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滚山珠”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451.49 KB
- 文档页数:5
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生态与发展作者:李跃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1期摘要“滚山珠” 是活跃在贵州省纳雍县苗族中的芦笙舞蹈,具有和苗族人民一样的历史渊源和自身的“古”、“土”、“活”、“难”、“高”几大特点,近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得到发展。
关键词滚山珠苗族芦笙舞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滚山珠”是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一枝苗族独特的芦笙舞蹈。
自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就和贵州侗族大歌一样,引起了国内外高度重视。
1 历史渊源“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
传统的“滚山珠”一人或数人均可表演。
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舞蹈动作如何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相配,协调进行。
80年代,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国家逐渐重视和弘扬各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龙滚荆”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了一个由多人表演为主的芦笙舞,并更名为“滚山珠”。
如今的“滚山珠”,已从“重新再现”的艺术形式升华为“重在表演”的艺术形式。
除了原来的内容(舞蹈语汇)如“蜻蜓点水”(苗语称“等古东林”)、“骏马奔驰”(苗语称“朝点”)、“打场”(苗语“飞冷古”)、“地龙滚荆”即“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等动作造型之外,又发展成“二人立”、“三人立”、“双燕飞搭桥”、“过桥”等动作造型。
同时借鉴了京剧的表演艺术揉进了侧身翻、前后空翻等高难动作,还创编了后仰空腰腹支撑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难造型。
音乐也由原来的不同调高发展成统一的调子。
就这样,“滚地龙”升华成了“滚山珠”。
传统的“滚山珠”一般在年节、喜庆或农闲之余表演,其原型是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村寨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民间芦笙舞。
关于这个舞蹈的产生有这样的传说:“古代苗族人民在大迁徙途中,由于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行走十分艰难。
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道路,就用自己强壮的身躯滚出一条路来,让父老们顺利通过,最终达到黑洋大箐(包含今黔西北一带),并在这里安家落户。
平话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艺术性贵州省纳雍县第二中学陈垚均喻常跃周东方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中学宋雨吉贵州省纳雍县第一中学龙炆贵州省纳雍县第二中学龙颖王孝林邮政编码553300摘要: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
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和其他苗族乡镇,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舞蹈之一。
“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技巧艺术、肢体语言为一体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
本文就是通过对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艺术特色的考察进而揭示“滚山珠”的艺术特点,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这些成就和魅力来源于自然,来源于民间,带有普遍的社会认可性。
保护民间艺术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而如何让它们重现昔日的辉煌,永久传承并发扬光大进而为现代的社会生活服务才是真正的目的。
要保护首先要研究,地域文化是民族民间艺术形成发展的土壤,民族民间艺术又进一步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民间艺术是民众自己创造的具有自用和自娱特点的艺术形式,其特色与它的创造者的民俗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它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形式语言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它是一种精神性质的符号。
2011年9月10日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参加比赛和闭幕式上200人的“滚山珠”苗族芦笙舞团体表演。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苗族同胞千百年来在默守闭塞的情况下鲜为人知,而本民族则视传统文化为拱璧,先祖遗留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世代遵循和守护,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爱护备至,不敢有所轻易变更。
兼之苗族同胞们大多数深居崇山峻岭之中,简出于洪荒旷野之地。
而民性又保守缄默,很少与外界接触,竟让自己的瑰丽多彩的文化长期滞留于万壑荒野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毕竟光芒是要透射于云霓雾障之外,洪流是要冲出砂砾险阻的。
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一旦脱颖而出,将使世人刮目相看,文采流霞、让人叹为观止。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叫“子落夺”。
纳雍滚山珠调研报告纳雍滚山珠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纳雍滚山珠及其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发展该地区的旅游产业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纳雍滚山珠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纳雍滚山珠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地理位置优越。
