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9
单元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14330057】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解析】新航路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始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
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答案】 C2.“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
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A.克服商业危机B.扩大海外市场C.对外倾销商品D.追逐商业利益【解析】由材料“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要分享商业利益、追求利润,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6·北京会考)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D.经济贸易取代了殖民战争【解析】由“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可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与当时史实不符。
【答案】 B4.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甲午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鸦片战争D. 第一次中日战争2.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A. 引进西方科技B. 改革政治制度C. 推广新文化运动D. 进行土地改革3.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推翻清朝统治B.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 进行土地改革D. 建立共和制4. 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A. 清朝灭亡B. 建立中华民国C.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5.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主要诉求是什么?A. 反对帝国主义B. 反对封建主义C. 反对军阀统治D. 反对文化专制6. 以下哪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A. 孙中山B. 毛泽东C. 邓小平D. 周恩来7.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提倡科学和民主B. 提倡封建礼教C. 提倡儒家思想D. 提倡西方文化8.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称为什么?A. 八路军B. 新四军C. 红军D. 国民革命军9.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中英友好通商条约》10.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运动?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五四运动D. 辛亥革命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鸦片战争爆发于________年,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创办的第一家机器制造厂是________。
13. 戊戌变法又称为________,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
14.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首任临时大总统是________。
15. 五四运动爆发于________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
17.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中国。
明清时期出现了胎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A.手工业技术高超B.受到外来文化冲击C.被卷入世界市场D.积极推动西学东渐2.目前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演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
这反映了汉代()A.农耕文化向北方拓展B.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C.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D.政府推动耕作技术革新3.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遗址所在地石器蚌器骨器铜器长安张家坡93173820长安客省庄6921610扶风云塘18870磁县下潘汪4411740小计2243191540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4.中国远古先民使用杵臼舂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踏,即为脚碓,晋代连机碓(见图1)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舂杵起落有后先。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B.革新动力以提高效率C.灌溉技术的不断突破D.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5.中国古代经济经历了早期的作物栽培,以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与发展。
在此过程中,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生产工具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是战国牛尊,该时期牛耕普及全国B.②是耧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C.③是水排,元代王祯创造的水力鼓风装置D.④是唐代曲辕犁,便于牛耕普及和山地开垦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西汉赵过“始教民牛耕”。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下列史实可用于质疑该观点的是()A.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中发现了家养黄牛的骨骼B.《尚书·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C.春秋时期出现若干与牛耕相关的人名,如“冉耕,字伯牛”D.“牛郎织女”的神话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7.“卓简井”是宋仁宗年间出现于四川的新式盐井用,用即简代替牛皮囊为取卤器,是井盐史上钻凿工艺的重大革新,问世后即迅速流传,使井盐的产量激增。
⼈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对于历史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份良好的模拟试卷可以⽐较准确的检验出你的学习成绩呢?让我们来做⼀套试题卷吧!那不妨和店铺⼀起来做份⼈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中间的盲⽬崇拜和其他令⼈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我们给男⼈、妇⼥和所有征服后出⽣的孩⼦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
”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 )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宗教因素D.技术因素 2.新航路开辟中,到过好望⾓的是 ( ) A. 亚⼠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船队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④ 3.“美洲的发现,绕过⾮洲的航⾏,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命因素迅速发展。
”材料认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是 ( ) A.满⾜了欧洲⼈对⾦银的渴望 B.使得欧洲各国⾛上殖民扩张道路 C.推动了欧洲⼩农经济的发展 D.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 4.以下三幅图对应的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 A.⼤河⽂明、海洋⽂明、草原⽂明 B.⼤河⽂明、草原⽂明、海洋⽂明 C.海洋⽂明、草原⽂明、⼤河⽂明 D.草原⽂明、⼤河⽂明、海洋⽂明 5. 15、16世纪以来⼈们通常使⽤“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和所有民族都并⼊欧洲⽂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组织主张以“两个⼤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上述改变( ) A.淡化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贡献 B.反映了欧洲⽂明国际地位的下降 C.忽视了世界⽂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D.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明史观 6. 19世纪中叶,⼀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落”。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江苏南京、盐城一模)西周以前,耒耜的刃主要以石刃为主。
西周时已普遍使用金属刃,但只是在锋刃边缘包有青铜而已。
这表明西周时期( )A.生产技术显著进步B.耕作方式发生变革C.冶铁工艺已经出现D.青铜农具广泛使用2.(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下面是全国出土的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
这表明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B.铁制农具得到普及C.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陕西西安模拟)下面是三幅出土于四川的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们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B.生产工具的多元化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4.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
这反映了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 )A.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生产需要B.有利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C.满足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要求D.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5.(辽宁沈阳一模)右图是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明代丝织业相关内容的部分目录,据此可知当时丝织业( )A.雇佣关系产生B.商品化程度高C.实现机器化生产D.制造工序精密6.(江苏苏锡常镇一模)下表根据《新唐书》《宋史》《明实录》《中国矿物志》等编制。
