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案标题: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到山所代表的坚韧、执着、宽容的象征意义;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用深度思考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山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他们对山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山一直矗立在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3.学生讨论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解释,引导学生了解到山代表的坚韧、执着、宽容的象征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0分钟)1.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像山那样思考》的概念和核心理念。
2.教师详细解释《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并且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3.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具体地像山那样思考,包括思维的扩展、思维的深入、思维的宽容等方面。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像山那样思考》的原则,思考如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4.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分析和评价各组的解决方案,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四、团队活动(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团队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或挑战,然后以扩展思维、深入思维和宽容思维为基本原则,进行解决方案的思考和讨论。
2.每个小组通过合作和讨论,确认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3.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接受全班和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五、总结和延伸(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和归纳他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像山那样思考》的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如何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3.教师鼓励学生将《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共同促进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2. 分析文章中关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3. 领悟文章倡导的和谐共生、敬畏自然的理念。
4.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主旨,解读“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主旨和关键观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自然环境问题的相关文章和案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4. 笔记本:供学生记录重要信息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 解析课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环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七、课堂活动1. 情景剧:让学生分组表演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情景剧,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主题演讲:邀请学生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进行演讲,培养表达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述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为比喻,提出了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从山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环境伦理等。
3. 论证方法分析: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词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讲解难懂词汇。
4. 论证方法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像山一样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课后布置相关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阐述的合理性。
五、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相关视频或图片:山水画、自然环境破坏的图片等。
3. 词汇学习资料: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和解释。
4. 论证方法分析资料:相关论证方法的介绍和示例。
六、教学扩展活动:1. 举办一次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的小组演讲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论证方法,阐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考察,体验自然环境,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2. 学生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查看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教案一、导语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细小的事件或者现象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引发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追问。
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由一声夜里回荡在山崖间的狼嗥引发的思考。
1、思考: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提请学生回答)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蔑视情感的迸发。
2、思考:这声嗥叫引起了哪些事物的注意?对这些事物而言,这声狼嗥分别意味着什么?明确:鹿——死亡的警告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牧牛人——账户透支的威胁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山——“客观地聆听”深刻的,客观的,长久的那么,山对这声狼嗥的反应和其他事物对这声狼嗥的反应是一样的吗?明确:不一样,对其他事物来说,这声狼嗥是一种明确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但对山来说,却有着更深刻,更客观,更长久的含义。
那这个含义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是什么吗?明确:认识到了。
明确: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句与前文哪些地方是一致的?山对狼的秘密和狼嗥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指哪种观点?明确: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到此,我们已经隐隐感觉文章开头到现在一直讳莫如深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
山和狼之所以不会同意我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个答案。
那么,山和狼不会同意我的观点这话有根据吗?我所认为的天堂出现了吗?你从哪里得知没有?明确: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因为没有了狼,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
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
是对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必将自食其果的警告;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的呼唤;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与蔑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核心思想。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1.2 文章背景介绍简述文章作者、背景及文章发表的时间。
简要介绍文章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文章主题分析2.1 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逻辑。
2.3 重要观点梳理梳理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如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等。
第三章:批判性思维训练3.1 引导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写作训练4.1 写作任务布置4.2 写作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包括写作思路、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总结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5.2 学生自评和互评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写作成果。
5.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后续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第六章:案例研究6.1 案例选择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案例,如环境破坏的实例、环保行动的成功案例等。
6.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中提炼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观点和启示。
6.3 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和建议。
第七章:实践活动7.1 活动设计设计一项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自然观察、环保宣传等。
7.2 活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确保活动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7.3 活动反思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活动对自身环保意识的提升。
第八章:跨学科8.1 学科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学科,如生物学、哲学等,进行跨学科。
8.2 学科探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探讨,分享各自学科对文章主题的见解和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的视角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 重点概念和观点:a. 山作为自然界的智者,具有超越人类智慧的思考方式。
b. 人类应该从山的思考方式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c. 山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整体性、长远性的思考,人类应该学会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看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写作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注释版。
2. 与文章相关的视频材料,如自然环境保护纪录片、生态学讲座等。
3. 案例研究材料,包括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分析。
4. 讨论问题指南,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自然界的智慧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1.2 教学内容介绍山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山如何思考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1.4 教学步骤1.4.1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1.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的特点和山如何思考1.4.3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1.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山的智慧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章:山的智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如何展示智慧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从山中学习2.2 教学内容分析山的特点和山的智慧探讨人类如何从山中学习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2.4 教学步骤2.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2.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人类从山中学习的例子,如登山、生态旅游等2.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人类从山中学习的重要性第三章:环境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分析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探讨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3.4 教学步骤3.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3.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3.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的例子,如山体滑坡、森林砍伐等3.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四章:保护山的行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山的行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保护山做些什么4.2 教学内容分析保护山的行动的种类和效果探讨个人如何参与保护山的行动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4.4 教学步骤4.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保护山的行动的种类和效果4.