该地区的气候多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差适中,适宜旅游活动。
2.纳雍滚山珠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纳雍滚山珠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植被茂盛。
此外,该地区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资源,如岩洞、瀑布等,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纳雍滚山珠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纳雍滚山珠地区是布依族和苗族的聚居地,这里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包括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手工艺品等。
此外,该地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老的寺庙、墓地等,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4.纳雍滚山珠的旅游开发现状和潜力目前,纳雍滚山珠地区的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旅游基础设施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然而,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调研结果和建议1.建议加大对纳雍滚山珠地区的宣传力度,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外界介绍纳雍滚山珠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
包括修建便利的公路和交通设施,改善休息设施和餐饮服务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
3.注重保护纳雍滚山珠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破坏。
选择可持续的开发方式,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4.挖掘纳雍滚山珠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包括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开展民俗文化展示等。
5.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开展旅游产业经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培训和引导,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
四、结论纳雍滚山珠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观后感哇塞,看了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之后,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整个人都沉浸在那独特的魅力之中。
一开场,那芦笙的声音就像一阵神秘的风,“呜呜呜”地吹进了我的耳朵里。
感觉就像是苗族的祖先在遥远的地方跟我打招呼呢。
吹芦笙的大哥那腮帮子鼓得像只可爱的小蛤蟆,可他手里的芦笙却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发出的声音时而欢快得像山间跳跃的小鹿,时而又悠扬得像山谷里潺潺的溪流。
然后那些舞者就登场啦。
他们的服装可真是漂亮得不像话,花花绿绿的,各种银饰在灯光下闪啊闪,就像星星落到了他们身上。
特别是那些银项圈,随着他们的动作“叮叮当当”响,感觉像是在演奏另一首美妙的曲子。
再说到这个“滚山珠”的动作,我的天呐,简直是惊掉了我的下巴。
舞者们在地上翻滚,就像一个个灵活的小皮球,但是又比小皮球优雅多了。
他们翻滚的动作快得像旋风,可每一个姿势又都是那么标准、那么有力量。
我就在想啊,他们是不是吃了什么神奇的东西,怎么能把身体控制得这么好呢?看着他们在地上滚来滚去,我都担心他们会不会磕着碰着,可人家就像在自家柔软的床上翻滚一样轻松自在。
整个舞蹈的编排也特别巧妙。
一会儿是单人的精彩表演,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展示绝世武功;一会儿又变成了多人的整齐划一的动作,大家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那默契程度简直绝了。
而且他们的表情也特别到位,那种自豪、那种对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热爱,都写在脸上呢。
看完这个芦笙舞滚山珠,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场奇妙的旅行,走进了苗族同胞的生活里。
这不仅仅是一个舞蹈,更像是苗族文化的一个大宝藏,里面装满了他们的历史、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欢乐和悲伤。
我真的特别佩服苗族人民,能够创造出这么精彩绝伦的舞蹈,并且把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这舞蹈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在民族文化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我想啊,要是有机会,我一定要再看一次,而且我还要把这个舞蹈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来感受一下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魅力。
综合研究幸福生活指南242幸福生活指南浅论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杨昆中纳雍县文物(非物质文化)管理所 贵州 毕节 553300摘 要: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称为“zhib lod ndox”。
自80年代搬上艺术舞台以来,就一鸣惊人,饮誉华夏,走出国门,倾倒欧美,取得了无数的荣誉,现就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初探如下,敬请同仁指正。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现状;对策一、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历史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历经了五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原始舞蹈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辉煌阶段、90年代后期至20世纪初的寂寞阶段、2004年至今的注重传承和重现辉煌阶段。
二、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发展的现状一是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走向校园。
