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上)《江南》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7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儿歌《江南》的歌词。
(2)认读生字词:江南、夕阳、船、水光、秋千、轻舟、渔翁、播种、收割。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们对江南地区的向往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家乡的意识。
3.学科交叉: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和美术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地朗读并理解歌词内容。
2.能灵活运用所学词汇。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预热】(5分钟)1.教师播放音乐《江南》。
2.教师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乐器的声音?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答学生问题,并引导学生们了解一些乐器的名称。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江南”2.教师问:这是什么地方?3.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风景名胜等。
4.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下面的歌曲。
【学习歌曲】(15分钟)1.教师播放《江南》音乐,同时出示歌词。
2.教师朗读歌词,学生跟读。
3.教师解释并教学生们认读生字词:“夕阳”、“船”、“水光”、“秋千”等,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
4.教师分段教学乐曲的歌词,让学生跟读。
5.教师分节演唱,学生跟着唱。
6.教师与学生共同演唱全曲。
【巩固练习】(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演唱《江南》。
2.其他学生为他们鼓掌。
3.演唱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江南有什么印象?你们想去江南吗?”【拓展活动】(20分钟)1.学生用纸和颜料,绘制属于自己的江南风景画。
2.学生可以在画上添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插图,比如船、夕阳、轻舟等。
3.学生完成绘画后,可以用音乐《江南》作为背景,将画展给全班同学观赏。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江南风景画。
2.学生们展示画作的同时,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都应该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让江南这样美丽的地方一直存在下去。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绘制江南风景画、演唱《江南》等活动,加深了对江南地区的了解和向往之情。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语文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美丽秋天》中,学习《江南》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江南水乡秋天美丽景色,详细内容包括:词语理解、诗句朗读、意境体会以及诗歌背景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诗句解读,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古诗意境美。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热爱,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观察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古诗意境理解与体会。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诗句朗读以及诗歌背景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秋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述自己眼中秋天。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朗读课题。
(2)介绍诗人背景,讲解诗题含义。
3. 课文学习(20分钟)(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并对重点词语进行举例分析。
(3)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美。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并进行课堂练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江南2. 板书生字词:荷叶、蜻蜓、渔舟、唱晚等。
3. 板书诗句解读:重点诗句解读和意境描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运用生字词造句,至少3个。
(3)背诵课文。
2. 答案:(1)生字词抄写略。
(2)例句:荷叶上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蜻蜓点水,轻盈地落在荷叶上。
(3)背诵课文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解其他描写秋天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2)开展“我眼中最美秋天”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创作描绘秋天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描写性、表现性、抒情性。
2.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气候、风俗、特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能够理解《江南》这首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江南》可爱的江南啊,我亲爱的江南雨后的清波,瘦影湖面断桥残雪,寂寞侯爵夫人玉簪子弄,谁家狂儿童亭亭小女,卷水浸流花同学玉楼金阙,宛转笙歌九重2. 江南的一些基本情况江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个省份,并不具体指某个地方。
江南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如春。
江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如南京的鸭血粉丝汤、杭州的西湖醋鱼等,而江南几省的大部分地区是水乡,因此水路交通发达,泛舟湖水、游览古镇是江南的一大特色。
三、教学重点1.理解《江南》这首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2.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文化。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 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导读法、朗读法、情感体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
2.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共同欣赏江南的美丽风景。
可以展示一些江南的美景图片,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江南的自然风光。
引导学生,看图片能找出哪些是江南的特产,哪些是江南的水乡风景,哪些是江南的雨景等等。
步骤二:导读导读全诗,帮助学生了解江南的自然风光,以及这首诗的诗意和描写方式。
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搭建出作者艺术表现的整体形象。
我们可以用类比或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生僻的句子和词汇。
步骤三:朗读让学生朗读这首诗,重点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和每句话的正确表达方法。
在朗读时,让学生把描写江南的词语和句子特别地读出来,比如清波、瘦影湖面、断桥残雪、寂寞侯爵夫人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步骤四: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悟道思辨和情感体验方面的能力。