据此可知,冶铁业( )A.生产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B.官营体制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C.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手工业的发展D.民营体制受官营体制沉重打压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被分为十几个单独的操作程序。
这主要反映了( )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8.(辽宁抚顺期末)1904年,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有1 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产值占总产值的38%。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北随州学测模拟)下图概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应补充的是()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天主教会希望传播天主教→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A.《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为流传B.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C.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D.西欧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的认识。
A项《马可·波罗游记》的广为流传和D项体现在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方面。
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方面,缺少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故选B项。
2.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
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解析A项依据与史实相符,但不一定说明麦哲伦到过;B项依据也符合史实,但麦哲伦本人并没有完成整个航行,也就是说依据不充分,结论不科学;C项依据也与史实相符,但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没有到过;A、B、C三项都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故应是待考证,D项最匹配。
3.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答案 D解析题目中问的是谁开辟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航路,迪亚士到达了非洲南端,没有到达亚洲,所以A项不正确。
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只是联系了欧洲和亚洲,没有联系美洲和亚洲,所以B项不正确。
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建立了美洲与欧洲的联系,所以C项不正确。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途径欧洲、美洲、亚洲,所以他开通了亚洲和美洲的航路,故选D项。
4.下表可以反映出()世界商船吨位表(单位:万吨)A.C.人类环保意识增强D.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答案 A解析从时间信息可排除C、D两项;汽船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排除B项;材料中商船吨位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世界贸易的不断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别:姓名:学号: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
1、《2049,相信中国》:“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做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
”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A.从封闭走向开放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从分散走向整体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以下历史事件和现象,不属于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是A、明朝中国人的食谱发生了变化B、欧洲市场出现了烟草、可可商品C、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欧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公元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
1500年以后。
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
这种现象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4、有人说,是XXX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而委内瑞拉总统XXX却说,XXX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入侵与种族灭绝的前锋。
上述评价的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A.客观性B.随意性C.相对性D.时代性5、某同学阅读《世界文明史》,看到这样一句话:“______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________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B.第一次工业革命C.斯大林模式D.第二次工业革命6、专家XXX《世界文明史》:“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期间只代表末了5分钟。
”“末了5分钟”的原动力是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B.资本积累的完成C.市场的需求D.科学技术的前进7、下表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不能说明A.城市人口比例是工业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B.跨国公司和垄断集团推动了人口流动1C.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徙D.英国率先步入了工业文明社会8、《英国通史》:“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必修2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 分)1.1498 年5 月20 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
下列相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A.这支船队的船员是第一批到达亚洲的欧洲人B.该船队是在两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的C.拓展海外殖民地是支撑他们远洋航行的精神支柱D.他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新航线2.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 年10 月12 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
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
”文中的“英雄”是指( )。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4.1524 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班牙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5.17 世纪时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当时荷兰在亚洲拥有的殖民地有( )。
①好望角②新阿姆斯特丹③马六甲④巴达维亚A.①②B.②④ C.②③ C.③④6.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①国际贸易的发展②人口和资本的流动③武力威逼④工业革命的推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观察右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B.英国是世界上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C.英国已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
必修 2 第二元《本主世界市的形成和展》一、(本共20 小,每小 2.5 分,共 50 分)1.1498 年 5 月 20 日,一支欧洲船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特。
以下相关的推测正确的选项是( )。
A.支船的船是第一批到达洲的欧洲人B.船是在两班牙王室支持下行洋航行的C.拓展外国殖民地是支撑他洋航行的精神支柱D.他开拓了从欧洲好望角到达洲的新航2.有一篇文章写道:“ 1492年10月12日新大的信息遍整个西班牙此后,他便成了名全国的英豪。
当他返回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迎接他,并在内宴款待⋯⋯。
”文中的“英豪”是指 ( )。
A. 迪士B.达·伽C.哥布 D .麦哲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和》中:“何以哥氏(指哥布)、氏(指达·伽)之,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元,而君(指和)之烈,随君之没以俱逝?”以下哪一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诱惑( )。
A.中国人缺少长远探、新的精神B.支撑西方航海活的形存在着巨大差异C.和船缺少有力的、长远的政府支持D.西方有更加先的科学技和更加大的武装力量4.1524 年,西班牙人:“从前我在世界的,在在它的中央了,我的命运来了空前未有的改。
” 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
A .西班牙成世界商中心B .西班牙成殖民大帝国,掠得巨富C.西班牙走上展本主的道路D.西班牙打荷,掌握世界殖民霸5. 17 世荷建立了遍及世界的商殖民帝国。
当荷在洲有的殖民地有( )。
①好望角②新阿姆斯特丹③ 六甲④巴达A .①②B.②④C.②③C.③④6.19 世末 20 世初,以本主市框架的本主世界系统形成,是多种要素合作用的果,包含( )。
