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2011
- 格式:ppt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27
(一)词语偏误类型发生偏误的词语主要有关联词语、量词、同一语义场的词、动词“有”、母语和目的语中义域不对称的词。
将偏误词与目标词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主要有以下类型的词语偏误:1.对词义的理解有偏差尤其是关联词语,本次话语活动中,使用第二多的关联词语是“但是”,然而学生并没有弄清楚但是”的语义,以及它所表达的句法关系,很多不应该用“但是”的地方都使用了该连词,形成了误,如“面积很小,但是它是个群岛”。
2.词语的功能被扩大词语的功能被扩大,已超出了它应有的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功能被扩大的词包括连词、动词“有”。
为”是使用最多的连词,但留学生使用时并不都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只是表示前后话语有关联,如“没事,因为泰国只有一种动物是重要,是大象,因为以前他们有打仗”。
最典型的是动词“有”功能的扩大。
“有”本来接名词性成分,但是在留学生的话语中,“有”的功能扩大,不仅可以接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接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等成分。
如“在泰国泼水节也有穿”(接动词);“有漂亮”(接形容词);“他有在中国学习过”(接短语);“如果有像见我们那个总统”(接句子),等等。
3.词语的搭配产生偏误此类偏误包括量名搭配错误、固有搭配被改换、“城市”等名词前的第一人称问题、词的语法属性不能相配等。
“个”是留学生最熟悉的量词,使用频率最高,因而就被当成了万能量词,不能使用量词的集体名应使用其他量词的名词前都用上了“个”,如“人口三亿个”、“两个民族语言”。
很多成对的关联词语有其固定搭配,可是留学生常常将固有的搭配改换而使其变得不搭配,如“如果有跳舞才穿这个”、“时间是厦门一样”。
“城市、国家、首都、总统”这类名词前面,在话语叙述中往往加上第一人称代词,显得亲切。
第一人称代词以复数为宜,因为这些事物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集体的。
留学生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掌握,就会产生“我的首都”这样的错句。
再者,部分词的语法属性相互不能搭配,如“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忘记了”,“忘记”是动词,而“越来越”后面一般接形容词,能接的动词只限于“喜欢、愿意”等心理动词。
偏误分析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恰当的起点。
什么是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目的1)语言教师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程度;2)研究者可以透过偏误看到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偏误”和“差错”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无论是母语习得者还是二语习得者,无论是儿童语言习得者还是成人语言习得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误。
英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Corder(1967:20)曾指出:“无论我们多努力,总是会出现偏误。
”他认为,偏误的出现是由于语言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产出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出现偏差、偏离,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而差错则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规则欠自动化或受记忆力影响等因素引起的言语行为的失误,属于语言运用范畴。
在这一意义层面上,Corder的“偏误”和“差错”与Chomsky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概念相互吻合。
差错是学习者言语行为失败的表现,而偏误则是学习者主体语言能力欠缺的体现。
目前学术界有关偏误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少,它们在外语教学界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2.2 偏误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研究是对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确认、描述、解释和评价,以了解学习者语言体系和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语言偏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习者也可以在发现偏误之后,修正偏误,调整在学习进程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偏误分析研究对产生偏误的原因做了更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偏误的根源已不仅仅局限在母语的影响上,而被认为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3.1 正确对待学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偏误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
偏误分析1. 引言在科学和研究领域中,偏误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用于识别和纠正实验或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
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实验或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得到更可靠的结果和结论。
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和定义偏误是指在实验或研究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可以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或失真。
偏误分析是通过审查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偏误,识别、分析和纠正这些偏误,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
以下是偏误分析的几个重要方面:3.1. 提高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纠正可能导致结果失真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实验设计的缺陷、数据采集的误差、数据分析方法的问题等。
通过纠正这些偏误,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3.2. 改善实验或研究设计偏误分析可以揭示研究设计中的缺陷和潜在的偏误源。
通过分析这些偏误,可以改进实验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偏误,如观察偏差、测量误差、选择偏误等。
通过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偏误分析,可以识别这些偏误并进行纠正,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4. 增加研究的可重复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和纠正,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当其他研究者想要重复你的研究时,准确的偏误分析和纠正措施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相似的结果。
4. 常见的偏误类型在进行偏误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4.1. 选择偏误选择偏误是指样本选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例如,在调查问卷中,只有部分人群回答,而其他人群没有回答,会导致选择偏误。
4.2. 报告偏误报告偏误是指研究者在报告或出版研究结果时产生的偏误。
