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地理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749.89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第四部分第十四单元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2·课标文综,6)读图,完成下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由图示信息可判断,甲城市大致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大致位于我国东部黄淮平原一带。
两地纬度大致相当,但由于秦岭阻挡,冬季风对甲城市影响较小,故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7月份普遍高温,根据图示信息,两地均温大小不易判定。
答案 A下图为“2010年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用水结构图”,读图回答2~3题。
2.甲、乙、丙、丁代表的行政区最可能是()。
A.北京、上海、广西、新疆B.上海、广西、北京、新疆C.广西、新疆、上海、北京D.新疆、北京、上海、广西3.据图,可以判断()。
A.甲生活用水比例高与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有关B.乙地工业用水比例高是由于该地高科技工业发达C.生态用水比例丙小于丁说明丙地区生态用水量小于丁D.丁地农业用水比例高于其他三地与丁地干旱的气候有关解析北京生活用水比重最大,上海工业用水比重最大,新疆农业用水比重最大。
答案 2.A 3.D(2010·四川文综,3~4)下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
读图,回答4~5题。
4.据图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A.合肥小于南宁B.株洲大于石家庄C.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D.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5.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获得太阳辐射多少B.距冬季风源地远近C.下垫面性质的差异D.对流层厚度的不同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纬度越高,最大降温高度一般也越高。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练习含解析)题组1 天文环境与区域开展〔2021北京文综卷〕以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表示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①处冰川消融,湖泊水位降低B.②处流量动摇,河流的落差小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D.④处地形平整,农业消费条件优越2.假定该图表示中国某流域,图中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画,特征明晰B.冰川地处新疆,掩盖范围沿山脊延伸C.径流时节变化大,存在不同水平水患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解析:1.D 2.C 1.据图可知,①处冰川和图中湖泊属于不同的流域,故①处冰川消融不影响湖泊面积;②处有陡崖,河流的落差大,流速快;③处地形平整,但水库宜建在有落差的中央,平原上不适宜修建水库;④处位于冲积平原,土壤肥美,农业消费条件好。
2.图中比例尺基于现有信息无法确定;我国的冰川主要散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的平地山顶左近,故图中冰川不一定位于新疆;该河流为外流河,我国的外流河大局部处于季风区,主要为降水补给,径流时节变化大,存在不同水平的水患;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域,港口数量多。
〔2021浙江文综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区分是权衡区域经济开展水平和开展速度的重要目的。
以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规范煤/万元〕。
完成3、4题。
3.关于五省市经济开展状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山西经济开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开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开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开展速度低于全国4.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域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鼎力开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开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3.B 4.A 3.由图可知,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小于江苏,说明了其经济开展速度低于江苏,应选B;山西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小于湖北,说明了其经济开展水平低于湖北;湖北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小于江苏,说明了其经济开展水平低于江苏;广西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大于江苏,说明了其经济开展速度高于江苏,故其经济开展速度不能够低于全国各省市。
2021’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地理(六)(人口与城市)时间:60分钟总分:90分[对应学生用书p36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劳动参与率反映潜在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意愿[劳动参与率=(工作人数+正在找工作人数)/16岁以上人口数×100%]。
读2010年亚洲四国劳动参与率数据表,完成1~2题。
劳动参与率(%) 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国80.4 75.2印度57.7 30.3越南81.2 78.1日本74.1 63.21.表格数据反映(D)A.印度女性因性别比低参与劳动人数少B.劳动参与率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C.日本男性劳动参与率比女性约高10.9%D.中国的劳动者总量比其他三国劳动者总和更多[解析] 劳动参与率受到劳动力工资水平、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印度女性参与劳动人数少,与性别比关系不大,A 项错误。
劳动参与率高往往说明社会就业压力大,且图表中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其劳动参与率低于中国,所以B项错误。
表中没有男性劳动参与率的数据,无法比较男、女性劳动参与率,所以C项错误。
中国人口总数最多,且劳动参与率最高,虽然印度的人口总数也较大,但其劳动参与率大大低于中国,大致推算得出D项正确。
2.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C)A.第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B.旅游业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多C.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D.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解析] A、B、D项描述与越南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不会是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以及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从而导致劳动参与率偏高,C项正确。