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一些沉浸在情感当中的文章段落,来让学生了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思考。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材剖析:本课是一首古诗。
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
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
整首诗语言生动活跃,通俗易懂,适合儿童浏览。
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写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领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整体心得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融洽的高兴气氛。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生动活跃、通俗易懂,适合学生浏览,再加上课文配有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本课字词的教学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
朗诵方面,力求通过看鲜明的插图,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读、愿读、会读的情境中。
生活中的美是需要发现的,本课在设计中安排了让学生搜集反映荷叶、荷花美的图片、诗歌、儿歌、绘画等方面的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电脑、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指导朗诵古诗。
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一、看图导入,教学局部生字词。
1.老师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快闭上眼睛,教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观赏那儿迷人的风景。
”(老师贴挂图。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力用美的语言告诉教师和小朋友们吗?(学生表述,老师鼓舞性地点评。
)3.老师边引述边贴生字卡片。
让我们细细地观赏一下。
(老师手指着图。
)瞧,婷婷的荷花开放在繁茂鲜亮的荷叶间,(贴生字卡片:莲叶间。
)鱼儿(贴生字卡片:鱼儿。
)在清澈的湖水中愉快地游玩,秀美的水乡女子正在划着小船采摘莲子。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案篇一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
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1.(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
(教师)2.(1)预习生字、新词。
(学生)(2)读熟课文。
(学生)(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江南》。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诗歌《江南》的阅读理解、生字词的学习、以及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江南》的内容,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2.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诗歌中的生字词。
3.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正确书写生字词。
2. 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诗歌,运用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PPT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诗歌阅读: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学生跟读并书写。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生字词在句子中的运用。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生字词。
6. 朗读和背诵: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江南》的。
2. 在黑板上书写生字词,并标注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朗读并背诵诗歌《江南》。
2. 作业答案: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江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和诗歌的内容。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诗歌《江南》的内容,以及自己学习生字词的经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江南》。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诗歌《江南》的阅读理解、生字词的学习、以及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其中,诗歌《江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朗读和背诵诗歌则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培养。
二、教学目标细节解析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江南》的内容,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江南》,并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可”字组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江南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生字卡片。
3. 相关图片和音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江南水乡的美景令人陶醉,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绘江南美景的古诗《江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4. 精讲点拨(1)教师讲解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感受江南的美景。
(3)教师指导学生用“可”字组词,巩固生字。
5. 巩固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3)学生用“可”字组词,进行口语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江南美景和古诗文的韵味,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江南》。
(2)用“可”字组词,写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插图、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江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的位置和风景特色。
2.掌握生字词“人家”、“又”、“眼睛”、“亮堂堂”、“稻谷”、“南瓜”,并初步认读“了”、“是”。
3.能够流畅朗读《江南》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4.能够回答课文相关问题,表现出个人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识别。
2.《江南》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询问学生“你们了解过江南吗?”2.给学生出示图片或地图,向学生介绍江南的位置。
2. 学习新知(20分钟)1.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课文《江南》,先让学生看课文,理解大意。
2.指导学生先认读生字词“人家”、“又”、“眼睛”、“亮堂堂”、“稻谷”、“南瓜”并教授字义。
3.逐段讲解课文,并指导学生朗读,着重讲解并让学生理解每个故事的情节。
4.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部分进行解释,并再次让学生朗读。