①国易的展②人口和本的流③武力威胁④工革命的推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察右,从中能够得的史信息是()A .英国逐成世界上最大的工国家B.英国是世界上外出本最多的国家C.英国已逐渐获得“世界工厂”的地位D.工革命促使英国的本迅速增添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口一,被关在暗淡的地下室/只有永之,才能走开牢/多人死在航程上──不肯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另一个奴隶主/跳海里,滋润了大群的⋯⋯”。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 :6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 ,每题 4 分,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 )1.1498 年 ,他和他的跟从在印度西南的卡里库特港登岸。
他在那处成立了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以纪念这一拥有历史意义的航海活动。
此中的“他”及“他”的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是()A.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B.达·伽马开通从欧洲前去印度的新航路C.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D.麦哲伦证明地圆学说分析题干资料供给了两个重点信息,一是“1498 年”,二是“印度”。
联合这两个重点信息 ,能够判断 B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2.1500 年此后 ,西欧商品的价钱开始快速上升。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钱均匀上升了 4 倍。
16 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
这类现象()A. 造成社会动乱 ,伤害了国际贸易B.表示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拓和殖民扩充惹起分析新航路的开拓致使了“价钱革命”的出现。
因为黄金、白银大批流入西欧,西欧物价上升 ,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降落,而从事商品生产的财产阶级实力上升。
此题资猜中西欧出现通货膨胀正是由新航路开拓和殖民扩充惹起的,应选 D 项。
答案 D3.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集合500 周年国际学术议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不过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为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打劫的结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挡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议论的是英国人登岸美洲的意义分析干资料供给了三点有效信息 ,一是“哥比学者”,二是“两个世界文明合”,三是“两个大之的距离更为遥”。
上述信息表示 ,美洲学者站在美洲的立上 ,述了新航路开拓后欧洲人美洲人的掠 ,引了欧洲与美洲之的矛盾和矛盾,即他的述关注的是殖民掠的结果。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2.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口蔗糖、香料、烟草、茶、咖啡、棉花及其他种植园产品,19世纪,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主要是因为A.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B.生活改善人口大量增长C.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D.工业革命原料需求增大3.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4.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 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5.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6.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7.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A .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 .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C .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D .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 .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9.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 .爵位制度的创设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0.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表1A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 .国货运动的推动D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11.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2.下表是19世纪A .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B .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C .遏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13.右图是一张民国初年的“月份牌”首页,对此图反映的信息 解读准确的是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春天B .广告已走入千家万户C .社会风俗已悄然发生变化D .时尚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主旋律14.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C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5.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A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16.下列统计图是19—20世纪英国行业就业人数比例图,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推动 B.城市化的进程 C.机器的广泛使用 D.行业利润的吸引17.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
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
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有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②中国商品对西方人有吸引力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白银在中国市场上大量流通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18.“这种不是来自古典时代的商人,也不是来自买办和洋务前辈。
……他们是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
”材料描述的是A.收回利权 B.实业救国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20.1912年《申报》刊载《西装叹》:“更存西装新少年,短衣宿迁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家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21.“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2.“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A .政府倡导使用国货B .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C .重视发展轻工业D .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23.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24.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5.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人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叙述正确的是A .中国铁路的出现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B .中国铁路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C .列强为扩大侵华权益,维护自身工业优势,反对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D .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修筑铁路一直处于冷漠态度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3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
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4分)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
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5分)材料三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
厦门地区在1845年即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据此概括指出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
(4分)2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嘎尔尼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及其高级官员眼中只有不屑。
清政府对他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他的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分)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材料三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
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
——1997年世贸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是如何“进入全球市场”的?(3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创与转型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二辉煌与停滞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