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其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趋近平衡,其数值的变化也能折射出区域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跟踪训练:中国地理概况一、选择题读我国某河流河道变迁示意图,完成1-2题。
1. 与古河道相比,现今河道位置明显东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气候变暖B. 泥沙淤积C. 地质构造D. 人类活动2. 该河流河道变迁会A. 增加水资源B. 改变聚落分布C. 改善局部气候D. 减弱风沙侵蚀在新疆罗布泊地区野外调查发现,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沿北偏东30°方向延伸,该地区盛行风除受蒙古高压影响外,主要是气流绕过天山,呈顺时针旋转,灌入罗布泊整个地区;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扮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楼兰地区的雅丹体表层还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
据此完成3-4题。
3. 推断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 东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西北风4. 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A. 不同地层形成早晚不同B. 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C. 不同地层沉积厚度不同D. 不同地层粉砂粗细程度不同5. 造成雅丹体表层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地壳运动B. 风化作用C. 风力侵蚀D. 流水侵蚀左图为洞庭湖流域水系及主要水文站分布图,右图为洞庭湖流域主要水文站径流量年内分配图。
据此完成6-7题。
6. 监测洞庭湖出湖流量主要水文站是A. 城陵矶B. 桃江C. 湘潭D. 桃源7. 城陵矶径流量的峰值出现的月份比其他三个水文站推迟的原因是A. 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B. 荆江河道弯曲,河水下泄慢C. 位置偏北,雨季来得晚D. 洞庭湖的调蓄作用读图,回答8~9题。
8.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砂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9.据图推断,近年我国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干流区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
姓名,年级:时间:2021’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地理(十六)(选修地理)时间:60分钟总分:80分[对应学生用书p387]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泥河湾是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其以约2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世界罕见的160多处旧石器遗址、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和举世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当地旅游部门成功打造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温泉生态城”等旅游项目。
下图示意阳原县的地理位置。
分析泥河湾遗址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及发掘泥河湾古人类活动遗址发展旅游业可能面临的风险。
(10分)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
(任答两点得4分)风险: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发掘过程中可能遭受风沙侵袭;古遗址年代久远,发掘过程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旅游业的兴起,旅游旺季游客集中,可能会损坏古遗址;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会对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等。
(任答三点得6分)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舜王坪是山西省历山自然保护区的主峰,其草甸是华北最高的亚高山草甸,有“山西的神农架"“华北九寨沟"之称。
山间泉水流淌,当游人乘车沿环山公路上到山顶时,在万仞高山之上,竟然出现一片意想不到的大草甸,人称“舜王坪”.舜王坪有5400余亩草地,绿草如茵,每年4~11月适宜游玩。
据调查,舜王坪的客源主要来自山西、陕西和河南。
下图为舜王坪位置简图.分析山西舜王坪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有利条件:旅游资源质量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地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个人口大省交界处,游客众多。
(4分)建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2分)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2分)规范景区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2分)加强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对应学生用书第281页)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优越的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部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①填图:在下图中填出领土的四至点。
②濒临的海洋: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3)我国疆域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蕴藏量大。
