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01-文艺复兴-佛罗伦萨-伯鲁乃列斯基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布鲁内列斯基和文艺复兴【内容摘要】本文借布鲁内列斯基的建筑圣母百花大教堂拱顶,来解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布鲁内列斯基所建圣母百花大教堂拱顶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布鲁内列斯基文艺复兴圣母百花大教堂拱顶1. 生平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1937-1946.4.15),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出身于手工业工匠,钻研过当时先进的科学特别是机械学,精通机械、铸工,在透视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过建树,在雕刻和工艺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
经过刻苦努力,他掌握了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
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颇负盛名的建筑师与工程师。
2.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反对哥特式建筑。
3. 布鲁内列斯基——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1401年,伯鲁内列斯基因参加佛罗伦萨圣乔凡尼洗礼堂设计新的青铜大门的竞赛失利,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罗马,一面靠制作钟表和珠宝为生,一面致力于研究古罗马的废墟,他胸怀两大志向,一是恢复古代优秀的建筑形式,一是找到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方法。
为了设计穹顶,他在罗马逗留几年,潜心钻研古代的穹顶技术,测绘古代遗迹。
经过罗马考察的积累,布鲁乃列斯基还重新发现了早先为希腊、罗马人所知而在欧洲中世纪被湮没的直线透视结构原理。
1417年,圣母百花大教堂艺术保管室与羊毛工会理事会联合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会议,讨论在教堂中殿上方升起穹顶的方法。
布鲁乃列斯基提出完全不需要那样庞大的“拱鹰架”或者沙堆就可以把穹顶升上去的设计,固执的执事羞辱他是疯子,他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方法,却仍不能说服理事会把任务交给他。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四、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穹顶平面为八角形,外壳为双层,中空可上人。
其综合运用了哥特式骨架券结构、伊斯兰叠涩砌筑、古罗马集中式构图并加以创新,体现了独创的精神和技术的进步,是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
2.佛罗伦萨育婴院:伯鲁乃列斯基设计,育婴院是一座四合院,正面向安农齐阿广场的一侧展开长长的券廊,券廊开间宽阔,连续券直接架在科林斯柱式上,轻快明朗,廊子的结构是拜占庭式的,逐间用穹顶覆盖,下以帆拱承接。
第二层虽然窗子小墙面大,但线脚细巧,墙面平洁,同连续券风格很协调,虚实对比强,立面构图明确、简洁、比例匀称,尺度宜人。
3.巴齐礼拜堂:伯鲁乃列斯基设计,形式借鉴了拜占庭建筑,正面一个直径10.9m的帆拱式穹顶,左右各有一段筒形拱,同大穹顶一起覆盖一间长方形的大厅。
正面是一进深5.3m的科林斯柱式门廊,正中跨度较宽,做成券状,上有一小穹顶。
4.吕卡第府邸:原来是市长美狄奇的府邸,有米开罗卓设计。
府邸围绕活泼的内院呈合院式布局,平面为长方形,由起居和对外两部分组成。
立面为“屏风式”,处理精致,分为三层,底层重块石,砌缝很宽,二层平整石块,砌缝较宽,三层严丝密缝,使整个建筑显的端庄稳重,但是这样的立面处理却不适合居住功能。
5.坦比哀多小教堂:伯拉孟特设计,集中式构图,纪念碑式造型,穹顶统率整体,平面为圆形,柱廊开敞,虚实对比强烈,体积感极强,整个教堂比例和谐,形象饱满,体现出雄伟壮观。
其极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对世界影响极大,例如:英国圣保罗大教堂,法国巴黎万神庙,美国国会大厦等。
6.手法主义:文艺复兴晚期建筑中出现的形式主义潮流。
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壁龛、雕塑、涡卷等,玩弄诡异的光影,不安定的体型和不合结构逻辑的起伏、断裂或错位,用毫无意义的壁柱、门窗、线脚等在立面上做出虚假的图案,檐部和山墙几经曲折,券顶龙门石意外地向外滑动,弧形的和三角形的山墙套叠在一起,等等,表现出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佛罗伦萨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Cathedral)为意大利著名教堂。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
佛罗伦萨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
型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预计用穹顶。
15世纪初,布鲁内列斯基着手设计穹顶。
别名佛罗伦萨大教堂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其圆顶直径达50米,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四大教堂,意大利第二大教堂,能同时容纳1.5万人同时礼拜,教堂的附属建筑有洗礼堂和乔托钟楼。
建于1296-1436年。
花之圣母教堂在意大利语中意佛罗伦萨大教堂味花之都。
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这个译名远远比另一个译名“佛罗伦萨”来的更富诗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
设计师布鲁内列斯基布鲁内列斯基出身于手工业工匠,钻研了当时先进的科学特别是机械学,精通机械、铸工,在透视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过建树,在雕刻和工艺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
