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02-文艺复兴-佛罗伦萨-阿尔伯蒂
- 格式:pptx
- 大小:102.19 MB
- 文档页数:156
建筑篇意⼤利⽂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暗,⼈⽂主义觉醒⽂艺复兴运动 [Renaissance],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的思想⽂化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意⼤利,15世纪扩展到西欧各地,16世纪达到⿍盛。
⽂艺复兴以恢复古典古代⽂化为名,但绝⾮简单的恢复,⽽是以⼈⽂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活、思想观念、⽂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1493出版的佛罗伦萨城市⽊刻版画,哈特曼·谢德尔[Hartmann Schedel]意⼤利佛罗伦萨是⽂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主要活动的地⽅。
当时佛罗伦萨商业繁荣,⼯商业快速发展,还有保留了很多古代⽂化和古罗马建筑,为⽂艺复兴提供了客观条件。
特别在15世纪前后,统治佛罗伦萨的美迪奇家族 [Medici family] 热衷赞助不同的艺术家,让佛罗伦萨⽂艺复兴时期的⽂化艺术发展达到了顶峰。
意⼤利⽂艺复兴按照艺术门类分为建筑篇、绘画篇、雕塑篇,第⼀篇是最能体现“复兴”本质的建筑篇。
01⽂艺复兴早期⽂艺复兴建筑师的“复兴”的是古罗马建筑厚重庄严的光学效果和古典优雅风格,以及研究古代建筑形式在当时适⽤性,⽽⾮要重新使⽤古代的构造⽅式。
意⼤利⽂艺复兴的早期建筑设计最重要的两位⼈物,分别是利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Baptista Alberti]和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阿尔伯蒂阿尔伯蒂被誉为是真正作为复兴时期的代表建筑师,将⽂艺复兴建筑的营造提⾼到理论⾼度。
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在1443-1452年完成《论建筑》[De re aedificatoria],在书中他提出了“美”的标准,包括:数字[numerus]、⽐例[finitio]和分布[collocaito],这些概念的综合就组成阿尔伯蒂建筑美学的核⼼概念“和谐”[concinnitas]。
“美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各个局部的呼应与协调,就如数字、⽐例与分布,彼此协调⼀致⼀样,或者说,这是⾃然所呼唤的⼀种规则。
外国建筑史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知识点简答大题名词解释论述题1、早王国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686)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新国王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后期(约公元前1085——前332)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约公元前332——公元395)2、古王国时期的(吉萨金字塔群)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3、新国王时期在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的北边建造了女皇(哈特什帕苏墓)4、(奥西里斯柱)是皇帝祀庙特有的。
5、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是(大门);一个是(大殿)6、(山岳台)的体制同天体崇拜的宗教观念相结合。
7、新巴比伦帝国的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城门。
8、(亚述帝国)最重要的建筑是(萨艮二世王宫)9、(波斯帝国)最重要的建筑是(帕赛波利斯)10、克诺索斯宫殿柱头特点是(上粗下细)11、(古风时期)形成了希腊圣地的代表性布局。
12、(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13、(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神庙艺术的最高代表14、希腊古典柱式有3种: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15、(帕提农)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建筑的最高成就16、:多立克柱式的代表是帕提农神庙爱奥尼柱式的代表是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神庙科林斯柱式早期的代表是奖杯亭17、(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伟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的最大贡献。
18、罗马五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柯林斯柱式、塔斯干柱式、复合柱式19、《建筑十书》的作者是(维特鲁威)。
三原则是:坚固、适用、美观20、图拉真广场的底部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后的(纪功柱),柱子(是罗马多立克柱式)的。
21、古代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角斗场)22、东方最大的矩形庙宇是叙利亚的(巴尔贝克)的大庙23、(新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代表;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狮子门:迈锡尼的卫城建于群山环绕的高岗上,现在只留下卫城的主要入口——狮子门。
建于公元前1350—1300年。
门宽3.5米,可供骑兵和战车通过,门上过梁是块巨石,重达 20吨,中间比两头厚,在巨石的门楣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叠涩券,用以减少门楣的承重力,中间镶着一块三角形的石板,三角形叠涩券中嵌入一块雕着双狮的三角形的石板浮雕,双狮刻工精细传神,狮子门因此而得名。
狮子中间的一根柱子是宫殿的象征,它像克里特主宫的柱子一样是上粗下细。
这一对雄狮,俯视着进入城门的人,更突出了城门的壮严肃穆。
像狮子门这样的城门在当时是流行的。
狮子门上的叠涩券,是世界上最早的券式结构遗迹之一。
角斗场:两个希腊露天剧场拼合成的圆形剧场中最大者,长轴189,短轴156由表演区60排观众席和地下服务设施组成。
罗马大斗兽场位于古罗马广场较低的一头,占地六英亩,像一座由石灰石垒成的顶部凹陷的小山。
外墙高约一百五十七英尺,布满大得令人生畏的拱门,黑森森的拔地而起,直插浅蓝色的天穹;内部周长一千七百九十英尺,为一裂痕累累的巨大椭圆型砖石建筑,场上纵横交错着一条条像敞开的伤口般暴露在外的坑道。
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
如果你用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去辨认,就可以看出原来罗马人是如此精通希腊柱式的语言内涵。
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
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