例如,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只报告符合假设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他结果。
4.3. 测量偏误测量偏误是指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偏误分析报告
1. 引言
偏误分析是指对某个系统、方法或者模型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偏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问题所在,进而改进和优化系统。
本报告旨在分析并讨论某个系统中存在的偏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偏误描述
在本章节,将对系统中的偏误进行详细描述,并为每个偏误给出具体的实例。
2.1 偏误一
这里描述第一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2.2 偏误二
这里描述第二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2.3 偏误三
这里描述第三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3. 偏误原因分析
在本章节,我们将对每个偏误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找出造成这些偏误的根本原因。
3.1 偏误一的原因分析
3.2 偏误二的原因分析
3.3 偏误三的原因分析
4. 解决方案
在本章节,我们将针对每个偏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进系统性能和减少偏误的发生。
4.1 解决方案一
4.2 解决方案二
4.3 解决方案三
5. 结论
通过对系统中存在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偏误分析是优化系统和提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2.通过深入分析偏误的原因,可以找出问题的源头,并通过相应的解决方案加以解决。
3.偏误分析需要持续进行,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参考文献
列举相关使用到的参考文献。
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对于偏误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也将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将探讨偏误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简要介绍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案例。
1. 引言在许多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和市场调研等,我们常常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收集数据和进行分析时可能会出现偏误(bias)。
偏误会导致我们对真实情况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
因此,偏误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偏误分析是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偏误,并评估这些偏误对数据的影响。
偏误分析旨在从数据中消除偏误,并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进行偏误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这有助于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性,并减少因偏误带来的错误决策。
4. 偏误类型偏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1) 选择偏误:由于样本选择不当,导致数据集不具有代表性。
(2) 测量偏误:由于测量方法或工具的问题,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3) 报告偏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错误或误导性,导致数据的解释和分析出现偏差。
(4) 采样偏误:由于采样方法的问题,导致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5) 处理偏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由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或模型,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5. 偏误分析的步骤偏误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需要分析的数据。
(2) 偏误识别: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偏误类型。
(3) 偏误评估:评估不同偏误对数据的影响程度,并确定哪些偏误需要优先解决。
(4) 纠正措施:根据偏误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消除偏误的影响。
(5) 结果验证: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并评估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偏误分析的方法偏误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对照组设计: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识别实验组中可能存在的偏误。
偏误分析概述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偏误(Bias)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样本或数据的偏差,使得分析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
偏误分析(Bias analysis)是对偏误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偏误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偏误的来源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分析结果,提高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偏误的类型在偏误分析中,常见的偏误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选择偏误选择偏误(Selection Bias)是指样本数据的选择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导致样本与总体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在人口统计中,如果对某一群体进行调查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一部分人口无法被纳入到样本中,那么得到的样本将不再具有代表性,从而导致选择偏误。
2. 报告偏误报告偏误(Reporting Bias)是指研究结果的报告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导致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如果研究人员只选择将符合预期结果的实验数据进行报告,而不报告未达预期的结果,就会导致研究结果偏向于某种结论,从而引发报告偏误。
3. 记忆偏误记忆偏误(Memory Bias)是指回忆和记忆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导致对过去事件或情况的回忆存在差异。
人们的记忆常常受到情绪、时间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记忆的不准确性。
例如,在调查研究中,如果参与者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存在差异,就会导致记忆偏误。
4. 测量偏误测量偏误(Measurement Bias),也称为仪器偏误或观测偏误,是指测量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导致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
测量偏误可能由于测量仪器的不准确性、测量方法的不恰当或操作员的主观判断等原因造成。
测量偏误会对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产生影响。
