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9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了解其意境和文化背景,更需要掌握其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通常采用动人的、形象化的词语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
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对登高望远的感受进行描写,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表现秋景的美妙。
同时,他也用“峨峨翠嶂,凌云壁立”、“青山挂翠,绿水潺湲”等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山水景色。
在诗歌中,形象、生动的表达不仅可以增加表达的动人程度,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友情的坚韧。
这里的野火和春风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但也要适度运用,不能过度渲染,否则就会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三、采用对仗和韵律的手法古代诗歌中对仗和韵律的运用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对仗和韵律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律美感。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尽”和“流”、“目”和“楼”都是对仗,使整首诗歌在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对仗和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声韵之美,使诗歌更加流畅和动人。
四、通过节奏和排比的手法增加感染力古代诗歌中的节奏和排比的运用也是表达技巧之一。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重音和轻音的组合方式,排比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句式、结构相同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节奏和排比的运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种节奏和排比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律美感,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考纲解析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此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字词表达效果、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赏析诗歌语言风格。
二、考向分析考向一赏析字词表达效果(炼字)赏析古诗字词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能够鉴赏字词的表达效果。
【技法梳理】1.关注字词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字词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2.关注字词的手法字词的常用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使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3.关注字词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分析,尽量全面。
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小贴士考向二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句(炼句)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可以从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鉴赏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
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很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技法梳理】赏析诗句“4技巧”1.抓前提→读懂句子的内容着眼全篇,弄懂句子的内容和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依类型→明特点倒装句,错位的美;互文句,开合的美;对仗句,整饬的美;炼字句,凝练的美。
3.抓特点→关注表达技巧一般而言,高考试题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鉴赏时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位置→分析作用或效果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或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小贴士不同诗句的作用或效果考向三鉴赏诗歌中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8年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上遇雨(其二)唐·崔道融①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②明。
【注】①崔道融:晚唐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②晚照:夕阳的余晖。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咏夏雨,既无任何寓意,也非作者心境的写照,但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一会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会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写出了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D.以从容“坐看”云起着笔,而用“忽惊”“却是”跌宕转折,直接描写出夏雨的急骤。
2.试分析“坐看黑云衔猛雨”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D项,理解不正确,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古代诗歌鉴赏里的一个关键环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你知道吗,古代诗歌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而语言就是那把打开盒子的钥匙。
这语言啊,有的像欢快的小溪,潺潺流淌;有的像深沉的海洋,蕴含无尽奥秘;有的像绚丽的烟花,瞬间绽放光彩。
我想起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那孩子一开始对诗歌语言那是一脸懵,觉得那些古人说话咋这么绕。
有一次我们讲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孩子就问我:“老师,这有啥特别的呀,不就是说看到月光以为是霜嘛。
”我笑着跟他说:“孩子呀,你可别小看这两句,你想想,李白为啥不说‘地上雪’或者‘地上冰’,偏偏说‘地上霜’呢?”他眨巴着眼睛摇摇头。
我就接着给他解释:“霜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又冷又清寂?李白当时一个人在他乡,看到这月光,心里那种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感觉,一下子就通过‘霜’这个字给表现出来啦。
”这孩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咱再来说说诗歌语言里的用词。
有的诗人用词那叫一个精准,一个字就能让整首诗活起来。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王安石为了这个字那可是绞尽脑汁,换了好几个,最后定下“绿”,一下子就把春风拂过,江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写活了。
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想想,这一个“闹”字,是不是让你感觉满枝头的杏花都在欢腾,春天热闹得不行?诗歌语言的魅力还体现在修辞手法上。
比喻、拟人、夸张,那是花样百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夸张的手法,把庐山瀑布写得那叫一个壮观,好像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一条银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多新奇呀,一下子就让人明白了春风的灵巧。
还有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协调,读起来是不是特别顺溜?总之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你得细心去琢磨每个字、每个词,感受诗人藏在里面的心思和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唐诗宋词的美丽语言古代诗歌鉴赏:唐诗宋词的美丽语言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丽的语言表达。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唐诗和宋词被公认为最杰出的两个时期,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本文将从唐诗和宋词的美丽语言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鉴赏。
一、唐诗的美丽语言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唐诗以其精练的文字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唐诗之美在于其语言的精巧和深意。
首先是唐诗的语言简练,具有极高的凝练度。
诗人常用寥寥数语,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简短而有力地描绘出了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是唐诗的音韵和谐。
诗歌中采用了押韵和平仄的技巧,使整体行文音韵悦耳,优美动听。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的妙句,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整个句子既有音韵之美又表达了浓烈的孤寂之感。
最后,唐诗的意象丰富多样。
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意象来丰富诗歌的表达效果。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蕖香残玉”,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间之美的讴歌之情。
