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基本要素构图(景别与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15
第二次课内容画面的内容大自然中存在:人、景、物、光、色人景物——自然属性,戏剧方式(人为制造)表现手段:光,色,画面(镜头构成)第一部分构图一、构图是什么?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组合结构。
构图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全体摄制组人员共同创作的,是电影画面的最终结果。
是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创作的最终结果。
观众最先和最多注意的是画面的形式、构图,然后才是画面内容。
★★★截取几段影片做说明,选什么片子?《雁南飞》长镜头;《阳光灿烂的日子》;《大河恋》;电影画面比例:1:1.375普通式,播放《雁南飞》★★★数学上有一种比例叫做“黄金分割”,即1:0.618,对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采用这种比例,视觉效果好,令人感到特别舒服。
早期电影的画面就是按黄金分割比例确定的尺寸,画幅的宽和高之比是4:3(约1:0.6)。
后来把它的高宽比确定为1:1.375,近乎正方形,分格线为一个齿孔距。
1:1.85遮幅式,播放《阳光灿烂的日子》★★★遮幅式宽银幕影片是一种过渡产品,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电影经常采用。
遮幅式影片的高宽比为1:1.66,分格线为两个齿距,分格线加宽了一倍,画面高度变小。
在宽银幕上播放遮幅电影,比普通银幕4:3降低高度,宽度增加。
就可以将镜头画面放大一些,观众看到更大的银幕画面。
也是一种省钱增强观看效果的方法。
1:2.35宽银幕,播放《大河恋》★★★上世纪50年代兴起。
人类总是在追求新奇的东西,新技术,新视觉---看惯了普通银幕,电影人又发明了宽银幕电影,这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的宽银幕影片。
宽银幕电影把放映画面放大了,使观众扩大了视野,增加现场真实感,增强艺术表现力,尤其适合表现大自然景色、群众场面和战争镜头。
后来绝大多数电影采用宽银幕格式拍摄和播放。
★★★(找出三部不同规格影片,每段一分钟,用QQ影音连接,并播放说明电影播放格式)二、构图涵盖六大要素:光线、色彩、景别、角度、运动、环境(空间)关系。
五、摄影构图技法(一)构图的目的与形式1、构图的目的在摄影画面的框架中,正确地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处的位置,从而更好的反映摄影画面的主题。
拍照的时候不能盲目地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这样的话拍得的画面会杂乱无章、主题紊乱,我们在拍摄之前应当要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取景和构图,才能得到一幅题材感人、主体突出、形象生动、光影考究、意境深遂的摄影作品。
2、画幅的选择(1)横画幅通常是表现较大场面的特别是宽广气势的景物,比如大型活动、自然风光等场景。
4-5-1.1宽幅风光(2)竖画幅通常是表现高大挺拔的形象或是体现具有纵深透视感的景物,比如摩天建筑、丛林深处等场景。
4-5-1.2摩天建筑3、构图的要素(1)主体在构图中直接反映主题的景物,它在画面中的结构直接地影响着作品主题的表现力。
它是在语言文学中作主语的(名词类)的景物形象。
(2)陪体在构图中烘托主体,深化主题的景物,它在画面中的结构虽是间接地反映作品主题,但却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是在语言文学中作状语(表现环境、地点、时间、气氛)的景物形象。
(二)画面中的主体地位1、主体不是画面几何中心在摄影的画面中,主体应当是画面的结构中心或叫趣味中心。
但是,它又往往不是画面的几何中心。
我们在构图时通常不要让主体举中,因为几何中心的结构往往使画面显得呆板,缺乏生气,因此对于主体景物通常比较忌讳采用中心构图的方法,而是将它置于画面的黄金切点上。
2、主体的视向性黄金切点在构图时,宜将主体置于画面的两侧近三分之一处,(即“井”字形的九宫格的左右两边的交叉处)。
那么什么时候偏左、什么时候偏右呢?在拍摄人物和动物中可运用“视向性”原理来布局,根据人物或是动物的目视方向,在其视线的方向的一侧,由画面的几何中心往后约三分之一de地方来摆放主题。
同样我们在进行风光摄影时,应把自然的山脉主峰、大树或是建筑的主体置于这个位置上。
4-D主体的黄金分布位置图下面介绍几种主体的布局形式和特征:(1)独立的主体1)主体居于画面的几何中心:画面显得死板呆滞,一般不大采用;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在广告摄影中就经常用这种构图,来反映和表现一种对称性结构的图案美、色彩美、形式美。
摄影构图三要素是什么有关摄影构图三要素是什么摄影构图的三要素是什么呢?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需要创必须精通摄影技术,同时要善于掌握运用摄影造型的法则。
这造型法则包含摄影用光、摄影构图、色彩、影调等。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摄影构图三要素是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摄影构图三要素是什么摄影构图,即对图片的画面进行合理的经营布局,处理好图片有限空间内的人、景、物之间关系,并将三者安排在画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画面特定结构的过程。
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大千世界混乱的场景中找出秩序;构图又是组织过程,把大量凌乱的构图要素组织成一个可以欣赏品味的整体;构图是摄影者设法组织这些要素的过程。
目的是向人们传达摄影者要表达的美的信息。
构图决定照片的效果。
构图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强调及突出主题景物,同时把繁琐的、次要的东西恰当地安排为陪衬或减淡。