②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③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④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⑤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⑥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4)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相望6个(5)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3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我国的地形、地势(1)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主要山脉[轻巧记忆] 歌诀法记忆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对比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1)四大高原(2019·德州模拟)下图为沿某条经线绘制的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剖面线穿越了我国三级阶梯B.②地形区北坡自然带更丰富C.①③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D.④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2.有关②⑤⑥⑦地形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处于板块生长边界附近B.都位于亚欧板块C.⑥地形区聚落较多的最主要因素是水源D.⑦山雪线平均海拔最高[解题流程][答案] 1.B 2.D如图为根据雪季降雪频数划分出的我国降雪地带分布图。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中国地理概况一、选择题(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2021·吉林一中月考)甲、乙两地区分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中。
请依据下表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回答1~2题。
1.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2.甲地夏季气温清楚低于乙地,其主要缘由是(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答案】1.D 2.A(2021·安徽合肥模拟)羊卓雍错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封锁型内陆湖,湖面海拔约4 450 m,湖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水位时节变化较大,近年来羊卓雍错水位逐年呈动摇下降趋向。
读图完成3~5题。
3.羊卓雍错流域( )A.北部主流比南部主流长B.湖泊北部盐度高于南部C.湖水主要来自冰川融水D.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4.以下月份中,羊卓雍错流域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 )A.2月B.5月C.8月D.10月5.湖泊水位下降对该流域的天文环境能够形成的影响是( )A.地下水位下降B.湖泊泥沙淤积减轻C.流域面积变小D.下游水质变化减小【答案】3.B 4.C 5.A(2021·湖南岳阳模拟)2021年8月16日~18日,以下图所示地域西南部遭遇强降雨,局部城市遭受洪涝灾祸。
读图完成6~7题。
6.构成此次降水的主要缘由最有能够是( )A.受地形影响B.受锋面影响C.受台风影响D.受高压控制7.2021年8月8日4时为立秋时分,气候学上,常以立秋之后延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动摇在22 ℃以下的始日划分为春季末尾。
不思索地形要素,以下四地中春季末尾最早的能够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6.B 7.A(2021·江西南昌期中)水分盈亏量为降水量和蒸发力(潜在蒸散量)的差。
当水分盈亏量大于0时,水分有盈余,表示气候湿润;当其小于0时,水分处于亏缺形状,表示气候枯燥;当其等于0时,表示水分收支平衡。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2讲图表分项导练(十四)中国的地形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2讲图表分项导练(十四)中国的地形)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2讲图表分项导练(十四)中国的地形的全部内容。
图表分项导练(十四) 中国的地形基础过关练(2017·淮南模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据此回答1~3题。
1.如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A BC D2.下列地形结构示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山区的比例)其中符合我国实际的是( )3.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1.B2。
D 3.C[第1题,云贵高原不邻秦岭,天山北部为准噶尔盆地,横断山脉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第2题,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第3题,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沙漠广布,而盆地的边缘受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绿洲;而四川盆地既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且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地区,没有绿洲。
]下图为我国四座重要山脉,读图,完成4~5题.4.属于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A.甲乙B.乙丙C.乙丁D.丙丁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山脉甲以北是准噶尔盆地B.山脉乙东侧的②地水土流失严重C.山脉丙位于湖南省与两广的交界处D.山脉丁东侧是东北平原,西侧是内蒙古高原4.C 5.B[第4题,通过山脉走向和经纬度定位可知:甲为天山、乙为太行山、丙为南岭、丁为大兴安岭。
第十四章检测中国地理(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章末检测卷第28页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河南多校联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而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线”,而是有一定宽度,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南北分界带”,而且东西宽度不同(如下图),其南北两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都有显著差异。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中国南北分界带”东段较中、西段宽,是因为东部()A.梅雨锋南北摆动B.夏季风势力强C.受沿岸洋流影响D.地形平坦开阔2.在分界带西段,北侧的代表性地方戏曲是()A.京剧B.豫剧C.秦腔D.川剧答案:1.D 2.C解析:第1题,“中国南北分界带”东段较中、西段宽,是因为东部地形平坦开阔,便于湿润气流的北上,也便于同类自然带的延展,选D项。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分界带西段北侧为陕西省,陕西省的代表性地方戏曲是秦腔,选C项。
(2018广东佛山调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秦岭、大巴山地形崎岖,限制了南、北两侧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
2017年12月6日,作为我国第一条穿越秦岭、连接西安至成都的高铁客运专线,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让“蜀道难”成为了历史。
读图,完成第3~4题。
3.西成高铁穿越了()A.地势第二、三级阶梯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C.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D.湿润区与半湿润区4.西成高铁开通当日,从西安到成都沿线可以看到()A.剑门关日出时影子朝西南B.汉中附近河流结冰封冻C.成都附近许多太阳能电站D.西安地区草木枯黄凋零答案:3.D 4.D解析:第3题,西成高铁是从西安到成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A项错误;两个城市都位于季风区内,B项错误;西成高铁联系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C项错误;西成高铁穿越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D项正确。