经过刻苦努力,他掌握了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建筑结构。
为了设计穹顶,他在罗马逗留几年,潜心钻研古代的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
回到佛罗伦萨后,作了穹顶和脚手架的模型,制定了详细的结构和施工方案。
1420年,在佛罗伦萨政府召集的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筑师参加的会议上,他获得了这项工程的委任。
同年动工兴建,1431年完成了穹顶,接着建造顶上的采光亭。
1470年采光亭完工,但布鲁内列斯基前此于1446年去世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布鲁内列斯基没有画一张草图,也没有写下一组计算数据,不作任何计算稿,甚至不搭内部脚手架,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象开始动工。
仿佛整座圆顶已经在心里建好了。
第一讲-文艺复兴之一(佛罗伦萨)填空文艺复兴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第一个完全的集中式穹顶建筑物是佛罗伦斯的圣玛丽亚布道所,设计者是伯努乃列斯基。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历史开始的标志为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名词解释文艺复兴:见文艺复兴建筑大神整理P2伯努乃列斯基:杰出的雕刻家、工艺家,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恢复了以柱式为基础的古典建筑设计方法,并推陈出新,创造出佛罗伦萨新建筑形象,建筑作品轻快、明朗、简洁、典雅,并始终同市民文化保持密切的联系,代表作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育婴堂、巴齐礼拜堂等。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见文艺复兴建筑----大神整理P2)把罗马穹隆技术和哥特式结构知识结合起来育婴堂(见文艺复兴建筑----大神整理P3)风格简洁,比例关系明确,给人一种轻巧雅致的感觉,这种风格通常被称为早期文艺复兴风格,或古典风格;恢复了古代的柱式准确的比例感,而不是与古代样板形式上的类似;灰色石块与白色墙壁形成朴素的反差,古朴的轻快感,不受多余的装饰物的干扰。
圣洛伦佐教堂伯鲁乃列斯基的两座拉丁十字教堂中的第一座,与紧随其后的圣灵教堂,为后人提供了巴西利卡式教堂的标准模式;古典原型的回归,这种和谐主要得益于其数学的应用;细部处理上的“古典主义”,如在科林斯式柱子上用了精确的柱头,以承托半圆形拱券。
圣灵教堂内部空间在整体上服从于在平面处理中所使用的同一数学原则,而将古典主义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细部的处理变得更加具有体量感与雕塑感——亦即更为贴近罗马帝国时的建筑原型。
大教堂的采光亭从风格的意义上说,伯鲁乃列斯基作品中的厚重感及罗马式特征的加强,大约是在他生命终结前的最后十年中才形成的。
大教堂穹隆顶的巨大任务,是通过在其上附加一个采光亭,并在鼓座标高以下加了一个装饰性的拱形厅才得以最终完成的。
圣洛伦佐教堂的老圣器收藏室方形主空间构成,上部是圆形的穹顶,从室内看去,这个穹顶呈半球形,外观则由一个鼓座与一个圆锥形屋顶组成,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平面与角的组合,种线性而非立体的效果。
第一章古代埃及建筑1、古埃及建筑史的四个时期:①古王国时期—金子塔;②中王国时期—石窟墓;③新王国时期—太阳神庙;④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2、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的演化:台形……台阶形……方锥形;玛斯塔巴……昭塞尔金子塔……吉萨金字塔群3、玛斯塔巴陵墓的地上部分,用砖或石块砌成的长方形台状祭祀厅堂。
(墓室、祀厅)4、第一座石头的金子塔——萨卡拉的第三王朝的建基皇帝昭塞尔(Zoser)金子塔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在萨卡拉的陵墓5、吉萨金字塔群——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库富、哈弗拉、门卡乌拉、狮身人面像)库富金字塔剖面 1)通向墓室的管道2)法老墓室3)大甬道4)皇后墓室5)入口6)地下墓室6、太阳神庙形制:实例:卡纳克阿蒙神庙——太阳神庙中规模最大;鲁克索阿蒙神庙卡纳克宏斯神庙庙宇的两个艺术重点:外部的大门,内部的大殿。
7、古埃及时期主要建筑特点及成就:①以石材为建筑材料,采用梁柱结构;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③建筑与装饰融合在一起,建筑构件表面总是布满雕刻;④成功的纪念性建筑设计: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做纵深序列,对称布置,大规模、大尺度,稳定的几何形体8、牌楼门:由两座高的的梯形石墙夹着当中一个矩形门洞组成形体简单、稳重、墙面上刻有人物与象形文字图案,并嵌有石制旗杆。
第二章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筑两河流域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两个类型: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和上游的饰面技术琉璃砖1、山岳台:(或星象台)崇拜山岳和天体、观测形象的多层塔式建筑物。
特征:由土坯或夯土砌筑,一般为7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个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由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实例:乌尔山岳台2、主要建筑特点及成就:①创造了以图作为原料的制砖技术,并由此创造出公犬结构体系和彩色琉璃砖贴面的装饰手法;②上游的亚述帝国除用砖外,还用当地所产之石材;③古波斯盛产质坚之彩色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并发展了梁柱式结构;④建筑设计:a、建筑构件于大平台上b、内院式布局,总体布局自由。
