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和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40
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护患沟通制度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主要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要点,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1.现场急救:保持患者安静、平卧,尽量减少搬动,尤其是大出血时。
让患者采取头低脚高位,防止呕血引起窒息,并有利于脑部供血。
观察意识状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迅速通知急救中心或医护人员。
呕吐物及粪便要保留样本以供医疗人员评估出血量和性质。
2.病情监测:记录呕血和便血的颜色、量和性状,如鲜红色、咖啡色或柏油样黑便。
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3.液体管理: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输液扩容准备,可能需要紧急配血及输血治疗。
4.心理支持: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恐惧和焦虑。
护理要点:1.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定时翻身以防褥疮,观察皮肤颜色变化以判断休克情况。
2.药物管理:按医嘱及时给予止血药物或其他治疗性药物,并密切注意药物反应。
3.饮食管理:根据出血程度控制饮食,严重出血时禁食禁水,待出血停止后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至普通饮食,且忌粗糙、刺激性强的食物。
4.管道护理:对于留置各种导管的患者,应保持导管通畅,记录出入量,确保准确无误。
护患沟通制度:1.信息交流:及时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计划、预期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让患者对自身状况有清晰了解。
2.知情同意:在关键治疗环节前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尊重其权利。
3.需求询问:定期询问患者需求和不适感,积极解决疼痛、排泄等问题。
4.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因疾病引发的心理压力,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在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过程中,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注重人文关怀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和康复环境。
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方法有哪些消化道出血是比较常见的病症,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发病率高等特点,如果病人没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发展会累及病人的各项组织器官,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高质量的护理工作能保证消化道出血病人抢救工作顺利进行,且能提升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病人的治疗工作中还需要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
本文主要分析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方法。
一、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急救护理明确发病机制,出血量估计:病人入院之后需要及时予以病人吸氧护理,同时要将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顺畅,避免血液流入到病人的呼吸道导致病人窒息,护理人员要积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出血量、血压、脉搏等,定时观察病人的皮肤温度与色泽,必要情况下可予以心电监护。
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协助做好病人的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将病人的直肠积血、消化道症状详细记录。
掌握病人的病史状况,确定病人的发病原因,估计病人出血量,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可分为高压性胃病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当病人的失血量超过500ml之后就会发生血压、脉搏变化,超过2000ml之后就会出现躁动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
纠正酸碱平衡,维持循环血量:为病人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可根据病人的出血量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埋入静脉留置针并固定,连接通路补液,控制患者的补液输入速度,一般来说补液速度应该控制在40ml/min左右,能有效缓解病人低血容量性休克情况。
经补液护理之后护理人员要评估病人的血压回升情况,合理调整补液速度,在操作过程中严格开展无菌操作相关规范,预防感染,并密切观察病人的穿刺部位渗血情况,保证静脉通路的有效性与通畅性;对于意识模糊的病人,需要加强病人的约束,避免发生自行拔管情况。
急救药物:首先可以对病人使用人工合成生长抑素,减少内脏的血流量,从而降低病人的门静脉压力,促使病人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紧急处置与护理概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如果处置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1、消化管: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肛门(1)食管:食管在第6颈椎高度起于咽,穿过膈后续于胃贲门。
可分三段:颈段、胸段和腹段。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2)胃胃位于上腹部,介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
胃与食管结合部称为贲门,与十二指肠结合部称为幽门,皆有括约肌控制内容物流向。
介于贲门与幽门间的胃右侧称为胃小弯,左侧为胃大弯。
胃小弯和胃大弯平均分成三等份的连线将胃分成三个区:自上而下依次为贲门胃底区( U,Upper)、胃体区( M ,Middle)和胃窦幽门区( L,Lower)胃腺有以下主要分泌细胞:①壁细胞:主要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是维持胃pH的主要分泌细胞。
②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凝乳酶原。
③黏液细胞:主要分泌含碱性因子的黏液贲门腺分布在贲门,主要分泌黏液。
幽门腺主要分布在胃窦和幽门区,除了含有主细胞外,还含有: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嗜银细胞和其他内分泌细胞可分泌组胺、5-羟色胺和其他多肽类激素。
(3)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起于胃幽门,止于十二指肠悬韧带,长约25cm,呈C形环绕胰腺头部,是小肠中最为固定的部分。
十二指肠由近至远分为四部分:①球部:长约4~5cm,属腹膜间位组织,较活动,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流程引言概述: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症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
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对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流程,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应对这一紧急情况。
一、确定出血部位1.1 观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询问患者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和程度。
1.2 体格检查:通过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黏膜颜色、腹部压痛等,以确定出血的部位。
1.3 辅助检查:如胃镜、CT扫描等,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出血的部位。
二、稳定患者病情2.1 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使用呼吸机。
2.2 维持循环稳定: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如有需要,给予输血、补液等治疗。
2.3 保持体温正常: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避免低体温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三、止血治疗3.1 药物治疗: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止血药物等。
3.2 内镜治疗: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出血部位,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治疗,如硬化剂注射、激光治疗等。
3.3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的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破裂等,可能需要进行紧急外科手术止血。