第4题,西成高铁开通当日是12月6日,北半球是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从西安到成都沿线可以看到剑门关日出时影子朝西北,A项错误;汉中位于秦岭以南,附近河流无结冰期,B项错误;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云雾多,日照时间少,不适宜建设太阳能电站,C项错误;冬季西安地区草木枯黄凋零,D项正确。
2021届《名师导学》⾼考地理⼀轮复习同步测试卷:⼋(⼈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21’新课标·名师导学·新⾼考第⼀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地理(⼋)(⼈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60分钟 总分:90分[对应学⽣⽤书p369]⼀、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近地⾯⼤⽓臭氧主要是⽯化⼯业、加油站、汽车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在⾼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发⽣光化学反应⽣成的。
当近地⾯的⼤⽓臭氧浓度过⾼时,会对⼈类及⽣态环境造成损害。
2018年6⽉中国⽓象部门增加了臭氧⽓象预报业务。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城市与时间组合,易发⽣臭氧污染的是(C)A.⼴州5⽉B.武汉6⽉C.南京7⽉D.北京8⽉[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易发⽣臭氧污染,南京在7⽉份受副热带⾼⽓压带的控制,⾼温闷热,紫外线强,易发⽣臭氧污染,C正确;⼴州5⽉、武汉6⽉及北京8⽉阴⾬天⽓多,紫外线弱,不易发⽣臭氧污染,A、B、D错误。
选C。
2.推测预报臭氧⽓象的⽅法是(A)A.综合⼤⽓环境质量监测和天⽓状况预报B.⽓象部门到指定地点进⾏臭氧浓度实测实报C.参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进⾏预报D.结合风云四号⽓象卫星云图进⾏预报[解析] 据材料可知,近地⾯⽯化⼯业、加油站、汽车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在⾼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发⽣光化学反应⽣成臭氧。
臭氧浓度过⾼时造成⼤⽓污染。
因此要综合⼤⽓环境质量和天⽓状况两个⽅⾯对臭氧⽓象进⾏预报,A对,B、C、D错。
选A。
3.近地⾯⼤⽓臭氧浓度过⾼时,正确的应对措施是(A)A.减少室内通风换⽓次数B.⽤环保材料进⾏家庭装修C.少⽤私家汽车,绿⾊出⾏D.关停部分电器,节约⽤电[解析] 当近地⾯臭氧浓度过⾼时,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关闭窗户,减少室内通风换⽓的次数,减少与⾼污染空⽓的接触,A正确、C错误;⽤环保材料进⾏家庭装修是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影响,B错;关闭部分电器,节约⽤电主要是节约能源,与臭氧污染⽆关,D错。
2021’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地理(十四)(中国地理概况)时间:60分钟 总分:90分[对应学生用书p38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
下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完成1~2题。
1.与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B)A.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B.人口地理分界线C.800 mm年等降水量线D.南方与北方分界线[解析] 图中500万人次以下的主要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区。
据图可看出其界线与人口地理分界线最为接近,B正确。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和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都是秦岭—淮河一线,以上均与图中的界线不符。
2.R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主要是因为(D)A.气候湿热B.信息闭塞C.地表崎岖D.经济落后[解析] 重庆市是直辖市,经济较为发达;R省是贵州省,经济较为落后。
智能出行也需要经济收入为支撑,故选D。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C)A.四川盆地B.太湖平原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解析] 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多降雪,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当地人们经过长期摸索,制作出了一种冬季可以在冰雪上行进的交通工具——爬犁。
由于冰面、雪地上的摩擦力较小,马拉爬犁行进其上比在路上行进的马车还要快。
而且,马车在冰雪上行进,车轮经常打滑,且车轮极易陷进雪窝,而爬犁则可以避免这一弊端,因此说“马拉爬犁比车快”,故C项正确。
4.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D)A.河汊纵横,气候湿润B.中低周高,排水不畅C.沟壑纵横,降水集中D.林海雪原,寒冷干燥[解析] 由上题可知,图示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平原。
形成图示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应为林海雪原,寒冷干燥,故D项正确。
5.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B)A.川剧B.二人转C.昆曲D.秦腔[解析]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二人转,故B项正确。
川剧为四川的地方剧种,故A项错误;昆曲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地方剧种,故C项错误;秦腔属于西北地区的地方剧种,故D项错误。
有效降水量是总降水量中实际补充到作物根系层土壤中的水量。
水分亏缺指数是农作物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之差与需水量之比。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春玉米生育期(播种到成熟)各旬有效降水量与需水量变化。
读图完成6~8题。
6.水分亏缺指数最小的时期是(B)A.5月上旬B.7月下旬C.8月中旬D.9月上旬[解析] 由材料可知,水分亏缺指数是农作物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之差与需水量之比。
因此计算可知,5月上旬水分亏缺指数是(25-5)/25=80%,7月下旬水分亏缺指数是(60-30)/60=50%,8月中旬水分亏缺指数是(45-20)/40=62.5%,9月上旬水分亏缺指数是(35-12)/35=65.71%,因此水分亏缺指数最小的时期是7月下旬,正确答案选B,A、C、D错误。
7.该地最有可能在(C)A.华北平原B.太湖平原C.河套平原D.云贵高原[解析] 由上题可知,该地农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较高的季节是春季和秋季,夏季降水相对较多,水分亏缺指数较低,春季降水少,夏季相对较多,因此有可能是位于北方地区,B、D排除;由材料可知,该图表示我国某地春玉米生育期变化图,我国种植的玉米分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
春播玉米一般在秋季7~8月份成熟收获,夏播玉米一般在秋季9~10月份可收割。