3. 操作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课文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错误。
2.让学生朗读小故事,并简单回答相关问题。
4. 课后作业(5分钟)1.配合教师,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江南》的情节和内容。
2.生字词《人家》、《又》、《眼睛》、《亮堂堂》、《稻谷》、《南瓜》的认读。
五、教学评价1.准确并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能够准确回答教师问题,表现出个人理解。
3.学习并掌握本节课程的生字词。
六、教学资源1.课本:《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图片或地图展示:江南地图等信息。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江南》的歌词含义,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学习有关江南地区的文化知识,拓展学生对自然风景、民俗风情等的认识。
3.通过课堂教学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歌曲《江南》的歌词含义。
2.学习江南地区的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1.演唱《江南》歌曲。
2.情景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3.课堂讲授,互动交流,多媒体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教师可结合江南的自然风景和民俗传统,进行情景导入,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感性认识江南地区。
2. 演唱歌曲《江南》教师可以播放《江南》歌曲的原唱或视频,让学生听一遍,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可以对歌曲的歌词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以便更好地演唱。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或者组织学生分组比赛,寻找节奏最准确、感情表达最到位、齐唱最响亮的小组。
3. 讲解江南地区的文化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等形式,讲解江南地区的文化知识,如江南的水乡风情、当地的传统民俗、独特的建筑风格等等,让学生了解江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
4. 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模拟江南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划龙船、过“端午”节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江南地区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演唱歌曲《江南》,考察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课堂讨论、互动交流,考察学生对江南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学生参与情景模拟,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活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通过演唱歌曲、讲解文化知识、情景模拟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对江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方面的能力。
3 江南(教案)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可”“田”“田”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可”的发音,会写“田”“田”等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景。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江南的美景。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江南吗?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清澈的河流,有碧绿的荷叶,还有美丽的莲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江南,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诗歌,叫做《江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三、学习生字词1. 学生自读生字词,注意读音和字形。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学生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朗读课文,感受诗意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意。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五、总结本课时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 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谈对江南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意。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三、学习生字词1. 学生自读生字词,注意读音和字形。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学生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朗读课文,感受诗意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意。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文化特点。
2.了解古人对江南的描写,感受江南的独特风情。
3.学会通过听课、阅读、朗读等方式,提高语文积累及表达能力。
4.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感受、表达等能力。
5.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6.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课文展示江南(作者:姜白石)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2.讲解江南地区的一些风景和文化特点,解释生疏的词语和地名。
3.播放一段江南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江南更详细的情况。
第二步: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并尝试背诵全文。
2.老师为学生讲解生字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带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
3.学生各自口头描述江南的自然景观,并与同桌分享心得体会。
4.学生回答老师提问: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个句子?为什么?第三步:语言表达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姜白石的诗意。
2.分角色表演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
3.学生就所述的江南景色,用自己的话语作一番描述。
第四步:拓展活动1.通过Internet资源、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更多江南地区的文化与自然风光。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江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2.分为小组,让学生观察他们所在区域的自然风光,并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的作文,形式不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五步:语文积累1.让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生疏的汉字,进一步扩充汉字词汇。