二、宋词的美丽语言宋代是中国古代词赋发展的重要时期,宋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情感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宋词之美在于其语言的繁复和婉转。
首先是宋词的语言婉转动人。
词人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词牌的运用,以及线索的展开和转折,使词的语言婉转而具有感染力。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开篇两句,通过对明月形象的描绘,将诗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令人产生共鸣。
其次是宋词的语言细腻入微。
词人通过对事物的细腻观察和感悟,将微小而真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描述了离别之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描写雨后初晴的情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无尽的忧愁之意。
最后,宋词的语言含蓄而富有意境。
高考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1)小题;(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15题;(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诗歌的内容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相依相存的,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也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所以鉴赏诗歌必然离不开诗歌的语言,诗歌任何角度的鉴赏离开了语言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
从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示例一:“弱”“昏”好。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示例二:“健”“明”好。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谈谈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一、分析关键词语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一)分析“炼字”型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以及一些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
如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1、炼字题的命题方式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②简析某句中某个字的妙处或说出某字的表达效果等。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一个更好?为什么?2、答题步骤:(步骤一)1、叙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二)2、描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三)3、(点技巧)析效果(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有何表达效果)(技巧:如该字用到了---- 手法,要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等)例1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例2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步骤一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学习目标:1、积累古代诗歌语言特点方面的术语2、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炼字题的解题方法学习重点、难点: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炼字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1、出示课题2、导入:今天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专项,从04、05两年高考语言鉴赏题可知高考主要考两类:投影:指出语言特点鉴赏某个字的妙处(炼字)3、出示目标: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人特别注重锤炼语言,尤其是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呤又泪流”“呤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是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捻断数茎须得来的那个字妙在何处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谈它的妙处呢?如何下手?本节课重点:4、出示重点难点: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炼字题的解题方法5、看预习题一、预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语言上有何特色?答:朴素自然积累语言特色的相关术语(见附录)2、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请问“一”字好在何处呢?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可算是“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这枝梅不同寻常,突出了梅花开得早的特征。
问自己:作者想写什么?梅开得早(据标题、上下文、创作背景等揣摩)有没有写出来?写出了(写出了……描绘出了……抒发了……)怎么写出来的?用”一”字(用了何种手段)写得怎么样?更突出了(生动、形象、淋漓尽致……)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析:想写什么?抓住题目中的“别”,看上下文,“看”的结果的“肠一断”,所以劝“莫回头”,那想不想看呢?想。
——想写离别的痛苦(答成依依不舍不佳)有没有写出来?写出了怎么写出来的?通过“看”这一动作写得怎么样?淋漓尽致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2、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末句,答: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总结: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作用作答总领全篇(领起下文),结构上收束全篇(承接上文),承上启下、照应(呼应)作者想写什么?(意图)内容上有没有写出来?(达意)怎么写出来的?(手段)写得怎么样?(效果)3、2005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2005年上海卷)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注]谪仙:李白。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答: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鉴赏词典:“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三、巩固练习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燕云:元都城所在。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补:写出作者南宋灭亡后的沉痛心情2、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高考参考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3、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四、课后练习1、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请你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
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和谐自然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2、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本诗主要描写李凝居住环境的幽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幽期:归隐的约定。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
●请说出“敲”字的妙处。
响中寓静,以有声反衬..。
..无声,更突出了环境之幽静积累语言特色关键词:1、质朴无华、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明白如话、通俗易懂;2、精雕细刻、词藻华丽;3、委婉含蓄;4、简洁明快、简练利落、洗练;5、清新;6、绚丽……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
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绚丽: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明快: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附投影: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考查形式:1.指出语言特点2.鉴赏某个字的妙处学习目标:积累古代诗歌语言特点方面的术语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炼字题的解题方法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答: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可算是“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这枝梅不同寻常,突出了梅花开得早的特征...........。
想写什么——梅花开得早的特征写得怎么样——更显出、突出了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想写什么——离别的酸楚写得怎么样——淋漓尽致地答:响中寓静,以有声反衬....环境之幽静。
..无声,更突出了问自己:作者想写什么?(据标题、上下文、创作背景等揣摩)有没有写出来?(写出了……描绘出了……抒发了……)怎么写出来的?(用了何种手法)写得怎么样?(效果:生动、形象、淋漓尽致……)答: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鉴赏词典:“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