第一讲-文艺复兴之一(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的诞生(佛罗伦萨)
围困佛罗伦萨(韦基奥宫),1558,壁画,瓦萨里
佛罗伦萨和伯鲁乃列斯基,以及影响
佛罗伦萨,一如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在西方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同时也是,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一种文化典范。
当阅读那些死于五百多年前的佛罗伦萨人写下的文字时,人们发现其中蕴涵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活力,一种热情,一个反复使用的词rinascita,即复兴。
复兴什么?不言而喻,复兴的是不俗的业绩、精良的产品、较优越的生活;此外还有思想观念的复兴,当人们面对重新发现的“另一个世界”,即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人与他们的思想而感到欢欣鼓舞时,必然获取了新的思想观念。
除了善于写作外,这些古人的生活堪称楷模。
在一个日常行为方式与基督教的传统信条的冲突日趋激烈的时代,人们可以从这些人身上吸取智慧。
“复兴”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佛罗伦萨人种种不同的活动,如文学或视觉艺术方面的创作,但至于在复兴运动中何人是关键人物,有哪些重要事件,起止于何年何月,人们尚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当时无人使用“复兴”一词指称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复兴或重生。
全面复兴的概念,——il rinascimento,即文艺复兴——是19世纪的创造,最初由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于1855年提出,但未加以深入阐述。
接着,瑞士学者雅各·布克哈特在1860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一书对这一概念做了出色的发挥。
布克哈特的论点是意大利人肃清了中世纪思想和社会制度的遗毒,同时构架了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现代社会所继承和发展。
人文主义者
对古典文献的发现和新语言学的诞生
对古代世界的发现
中世纪的学者在古典文学方面具有宽广的阅历。
作为牧师与神甫,他们则主要以其最终
1
达到的神学和哲学境界,而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在意大利,随着城邦国家的兴起,诞生了一个但丁彼得拉克薄迦丘这些人文主义者倡导为了提高文学修养而研读古典作品,由此创造出一种知识氛围。
其中日益增长的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学文本价值的确认,还有深信产生出这种古典文学的文明可以作为一种近代文化的再生或复兴的模式。
第一个附插图说明的维特鲁威版本,即乔康多修士的版本(威尼斯,1511年)。
文艺复兴诞生在意大利,而后传遍所有的欧洲国家,从古代艺术中汲取源泉的文艺复兴风格取代了中世纪最后几百年来被奉为经典的哥特式风格,如此具有革命性的演变实属罕见。
文艺复兴艺术的五位奠基人
乔托乌切洛多纳太罗西亚切里布鲁乃列斯基
乔托摆脱支配绘画数世纪,形式僵化的拜占庭艺术风格,解放自我.他的自然主义包含量感、深度、表情、故事性等等,为意大利艺术注入新的绘画价值。
乔托,在帕多瓦的斯克罗维尼礼拜堂的湿壁画
大卫
约翰·华克伍德爵士
第一次充分使用单点透视的艺术家马萨乔,三位一体
佛罗伦萨是一座使人绝对不会忘记的意大利古典时代的城市。
人们常提及的11和12世纪早期文艺复兴,形成于类似艾尔蒙特的圣阿米尼亚托教堂。
其设计显示出富于魅力的雅致的古典风格,这种风格持续不断的影响佛罗伦萨建筑师近3个世纪。
1294年建于佛罗伦萨的八角型交叉式阿诺尔福大教堂,明显受到与之比邻的八边形洗礼堂的启示——它后来被确认为原是一座罗马神庙。
佛罗伦萨和伯鲁乃列斯基
1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
育婴堂
圣洛伦佐教堂
圣灵教堂
大教堂的采光亭
圣洛伦佐教堂的老圣器收藏室
巴齐小礼拜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
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建于1420-1436)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在于:即布鲁乃列斯基的声望以及他对古代结构方法的复兴,都可以归因于如下事实:即他为几乎无法解决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隆顶问题,成功的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法。
其实,这一穹隆顶并不是一件“文艺复兴”的作品,如同其同时代的工匠一样,如果布鲁乃列斯基没有能够对以往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传统加以继承,大教堂的基本建筑原则就不会得以实现。
洗礼堂有一个直径约90英尺、覆盖在一个八边形空间上的圆形穹顶。
但是,由于主教堂内的八边形空间,其跨度已扩大到138英尺6英寸,再以这种方式在主教堂的上面覆盖穹顶,几乎不太可能。
为主教堂覆盖一个穹隆圆顶的意图,在最早的设计中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们不能精确的知道安德烈亚·达菲伦泽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的西班牙小礼拜堂中做的壁画(约1367年),证实了在14世纪的后期,一个没有鼓形支座的圆形穹顶,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这一想法甚至在塔伦蒂对大教堂平面进行增扩以后仍然存在。
布鲁乃列斯基是第一位早在1404年就考虑大教堂屋顶问题的人,但似乎能够肯定的是,直到几年之后,他才真正开始思考这一从14世纪最后几年以来变得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新的八边形被如此程度的增扩,已经不可能找到具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的木材,用来置于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