春播玉米主要种植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夏播玉米主要种植在我国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区。
因此应该是河套平原,正确答案选C,A错误。
8.夏玉米一般在6月播种9月收获。
该地选择种植春玉米而非夏玉米的最主要原因是(B)A.光照不足B.热量限制C.水源充足D.降水丰富[解析] 夏玉米一般在6月播种9月收获。
玉米是喜温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也就是较高的热量,春、夏播玉米的种植范围主要是以地域积温条件为区别,因此该地选择种植春玉米而非夏玉米的最主要原因是热量限制,正确答案选B。
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的河套灌区,属大陆性干燥气候带,降水稀少,但光照充足,种植业完全依靠融化雪水或河流灌溉系统。
因此A、C、D错误。
豆腐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它的生产和饮食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传播。
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生产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它的时长关系到豆腐的产量和质量。
时间太短,豆粒不易磨细,豆蛋白溶出少;时间太长,豆粒会发酵变酸。
下图示意中国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分布(全国大致分为甲至戊五大地区)。
读图回答9~11题。
9.推断福建豆腐生产中心出现时间较早的主要影响原因是(C)A.水质较好B.土壤肥沃C.人口迁移D.地理优越[解析] 由材料可知,豆腐的生产和饮食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传播,而其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人口迁移。
选C。
10.造成南北方泡豆时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B)A.光照B.气温C.市场D.技术[解析] 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温差异大,造成泡豆的时长差异大。
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因此泡豆时间长;南方地区纬度低,气温较高,因此泡豆时间短。
选B。
11.豆腐的烹饪方式存在地区差异,有的地区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有的地区则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这两种代表性烹饪方式分别出现在(B)A.甲地、戊地B.乙地、甲地C.丁地、乙地D.戊地、丙地[解析] 乙地区纬度最高,气温低,因此豆腐的烹饪方式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甲地区以游牧民族为主,因此豆腐多被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
选B。
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秦岭及南侧相邻的汉水谷地植物种类丰富,素有“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
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1)读图,比较110°E以西秦岭南、北两坡的地势特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北坡地势特征的成因。
(6分)__北坡短而陡峭,南坡长而和缓。
地壳运动使秦岭与渭河平原之间形成断裂,秦岭一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陡崖,所以山坡短而陡峭。
(6分)__(2)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自源头至丹江口为上游。
分析秦岭对汉水上游干、支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6分)__汉水上游流经秦岭南侧,秦岭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汉水谷地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秦岭南坡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6分)__(3)分析秦岭及其以南的汉水谷地物种丰富的原因。
(6分)__该区域地处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带,气候兼备南北方气候特征;加之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分异明显,为我国南北动植物分布提供了多样的气候条件;河谷地区相对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小,人地关系协调,为生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
(6分)__(4)渭河平原和汉水谷地南北跨度仅两百千米,但种植业显著不同。
试比较两地农业(农业类型、熟制、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差异。
(4分) 汉水谷地:水田农业,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渭河平原:旱地农业,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4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荥经为川藏茶马古道旄牛道的必经之地。
有两千多年烧制历史的荥经砂器以本地盛产的一种黏土和煤灰经过复杂工序高温烧制而成。
陶工并不只做一道工序,他们可以在不同工种之间来回调动。
荥经砂器的产品主要以砂锅、茶具等生活用具为主。
“荥经砂锅”造型装饰富有秦汉风格,质地古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荥经砂器生产萎缩。
后荥经县引进知名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砂器设计,并将荥经砂器与著名的蒙顶山茶整合推广。
2008年,荥经黑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至2016年,荥经县注册砂器会司8家,砂器网店20家,砂器一条街销售门市50家,产品多样,年销售额已达到亿元以上。
图甲示意荥经位置略图,图乙为荥经砂器。
(1)分析古代荥经砂器生产的有利条件。
(6分)__当地盛产黏土、煤炭和木材,原、燃料较充足;地处茶马古道,往来商贾众多,市场需求较大;陶工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地处边远地区,外来同类商品少,市场竞争少。
(任答3点得6分)__(2)分析荥经砂器秦汉古风格延续至今的原因。
(6分)__地处边远地区,与外界交流少,原料来源及生产工艺变化不大;产品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简单实用,风格变化小;秦汉风格砂器深受消费者喜爱,需求稳定;生产不曾中断,秦汉古风格延续至今。
(任答3点得6分)__(3)说明荥经砂器生产采用陶工在不同工种之间来回调动的分工合作方式的原因。
(6分)__当地作坊生产规模较小,生产工序复杂,有经验的陶工少;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陶工熟悉各道工序,利于合作;可以缓解陶工不足的问题,降低劳动力成本;陶工可以更加合理利用时间,增加收入。
(任答3点得6分)__(4)简述近年来荥经为扩大砂器生产规模而采取的措施。
(6分)__引进大师改进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的价值;研制新品种,使产品多样化;充分利用互联网,采用新的营销手段,扩大市场;政府支持,整合推广,吸引资金投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
(任答3点得6分)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