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7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有关对外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可以分为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
对于本体中的“把”字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至今历时八十余年之久,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历时最为悠久的课题之一。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
所以从上世纪末开始,对于“把”字句的对外教学习得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狂潮。
正是由于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得从不同的角度提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对于“把”字句的研究看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开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一面镜子。
(一)“把”字句本体研究状况1、新中国成立前“把”字句的研究状况(1)“提宾”说1924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首创“提宾”说。
认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例如:“他把狗洗得很干净。
”“邮递员把信交给我。
”黎锦熙先生的“提宾”说,对后来始于七十年代后,盛行于九十年代的“把”字句与其相关句式间互相转换等的动态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和吕叔湘也认为“把”字句的宾语是动词的宾语前置。
(2)“处置”说王力先生从“把”字句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处置”说,开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把’字本来是‘握’的意义。
到了现代,更渐渐由实变虚,由动词变为助动词。
后来‘把’字的本来意义渐渐消失,只剩一种语法上的意义。
”[1]例如“把衣服穿上”。
王力先生还给这类句子定了个规律:“处置式既然必须是表示一种处置的,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处置式。
”(3)吕叔湘“三说”吕叔湘先生在1924年《中国文法要略》中,从动词的意义限制、“把”字宾语的性质、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要求三个方面,相当全面而细致地分析讨论了近代汉语“把”字的用法,提出“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谓语复杂说”,【2】成为“把”字句综合研究的第一人。
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示否定用法的研究1、引言“中介语”的术语最早由selinker于1969年提出(1972年正式发表),用来指称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发展阶段。
“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鲁健骥,1993),可以说,这两种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和依存的。
有了中介语的理论指导,偏误研究才能更加深入,更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2、“不”和“没”的区别外国学生经常会将“不”和“没”混淆,造成错误的用法,例如:(1)?昨天是校庆,我在学校,但是我不参加。
(2)?虽然我失败了,但是没觉得这是我的错误。
(3)?他不做完作业就睡觉了。
“不”和“没”都表示否定,都可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对动作或性状作否定的说明,但是用法不同。
例如:你习惯这里的生活吗?→我不习惯这里的生活。
你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吗?→我没习惯这里的生活。
你去北京吗?→我不去北京。
你去北京了吗?→我没去北京。
你看电影吗?→我不看电影。
你看电影了吗?→我没看电影。
在以上三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习惯”“不去”“不看”中“不”否定的是“习惯”“去”“看”,而在“没习惯”“没去”“没看”中“没”否定的是“习惯了”“去了”“看了”。
因此,“不”修饰动词,是对动作本身的否定,“没”修饰动词,是对动作的完成或经历的否定。
再看几个例子:这个男孩胖。
→这个男孩不胖。
这个男孩胖了。
→这个男孩没胖。
他伤心。
→他不伤心。
他伤心了。
他没伤心。
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胖”“不伤心”中“不”否定的是“胖”“伤心”,在“没胖”“没伤心”中“没”否定的是“胖了”“伤心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修饰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状态的否定,“没”修饰形容词,是对性质状态的变化的否定,表示未发生某种性质状态的变化。
“不”和“没”都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具体用法不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不”表示现在/未来);“没”表示过去。
m m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8。
7&学教育“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偏误分析□王舒曼内容摘要:“把”字句是汉语的特殊句式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学界对“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把”字句的偏误分析研究还比较少,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本文基于H S 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实例/有针对性地划分出“把”字句的偏误类型/在此基础上探寻形成这些偏误的成因,并对“把”字关键词:“把”字句偏误分析—■引言“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 由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 语的动词谓语句。
“把”字句的教 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 重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对外汉语 教学实际,对留学生习得“把”字 句经常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分类,分析出现偏误的原因,并对 “把”字句的教学提出了设想与建 议。
二■“把”字句的偏误类型2.1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把”字句的 偏误类型及偏误成因。