2.指导学生完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词汇表,方便学生后续查询。
第六步:环保教育1.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组织学生共同制定自己的环保计划,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种植绿化等。
教学评价1.能够观察、理解和描述江南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点。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江南》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小诗,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
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下面戏水嬉戏。
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
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7个字是本课要学会的生字。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
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教学目标: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教具准备:课件、课文录音、四季风景图片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儿童诗了。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代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
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学习“江、南”这两个字。
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为之乡。
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特产,促进学生的地理常识;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学习课文中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江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特产;2.能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3.能够学习课文中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对江南地区进行深入的了解;2.如何将生字和生词的学习与阅读相结合;3.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4.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介绍江南地区的基本情况,如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农作物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特点。
2. 学习课文(25分钟)•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初步教导生字和生词,重点是“姑娘”、“蒸馏”、“淤泥”等。
•再次阅读,让学生尝试自己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讨论课文中的意思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的意境。
例如:“江南诠释出的是优美的自然与生活,是专属于细水长流、柔情蜜意的诗意境界。
”3. 学习诗歌(15分钟)•让学生先读一遍《江南》诗歌。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高雅气息,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质。
•分小组进行诗歌合唱,每个小组可以选择歌曲并演唱。
4. 语言运用(2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和诗歌,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组织学生游戏,如“找不同”、“填空”,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5. 总结(10分钟)•确认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为下一次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师观察、测试、作业评价等方式进行。
•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的自主习惯,调节教学节奏。
六、教学资源•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课堂教学用品,如黑板、课件、图片、PPT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江南》(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思。
2.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从江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接受本节新课的预设知识。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通过阅读学会一些生字词汇。
如发现生字、生词,可以在板书上解释发音、意义,并让学生跟着读一遍。
3. 默读与讲故事让学生自己在心里默读一遍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课文背景,让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背后表达的情感。
4. 读课文请学生按照教师的朗读节奏跟读整篇课文,加强学生的语音语调训练。
5. 练习朗读请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练习课文的朗读技巧,并让学生带上表情、动作进行朗读。
6. 补充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在课堂上补充丰富的相关背景知识,例如:江南古镇、风景特色等,这对于学生对古风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7. 书写练习最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书写练习,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效果评估。
让学生通过书写练习,巩固坚定课文观点和总结,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和领悟《江南》这篇课文的内涵和背景。
2.掌握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汇。
3.练习并完善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通过阅读学会一些生字词汇。
2.听说读写法: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掌握并刻画出准确措辞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自评:让学生互相交流,思考并讨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课末进行课堂自评。
2.作业评估:针对作业设计,及时反馈学生表现与知识掌握情况,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主知识的应用和掌握。
六、教学后记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适合这个年级的教具和手段,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及语言技能练习中,从而考验体验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语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自然段描述了江南的美景,第二自然段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习惯,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认识并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和书写。
(3)学生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例题讲解:(1)解释生字词:如“烟雨”、“乌篷船”等。
