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3.97 KB
- 文档页数:7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文章主旨和故事情节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文本1.2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故事情节2.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短语和句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喻手法的作用和意义2.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句子结构和意义1.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文章阅读和分析、重点词语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2.比喻手法的学习与分析3.批判性思考与分析,如对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反思1.4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讲授2.分组讨论3.课堂互动4.问题实探5.个人独立分析1.5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1.5.1 热身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开始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思维”、“思考”和“思想”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1.5.2 阅读与理解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讲解生词以及关键词和短语的意义。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通过对比喻手法的理解来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意义和情感。
1.5.3 分析与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批判性思考”,围绕比喻手法展开分析和讨论。
1.5.4 总结与归纳通过总结和归纳,老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并让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
1.6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1.语文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测试学生语文能力的水平。
2.批判思维的运用:测试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水平,如对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认识等。
3.情感态度:测量学生对所学内容内容的情感态度,如价值观等。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比喻手法的解析和理解,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了重点概念和思想,同时也有机会思考和分析更宏观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问题。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9篇)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篇1[教材分析]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
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
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
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
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
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
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狼嗥叫的含义。
(2)阅读文本,体悟哲理性语言的内涵。
(3)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见过狼吗?狼给我们什么感觉?汉语词汇里有哪些有关狼的词语?有褒扬狼的词语吗?没有!自古以来,我们对狼都是或厌恶或憎恨或恐惧,但是狼消失了以后世界会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像山那样思考》,重新认识大自然中的狼吧。
二、文本研习:初步感知课文通过预习,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3节):从对一声狼嗥的特写记写鹿、郊狼、牧牛人、猎人对此的反应,进而点题。
第二部分(4-9节):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
第三部分(10节):首尾呼应,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三、探究内容教师过渡语: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文章标题是“象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是那一声“骄傲的深沉的”狼嚎!那么这声狼嚎都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呢?可以分成几类?区别在哪里?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了,还有山山为什么要单独列类?找原文:长久存在,客观。
客观怎么理解?因为鹿、牧牛人等对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狼的这一声嗥叫,只有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它。
对于山来说,狼,和奔跑的鹿群、悠闲的牛羊、骠悍的猎人、勤苦的牧人一样,都是自己的子民。
对于山来说,狼的那声嚎叫,不但不可怕,相反,它觉得挺受用。
简介作者“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名为沙乡的农场,这个农场被人类榨取殆尽遭到遗弃。
从此,他在沙乡开始了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努力,直到去世。
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沙郡岁月》。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自然界的智慧。
2. 激发学生对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和主题。
2. 把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智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思考其含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自然界的智慧话题,引导学生思考。
2. 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
3.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思考其含义。
4.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
2. 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作者的基本情况和作品特点。
2. 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深入了解课文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动机。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问答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内容:1. 介绍课文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特点。
2. 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1. 介绍课文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特点。
2. 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课文精讲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把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情节和结构。
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2. 分组讨论课文情节和结构。
教学步骤:1. 讲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2. 分组讨论课文情节和结构。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学反思2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提到狼啊,我们也许都并不陌生。
因为从小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接触到了很多狼的形象。
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狼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啊?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的确,因为狼对我们造成过伤害,所以狼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
那么,是不是像狼这种“坏蛋”就是我们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们一定要反过来将其赶尽杀绝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