本论文中 的所有语料均来源于HSK动态作 文语料库。
检索方法采取“错句检 索”,错句类型“把”字句,•检索出585错句,取20 取5句的方法,了100句偏误 ,并对所 句按 照t”、t”、“其他偏误”三 种偏误类型进行了划分。
数据显示,“、”类型的偏 误例句34 ,错误 34-;“泛”类型的偏误句40 ,错误 40-;“其他偏误”类型的偏 误句为26 ,错误 26-。
2.2 的类型2010 t把”字句的 t”“把”字句、母语者一 把”字句的语 t把”字句的中 介语现象。
教学对本文 类型划分 t”与“误”类。
其中 类偏误例句28例,占281,是主要的偏误类型;误类偏误句 6,占6-,其中本 t E”字误其他词类占4-,该用“把”字句误其他句2-。
2.2.12.2.1.1 t把”或缺“把”及其语指句中本 t把”却没有“把”,“把”字句 类,共有28句,错误率占28-。
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把”字句偏误研究及相应教学对策-精选教育文档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把”字句偏误研究及相应教学对策1、引言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研究,把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作为观察学生二语习得状况的一个窗口,从而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学习水平。
本文的理论出发点有以下两点:一是以句法结构为基础,来揭示语义规则和语用规则,从而进一步讲明句法的用法。
二是注重汉语和英语语法规则的对比,通过语言的双向影响研究,阐明两种语言的异同,并进一步凸显母语和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影响,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2、“把”字句偏误总结与归类“把”字句是用来强调动词对宾语的影响,强调对宾语的处置,“把”字句的主要句法形式为“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把”字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在学习“把”字句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偏误,这里指针对五类主要偏误进行分析。
2.1回避“把”字的偏误“把”字句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陌生的语法结构,英语中并没有与“把”字句类似的句型。
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把”字句,短时间内对“把”字句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加之学生本身汉语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学生在运用“把”字句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对“把”字句采取回避态度。
①留下了帽子在我的车里面②钱存在银行(图片是有关于投资,应该把钱存在银行还是买股票)③请你关灯在这3个偏误例子中,学生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都对“把”字句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在课堂上,有板书提示,学生的偏误就会降低,而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板书提示,学生偏误就会普遍增高,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把”字句的语法系统。
2.2“把”字宾语无定的偏误“把”字句的宾语应该是有定的、确指的,即“把”的宾语是谈话双方都知道的。
③我把一本书看完了④我把一瓶饮料喝了在例子③④中,“一本书”和“一瓶饮料”都是不定指。
例④在一定的语境中成立,但是当除去语境,“一瓶饮料”是泛指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偏误的例子。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本文以偏误分析为理论依据,着重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的一种偏误。
文章将收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归纳为成分遗漏,并以这种类型为依据,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现象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外国人在“把”字句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偏误根源,即主要是由于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造成的。
标签:“把”字句;偏误分析;成分遗漏“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①。
一般有主语、“把”字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及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中心组成。
“把”字句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最为困难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把”字句问题上还没有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足够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把”字句太特殊,为世界上许多语言多没有,这就给留学生学习“把”字句带来许多困惑,而使用“把”字句时常出现各种偏误。
盛炎先生说:“错误分析被认为是第二代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所谓偏误分析,是以外语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③。
本文对“把”字句的研究,正是以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对外国人学习“把”字句的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其归纳为成分遗漏类型。
一,偏误分析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照偏误性质把它总结为成分遗漏类型。
1.成分遗漏成分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以及动词以及动词后的成分。
1.1.遗漏动词后边的相应成分(1)我要马上把这封信寄。
(2)我把新买的杯子打。
(3)你应该先把这篇文章看,然后再做练习。
美国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对策“把”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式。
因为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美国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美国学生对于“把”字句的使用规则经常泛化,忽视“把”字句的限制条件,导致偏误的产生。
