负责官员任免、选拔贤能和人事管理的部门。
吏部还负责监察官吏的廉政、勤政和服务质量。
2. 礼部礼部是负责制定和管理宫廷礼仪、国家礼制和外交礼仪等的部门。
礼部还负责颁发各种封爵、册命和册封等文书。
3. 户部户部是负责人口统计、户籍管理、税收征发和仓储等的部门。
户部还负责发放俸禄、官员膳食、官员的军事供应等。
4. 度支部度支部是负责财政收支预算、会计管理和财政审计等的部门。
度支部还负责印制和流通货币、监督商业贸易、税收征收等。
5. 兵部兵部是负责管理军队和军事资源的部门。
兵部除了招募士兵、编制军队、训练军官等基本职责外,还负责战争筹划、边境防务等事务。
6. 刑部刑部是负责刑罚、司法审判和法律执行的部门。
刑部还负责监狱管理、犯罪侦查和司法改革等。
通过上述对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三省六部制在隋朝的政治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规范了政府的组织结构,而且具备了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有助于中央政府的高效运转和决策实施。
三省六部制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
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
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
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
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
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作者: 杨友庭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73页
主题词: 三省;宰相制度;尚书省;中书门下;中书令;中书省;唐代;门下省;魏晋南北朝;侍中
摘要: <正> 封建的官僚机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它是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中央官制来说,秦汉时期以三公九卿掌管国家政务,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与发展,到了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职能是什么?在唐代又有哪些变化?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加分析探讨。
一、从秦汉的宰相制度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封建职官系统中最高的官职。
相,最早是国君的宾相,在国君朝聘宴享的活动中担任礼仪之类的工作。
至战国时,才以相、丞相、相国等名,协助国君处理政务,成。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
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
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
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
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
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特点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意义及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中央集权的加强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①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③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
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管理财政,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3)废除: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只能参与决策。
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
2.选官制度(1)发展概况(2)科举制度①产生和发展: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代形成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②作用: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3.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制度①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②历程①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②演变⎩⎪⎨⎪⎧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 封驳。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4.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宋初集权措施(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但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②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后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