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4.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个人参与保护山的事例,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4.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个人参与保护山的重要性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2 教学内容回顾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5.4 教学步骤5.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5.4.3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六章:生态系统服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服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分析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保护、碳捕获等探讨这些服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6.4 教学步骤6.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6.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6.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实例,如水坝建设、生态旅游等6.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保护山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第七章:文化与山的联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山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分析文化与山的联系,如宗教、艺术等探讨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7.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7.4 教学步骤7.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化与山的联系7.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7.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的实例,如山节、环境教育等7.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文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八章:全球视野下的山地问题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8.2 教学内容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探讨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8.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8.4 教学步骤8.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8.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8.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等8.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全球合作解决山地问题的重要性第九章:创新与可持续性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9.2 教学内容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探讨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9.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9.4 教学步骤9.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9.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9.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实例,如绿色能源技术、循环经济等9.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行动规划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内容,进行反思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10.3 教学方法个人反思分享个人行动规划10.4 教学步骤10.4.1 个人反思:让学生独立反思整个课程内容,思考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悟10.4.2 分享观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规划,包括目标、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10.4.3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行动规划,强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共包含十个章节。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你能说出多少有关狼的成语呢?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虎豹狼子野心狼心狗肺鬼哭狼嚎虎狼之势虎穴狼巢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狈不堪如狼似虎狼狈为奸狼烟四起杯盘狼藉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
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校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了解一下原因吧。
二、简介作者:“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
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
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体会奥尔多·.利奥波德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呢?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1、字词:嗥叫(háo)驯服:顺从,使顺从蔑视(mie)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像山那样思考》一文,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到山的思考方式,即整体性的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山的思考方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学生创意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课文《像山那样思考》,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中的观点。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山的思考方式。
3. 课堂讨论: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创意写作: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引导学生运用山的思考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运用山的思考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3. 学生作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2. 相关山景图片或视频。
3. 作文纸张或电子文档。
4. 学生评价表。
六、教学准备1. 搜集与山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启发学生想象。
2. 准备作文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3. 设计好写作话题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山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3. 分析技巧:具体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4. 创意练习:给学生发放写作任务,鼓励他们运用山的思考方式,结合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5. 作文指导: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上的作文初稿。
2. 准备课后对同学作文的反馈意见。
(完整版)《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案:《像山那样思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像山那样思考》。
本篇文章通过讲述一座山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像山一样思考,学会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文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环保意识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环保意识。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原文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
2. 课文朗读(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习生字词(5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组内交流生字词的含义。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4. 文章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寓意。
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思考和感悟。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课后和家长一起讨论文章的寓意,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像山那样思考》2. 生字词:的山、那样、思考3. 文章寓意: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七、作业设计1. 生字词抄写2. 读后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山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山的思考。
在课文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在文章分析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拓展延伸: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作者和文章的背景。
通过问题或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教学活动:1. 开场白:向学生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提问:询问学生对于“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想法。
3. 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第二章:理解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提出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解释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活动:1. 讲解:向学生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2. 阅读理解练习: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评估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答案,评估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深入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据和论证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教学活动:1. 分析: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据和论证方式,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辩论。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提出的观点,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应用与实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鼓励学生提出实际操作的方案并进行讨论。
教学活动:1. 思考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实际操作的方案并进行分享。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提出的实际操作方案,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上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不同的自然环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认识。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口头分享来评估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
第二章:山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对山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山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了解山对水资源、气候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山的特征和生态系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口头分享来评估学生对山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三章:山的思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山的思考方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山的思考方式,例如山的稳定性、生态平衡等。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山的思考方式。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口头分享来评估学生对山的思考方式的理解。
第四章:从山那里学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从山那里可以学到什么。
培养学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灵感和知识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山那里可以学到的生活智慧、道德观念等。