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2、关于重点字词三、文本分析1、老师先让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在欣赏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篇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那么谁能帮老师把这个题目补充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像山那样思考()?明确:(人类或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写狼的嗥叫时,都用了哪些形容词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狼嚎中饱含了狼怎样的情感?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痛苦,反抗3、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1教材分析:《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经历,用诗意性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大自然进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态变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样对狼的“嗥叫”进行认识,理清其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设计之时我以尝试的心理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读和思考,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国别上,而且更体现在家庭的熏陶上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作者的诗意性的语言、写作风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在理解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狼嗥含义,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积累“狼”字成语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2、思考文题:谁思考什么?像山那样思考。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人生态度的积极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文章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问题讨论题目、写作练习题目。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证方法。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写作练习:(1)布置相关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2)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关注其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高一必修1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人教版像山那样思考一、教材分析《像山那样思考》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湖山沉思”版块,该板块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本课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而且刚刚学过梭罗的《神的一滴》,对本版块的教学已有一定的认识,解读文本的难度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赏析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4.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5.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2.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狼的两个成语(生答)和狼有关的成语多是一些贬义词,如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奔豕突(成群坏人乱窜);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凄厉)同学们听过狼嚎叫的声音吗?请闭上眼睛设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
此时你的感觉如何?(恐怖,惊慌,)狼的这声嗥叫传达了什么讯息,你能否读懂?由此你想到什么?下面我们看作家利奥波德是如何解读的。
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他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
(二)字音师:关于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吧?那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字音,请大家齐声朗读下列字音嗥叫(háo)驯服(xù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三)文本研习1)学习1—3自然段1.师:《像山那样思考》以一声狼嗥开篇,第一段就是对这一声狼嗥的特写。
《像山那样思虑》教课反省4篇《像山那样思虑》教课反省 1这是基础模块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依据板块的编排,主假如商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让学买卖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睦发展的,是处于同等的地位;让学生领会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是本节课的要点和难点。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课,自己感觉不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语言的商讨仍是太少,个人以为语言向来散文教课的要点。
自己在这方面特别不够,2、文章的要点和难点浸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逗留在生态环境的均衡的层面,并无深入到作者所号召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
这点向来是自己这几日思虑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买卖会到这些,假如纯真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仍是会很僵硬。
感觉自己在此后的教课中应当注意的3、师生互动不够,整过教课过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议论较少,此后要更正。
《像山那样思虑》教课反省 2《像山那样思虑》这篇课文要点就在于让学生提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重视环保。
应当说,这是一篇比较严肃的文章。
平常我上课的语言第1 页都是比较任意的,此次我希望我能够改变这类不好的习惯,就从这篇课文开始改变。
我发现,当我的语言变得正式的时候,学生也变得很严肃。
他们有了想更深入地认识文本的念头,正是这念想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阅读文本,从而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寂静地思虑,对于《像山那样思虑》这篇文章是很必需的。
此外,我提出了三个问题来串连这篇课文的教课,即:1)山是怎么思虑的?2)狼的嗥叫中隐蔽的内涵详细是什么?3)人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虑?这三个问题贯串了整个讲堂,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讲堂教课完好。
这是我此后也要持续坚持的。
《像山那样思虑》教课反省 3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虑》带有显然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好多理性的思虑。
教课本文,应当透过狼的嗥叫,听到利奥波德的高声疾呼,进而震惊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学会像山那样思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思虑有山同样的厚重感。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节课主要运用诵读品味法、探究法体验文本的深刻内涵。
通过讨论“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想“没有狼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来进行深入思考。
再通过与梭罗《瓦尔登湖》片段阅读,比较分析作者的观点与向往,最后通过狼嗥、山的思考、荒野的启示探究作者思想和文章对当代人的启迪。
通过拟写“世界环境日”主题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作者的期盼和主旨,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最后推荐作品《狼图腾》是本文学习的延伸与再思考。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文章语言的丰富内涵。