2004年6月《滚山珠》艺术特色班在猪场苗族彝族乡新寨小学开班,猪场苗族彝族乡新寨小学《滚山珠》艺术特色班不仅继承了原《滚山珠》队伍的优秀文化,还创造了一系列的高难动作和惊险技艺,使得“力”与“美”、“苗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满了艺术和灵性。
无论从欣赏的角度还是用艺术的眼光去看,都叫人拍案叫绝、惊叹万分。
同时,新寨小学《滚山珠》艺术班还吸取了原《滚山珠》队员文化较低的教训,放眼未来、着手于实际,采取从小学生及初中生抓起,培养一支有文化有艺术的队伍。
二是雏鹰又起飞。
汗水与奉献,年轻的《滚山珠》队伍在刚刚组建不到4年,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4年10月1日获得纳雍县首届“煤电杯”歌舞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05年8月16日参加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文艺会演;2005年11月9日参加贵州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毕节代表团大型歌舞节目《乌蒙魂》。
2006年4月14日赴大方百里杜鹃参加文艺演出; 22006年9月16日参加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开幕式文艺演出;2006年11月参加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项目金奖。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历程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落夺”。
它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艺术为一体,舞蹈动作古朴、刚柔相济、粗犷豪放。
自上世纪80年代登上舞台以来,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和比赛,获得全国及省级多项大奖,是民族民间百花园中的一支舞蹈奇葩,是乌蒙高原滚来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多年的演练,这个从山野民间滚上城市舞台的芦笙舞,越来越深受群众的喜爱。
(1)“滚山珠”的传承背景。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
由于灾荒和战争,苗族人民曾经历了无数次长途跋涉的远离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勇敢的苗族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了开辟和寻找居住的地方,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灿烂独特的优秀文化。
特别是苗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源远流长,历经千年风雨,伴随着苗族人民不断变迁的历史一路走来,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它不可磨灭和难以低估的作用。
(2)从“地龙滚荆”到“滚山珠”的发展历程。
“地龙滚荆”是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带苗族(小花苗支系)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之一。
以前动作古朴稚拙,比较单一,表演时用6支长约30厘米的铁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盛满水,摆成圆圈代替镖头亦可,表演者必须手执芦笙,吹奏芦笙舞曲伴奏,以头为轴心立于圈内,脚在圈外,腰部或腹部悬空于梭镖或水碗之上呈弓形,顺时针或逆时针快迅翻滚旋转,笙与舞相伴进行。
还要求笙不离口,曲音不断,速度要快,梭镖不能倒或碗中水不能倾泻,技巧难度极高。
这就是原始古老的芦笙舞绝技“地龙滚荆”。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动技巧,融会到芦笙舞蹈中,不断改进完善。
1984年7月,当时的纳雍县文化局局长胡常定将王景才招进了纳雍县民族杂技艺术团。
之后随团赴四川、云南等地演出。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贵州民族特色舞蹈“滚山珠”的发展现状及思考陈欣贵州大学摘要:"滚山珠”是一种包含着芦笙吹奏表演、舞蹈艺术表演、杂技动作表演以及苗族特色服饰的舞蹈,同时也是贵州纳雍苗族地区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王景才等重要传承人的坚持努力下,"滚山珠”得到了一些发展。
然而,由于自然人文环境改变、传承主体逐渐减少、创新发展不足,"滚山珠”的传承与发展已经面临很大的困境。
对此,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传承和保护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滚山珠”的保护力度;深入推进“滚山珠”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滚山珠”苗族舞蹈现状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011-03一、“滚山珠”——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滚山珠”是起源于贵州纳雍县地区的一种苗族芦笙舞,原名叫“地龙滚荆”,苗语称为“子落夺”,这一舞蹈与纳雍县地区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来源于对古代历史迁徙过程中当地英勇的苗族青年用身躯在荆棘密布的山野中为苗族先民们开辟道路的动作的模仿,以往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当地苗族重要的节日中,“滚山珠”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当地苗族人民都会开展这一舞蹈表演。
“滚山珠”本身是一种包含着芦笙吹奏表演、舞蹈艺术表演、杂技动作表演以及苗族特色服饰的民族特色舞蹈,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起初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主要由一人或数人进行表演,表演内容主要有“滚地龙”“骏马奔驰”“蜻蜓点水”,而随着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当地的苗族人民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技巧以及现代一些武术、杂技动作提炼出来,融入到“滚山珠”中,使这一舞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滚山珠”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由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共同进行表演的苗族舞蹈,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了更多的舞蹈内容和动作形式,如“二人立”“三人立”“双飞燕”“腹上搭桥”“腹上倒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