鼓励学生从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获取灵感。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山那里可以学到什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口头分享来评估学生从山那里学到的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保护山的环境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如何保护山的环境。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作文教学案(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内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1.2 教学内容介绍山的象征意义和山的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山,思考山的精神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山的图片、故事、诗歌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背景音乐、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2.2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山,记录下自己对山的感悟。
准备一篇关于山的作文草稿。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播放山的相关音乐、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山的象征意义和山的精神内涵。
3.2 观察与思考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山,以及山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山的精神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3.3 作文讲解与指导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点评和指导。
3.4 作文创作学生根据自身的观察和思考,创作关于山的作文。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完成关于山的作文,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4.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5.1 教学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5.2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服务态度,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提出对教学活动的建议和意见,共同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山的美景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悟。
开展“我心中的山”主题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对山的思考和感悟。
6.2 活动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绘画活动,提供必要的绘画材料和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提前通知学生准备演讲稿。
6.3 活动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1.2 教学目标了解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学会从山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山的智慧。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1.3 教学内容山的基本特征:地理学角度的山、生态学角度的山山的智慧:山的稳定性、山的生命周期、山的生态系统第二章:山的智慧2.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山在自然界中的智慧,学会从山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教学目标了解山在自然界中的智慧,学会从山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3 教学内容山的基本智慧:山的稳定性、山的生命周期山的生态智慧:山的生态系统、山的生物多样性第三章:山的稳定性3.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山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保护山的重要性。
3.2 教学目标了解山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认识到保护山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教学内容山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山对地球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山的生命周期4.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山的生命周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
4.2 教学目标了解山的生命周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
4.3 教学内容山的形成过程及其生命周期。
山的消亡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山的生态系统5.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山的生态系统,认识到保护山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2 教学目标了解山的生态系统,认识到保护山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
5.3 教学内容山的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功能。
保护山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第六章:山的生物多样性6.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山的生物多样性,认识到山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像山那样思考”的概念和内涵。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2)运用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像山那样思考的起源(1)介绍“像山那样思考”的起源和发展。
(2)讲解山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系统。
2. 第二课时: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1)阐述“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和内涵。
(2)讨论山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3. 第三课时: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1)分析“像山那样思考”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像山那样思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第四课时:像山那样思考的实践(1)介绍国内外“像山那样思考”的实践案例。
(2)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社区或学校开展“像山那样思考”的实践活动。
5. 第五课时:像山那样思考的启示(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将“像山那样思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像山那样思考》2. 课件:关于山的基本知识、生态系统、案例分析等。
3. 视频资料:有关山与人类关系的纪录片或短片。
4. 实践活动材料:如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表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像山那样思考”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像山那样思考”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像山那样思考
一、导语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细小的事件或者现象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引发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追问。
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由一声夜里回荡在山崖间的狼嗥引发的思考。
那么,是一声怎样的狼嗥能引发作者洋洋洒洒上千言的思索呢?早上已经要求大家预习过课文,现在,请同学说明,这声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研习课文
1、思考: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提请学生回答)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蔑视情感的迸发。
嗯,在文章的第一节,作者就已经对这声狼嗥作了详细描写。
这声狼嗥听起来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可以说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嗥叫。
那么,这声嗥叫引起了哪些事物的注意呢?对这些事物而言,这声狼嗥分别意味着什么?
2、思考:这声嗥叫引起了哪些事物的注意?对这些事物而言,这声狼嗥分别意味着什么?
明确: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牧牛人——账户透支的威胁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深刻的,客观的,长久的
那么,山对这声狼嗥的反应和其他事物对这声狼嗥的反应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对其他事物来说,这声狼嗥是一种明确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但对山来说,却有着更深刻,更客观,更长久的含义。
那这个含义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是什么吗?
明确:不知道。
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卖了个关子,设了个局,他在引导我们跟着他的思路继续思考。
不仅如此,为了强调这一信息,作者在后文还用相关语句做了呼应,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节文字,找出呼应语句。
明确: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到目前为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那作者知道吗?他感觉到了狼的存在,认识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了吗?
明确:认识到了。
3、思考: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变化过程?
明确: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在此之前,对待狼这种动物,我的观念是怎样的?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
那么,之后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句与前文哪些地方是一致的?山对狼的秘密和狼嗥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
这种观点指哪种观点?
明确: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到此,我们已经隐隐感觉文章开头到现在一直讳莫如深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
山和狼之所以不会同意我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个答案。
那么,山和狼不会同意我的观点这话有根据吗?我所认为的天堂出现了吗?你从哪里得知没有?
明确:没有。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我看见过……看见……我看见所有”
作者连用四个“看见”有什么效果?
明确: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因为没有了狼,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
4、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作者做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
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
由此,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5、荒野给我们什么启示,狼的嗥叫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内涵?
明确: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是对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必将自食其果的警告;
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的呼唤;
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与蔑视。
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荒野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地相处,维护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6、文章最后说: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而文章标题也叫做“像山那样思考”。
那么,山怎样思考?人怎样思考?
明确: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那么,在时隔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人类对这声狼嗥的内涵是否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了呢?我们来看这些图片。
这样的景象几乎在每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都能看到;在我国东部的每一个农村也许都能见到这样的河沟;加拿大每年要猎杀海豹四十万只……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那么,我们的这些行为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呢?我国中西部土地沙漠化程度正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地的异常气候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地球就像一只脆弱的鸡蛋,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将它完全毁去,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难道不该学着像山一样去思考吗?
去深刻的、客观地、长远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一座山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什么不同,人和自然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和谐相处的。
我们不能等到危机爆发之后才去领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那么,到这儿为止,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就算分析明白了。
只是,假如只是为了说明这样的主旨,那么,我们大可将这篇文章放到政治课本或生物课本中去。
但它却偏偏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中,那么,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便自有它的独到之处。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一起品味一下本课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