(2)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 随堂练习:(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连线等练习。
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江南2. 生字词:烟雨、乌篷船、水乡、水墨画等。
3. 课文结构:第一自然段——描绘江南美景;第二自然段——介绍江南生活习惯;第三自然段——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课文三遍,家长签字。
(2)抄写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3)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江南水乡的画。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了解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搜集其他描绘江南的诗歌、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基本意思。
3.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江南的特色和美丽之处。
二、教学重点1.掌握《江南》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2.理解江南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3.运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表达对江南的感受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江南的文化积淀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2.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描述性语言,准确表达对江南之美的感受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展示江南风光和文化底蕴的壮丽景象,引导学生感受江南之美。
2. 学习课文1.老师现场朗读课文《江南》。
2.老师解读难点词汇,如“梧桐树”,“繁华”,“陌生”等。
3.老师让学生逐句跟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4.老师提问,让学生口头解释《江南》课文的主题和基本意思。
3. 感悟纪行1.老师根据《江南》的内容分析,让学生探讨江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老师带领学生模仿《江南》的写作风格,各写一篇自己的感悟纪行,介绍自己对江南的认识和感受。
3.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文章,合理借助媒体手段进行展示。
4. 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评价,并给出积极的反馈。
2.学生进行互动评价,并提出建议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1.阅读《江南》一课文,并按要求详细朗读、背诵和抄写。
2.对江南的文化底蕴深度探究,自主搜索相关策展案例。
3.结合自己所查找到的情况和教育资源,撰写一篇关于江南的生态环境与文化历史的论文。
4.做好学习笔记,备课心得,及时分享给同学们。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抄写细心认真,发音准确。
2.学生对江南的文化、历史、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江南之美心存感动。
3.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4.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和活力。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3课《江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掌握两个新偏旁:草字头和三点水。
2.学习安笔顺正确书写2个生字东、西,掌握两个新笔画:竖钩和竖弯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江南的美丽,想象人们采莲的欢乐情景。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掌握两个新偏旁:草字头和三点水。
教学难点:感受江南的美丽,想象人们采莲的欢乐情景。
教学准备:词卡、教学视频、小鱼贴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小朋友我们生活在南京,南京就在长江边,那么长江以南的地方,我们就称为江南。
(教师板书课题:江南标好拼音)指生读词,相机正音。
(后鼻音前鼻音鼻音)2.小朋友,看看江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江的偏旁是三点水,和它打个招呼,(标红三点水)三点水和水有关。
3.江南,就被称为水乡。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江南视频)4.小朋友们,你都看到了什么?江南有很多水,有很多船,到了夏天,水里就会长满荷花,这就是江南。
江南从古至今都非常美,被很多的人写诗称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江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先听老师来读读。
轻轻捧起书,注意眼睛看字,耳朵听音。
2.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开火车分行读诗句,第一行诗可难读了,莲是边音,采是平舌音,你来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鱼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你读准了。
4.小朋友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
在这些地方停一停,我们就能读出诗的感觉。
跟我读。
我们读诗就要这样读。
三、精读诗句第一句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小朋友,在江南,每到夏天,我们就可以划着船去,读:采莲。
(板书采莲)2.莲是一种草本植物,所以莲的偏旁是—草字头,草字头就表示和植物有关。
那么莲是什么样的植物呢?(出示莲图)春天来了,莲生根发芽,扎根在泥土里的是:莲藕。
慢慢,长出绿绿的、圆圆的是:莲叶,到了夏天,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莲花(女生读),过了不久,就长出:莲蓬(男生读),莲蓬里还藏着一颗颗:莲子。
(齐读)原来莲这种植物,浑身都是宝贝,所以生活在江南的人们可喜欢去采莲啦。
指生读,读出你的喜欢。
3.谁能做做动作读读这句诗。
采莲要用手,这个采字里也藏着一只手,采的上面就是一只手,下面就是树上的果子,这就是采。
除了能采莲,还能采什么?一起加上动作来读读这句诗。
4.现在,就让我们坐上小船去采莲吧。
看看莲叶什么样?莲叶可真多啊!这就叫做何田田。
(显红)其实这就是古人在赞叹莲叶可真多啊!指生读。
多么茂盛的荷叶啊!指生再读。
连起来夸。
(完整诗句)55.江南的夏天,有清香的莲蓬、茂盛的荷叶,还有那温柔的江南采莲人,一起来读这两行诗句。
第二句诗:鱼戏莲叶间。
2.教师引读:小朋友让我们继续坐着小船往前看看,我们又看到——莲叶何田田,现在让我们往身后看看,我们还看到——莲叶何田田,到处都是莲叶。
现在让我们低下头,往水中看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小鱼贴图及鱼字),看看字看看图,你有什么发现呢?记住这个字,读——鱼。
3.(出示小鱼动图):小鱼在莲叶间开心的玩耍游戏,这就叫——鱼戏莲叶间。
指生读。
第三句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小鱼是怎么做游戏的呢?自己读读这四行诗句,圈出表示方向的词。
2.东南西北都是表示方向。
先来看看东:东就是太阳升起的方向。
(出示东古文字),古时候的东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布袋子,其实这是古人的工作包,太阳升起,人们就拿着它出门干活了,这就是东。
再来看西:西像鸟巢,太阳从西边落山的时候,鸟儿就飞回了家,这个字就是西。
南像什么?南方的乐器,像编钟一样的乐器,这个就是南。
北像什么呢?请两个小朋友来做做。
两个人背靠背就是北。
我们再来认认这几个字:东西南北。
(拿词卡)3.我们教室也有东南西北,讲台就是东,教室后方就是西,两侧窗户分别就是南北。
(板书:东西南北方位图)现在你们认识这四个字了吗?再来读一读。
4.小鱼就要在莲叶间捉迷藏了,谁来做小鱼?请你拿着小鱼,我们小朋友读,你来游。
小鱼游的怎么样?真开心。
现在我们这么多的小鱼,一起来游一游,拿出小手,一边游一边说。
5.你瞧,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多开心啊,这就叫:鱼戏莲叶间。
那你现在能把小鱼开心淘气的样子读出来吗?师生合作读。
