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9.54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56~64页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⒉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相应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各种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⒊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时安排:共计7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课时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1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2课时练习七1课时单元练习 2课时运算律教学内容:教材第56~58页教学目标: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⒉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运算的揭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算42+38 75+6 13+21⒉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3.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
第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冬日恋歌”,包括三篇讲读课文《雾凇》、《春联》、古诗《元日》《江雪》,写作——记一件打动我们心灵的事,口语交际——用好压岁钱。
本单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传扬名族文化,对同学们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雾凇》一课让学生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春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古诗两首》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培养想象力。
学生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是冬季的知识,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在教学中,不同地区的冬季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春节气氛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教学具体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培养使用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做记号的习惯。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在理解自然段意义的基础上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培养主动阅读相关拓展阅读的习惯。
6.能读懂习作的要求,根据提供的文字和照片,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
7.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培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做记号的习惯。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培养主动阅读相关拓展阅读的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练习语境理解词语;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孩子留心观察的习惯。
23、雾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来造句。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陈阵语第3课时练习一课时目标导航教材第5-7页练习一。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一、复习导入。
1、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
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
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素材积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旧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摘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摘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册)全册教案蒲公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3、精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教学难点]:在识记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有关蒲公英的一些图片。
[教学过程]:一、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蒲公英的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看图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有关知识?(相机出示词语:蒲公英绒球降落伞)2、教学生字:蒲、绒、降、伞。
3、板书课题11、蒲公英如果叫你写这篇课文,你会写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画出生字字,读准生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
嘱咐迷惑湖泊泥土两颗黑黝黝宝贝富翁干死茁壮波光粼粼(2)出示:优美的词组:波光粼粼的湖面银花朵朵的湖泊金光闪闪的沙漠黑黝黝的泥土随风飘荡的小降落伞竞相开放的蒲公英(3)指导读长句。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第四自然段的第三个长句。
(练读)(4)范读课文。
(5)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6)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自渎课文的第一小节。
2、指名读。
3、欣赏绒球慢慢开放的样子。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5、再指名读,评议。
6、齐读。
四、布置作业。
8、蒲公英[教学目标]:1、读懂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哪些不同的态度,结果都怎样。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事实求是、脚踏实地地,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1、读懂太阳公公的话及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哪些不同的态度,结果怎样。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
[教学难点]: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文中的内容,即复述课文的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钓鱼第一课:认识鱼类- 目标: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鱼类的外形和特点,培养他们对鱼的兴趣。
- 教学活动:-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看到不同种类的鱼,并询问学生对鱼的认识和了解。
- 2. 通过观察大屏幕上播放的鱼类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鱼类的生活性和特点。
- 3.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的鱼缸,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不同种类的鱼,并和同伴分享观察结果。
- 4. 结束课堂,布置课后作业:设计一个鱼类海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鱼。
第二课:钓鱼的基本方法- 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钓鱼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对钓鱼的兴趣,并了解到钓鱼的环保意义。
- 教学活动:- 1. 复前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鱼类海报,引发钓鱼话题。
- 2. 向学生介绍钓鱼的基本装备和工具,并讲解使用方法。
-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钓鱼装备的分析和实际操作,体验钓鱼的过程。
-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保护鱼类资源?钓鱼的环保意义是什么?第三课:钓鱼的技巧和安全知识- 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钓鱼的技巧和安全知识,增强他们参与钓鱼活动的自信心和安全意识。
- 教学活动:- 1. 复前两课的内容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上一课的钓鱼体验。
- 2. 向学生介绍钓鱼的常见技巧,并示范演示。
-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钓鱼技巧的模拟操作,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
- 4. 强调钓鱼的安全知识,讲解如何避免意外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四课:鱼类的保护与环境保护- 目标:通过研究鱼类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 教学活动:- 1. 向学生介绍鱼类面临的威胁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和水域环境?- 3.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设计海报、标语等,传播环境保护的理念。
- 4.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
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
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练习十五第512题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
【关键字】四年级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三课的内容:《雾凇》、《春联》、《古诗两首》。
第一课是写吉林美丽奇观雾凇的;一课时写我们民俗春联的内容的;另一个是写两首关于节日和冬天景象的故事。
《习作七》要求学生看图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题目自拟。
学习能够及时的用文字或图片,把生活中捕捉到的能打动心灵的真实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
《练习七》处处留心让学生练习写对子,读读背背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春联。
口语交际是《用好压岁钱》。
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绿线内的23个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的读课文,抓住课文中关键、生动的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了解课内外的知识。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学会读书做记号,激发读书的热望。
6.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文本解读:《雾凇》是一篇写景作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奇百怪、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文层次清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课文中的插图精美,更形象直观地放映了雾凇的奇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文字。
《春联》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
全文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主要讲新春佳节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及春联的种类。
第2、三自然段主要讲春联的特点: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全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悍,语言生动优美。
这为丰富的语言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
第7单元第3课时练习九(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新征程》(苏教版)在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第7单元的第2课时内容,本课时我们将进行练习九的讲解和练习。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巩固第7单元的知识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1. 复习第7单元的知识点,包括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的比较、数的加减法等;2. 讲解练习九中的题目,通过题目巩固知识点;3. 进行课堂练习,提高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第7单元的知识点,能够熟练运用;2. 能够独立完成练习九中的题目;3. 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数的读写、组成和比较;2. 数的加减法运算;3. 练习九中的题目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2. 练习九;3. 黑色和白色粉笔;4. 三角板;5. 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第7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练习九:逐题讲解练习九中的题目,解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引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九中的题目,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对同学们在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
4. 练习讲评:对同学们完成的练习进行讲评,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改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第7单元知识点;2. 练习九题目及解答过程;3. 课堂练习题目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数的读写、组成和比较;答案:略2. 题目二:数的加减法运算;答案:略3. 题目三:练习九中的题目;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对第7单元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解答练习九中的题目时,仍有一些同学存在错误。
在课后,同学们应加强练习,巩固知识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数的读写、组成、比较和加减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
(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
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