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
- 格式:ppt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46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其基本性质、趋势,并对社会发展起根本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注意的第一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注意的第二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过程,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则成为了驱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它深入剖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矛盾运动的规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指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生产能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力得以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不断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人的创造和实践:人的创造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社会历史的辉煌成就,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存在,而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指社会矛盾在发展中呈现的一种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矛盾运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的普遍性: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无论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2.矛盾的特殊性:社会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需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境来认识和解决矛盾。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源泉,具有斗争性。
不同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4.矛盾的发展性:社会矛盾具有发展性。
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由量变逐渐转变为质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这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这是基于阶级对立的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这是可以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这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可以知道,对社会发展起着动力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有着各自独特的性质、范围和形式。
[扩展知识]
社会发展的动力表现:
1.社会是一个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它的发展动力机制不在其外部而在其内部,社会整体建构的各种因素、各个子系统既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动因。
2.人类社会实质上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来的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也是以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为内容的。
3.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是多层面的,其中有根源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生产活动和经济交往、政治活动和政治交往、思想文化活动和精神交往。
4.与此相适应,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可以分为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三个层面,社会发展就表现为这三个动力子系统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人们的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人们政治生活、政治交往的产物。
政治结构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给予经济结构巨大的反作用。
政治结构的要素:社会的政治结构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构成。
政治结构的特征:不同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政治结构来体现的。
政党则是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的代表。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依照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范围和形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基本动力和非基本动力、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等。
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认识过程:客观唯心主义用形而上学的精神实体或神秘力量解释社会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则从人的精神世界中寻求社会发展的根源,将人的理性、情感、意志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也试图用物质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原因解释社会发展,将地理环境、经济因素或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些观点用单一因果观审视历史,不能如实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单一动力论不能从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探求社会发展的动力,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线性的社会发展图景。
与单一动力论相对立的是多元动力论即“因素论”。
这种观点认为构成系统的诸要素或一个大系统中的诸多子系统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社会系统内的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科技、心理、情感,亦无原生与次生、主要与次要的区别,而是以无所谓本原与派生、主要与次要的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作用。
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较之单一动力论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进步,但否认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是一个有层次的动力结构,就会误导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面前抓不住根本线索和主要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实践层面抓不住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扬弃了单一经济决定论的历史观以及多元因素论概念平衡的折衷主义历史观,从系统整体来说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既从发生学和逻辑的意义上确认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终极动因的性质,同时又确认构成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互为因果关系,从而建构了一种以经济因素为始因的综合的系统动力论。
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社会发展的动力有: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人们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力,这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能力,它标志着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界的矛盾的程度以及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化,人的现实世界的生成和人的主体性的改造与重塑,构成了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和现实的生产力。
社会发展动力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也指出了求解社会发展动力之谜的基本路径。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有可能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利益、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互作用,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资料:社会发展动力-百度百科。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
例如,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到封建社会的铁器工具,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大生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方面。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这一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等问题,从而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如国家政权、政治法律制度等)和思想上层建筑(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在封建社会,封建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封建的思想文化(如三纲五常等思想)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们维护着封建的经济基础。
而当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开始萌芽和发展时,封建的上层建筑就成为了阻碍,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就是为了推翻封建上层建筑,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