一、“把”字句偏误分析“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属于不应该用“把”字句而用了“把”字句,这一类偏误是指句子从语法形式或语法意义表达上不具备使用“把”字句的条件,因此不该用“把”字句表达却用了造成的偏误。
“把+N(东西)+V+在+处所”,在这种格式里,动词后边的“在”是结果补语。
在汉语里,这个格式中一定包含这样的语义特征:主语通过动作行为(V)使处所中原来不具有的事物(O)存留于该处所中。
这种格式可以分成两部分:V+N(东西)+N(东西)“在”处所。
在汉语里,这个格式中一定包含这样的语义的特征:“V 东西”是原因,“东西在处所”是结果。
这句话可描写成这样的公式:“把+N(东西)+V+在+处所”在表面形式上符合这个公式,但是不具备上述语义特征。
例如:我把钱取在银行。
这句话就属于不该用“把”字句却使用了“把”字句,错误“取钱”不是“钱在银行”的原因,因为“银行”的词汇意义决定了“钱”本来就在其内。
可以说“我把钱存在银行”,因为“存钱”是“钱在银行”的原因。
这说明,不了解这类“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他们出现此类偏误的共同的、直接的原因。
既然原例不具备上述公式应有的语义特征,那就不应当用“把”字句。
实际上,各例中的“在+处所”只是句中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按汉语的规则,应当作状语。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第一、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把”字句表达的语法意义。
第二、不能正确地掌握“把”字句在实际运用时的句法受语义和语用限制的规则。
第三、过度泛化“把”字句造成的。
第四、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和教材、教学问题密切相关。
由于课堂操练过于形式化,使学生摸不着规律,遇到一定要用或一定不能用的情况时,学生却误以为用与不用一样,造成遗漏或误加等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一遗漏偏误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1 .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
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
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不管⋯,[都]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也] ⋯另如:结构: 除了⋯以外, [ 都]⋯除了⋯以外, [也]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
卜丁是关联词语, 处于句首的那些, 地位突出, 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 这些词语( 除“而且”外) 都是不出现的。
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 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
至于“beside ”,“except ” , “ not in the least⋯, “ anyone/no one ”这些与“除了⋯以外, 都⋯” , “除了⋯以外, 也⋯” , “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 “也”等对应的成分。
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 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 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 如:(1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2 ) [听] 完(了) [看]完(了) [做]完(了) [学]完(了)在汉语中, 这样的动补词组的两个成分,在语义上一般都是一主一次, 次要成分往往是比较“虚”的。
以上第一组是前为主, 后次; 第二组是前为次,后为主。
外国学生的偏误恰恰是遗漏了次要成分。
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把”字句否定形式的
教学研究
分析留学生对“把”字句否定形式的习得情况, 笔者发现尽管该知识点的结构较为简单, 但仍然常常成为留学生学习和考试中的障碍。
由于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少, 因此,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证, 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 以供今后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所用。
第一章为绪论, 其中包含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有关“把”字句教学顺序和偏误分析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等。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15套对外汉语教材中“把”字句否定形式的具体教学安排和设计, 并对此作了对比分析。
另一方面, 笔者针对目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了有关该知识点实际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借以了解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章从理论的角度入手, 结合对留学生的有关调查结果来验证笔者提出的否定形式“把”字句的教学设计, 即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教授典型的“把”字句否定形式, 并使其能够在教材的某一课内用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课文、练习以及教师的讲解呈现出来, 以便突出该知识点。
第四章根据新的教学安排来具体进行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然后进行实际教学的对比实验。
实验主要通过运用笔者编写的材料在留学生班级中进行授课, 然后通过考试的方法来统计分析平行班间不同授课方式下的留学生对于“把”字句及其否定形式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除了总结主要内容以外, 还对本文为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作了概括。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偏误分析与对策“把”字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型,其句式比较复杂,在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外国学习者对其理解和把握也比较困难。