四、监测病情变化4.1 定期观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4.2 实验室检查:定期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出血情况和治疗效果。
4.3 注意并发症:密切关注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感染、休克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康复护理5.1 术后护理:对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包括伤口处理、抗感染等。
5.2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5.3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患者的消化道病变情况,如胃镜检查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症情况,正确的急救流程对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一、预案背景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溃疡、肿瘤、血管病变等。
患者常表现为急性腹痛、呕吐鲜血、黑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消化道出血的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快速识别消化道出血患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减少消化道出血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威胁。
三、应急预案流程1. 发现与报告- 巡视护士或家属发现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应立即呼叫医生。
- 医生接到报告后,应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判断出血程度,并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急救- 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稍高并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进行输血、输液及止血治疗。
- 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
3. 转运- 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通知急诊科或救护车,做好转运准备。
- 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4. 入院后处理- 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继续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调整治疗方案。
- 根据出血原因和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内镜检查、手术等。
-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支持。
四、应急预案注意事项1. 加强医护人员对消化道出血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
2. 确保抢救药品、设备齐全,并定期检查、维护。
3. 加强科室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4. 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减轻其心理负担。
五、应急预案评估1.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2. 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消化道出血的实战能力。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消化道出血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
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与护理对策【摘要】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症状包括呕血、黑便等,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胃食道静脉曲张等。
在急救措施方面,应当立即就医、保持患者平静并避免进食。
护理对策包括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止血药物和胃酸抑制剂。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饮酒、戒烟等,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与护理对策非常重要,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及时有效的应对消化道大出血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症状、原因、预防措施、重要性、总结。
1. 引言1.1 概述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危重症,常常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
该病症在临床上表现为消化道内出血所致的呕血、便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
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消化道动脉瘤等。
在面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也是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手段。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能减少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
加强对消化道大出血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护理技巧,对于预防和及时处理该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消化道大出血的症状及原因,急救措施,护理对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并总结预防措施及该病症的重要性,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2. 正文2.1 消化道大出血的症状及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是指消化道黏膜或血管受损导致大量出血的情况。
消化道大出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便血、贫血等。
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包括胃溃疡、消化道肿瘤、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炎症等。
胃溃疡是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溃疡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溃疡面,容易导致出血。
消化道肿瘤也是引起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肿瘤长时间侵蚀消化道黏膜,容易造成黏膜破裂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出血原因,由于肝功能受损导致食管静脉曲张,容易引起出血。
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方法急性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病症之一。
大多是由于消化道本身有病引的。
也有消化道邻近器官患病,如胰、胆的炎症或肿瘤等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少数是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消化道局部出血。
一、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救措施1、如果大量出血又未能及时送到医院,则应立即安慰病人静卧,消除其紧张情绪,注意给病人保暖,嘱其保持侧卧、取头低足高位,以防剧烈呕吐时引起窒息。
这种体位也可保障病人在大失血时脑部血流的供应,避免虚脱或晕倒在地。
2、病人的呕吐物或粪便要暂时保留,粗略估计其总量,并留取部分标本待就医时化验。
3、少搬动病人,更不能让病人走动,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并快速通知急救中心。
注意事项1、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是呕血和便血,呕出和血可能是鲜红的,也可能是咖啡色的;便出来的血可能是鲜红的或暗红的,也可能呈柏油样黑色。
2、吐血时,最好让病人漱口,并用冷水袋冷敷心窝处。
此时不能饮水,可含化冰块。
二、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方法1、一般护理密切观察和判断病情,应做到及时、细致、准确地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呕血、便血的量、颜色、性质、次数,尤其是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以及尿量;对休克患者要注意肢体温度、湿度、皮肤与甲床色泽以及周围静脉充盈度,并观察记录每小时尿量,以观察休克纠正与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休息护理大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可采取平卧位或下肢抬高30°,以保证心脑的供血。
呕血时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帮助病人及时清除口腔内的积血;必要时用负压吸引器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血液,并给予氧气吸入。
