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项训练题7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7
浙江省2010 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人民版
必修3)
必修第三册综合测试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关于孔子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的学说
B.主张”克己复礼”
C.倡导”为政以德”
D.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
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4.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设太学
C.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D.明朝八股取士
5.”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
6.景德禅师语录。
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根据传说改编的故事《封神榜》记载姜子牙被封为东华帝君,纣王被封为天喜星,比干被封为文曲星。
这一故事是起源于下列哪一制度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2. 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下列各项最能反映此现象的是A. 在柜坊进行借贷B. 用交子做买卖C. 有麻雀飞到的地方,都有晋商D. 十三行里贸易繁忙3.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体现平民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A. 市民阶层的增加B. 政府对文人的重视C. 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D. 商品经济的繁荣4.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访华提出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乾隆皇帝要求马戛尔尼采用跪拜礼并最终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一口拒绝英国的要求,这说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存在哪些观念: ①“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念②“天朝上国”的地理观念③“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④闭关锁国外交观念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5. 1906年,中国人办的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白鹤”卷烟特别畅销,英美烟草公司以“白鹤”烟标与其“玫瑰”烟标颜色相近为借口,诬告“南洋”侵权,香港当局于是没收焚毁“白鹤”牌香烟,“南洋”发展遭受重创。
此材料说明该公司遭受的打击主要来自A. 官僚资本B. 外国资本C. 封建官府D. 地主阶级6.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曲折的过程。
下列各图能较好的反应1927-1945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是AB C D7.“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
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段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史上哪一重大事件A. 尼克松总统访华B. 乒乓外交C. 基辛格访华D. 中美建交8. 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文科综合(七)历史部分一、单项选择题。
(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
请结合铭文判断,属于秦朝的是A.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十世纪B.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C.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D.与张掖(古代郡名,在河西走廊中部)太守为虎符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人文主义B.民族主义C.天赋人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4.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
请判断这两件中国文物最可能被劫掠于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A.1954年宪法B.民主革命纲领C.七届二中全会决议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6.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理解不准确的是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7.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的是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B.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C.“汪辜会谈”D.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8.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据此图分析,理解错误的是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C.西方国家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D.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9.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
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2.(10年广东卷)1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3.(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4.(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2.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2)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唐朝3.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4.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铁犁牛耕的出现B. 耕犁技术的成熟C. 精耕细作的开始D. 单位亩产量提高5.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 井田制得以恢复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6.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8.“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9.(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福建省安溪八中高三历史单元测试一【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51分。
)2000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1月9日,我国科学家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请回答1—2题。
1.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结合所学知识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推断,这一地位开始确定最早可追溯到()A.4000多年前B.3000多年前C.2000多年前D.1000多年前2.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依赖于下列哪些条件:()①考古学的发展②古文献的记载③科学技术的进步④神话传说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夏桀时曾“乃召汤而囚之夏台(监狱)”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夏、商是两个敌对部落B.夏桀是个残暴的君主C.商部落在反夏斗争中兴起D.夏已具备了国家的特征4.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A.赢得周天于的信任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D.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回答5-8题。
5.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A.礼仪礼节B.政治制度 C.风俗习惯 D.国家政权6.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7.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8.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观点相左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A.孟子和荀子 B.墨子和韩非子 C.墨子和荀子D.荀子和庄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2010-2023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
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
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
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6分)(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9分)3.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4.[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荀子、董仲舒B .荀子、孟子C .商鞅、孟子D .韩非子、董仲舒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 .顾恺之《洛神赋图》B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 .王祯《农书》D .李贽《焚书》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 .魏源B .王韬C .宋教仁D .胡适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
”这反映作者A .抨击迷信思想B .痛斥君主专制C .批判宗法制度D .回击复古逆流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法宝。
回答第17、18题。
17.“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 .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 .辛亥革命推翻清廷C .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
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0.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做早的一个”。
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古代史按大类分类汇编注:本套汇编含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卷全部历史试卷,含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全国Ⅱ卷文综历史、新课标卷文综历史、北京卷文综历史、天津卷文综历史、山东卷文综历史、安徽卷文综历史、上海卷文综历史、浙江卷文综历史、福建卷文综历史、广东卷文综历史、四川卷文综历史、重庆卷文综历史、江苏卷历史单科卷、上海卷历史单科卷、海南卷历史单科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历史试卷、浙江自选模块历史试卷。