因此,“把”字句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很多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学者将其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从“把”字句本体研究入手,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抓住“把”字句常见偏误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梳理出“把”字句偏误的几种主要类型,并以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制定避免或减少偏误的相应教学对策,以期对提高“把”字句的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研究“把”字句偏误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明确“把”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解决“把”字句偏误的迫切性。
第二章介绍“把”字句研究的现状,包括本体方面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对所搜集到的“把”字句的偏误进行归纳整理,并按照偏误性质及“把”字句的特点进行分类,找出“把”字句几种重要的偏误类型。
第四章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运用前人对“把”字句的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学实践,对外国学习者习得“把”字句的偏误详做分析。
第五章结合“把”字句偏误主要类型进行深入研究,查找形成偏误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制定教学对策奠定基础。
第六章是针对“把”字句偏误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研制相应教学对策。
主要从认知与功能相结合、心理学认知风格、纠错法、多媒体教学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教学方法。
第七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把”字句助词的偏误类型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时态助词“着”产生的偏误做了详尽解析,阐述形成这类偏误的原因;对谓语动词缺失产生的偏误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偏误产生的客观原因部分,尤其是教师教学方面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尝试从心理学的认知风格入手,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外国留学⽣“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要:“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个独具特⾊的语法项⽬,是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外国留学⽣学习的难点。
本⽂对外国留学⽣“把”字句的偏误进⾏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促进外国留学⽣更好更快地学习“把”字句。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类型;教学对策 “把”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种句式。
因为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外国留学⽣学习过程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本⽂以外国留学⽣学习使⽤“把”字句的习得情况调查为依据,从结构和语义表达上将外国留学⽣“把”字句的主要偏误分为遗漏、误⽤、错序、误代、回避、搭配不当⼏种类型,每类偏误内部⼜分为不同的⼩类来进⾏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把”字句的偏误类型 (⼀)遗漏 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中遗漏了某⼀个或⼏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以下⼏个⽅⾯: 1.遗漏谓语中⼼词。
遗漏动词性补语前谓语中⼼动词:(1)他把那些书都掉了。
(他把那些书都扔掉了。
)(2)我把这篇课⽂懂了。
(我把这篇课⽂弄懂了。
)遗漏形容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动词:(3)⽼师,请您把字⼤⼀点⼉。
(⽼师,请您把字写⼤⼀点⼉。
)(4)⼥同学每天都把宿舍⼲⼲净净。
(⼥同学每天都把宿舍打扫得⼲⼲净净。
)(1)、(2)是遗漏了动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动词。
“掉”、“懂”都是不及物动词,不是前边主语发出的动作⾏为,⽽是主语的某个动作⾏为的结果,因此这些词常常做动词后边的结果补语,所以应填补上遗漏的谓语中⼼词。
(3)、(4)是遗漏了形容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动词。
“⼤”和“⼲⼲净净”是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不能表⽰主语施加的动作⾏为,都不具备“把”字句的谓语的资格。
在语义上这些形容词应做结果补语,体现动作的结果。
所以,应添加上遗漏的谓语中⼼词。
2.遗漏补语:(1)他把钱⽤。
(他把钱⽤光了。
)(2)他把汤洒。
外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研究
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独特句式,使得它一直是中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同样也是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留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界,学界越来越重视“把”字句的教学及研究。
就汉语本体研究而言,有关“把”字句的论文著作已经不计其数。
为了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的教学,根据习得的难易顺序对外汉语教学界通常把“把”字句分为初级阶段“把”字句和高级阶段“把”字句。
外国留学生在习得不同阶段的“把”字句时有不同的表现,这里我们对九江学院汉语学习已经处于高级阶段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这些留学生在高级阶段“把”字句的习得情况,试图归纳出九江学院留学生关于“把”字句习得的主要偏误类型,并分析其原因,为教学提供指导意见,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
针对留学生对“把”字句的问卷调查,结合笔者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工作经验,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和长期的思考,系
统分析了偏误的成因,并提出了几点促进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对策。