偏误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偏误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偏误分析方法。
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偏误分析方法:1. 直观分析直观分析是一种主观判断的方法,通过仔细观察和考察数据,识别和评估偏误的存在和影响。
直观分析需要经验丰富的分析人员进行,其优点是简单快捷,但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作者:杨紫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1期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行为完成或状态的出现,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
朱德熙(1982)将其称为“动词、形容词后缀”。
例如:“看了一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已经看完),和“看一遍”的意思不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了”和印欧语动词的过去时词尾作用不同,印欧语动词过去时表示说话以前发生的事,汉语的“了”只表示动作处于完成状态,跟动作发生的时间没有关系,既可以用于过去发生的事,也可以用于将来发生的或者设想中发生的事。
例如:①“他下了课就上图书馆去了”;②“下了课再去”;③“关了灯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①中的“下了课”说的是过去的事。
②中的“下了课”说的是尚未发生的事。
③中的“关了灯”是假设发生了的事。
谓语动词后面的成分不同,“了”的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否则会影响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初级汉语留学生刚接触“了”的用法,认为“了”字可以放在任何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其实不然。
笔者通过留学生的作业,发现“了”的使用无论对于亚洲学生、还是欧美学生,都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偏误现象。
一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下面将我们在对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的动态助词“了”的使用偏误进行归类,并作出分析。
1.不该用动态助词“了”的地方用了先看一组偏误用例:(1)他在大学时常常参加了足球比赛。
(2)他总是热情地帮助了我。
(3)这几天始终下了大雨。
(4)每年春天,北京都一个劲地刮大风。
(5)今天我一直等了你。
(6)他早就盼望了出国留学。
(7)我打算了报研究生。
(8)我现在才感觉了汉语的难童。
(9)他愿意了帮助我。
(10)他会了说几种语言。
(11)他骑了车来上课。
(12)老师握了我的手说:“谢谢你!”(13)我不买了那本书。
(14)我今天不去了学校找她。
(15)他去了小卖部买酸奶。
(16)昨天晚上我朋友来了看望我。
(1)(2)中的“了”字应该去掉,因为句子中有表示“经常”、“反复”等经常性状语,常见的这类状语还有“时常”、“通常”、“往往”、“不断”、“向来”、“一向”等等。
偏误分析例析范文偏误分析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者偏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下面将对偏误分析进行详细例析。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多种偏误。
比如,学生在句子结构上的偏误,常常忽略了使用正确的主谓宾的结构,造成语法错误。
这种偏误通常是由于学生对句子结构不够熟悉或者没有掌握好基本的语法规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做语法练习题,注重讲解句子结构的基本规则和常见的错误类型,帮助学生弥补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足。
除了语法和拼写上的偏误,学生在句子表达和篇章结构上也会出现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词汇量不够丰富,导致句子表达的单调和缺乏变化。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供一些常用的句式和短语,指导学生写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句子。
对于篇章结构上的偏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连接词和过渡性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铺陈自己的观点。
偏误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在进行偏误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和态度。
首先,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但不要严厉批评或者责备学生,要使用鼓励和积极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偏误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背景、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综上所述,偏误分析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进行偏误分析时,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态度,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有效的偏误分析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
外国留学⽣“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要:“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个独具特⾊的语法项⽬,是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外国留学⽣学习的难点。
本⽂对外国留学⽣“把”字句的偏误进⾏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促进外国留学⽣更好更快地学习“把”字句。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类型;教学对策 “把”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种句式。
因为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外国留学⽣学习过程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本⽂以外国留学⽣学习使⽤“把”字句的习得情况调查为依据,从结构和语义表达上将外国留学⽣“把”字句的主要偏误分为遗漏、误⽤、错序、误代、回避、搭配不当⼏种类型,每类偏误内部⼜分为不同的⼩类来进⾏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把”字句的偏误类型 (⼀)遗漏 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中遗漏了某⼀个或⼏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以下⼏个⽅⾯: 1.遗漏谓语中⼼词。
遗漏动词性补语前谓语中⼼动词:(1)他把那些书都掉了。
(他把那些书都扔掉了。
)(2)我把这篇课⽂懂了。
(我把这篇课⽂弄懂了。
)遗漏形容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动词:(3)⽼师,请您把字⼤⼀点⼉。
(⽼师,请您把字写⼤⼀点⼉。
)(4)⼥同学每天都把宿舍⼲⼲净净。
(⼥同学每天都把宿舍打扫得⼲⼲净净。
)(1)、(2)是遗漏了动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动词。
“掉”、“懂”都是不及物动词,不是前边主语发出的动作⾏为,⽽是主语的某个动作⾏为的结果,因此这些词常常做动词后边的结果补语,所以应填补上遗漏的谓语中⼼词。
(3)、(4)是遗漏了形容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动词。
“⼤”和“⼲⼲净净”是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不能表⽰主语施加的动作⾏为,都不具备“把”字句的谓语的资格。
在语义上这些形容词应做结果补语,体现动作的结果。
所以,应添加上遗漏的谓语中⼼词。
2.遗漏补语:(1)他把钱⽤。
(他把钱⽤光了。
)(2)他把汤洒。