2、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但是,我们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看到这些,我们的骄傲还剩下多少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去一起思考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说明:奠定思考的基调,为课堂的反思做好铺垫,与课堂结尾处照应。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了解作者及作者思想:“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四、解读文本⑴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问,学生回答“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嗥叫的内涵不做处理,留到下文深入分析)教师再问,这一声嗥叫同学们听来感受是怎样的?狼这种动物在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明确:①威胁、恐怖、狡诈,是反面形象,成语: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②正面形象:智慧、桀骜不驯、有团队合作精神……(引出文章内容分析)(2)文中2、3段不同的物或人对狼嗥的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快速阅读2、3段,分别回答。
篇一:像山那样思考_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
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
后来通过对文章相关字句的反复研读,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总算顺利通过了这一关。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即以后在讲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充分吃透文本,其次要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地去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早上,在3号楼二楼多媒体阶梯教室上了一堂的示范课,与其说是示范课,还不如说是探究课比较合适,因为大家都在摸索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我先来尝试,让大家研讨,可以从大家的评课中学到很多东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这是大家帮助我提高自己的好机会。
现在我将自己上这节课的几点看法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关于导入这篇文章有很多种导入方法:可以直接从题目导入:谁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怎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人是怎么思考的?也可以从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着手,甚至是从介绍《沙乡年鉴》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导入;也可以从一组生态图片对比着手,引导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上来;还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课文上狼的图片,从狼的嗥叫导入课文。
我则是从版块的导语和对所学课文的回忆入手,设计这样一个导入语: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
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郁达夫和高建群“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和柳宗元“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样做的目的,意在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版块的导语解读文本,利用版块的内容(本版块有“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三大内容)解读文本,教给他们学习新教材的方法。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关于自然、生命和思考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山的威严和神秘,引发读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进而思考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自然景观,引发对自然的思考。
(2)提问学生对山的印象和感受,引起对课文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写作技巧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写作技巧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写作技巧分析,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自然和思考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自然思考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提高公民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环保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文本及其相关资料。
(2)教学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生态环保知识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讲解课文中的生态、环保等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如生态环境破坏实例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达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基本内容及其论述思路。
2.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分析。
2.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作者及其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享感受。
5. 联系现实:(1)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2. 搜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准备下次课堂分享。
3. 复习课文,加深对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合作精神。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节课主要运用诵读品味法、探究法体验文本的深刻内涵。
通过讨论“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想“没有狼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来进行深入思考。
再通过与梭罗《瓦尔登湖》片段阅读,比较分析作者的观点与向往,最后通过狼嗥、山的思考、荒野的启示探究作者思想和文章对当代人的启迪。
通过拟写“世界环境日”主题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作者的期盼和主旨,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最后推荐作品《狼图腾》是本文学习的延伸与再思考。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文章语言的丰富内涵。
2、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但是,我们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看到这些,我们的骄傲还剩下多少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去一起思考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说明:奠定思考的基调,为课堂的反思做好铺垫,与课堂结尾处照应。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了解作者及作者思想:“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四、解读文本⑴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问,学生回答“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嗥叫的内涵不做处理,留到下文深入分析)教师再问,这一声嗥叫同学们听来感受是怎样的?狼这种动物在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明确:①威胁、恐怖、狡诈,是反面形象,成语: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②正面形象:智慧、桀骜不驯、有团队合作精神……(引出文章内容分析)(2)文中2、3段不同的物或人对狼嗥的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快速阅读2、3段,分别回答。
明确:第一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第二类:山。
教师引导分析:两类人或物对狼的感情出发点。
明确:第一类是从自身出发,自私的,肤浅的,短暂的;第二类是客观的,长久的,深刻的。
(3)如果从牧牛人或者猎人的立场出发,狼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学生答:被消灭)(教师追问:)失去了狼的世界,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读课文7-9段)明确:狼死——鹿多——植物光——鹿死——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生态灾难。
(4)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山的思考是什么?(齐读课文第十段)明确:荒野代表的是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
山的思考是一种生态意义的思考,它警示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尊重客观规律。