摄影构图包含的内容:对画面长宽比例及景别的处理;对画面中点、线、面及影调的处理;色彩的对比处理;摄影者位置、空间透视关系的处理,对被摄体图像清晰与模糊的处理,以及对画面气氛的宣染处理等。
一、摄影构图的三要素即:线条、形状、明暗(色调)。
1、线条“线条〃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线条是构成一幅画面形态的基本视觉要素,线条包含人或物可呈现形态的被摄体,它在构图中可以分割画面,体现面积,产生节奏,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线条的多种象征性的功能:粗线强劲,细线纤弱;曲线柔情,直线刚直;浓线重,淡线轻;实线静,虚线动。
垂直的线条,给我们的感觉是坚强、庄严、高大;横线却给人以宁静、宽广、博大;斜线预示着动感和一种纵深效果;曲线则象征着温柔、浪漫、优雅,会给我们一种非常优美的感觉。
2、形状在构图三要素中,形状是最基本的要素。
很多摄影佳作之所以获得成功,或是凭它单个被摄体的形状具有戏剧性效果,或是依靠几个被摄体的形状相互对比、衬映而引人瞩目。
但也有部分优秀作品中,物体的形状却又无关紧要。
所以艺无定法,无固定标准。
摄影构图知识:摄影构图的五个基本要素摄影构图是指摄影师在拍摄时对画面进行布局和安排的艺术技巧。
好的构图可以使照片更有吸引力和观赏性,让观看者更容易理解照片所要传达的信息。
构图的基本要素包括五个方面:线条、形状、色彩、光影和空间。
第一,线条是构图的基本要素之一。
线条可以指导观众的视线,使画面更具有动态感和层次感。
摄影师可以通过拍摄对角线、垂直线、水平线等不同方向的线条来构建画面的结构和形式。
对角线可以使画面更具有动感和张力,垂直线可以使画面更加稳定和坚固,水平线可以增加画面的平衡和稳重。
第二,形状是构图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形状在构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摄影师可以通过捕捉各种各样的形状来构建画面的结构和形式,例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
形状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照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第三,色彩是构图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色彩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趣,可以增加画面的情感和表现力。
摄影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色彩来构建画面的氛围和气氛,例如明暗对比的色彩、冷暖对比的色彩、纯净对比的色彩等等。
色彩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可以让观众更容易理解照片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情绪。
第四,光影是构图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光影可以改变画面的明暗关系和形式感,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摄影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自然光或人造光来塑造画面的光影效果,例如逆光拍摄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侧光拍摄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形式感,背光拍摄可以使画面更加有轮廓感。
光影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趣,可以让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感染。
第五,空间是构图的最后一个基本要素。
空间可以使画面更加立体和有深度,可以增加画面的透视和延伸。
摄影师可以通过拍摄前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距离的空间来构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空间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可以让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投入其中。
综上所述,摄影构图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线条、形状、色彩、光影和空间。
摄影中的景别与视⾓会对照⽚产⽣哪些影响爱拍照的你会⽤吗?⼤家好,今天与⼤家⼀起聊聊“景别与视⾓”,先说景别,这个词,可能听起来有点陌⽣,但是在你的摄影⽣涯中,却是从来都未曾缺席的。
按照惯例,还是先来做名词解释:景别是指由于相机与被摄物体的距离不同,⽽造成被摄物体在相机取景器中所呈现出的范围⼤⼩的区别。
这⾥的被摄物体,多数是指⼈物,有些情况下,也会指其他景物。
景别的划分,⼀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远分别为特写(指⼈体肩部以上)、近景(指⼈体胸部以上)、中景(指⼈体膝部以上)、全景(⼈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照⽚中的主体,⽐如⼈物、景物,⼀般被称为'景',在取景焦距的变化中,会形成远近⼤⼩各不相同的画⾯,这些不同的画⾯,就是景别。
上图中的⼤特写和⼤远景就忽略吧,⽤不着分这么细致,只分成五种就够了。
看完上⾯的解释,能不能看明⽩?如果不能,也没事,我这⾥还有⾃⼰的⼤⽩话解释,其实不⽤那么绕⼝,直接点说,就是你拍⼈物的时候如何取景构图:拍脸,就是特写。
拍半⾝,就是近景。
拍⼤半⾝,就是中景。
拍下整个⼈,还附带⼀点环境,就是全景。
拍环境,附带着拍⼈,就是远景。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在这些名词上浪费时间,才是我的观点。
如果⽂字描述不直观,我们在同⼀张照⽚上,分别展现这五种景别,并逐个解释。