中国古代政治(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D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C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D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010安徽卷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C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010年北京卷文综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C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2010年福建卷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中国古代诗词诗言史、诗言情、诗言志,历史题材的诗词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材,其间储存着大量的历史知识。
借助诗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诗入题,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和深厚,也使严肃的试题多了些诗情画意的味道。
中近史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清末的这一民谣反映了:A.土地集中 B.闭关锁国 C.吏治腐败 D.男耕女织2.“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李大钊《圆明园故址》)“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3,“租借东洋驻重兵,保商何必要连营。
可怜卧榻横陈夜,时听旁人鼾睡声。
”这首近代汉口竹枝词(《东洋兵房》)反映了A.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 B.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4.《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6.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章》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其写作背景是:A.《北京条约》签订 B.《中法新约》签订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7.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中法战争B.甲午战争C.日俄战争D.抗日战争8.“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去年今日”是指:A.1893年4月17日 B.1894年4月17日C.1895年4月17日 D.1896年4月17日9.“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
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
”曹润堂的这首诗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什么战役?A.黄海海战 B.平壤战役 C.辽东之战 D.威海卫战役10.1895年有人题联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其中“割地”是指A.割九龙司给英国 B.割香港岛给英国C.割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 D.划分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11.谢瓒泰题《时局图》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该诗产生的社会背景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 B.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C.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2.“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副对联反映的是中国什么时期的历史状况?A.19世纪早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早期13.“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清朝诗人张维屏的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金田起义 D.天京保卫战14.“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其中“煮豆燃箕”是指: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安庆失守 D.天京变乱15.太平军中曾流传“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的歌谣,与其出现相关的事件是:A.金田起义 D.永安封王 C.定都天京 D.天京变乱16.“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
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17.“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汉口胡儿拜如寒鸡”。
这是历史工作者在湖北汉口发现的一条宣传标语。
这条标语应出自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红军长征18、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那么此民谣应出自: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19.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
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A. 浙皖起义B. 黄花岗起义C. 萍浏醴起义D. 镇南关起义20.“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
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唤沉沦。
剪刀除辫人称快,铁槛捐躯世不平。
风雨巴山遗恨在,至今人念大将军。
”吴玉章诗中的“少年”、“大将军”指谁?A.孙中山 B.章炳麟 C.邹容 D.陈天华21.“江左识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先生写的挽联是纪念谁?A.徐锡麟 B.秋瑾 C.陆皓东 D.宋教仁22.“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萍浏醴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23.“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
”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2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25.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非常有趣地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26.20世纪初,河南新安县某乡绅在其《新年杂咏》一诗中这样写道:“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
那么,该诗的写作时间不会早于A.1910年元旦 B.1911年元旦 C.1912年元旦 D.1913年元旦27.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
该诗反映了A.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守旧势力对近代文化的抵触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28. “或在圜中,拖出老袁还我国;余临道上,不堪回首话前途。
”与这幅对联直接相关的背景是A.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B.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C.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D.袁世凯复辟帝制29.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身畏死勿入斯门”。
对这副对联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黄埔军校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已任的办学宗旨B.说明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C.说明黄埔军校培养的全部是中国革命的精英人物D.体现了孙中山通过黄埔军校创办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的革命理想30.《新四军军歌》中唱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926年,在武汉地区被北伐军消灭主力的反动军阀是:A.张作霖 B.孙传芳 C.段祺瑞 D.吴佩孚31.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
”它颂扬的是: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32.章太炎1904年为某人70大寿所作的讽刺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做七十大寿的“某人”是:A.光绪皇帝 B.慈禧太后 C.李鸿章 D.袁世凯33.以理学自命的大学士徐桐送给义和团的对联曰:“攻异端以正人心,仗神威以寒夷胆”。
由此可见,徐桐是一位A.爱国者、顽固派 B.叛国者、维新派C.叛国者、洋务派 D.爱国者、革命派34.“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吴淞老将立国门;菜市横刀血溅笑;……”丁芒的《气节颂》诗中没有提到的英雄人物是A.林则徐B.陈化成C.邓世昌D.谭嗣同35.“作民权保障,谁非死后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是孙中山为谁而作的挽联?A.徐锡麟 B.秋瑾 C.陆皓东 D.宋教仁36.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37.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撤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38.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39.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有要,饿倒哥哥嫂嫂”。
这反映了①中国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②作者提倡用国货③五四前后,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强烈关注④作者反对西方机器生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0.19世纪末出现了一种新事物,曰:“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那么,“德律风”的应该是指A.电灯 B.电话 C.电报 D.电车41.“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动犹自由。
今日车与舟,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的创作时间可能是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20世纪初42.《秋收暴动歌》(节录):“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
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其中“秋收起义”的领导者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贺龙43.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
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44.湘赣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苏区政府多爱心,毛主席和咱心连心。
贫农雇农真开心,中农商贩放稳心。
富农谨慎又小心,地主垂头还丧心。
军民团结一条心,打败蒋匪显雄心。
”那么,这首民谣的创作时间可能是A.20世纪20年代初期 B.20世纪30年代初期C.20世纪40年代初期 D.20世纪50年代初期45.毛泽东在1935年10月所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