首先是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意义为主,整体输入;其次是教学应该从“把”字句各句式的习得顺序入手,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策略,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再次在“把”字句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对某一句式要反复进行句型操练,通过变换、选择等练习,使学生理解这种语法形式所表达的语义结构;最后是教师应该把汉语最为外语教学所遇到的困难、所应掌握的重点及其规律了如指掌,特别是要对本族人习焉不察的、但对留学生来说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语言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作者:谢东岳石保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1期一、前言“把”字句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式,其特点是语用范围广,结构变化多,语义指称广。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的“把”字句却是一个公认的教学难点。
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笔者的考察,对否定式“把”字句使用时的“回避”,对否定式“把”字句中动词的“遗漏”,以及句中其它成分的“误用”[1],这些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同时,也是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在泰国Roi Et Rajabhat University与宜都市第一中学合作交流课堂上课程内容的启发下而展开的,文中的许多观点,分析方法和教学策略均采用中泰师生上课时或者课间交流时的口头描述内容、讲义核心思想和分析思维模式。
二、否定式“把”字句的本体研究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否定形式,首先要弄清楚在本体研究中它具有哪些形式。
学者们大多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把’字句都有否定形式”[2]。
一般而言,把“把”字句的否定形式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我们定义其为典型的否定形式“把”字句。
也就是否定副词出现在“把”前的句子,这类句子占否定式“把”字句的大多数。
第二大类即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词否定的依然是“把”字结构,但是它们的位置却不在“把”前,一般都在句中的动词前。
2.1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式“把”字句,比较常见的是否定词前置对原有“把”字句的否定,如:(1)微軟:甭把我们不当企业级厂商(马文方《中国计算机报》 2004-11-29)(2)“不为百姓办实事,百姓不把你当事”(霍兴华《中国绿色时报》 2014-02-25)(3)别把自己置身其外(叶兵华《人民武警报》 2014-05-22)以上三例都是比较常见的“否定词+‘把’字句”形式,权威报纸标题的例证,再次说明了这一形式是比较常见和乐于为大众所接受的。
关于否定词,还需要对能愿词加以说明。
在多数情况下,大部分带有能愿词的“把”字句也可以有否定式,例如:(4)我不愿把他的情况告诉别人。
(5)他不愿把我当成真正的朋友。
有学者认为,上述句子由于能愿词的使用,很容易改变原来句子对否定词+“把”字句的结构,因此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否定式的“把”字句的讨论范围之中,对此学界还有很大的争议,但这并不是本文着力的地方,因而在此不做赘述。
2.2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把”字句,还有一类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否定词否定的依然是“把”字结构,但是它们的位置却不在“把”前,一般都在句中的动词前。
吕叔湘(1990)将不放在“把”字句前的的那一类否定式“把”字句称作“熟语”[3],邢福义(1996)认为在用‘当成’一类动词的句子里,否定词‘不’可前可后”。
[4]显然,否定式的“把”字句中还有一类与我们比较常见的“否定词+‘把’字句”这一固定形式有差异的情况。
我们找到了以下例证:(6)把张生民的话没当话。
(路遥《平凡的世界》)(7)瞧瞧我,怎么把脚环没有取下来。
(贾平凹《废都》)那么,对于这种非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在使用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前置,什么时候放在动词前面,什么时候两者都可以,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汉语本体研究而言更是首当其冲。
李晓雯(2010)在结合了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将可以把“否定词”放在“把”字之后、动词之前的否定式“把”字句分为了两类[5]。
对于这两类否定式“把”字句,我们的归类如下:1.S+把+N1+不+放在+N2。
这里的N2一般为“眼里”、“心上”等词,放在句中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不在乎和不在意。
如:(8)开始,这只是一个情报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该跟谁比该把谁不放在眼里。
渐渐,他习惯性地不安分起来。
(王朔《看上去很美》)。
2.S+把+N1+不+V(作/成)+N2。
从语义上来说,这类型的“把”字句是把某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或通过动作使某事物变化为在性质、特征上有等同关系的另一事物。
也就是说,这类句子并不一定非要以“V(作/成)”的形式出现,只要在语义上符合上述条件,也可以把否定词后置,如:(9)认识到了它的普遍本质乃是与它自己相反对的否定力量,从而愿意把自己不视为这个特殊物而只视为一种普遍物。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三、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学习偏误在本小节,我们对否定式“把”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主要使用了姜德梧(1999)的调查实例来进行归类并通过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具体范例来佐证并加以分析说明。
姜德梧(1999)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6],分析了在HSK考试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偏误。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否定的“把”字句形式的偏误是比较突出的,如:低分组高分组A.他那封信没把我给。
0.02 0.07 0.00B.他把那封信没我。
0.43 0.32 0.62C.他没把那封信给我。
0.40 0.34 0.32D.把那封信他没给我。
0.11 0.17 0.06本题正确选项是C项,而做对的学生只占0.40。
通过上例我们可知,无论是高分组或者是低分组的学生对于否定式的“把”字句的掌握都不是很好。
下面,我们立足于上述内容,对学生的错误类型,尝试着进行一个归类分析。
3.1遗漏“遗漏”主要是遗漏句子中的成分。
在否定式“把”字句中主要是遗漏动词成分或者动词后接成分。
上面的选项中,选择B项的人数是最多的,主要是对否定式“把”字句中动词的“遗漏”。