特写:特写是按成⼈的⼈体标准衡量,⼀般是指⼈的肩部以上部分。
拍摄其他物体,则指被摄物体的细节部分。
近景是指拍摄⼈物的胸部以上部分,如果拍摄其他物体,则包括被摄物体的主要部分。
中景:中景是指⼈物坐姿的腰部以上,或者⼈物站姿的膝部以上。
如果拍摄其他物体,则是指物体的⼤半部分。
全景:全景⼀般是指⼈体的全⾝,如果是拍摄其他物体,则是保留物体外部轮廓的完整性。
主要⽤来表现被摄物体的全貌,并且被摄物体周围没有太多的空⽩画⾯。
远景:远景是从远距离拍摄,获得画⾯的景别。
涵盖被摄物体和背景的全部信息,能够提供宽⼴视野,⽐较⽅便表现整个拍摄。
摄影构图--拍摄距离摄影构图就是研究各种被摄体的点、线、面在摄影画面中的安排和布局,以及它们与光、影、色构成优美协调的图画。
通过摄影艺术手段成为一幅完整、统一、和谐的画面,以摄影的艺术语言来体现和表达视觉形象的内涵。
所以“点、线、面、光、影、色”是摄影构图的基本要素。
1.摄影构图及其目的、要求、特点:(1)摄影构图就是要把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个画面中而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表达摄影者的意念。
它包括主体所处位置、长宽比例、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清晰程度的控制、色彩的配置、影调与线条的应用,气氛的喧染。
(2)目的:明了表达主题,更有艺术感染力。
(3)要求:鲜明、易懂、有表现力。
(4)特点:统筹安排,总体考虑,切忌顾此失彼,“画有法”,“画无定法”,注意灵活性。
2.决定构图的重要因素、摄影位置:摄影位置即拍摄点。
它是决定构图的重要因素,而拍摄点取决于拍摄距离,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向这三要素。
拍摄距离拍摄距离决定景别(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使用同一焦距的镜头由于拍摄距离的变化产生了不同景别,“远取其势,近取其神”即为此理。
全景:通常用标准镜头从远近适中的地方进行拍摄,画面效果与人视觉相近,如从3~5米处看一个全貌与整体,但对必要细节不能充分体现。
中景:取景以到人的膝盖以上为准,展现人物半身。
能明显表达人的行动、姿态、手势但。
环境特征不够突出。
中景往往以强烈的动势和生动的情节取胜。
近景:照到人胸部以上的肖像。
人物影像很大,空间范围较大的称为近景,它能清楚看出人物面部的细微活动和表情变化,它适用于人物肖像的摄影。
特写:用不同焦距及变焦距镜头可获得不同景别,但是景别的内部结构是不同的,用短焦距镜头拍的画面透视感强,景物范围大,远近景物对比强烈,空间距离很大,而用长焦距镜头拍的画面,透视效果差,景深范围小,远近景物之间对比不强烈,空间距离感小。
近、微距摄影一般相机拍摄的最近物距大约是该镜头焦距的10倍左右,它所拍照的物像比例大约也在10:1 左右、物距近于10倍焦距的摄影称近距摄影(亦称宏观摄影)它包含了20:1~1:20的范围,而20:1~1500:1(即放大1500倍)的摄影称显微摄影。
《摄影构图》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摄影构图》课程是摄影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掌握如何在拍摄中有效地运用构图元素,创造出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摄影作品。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包括:景别、视角、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等元素的应用。
2、学会分析优秀摄影作品的构图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
3、能够运用构图元素,独立完成具有个性化和表现力的摄影作品。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摄影构图基本原理:景别、视角、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等元素的应用。
2、优秀摄影作品分析:选取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优秀摄影作品,分析其构图特点和表现手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拍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4、后期处理:学习使用常见的图片处理软件,对拍摄作品进行后期处理和优化。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图片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到户外或室内进行实际拍摄,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构图和拍摄。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拍摄经验和感受,共同提高。
4、作品展示:定期举行学生作品展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拍摄计划、拍摄实践报告、后期处理报告等,根据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分。
2、期中考试:选取典型题目进行现场拍摄考试,根据构图技巧和创意水平进行评分。
3、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包括笔试和作品评比等环节。
《摄影》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摄影》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摄影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学会如何观察、构图、曝光和后期处理,并能够运用摄影语言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