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像山那样思考》学案
一、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
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二、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我”是从何时起意识到山的思考与人的思考是不同的?
2. “我”是怎样真正理解了山是如何思考的?
3. 明白了“山”是如何思考之后,“我”对狼的嗥叫声产生了什么新的思考?
【要求】根据这三个问题,将全文划分为几个层次,厘清文章的思路。
三、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第四段为何用大量篇幅描写几秒钟内便被我们打死的狼?
2. 我看到狼死去后,在它的眼睛里发现的“新的东西”是什么?
3. 请用一张示意图简明清晰地描述狼消失后的影响,并据此说说“山”是如何思考的。
四、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1. 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2. 只有山能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3.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培养同理心,理解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感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4.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案例,分析其意义和启示。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
4. 讨论工具: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教案系列(11篇)
那样思考课件教案。
这篇文章的"像山那样思考课件教案"是经过我们认真整理的。
为了教好课,每位老师都需要撰写教案及制作课件,而这些都是老师们必须按照规定准备的。
老师们应该在教案课件中充分呈现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学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
像山那样思考一、学习目标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熟读课文,整理字词三、基础落实1、知人论世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近代环保之父”,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_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人丰富的物质牛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2、字词积累嗥叫(hao) 驯服(xun) 蔑视(mie) 迸发(beng) 湍急(tuan)艾蒿Gi hao) 疲惫(bei) 饿殍(piao) 蜿蜒(wdn yan) 毛骨悚然(song)3、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狈不堪鬼哭狼嚎狼奔鼠窃狼吞虎咽声名狼藉引狼入室狼奔豕突狼烟四起与狼共舞(都属于贬义词)四、整体感知1、结构梳理:第一部分:(1——3)特写一声狼嗥及不同事物对这声嗥叫的反应第二部分:(4—9)作者认识的由来(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2、初步质疑五、问题探究确立研讨对象补足标题(思考:这是一个状屮短语,带有祈使性语气,在形式上缺少主语和宾语,请大家补写岀来。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什么是“像山那样思考”。
2. 引发学生对自然、生态、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内容:1. 介绍“像山那样思考”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像山那样思考”的理解和看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像山那样思考”。
第二章:山的智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系统。
2. 引导学生从山中汲取智慧,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教学内容:1. 介绍山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系统。
2. 探讨山中的智慧,如坚韧、稳重、包容等。
教学活动:1. 自然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山,了解其特征和生态系统。
2. 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山中汲取智慧,并讨论如何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第三章:反思人类行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思考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 探讨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第四章:生态伦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伦理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态伦理的基本概念。
2. 探讨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讲座:邀请专家讲解生态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际应用的建议。
第五章:实践“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1. 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
2. 探讨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
2. 行动计划:让学生制定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计划,并进行分享和承诺。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课程名称:像山那样思考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2.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以及面对困难保持积极态度的精神。
教学活动:
1. 导入:教师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形象,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山的特点、象征和意义。
2. 活动1: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享自己对山的思考和联想,并讨论山对人的启示和意义。
3. 活动2: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问题或场景,并鼓励学生用像山一样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或应对场景。
例如,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4. 活动3: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山岳探险活动。
学生可以结合自然风光和山的特性,观察山的变化、听取山的声音,从中获得思考启示。
5. 活动4:通过朗读和讨论相关的山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山的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6. 活动5: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山的思考和体验,写一篇关于“如何像山那样思考”的短文,并进行互相分享和评价。
评估方法: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展示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
神。
2. 学生撰写的短文内容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的内容。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形象。
2. 相关的山的文学作品或摘录。
3. 户外探险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的视角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 重点概念和观点:a. 山作为自然界的智者,具有超越人类智慧的思考方式。
b. 人类应该从山的思考方式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c. 山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整体性、长远性的思考,人类应该学会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看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写作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注释版。
2. 与文章相关的视频材料,如自然环境保护纪录片、生态学讲座等。
3. 案例研究材料,包括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分析。
4. 讨论问题指南,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背景和文章发表的时间。
2. 文章主要观点:像山那样思考,人类应该从山中获取智慧,以保护自然环境。
3.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引言、论点和结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主要观点和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章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案例分析的材料和问题。
3.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5.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讨论和交流。
6.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7.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为。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智慧的文章或书籍。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环境并思考如何保护。
3. 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制定个人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并分享和交流。
《像山那样思考》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研究文本,体悟哲理性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感悟自然,沉思湖山。
★情感目标:提升品位,建立生态伦理观念。
课前预习案1、作者简介:最近30年,在美国,有一本书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
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时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
利奥波德把他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此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3、给划线字注音嗥叫()兆头()迸发()蜿蜒()驯服()蔑视()挑战()湍急()饿殍()蒿艾()蠕动()无动于衷()嬉戏()疲惫()扳机()毛骨悚然()课中探究案一、文本研习1、对于这声狼嗥,留心的生物有哪些?他们分别有什么反应?2、为什么只有山能够“客观”地听狼的嗥叫?3、“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二、重点探讨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像山那样思考》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化的语言。
2、通过研习,基本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
【学习指导】
一、课前预习
1、背景资料
(1)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84),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书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学家、森林学家,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猎人和观察家。
1948年4月,他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
隔年,他的《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也是他的忧和爱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利奥波德的一段经历。
他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沙乡),带领全家在那里种上树,尽管这些树不停的死去,但最后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长了,生命再一次进驻沙乡。
(2)作品
《沙乡年鉴》简介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著作。
该书出版于1949年。
西方19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把自然当作无条件被人驱使、利用的资源,不懂得保护它。
这种观念造成人对自然的巨大破坏,直到20世纪生态学的进展和环境危机的出现才使我们对其重新认识。
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就是这一观念转变的先驱者。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
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
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
”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2、基础字词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读一读。
嗥.叫(háo )驯.服(xùn)迸.发(bâng)毛骨悚.然(sǒng)
蜿蜒
..(wān yán )峭.壁(qiào)湍.急(tuān)无动于衷.(zhōng)
嬉.戏(xī)饿殍.(piǎo)艾蒿.(hāo )疲惫(bâi)
蔑视(miâ) 鞍.(ān)角扳.(bān)机嘎.(gā)啦
(2)词义解释。
■缺点·缺陷
前者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侧重于有而不好)。
后者指欠缺或不完备的地方(侧重于没有)。
■淹没·湮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如:掌声淹没了他的讲话。
“湮没”是埋没的意思,如:湮没无闻。
■启事·启示
启事指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名词。
如:征稿启事。
启示,启发,既作动词,也作名词。
如:文章给人很大的启示。
(这里用作名词。
)
■启示·启发
前者表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后者表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无动于衷:无动于衷:内心没有受到任何触动,容对该关心的事毫不关心。
■毛骨悚然:寒毛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极端害怕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二、文本导读
1、学法。
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
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
因此学习中可以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嗥叫,展开和深入全文。
同时,由于本文的语言充满着诗意美,因此可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来体味。
2、解题。
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倏(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
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
3、问题设计
(1)、面对山崖中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2)“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很明显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以前的我是怎么看狼的?什么样的事实让我的观点发生变化?(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3)、狼的消失对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4)、文章最后引出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又提到“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含的内涵”,应该如何理解?联系第一段,领会这声狼嗥中究竟隐含着怎样的涵义?
(5)、为什么作者说只有“山”能够“客观”地去听狼的嗥叫?“像山那样思考”是怎样的思考?如果我们像山那样思考,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
(6)、通过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的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