3、饮食护理对休克、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禁食,对少量出血无呕吐、无活动症状者,可进食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
流质饮食温度不宜过热,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少食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不食生拌菜、粗纤维多的蔬菜,刺激性食品、硬食、饮料,如浓汁鸡汤、肉汤、浓茶、咖啡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黏膜等再次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急救步骤:1.保持患者安静:出血时患者通常感到害怕和焦虑,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出血。
因此,保持患者安静是非常重要的。
2.保持气道通畅:根据患者的意识水平,采取措施保持气道通畅。
如果患者仍有自主呼吸能力,可采取侧卧位,并确保面部外侧向下以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
3.高效输氧: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以增加血氧含量,维持组织的供氧需求。
4.快速静脉通路建立:建立静脉通路以供应输液及其他紧急药物的应用。
5.快速输液:在建立静脉通路之后,快速输液以维持循环血量和血压。
通常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输液。
6.注意观察血压和心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时发现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等循环动力学改变。
7.启动出血查明程序:通过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和胃镜等,以确定出血原因。
护理措施:1.监测出血量和颜色:密切观察患者的呕血和排血情况,记录出血的颜色(例如红色、棕色、黑色)和量(例如少量、中量、大量)。
2.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随时发现异常变化。
3.给予适当的液体: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液体进行支持疗法。
如果患者血压正常,可以给予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心脏和脑的灌注。
如果患者血压较低,需要给予大量液体以保持循环血量。
4.预防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黏膜可能有损伤,易引起感染。
护理人员应注意手卫生,患者更换干净的床上用品和衣物,定期清洁患者口腔和鼻腔。
5.简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简化、合理的治疗方案。
避免无效治疗和过度安慰。
6.紧急手术准备:当出血无法控制时,病情危急时,需要做好准备紧急手术的相关工作。
协助医生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如静脉通路建立、术前准备麻醉和手术器械准备等。
总结起来,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状况,因此在急救和护理过程中应该尽早采取措施。
通过保持患者安静、保持气道通畅、给予高效的氧气吸入和建立静脉通路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并为进一步的护理和治疗提供基础。
一、背景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主要指由于消化道疾病导致的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和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癌、肠息肉等)。
由于出血量较大时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1. 早期识别与报告(1)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消化道出血的警惕性,对疑似病例进行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注意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
(2)一旦确诊为消化道出血,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急救(1)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
(3)根据出血原因,给予相应的止血治疗,如胃镜下止血、血管栓塞术等。
3. 转运与监护(1)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安排转运至具有相应救治能力的医院。
(2)途中严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4. 院内救治(1)入院后,立即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
(2)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等。
(3)加强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
5. 应急物资准备(1)备足急救药品,如止血药物、抗休克药物、抗生素等。
(2)准备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负压吸引器等。
(3)建立血液储备,确保患者及时输血。
6.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消化道出血的能力。
三、注意事项1. 提高医护人员对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和警惕性,加强培训,提高救治水平。
2. 严格执行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加强与各科室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消化道出血。
4.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5. 关注公共卫生,加强消化道疾病防治工作,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消化道出血的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急救护理的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患者呼吸畅通: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采取适当的体位,如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防止吞咽引起窒息。
2.保持患者血液循环稳定: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体征,及时发现变化,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如加强静脉输液、皮肤温暖保温等。
3.控制出血:当患者出现呕血或排便带血时,应及时告知就医,同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出血,如保持患者平卧休息,禁食禁饮,避免刺激性食物、药物的摄入,以减少出血量。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血会导致患者失血、失水,造成体液和电解质紊乱,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体液状态,通过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给予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止血药物、胃酸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除了急救护理外,健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病情,避免病情复发。
以下是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1.饮食注意: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烟酒等。
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稀粥、面条等。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2.药物注意:患者在用药时要注意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药可能会导致胃黏膜损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生活习惯: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避免长时间空腹或过度饱餐。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态。
4.定期随访: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通过胃镜等检查手段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定期随访也是为了及早发现病情复发或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结起来,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常规来说,重点是维护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控制出血,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而健康教育则旨在帮助患者预防疾病复发,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药物使用,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