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对否定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部分处理的不够好,我们也找到了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例子:(10)如果我们不把房子好就去住,不放心。
(11)如果我们不把功课做就去玩,玩得也不开心。
例子(11)中是遗漏了谓语动词,只要我们填上就成了正确的句子。
而例子(12)主要是只有“光杆动词”,需要填上动词的补语,才能完整表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更正如下:(12)如果我们不把房子做好就去住,不放心。
(13)如果我们不把功课做完就去玩,玩得也不开心。
对这一类偏误,我们需要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强化对“S+不+把+N+V+其他成分”这一典型的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
3.2乱序“乱序”主要是指句子成分位置出现的偏误。
A项的错误率最低,主要是最基本的“把”字后接成分没处理好。
具体表现为“把”字后接成分找那个的宾语“我”应该放在后接动词“给”的后面,而A项却前置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上的错误。
为使以上论断得到验证,笔者又查阅了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否定式“把”字句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也有类似的情况,如:(14)他没把苹果我分,自己一个人提走了。
一般的“把”字句的顺序结构为:“S+不+把+N+V+其他成分”。
例子(15)中的问题在于“把”字后接成分中的动词一定要在其它成分之前,而例中刚好将顺序弄反了,对于例子(15)的修改如下:(15)他没把苹果分给我,自己一个人提走了。
3.3误用根据笔者的考察,对于典型性的“把”字句和非典型性的“把”字句的误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比较常见的偏误。
D项的错误略为0.11,主要原因是否定词应该居于“把”字之前,但却和主语被放在的句中动词之前,这可能就是典型性的“把”字句和非典型性的“把”字句的误用。
对于这一类偏误,笔者认为,在我们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给学生列出清晰的语言结构,可能会是比较高效的方法。
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根据上述部分的描述,在本节内容中,笔者试图根据否定式“把”字句本身的特点以及前文统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否定式“把”字句的偏误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4.1“以旧引新”的导入与理解方式否定式“把”字句,显然是对“把”字句这一句型的否定。
根据前面的阐述,我们已知,就是在“把”字句这一结构中添加否定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
如:(16)我把苹果给小莲。
→我不把苹果给小莲。
(17)我把小萍当妹妹。
→我把小萍不当妹妹。
其实,在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根据笔者的考察,在《博雅汉语》等教材中,都是先介绍肯定形式的“把”字句,再据此引入否定形式的“把”字句,这无疑对我们的课堂的教学也有极大的启示,同时也佐证了“以旧引新”的导入与理解方式在否定式“把”字句教学中的可行性。
4.2演绎练习与归纳总结的综合运用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成功在课堂上向学生导入了否定式“把”字句以后,接着就要对否定式“把”字句进行一个专门系统的学习,对于其句法结构有一个清晰地理性认识。
将演绎与归纳结合无疑是最为明智高效的授课方法。
通过在课堂上的“导入”,学生已对否定式“把”字句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
但我们还需要通过替换练习,演绎出句子内部结构的特点,如:(18)他不把小紅当妹妹。
爷爷当长辈弟弟当亲人(19)他没把孩子照顾好。
母亲保护好弟弟爱护好(19)(20)主要是专门引介入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进行替换演绎,能让学生对这一句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们要继续强调非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20)他把学习不当事儿。
民工不当人心态不摆正(21)他把果皮不丢进垃圾桶,却要丢到大街上。
衣服放在衣柜里小狗关在家里通过对例子(21)(22)的替换演绎,对这一种非典型性的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成分的结构关系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加深学生对其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例证(19)——(20)的学习,以及更多的替换练习,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对于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结构,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以上例证中的语料,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抽象出更为精确的句子结构类型。
下面我们要继续使用归纳法,对上述例子中的句型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熟记否定式“把”字句的结构,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加锻炼。
我们已经归纳总结出了否定式“把”字句的结构种类:典型性:S+不+把+N+ V+其他成分非典型性:S+把+N1+不+V(作/成)+N2S+把+N1+不+放在+N2使用这种演绎与归纳分析结合的方法,就可以简单、直观的向学生们展示教学内容。
让学生们高效掌握,轻松学习。
五、结言通过以上部分的阐述,我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否定式“把”字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从肯定式“把”字句逐渐引入对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能使习得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否定式“把”字句。
用实际例证语料来替换演绎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解否定式“把”字句的内部结构特点,用归纳法对演绎语料中的句子句型进行分析归纳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两类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记忆和使用,同时,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综合使用,也有利于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否定式“把”字句的学习中的常见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