这对于我们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5)那一声狼嗥里透露出狼怎样的情感?给了我们哪些思考?(回扣文章开头,总结深化追求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五、梭罗《瓦尔登湖》片段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
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梭罗《瓦尔登湖》明确:《瓦》是通过对大自然美好一面的描写,引导人们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感召。
本文是通过对狼的遭遇来写生态破坏带来的灾难,启迪人们爱护自然,尊重规律,是一种思考,一种警示。
手法上都是叙述与抒情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积极向上的思想。
(不论是感召还是警示,都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为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六、动手实践“为2018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述,能够更好地深化文章带给我们的反思与警示。
七、主旨升华总结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正因为有思想,人类才变得强大,正因为有思想才会反思,正因为反思我们才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共同创造更和谐美好的未来!学情分析由于新课标下的课堂具有开放性,因而在设计《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的时候,在引导学生掌握“文”“道”目标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然教案的设计也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读出它的深层含义读出它的深层含义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并非是一件易事,学生往往都把着重点放在了文中狼的出现、消失及对人类的影响上而忽略了作者内心的忧患意识以及深层次的生态平衡的思考。
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设计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之外,教师的引导和讲授也颇为重要,引导他们寻取文章中含义丰富深刻的语句,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逐步进入文章中深层次的人文情怀,从而把握散文的主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和语段精读能力,要求做到紧扣文本进行表述,使学生的理解源于斯而高于斯。
着重训练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
此外,提倡有声读文的预习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朗读完成字音字形的认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解读。
效果分析一、拟写“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训练。
在没有对公益主题标题拟写进行讲解的前提之下,让学生回顾央视里面的一些公益广告词作为参考,变换主题进行拟写,总体来说效果不错,有的同学写得还是很深刻的,不只停留在简单的和谐上,能把生态平衡、忧患意识、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等深刻体验写出来,很不错。
二、延伸阅读及读后感推荐作品《狼图腾》是本文学习的延伸与再思考。
学生通过对新文本的阅读思考,可以把文章中的忧患意识、生态平衡的思考,以及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核心思想进一步深化,并且可以从新作品中开阔更广的思维空间,对生态,对民族性格等人文价值观推向更高的认识层次。
动手写作读后感,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是对学生把握文本能力的一次提升,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思想放到新的环境中去检验提升。
《像山那样思考》教后反思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
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
后来通过对文章相关字句的反复研读,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总算顺利通过了这一关。
最后体味作者对于狼嗥悲鸣所蕴含的深刻的感情,呼吁学生保护环境这一教学点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着急提问,着急作答,着急总结。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即以后在讲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充分吃透文本,其次要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地去了解作者及其思想,对于精心设计的问题,要给予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
教材分析1.教材在本专题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像山那样思考》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中,位于板块的结尾。
本专题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欣赏和感悟自然之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引导学生从理性层面来思考和实践人和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就“像山那样思考”这个话题做些总结,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准则;从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专题内涵。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能够敬畏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等。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激发珍爱自然的感情。
”在鉴赏活动中加深对“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设定:教学目标:①鼓励学生对文本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出自己的理解,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②与文本展开对话,明确人是自然中的一员,万物平等,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对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的思考。
教学难点:“那一声狼嗥”的含义。
在教学中应把握文眼,以那一声狼嗥为切入点。
作者有我及彼,有浅入深,透过诗意的文字把握狼嗥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抓住对狼嗥的不同反应,在对比中体会山的反应——“客观地听取”的内涵,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是理解狼嗥含义的立足点,故定为教学的重点。
在具体处理时,我从猎杀经历入手,再回头重点解读1-3。
在此基础上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评测练习一、当堂训练为2018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二、课后延续学习读《狼图腾》并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及思考,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课标分析《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一篇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所写的狼的故事的叙述描写极感兴趣,但对文章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和所表现的深沉忧患意识却不易深层发掘。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从狼与山,狼与人的关系入手,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整体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分析与鉴赏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契合,通过师生的有效对话,让学生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特点,在分析鉴赏时抓牢文章的重点语句,感悟到人不应该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而应该与万物平等,尊重自然规律,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整个设计中主要突出了四大环节:一是对文本诵读的训练,有齐读,有个读;二是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把握,比如狼嗥的特点,山的思考,荒野的启示等;三是对人文情怀的体悟,关爱自然,敬畏规律;四是适当的链接与拓展,以期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积极探索作品的深刻情怀,深切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是重在学生感悟思考的课,并不追求教学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趋简避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体现主体性参与的过程中多角度解读文本,读出个性、读出深度,并主动参与交流,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哲学的思考,共同分享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