第六章偏误分析理论一偏误分析的出現背景严格地说对比分析只能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诱发阶段,它本身不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范围。
这是因为对比分析的着眼点不是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而是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之处。
对比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这些相同相异之处,以便预测学习者会遇到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避免出错或将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学习者的错误,这是因为错误容易被发现,同时也因为错误反映了学习者的尝试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学习者是否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轨迹,即所谓“固有大纲”。
当时,研究者已经发现,不仅正常的语言运用是一个创造性过程,而且有不少证据说明,儿童习得母语也是如此。
比如,在博克1958年的实验中,研究者给儿童看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只像鸟一样但很怪异的动物,并且告诉儿童This is a wug;然后给儿童看另一张照片,上面有两只这种动物,并且對兒童说Now there's another one.There are two of them.There are two...?对于这个问题,调查中91%的儿童都回答说wugs(转引自Mitchell & Myles,1998)。
但是,英语中并没有wug一词,这是研究人员为了实验而生造的假词。
这个实验说明,儿童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并记住从成人那里听到的词语,而是在输入材料的基础上抽象出关于复数的规则,然后再把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话语当中。
儿童一开始得出的规则,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第三章中儿童的other one spoon就是错误的英语结构。
研究者由此得到启发,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这一看法,完全不同于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说。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学习理论,这就是偏误分析。
通常人们把1967年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这一新领域的开始,因为在这一年著名语言教育家S.P.Corder发表了他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把”字句偏误分析]姓名:朱晓庆学号:21101031077班级:11对外汉语日期:2014.06.21指导老师:黄自然目录引言 (3)“把”字句偏误类型 (4)“把”字句的教学策略 (7)注释 (8)参考文献 (8)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摘要]把字句是汉语里特有的构造形式。
它的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学好把字句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把字句是教师最难教,学生觉得最难学,教学成功率最低的教学项目之一。
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出现的错误较多,原因也很复杂。
针对留学生普遍出现的把字句偏误类型,我进行了五个类型的分类,并对每个类型做了相应的分析,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对以后的把字句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留学生,“把”字句,偏误,二语习得一.引言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历来是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
很多语言中都没有和把字句相对应的句式。
留学生学习把字句常常使用回避策略,害怕说错,即使想说把字句也是一说就错。
很多留学生都觉得把字句太难学了。
但是把字句是汉语中使用百分比比较高的一类句式,有些情况非用把字句不可,因此把字句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句式教学。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留学生才能提高把字句的教学效率,所以把字句教学也是很多对外汉语教师普遍感到头疼和棘手的问题。
那么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习得把字句到底存在什么客观规律,经历哪些习得阶段呢?这是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但目前这个问题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的今天,探讨把字句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必然性,解决把字句的语义、语用、语法等方面的特征,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当前的紧迫任务,因此本文通过对把字句语用和偏误的分析,探讨留学生对汉语不同类型把字句的习得情况和过程以及学习者使用的言语加工策略兼及把的教学策略。
汉语的把字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古到今它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变化过程。
留学生使用成语作谓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作者:李燕凌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12期摘要:成语是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成语语法功能的复杂性,使得留学生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偏误。
通过考察发现,留学生使用成语作谓语产生的偏误,占到成语语法偏误的72.9%。
对成语作谓语的偏误进行分类分析,有助于提高成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成语谓语偏误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类固定短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因此注重使用成语,能够反映出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汉语表达效果的追求。
但是成语在句法功能上表现出来的与一般实词不同的特性,使得外国留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偏误。
由于汉语成语数量众多,不同的成语词典对于成语的词条收录情况有所差别,因此本文从教学出发,针对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几种中高级汉语课本中收集到的228个词条进行研究,通过语料库提取、问卷调查、课堂课后练习等方式共收集到846个成语偏误句子。
统计之后我们发现,其中192句属于句法功能方面的偏误,占偏误总数的22.7%。
我们对已收集到的功能偏误语料按照成语错误使用的句子成分进行了分类。
可以看出,成语除作主语外,充当其他各成分都有偏误产生,其中作谓语时产生的偏误最多,种类也最复杂。
为排除判断留学生语料是否为偏误句子的主观因素,本文以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语料库查询系统中查询出来的语料为基础,对研究范围内的228条成语进行了定量统计,从而对每一个成语充当各种句子成分的频率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具体做法以“津津有味”为例进行说明: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共查询到139条“津津有味”的用例。
其中用作补语的有65条,占总数的46.8%,且补语和中心语之间都须用结构助词“得”连接。
用作状语的有53条,占总数的38.1%,且状语和中心语之间都须用结构助词“地”连接。
用作谓语的有17条,占总数的12.2%;其中用作光杆谓语的13条,占用作谓语数量的76.5%;谓语前使用“是”的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