四、趣读古诗1.小朋友,江南可真美,有美丽的荷塘,有活泼的小鱼,难怪那么多人都很喜欢江南,让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小朋友,这首诗还能这样读(拍手读)。
还鞥呢这样读,请一个小朋友来帮帮我。
(师生对拍读)有意思吗?你们也想试试吗?和你的小伙伴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或节奏来拍一拍,读一读。
3.小朋友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出示:汉乐府):看看这个乐字,熟不熟悉?汉乐府就是专门写歌的地方,江南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是可以把你们刚刚的节奏唱出来的,想不想听?(听音频)想唱吗,我们拍手跟着唱一唱,哼一哼。
五、拓展延伸很多人都很喜欢江南,离开江南后,还会想念它,写诗来赞美它,这首诗哪位小朋友读过,请你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出示《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六、教学生字1.复习生字:小朋友今天我们认了很多的字,你认识了吗?(出示字卡:江南):小朋友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江南;(出示字卡:采莲)这两个在一起,就是——采莲(出示字卡:鱼儿)这个字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个字放在一起也是一个词:鱼儿。
(出示字卡:东西南北)这四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读东南西北,这四个字还可以读:东西南北。
还可以这样读:东和北在一起是东北,东和南在一起是东南。
2.现在这两个字在一起就是东西,表示方向。
如果老师把它读成轻声呢?那又表示另外的意思了!你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汉字多有趣啊!3.今天我们就来写好这两个字。
先来看看东字怎么写。
东字里有个新笔画,竖钩,看老师写,竖直钩出尖。
(出示:东字笔顺)学生书空,看看第几笔是竖钩。
再来看看西字的笔顺。
西字里也有个新笔画:竖弯,看老师写,竖要直,肚子弯弯藏小球。
(出示:西字笔顺)伸出小手书空,看看第几笔是竖弯。
4.东和西都会写了,怎么写好看呢?东:魔法棒来帮忙,你有什么发现?两点宽。
写得时候还要注意,竖钩不能碰到第一笔横。
西:西要内收,做手势来感受内收。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
体会到了采莲人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感受到了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
八、作业布置1.背诵整首诗2.生字组词三遍《江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读“江、南”等9个生字,通过图片对比、象形字、偏旁表意、联系生活等形式随文识记。
2.运用图片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
通过微视频学习笔画“竖钩”,正确书写“可”字。
3.通过图片、配乐等各种形式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节奏,在朗诵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4.结合图片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象,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和采莲时节人欢鱼悦的欢乐景象。
【教学重点】1. 借助拼音正确读“江、南”等9个生字,通过图片对比、象形字、偏旁表意、联系生活等形式随文识记。
运用图片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
通过微视频学习笔画“竖钩”,正确书写“可”字。
2. 通过图片、配乐等各种形式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节奏,在朗诵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初步体会“田田”的意思,了解“东、西、南、北”四个表示方向的词是两两相对的。
2.初步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受人与鱼的欢愉情境。
【教学准备】Hiteach智慧教室辅助课件、字卡。
【课时设计】2课时。
本节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认识“江、南”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请大家欣赏(出示图片,欣赏江南风光,配乐)你们知道这是是哪里的风景吗?学生回答:江南对,大家真聪明。
人人都说江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一首江南的诗歌。
2.板书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 江南。
3.认识“江、南、北”两字。
(1)江a:学习三点水:江这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
在“江”这个字中还藏着一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偏旁呢!板书“三点水”齐读。
拖拽图片,和三点水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小水滴像上面的点,水滴落下来反上来的样子像下面的提,是不是很形象?b:了解偏旁表意。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三点水的字吗?学生举例(教师相机肯定识字方法)带三点水的字大都跟水有关,比如今天学的江就跟水有关。
c:组词巩固识记你还能用江组词吗?学生用江组词。
长江。
出示中国地图,刚才同学说到了长江,(教师画出长江位置),这就是长江,长江把中国分成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两个部分(把南北两个字拖拽过去)。
(2)南、北南和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呢,引导学生发现“南北”是一对表示方向的反义词。
你知道哪边是南吗?(生说,师贴),这边是南,那这边就是北。
我们诗中所说的江南就是指得长江以南。
二、随文识字1.江南这首诗出自汉乐府,是我们成为小学生后在课文中学到的第一首古诗。
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歌?(1)教师领读。
老师先来领着同学们读一读。
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58页,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变红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变红的生字多读几遍。
读完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3)小老师领拼读。
谁想当小老师来拼读这些生字,小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读一遍。
小老师可真棒,读得很准确。
(4)指名读生字。
谁能来直接读这些生字?(5)同位互读。
带着拼音会读,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同位两个读一读红色的生字。
2.学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1)读出节奏。
读完生字,那这两句诗,谁能挑战一下?教师指导读出节奏,示红线。
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节奏,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认识生字:可这句诗中有好几个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呢,这个字你认识吗?在哪见过?(示图:可乐创可贴)用心观察,在生活中就能认识很多生字,谁能用可组个词?(3)认识生字:采可字没难住你们,那看看这个图,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字吗?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采,1-2-3,果然是采(出示演化过程)怎么猜出来的?采这个字多形象啊,上面的爪字头就像手的样子,下面的木就像待摘的植物。
谁能用“采”组个词?(4)认识生字:莲我们诗歌中采的是什么?“莲”也是这节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呢!莲是什么旁?板书草字头学生列举:草字头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发现草字头的字很多都与植物有关。
(5)理解“田田”正如诗中所说,江南可采莲,盛夏来临,又到了江南采莲的时节了,你们看这是什么?也叫莲叶出示一个莲叶,你看到了怎样的莲叶?(大、绿、圆)你的词汇真丰富,你关注了它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