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
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在大斗兽场的外部造型上,罗马人为了实际的需要把希腊柱式进行了重新拼装,檐部变成了圆开斗兽场的装饰带。
我们很容夜色中的罗马大斗兽场易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罗马的工程师借助希腊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他们追求美和文化素养的愿望。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四、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穹顶平面为八角形,外壳为双层,中空可上人。
其综合运用了哥特式骨架券结构、伊斯兰叠涩砌筑、古罗马集中式构图并加以创新,体现了独创的精神和技术的进步,是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
2.佛罗伦萨育婴院:伯鲁乃列斯基设计,育婴院是一座四合院,正面向安农齐阿广场的一侧展开长长的券廊,券廊开间宽阔,连续券直接架在科林斯柱式上,轻快明朗,廊子的结构是拜占庭式的,逐间用穹顶覆盖,下以帆拱承接。
第二层虽然窗子小墙面大,但线脚细巧,墙面平洁,同连续券风格很协调,虚实对比强,立面构图明确、简洁、比例匀称,尺度宜人。
3.巴齐礼拜堂:伯鲁乃列斯基设计,形式借鉴了拜占庭建筑,正面一个直径10.9m的帆拱式穹顶,左右各有一段筒形拱,同大穹顶一起覆盖一间长方形的大厅。
正面是一进深5.3m的科林斯柱式门廊,正中跨度较宽,做成券状,上有一小穹顶。
4.吕卡第府邸:原来是市长美狄奇的府邸,有米开罗卓设计。
府邸围绕活泼的内院呈合院式布局,平面为长方形,由起居和对外两部分组成。
立面为“屏风式”,处理精致,分为三层,底层重块石,砌缝很宽,二层平整石块,砌缝较宽,三层严丝密缝,使整个建筑显的端庄稳重,但是这样的立面处理却不适合居住功能。
5.坦比哀多小教堂:伯拉孟特设计,集中式构图,纪念碑式造型,穹顶统率整体,平面为圆形,柱廊开敞,虚实对比强烈,体积感极强,整个教堂比例和谐,形象饱满,体现出雄伟壮观。
其极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对世界影响极大,例如:英国圣保罗大教堂,法国巴黎万神庙,美国国会大厦等。
6.手法主义:文艺复兴晚期建筑中出现的形式主义潮流。
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壁龛、雕塑、涡卷等,玩弄诡异的光影,不安定的体型和不合结构逻辑的起伏、断裂或错位,用毫无意义的壁柱、门窗、线脚等在立面上做出虚假的图案,檐部和山墙几经曲折,券顶龙门石意外地向外滑动,弧形的和三角形的山墙套叠在一起,等等,表现出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第一讲-文艺复兴之一(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诞生(佛罗伦萨)围困佛罗伦萨(韦基奥宫),1558,壁画,瓦萨里佛罗伦萨和伯鲁乃列斯基,以及影响佛罗伦萨,一如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在西方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同时也是,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一种文化典范。
当阅读那些死于五百多年前的佛罗伦萨人写下的文字时,人们发现其中蕴涵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活力,一种热情,一个反复使用的词rinascita,即复兴。
复兴什么?不言而喻,复兴的是不俗的业绩、精良的产品、较优越的生活;此外还有思想观念的复兴,当人们面对重新发现的“另一个世界”,即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人与他们的思想而感到欢欣鼓舞时,必然获取了新的思想观念。
除了善于写作外,这些古人的生活堪称楷模。
在一个日常行为方式与基督教的传统信条的冲突日趋激烈的时代,人们可以从这些人身上吸取智慧。
“复兴”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佛罗伦萨人种种不同的活动,如文学或视觉艺术方面的创作,但至于在复兴运动中何人是关键人物,有哪些重要事件,起止于何年何月,人们尚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当时无人使用“复兴”一词指称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复兴或重生。
全面复兴的概念,——il rinascimento,即文艺复兴——是19世纪的创造,最初由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于1855年提出,但未加以深入阐述。
接着,瑞士学者雅各·布克哈特在1860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一书对这一概念做了出色的发挥。
布克哈特的论点是意大利人肃清了中世纪思想和社会制度的遗毒,同时构架了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现代社会所继承和发展。
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献的发现和新语言学的诞生对古代世界的发现中世纪的学者在古典文学方面具有宽广的阅历。
作为牧师与神甫,他们则主要以其最终1达到的神学和哲学境界,而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在意大利,随着城邦国家的兴起,诞生了一个但丁彼得拉克薄迦丘这些人文主义者倡导为了提高文学修养而研读古典作品,由此创造出一种知识氛围。
阿尔伯蒂历年真题相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十书》的作者是阿尔伯蒂。
(10)可能出的名词解释:阿尔伯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
出身贵族,是一位知识分子型的建筑师。
著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著作《论建筑》,该书体系完备,成就非常高。
另外阿尔伯蒂的代表作品有:鲁切拉伊府邸、新圣玛利亚教堂立面、马拉泰斯塔教堂、圣塞巴斯蒂亚诺教堂、圣安德烈教堂等,在这些建筑的创作中,他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尝试把古罗马的建筑范例和手法,运用到当时的教堂中来。
他对建筑学本身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各种构图的规律,制定了柱式及其组合的量化法则,对建筑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根据上课录音整理的小知识:·《意大利建筑名人传》,作者瓦萨里,这是一部关于文艺复兴艺术史的著作。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与阿尔伯蒂《论建筑》的异同:《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于公元前27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约于公元前14年出版。
全书分十卷,内容包括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作法、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和设备等。
书中记载了大量建筑实践经验,阐述了建筑科学的基本理论。
在文艺复兴时期颇有影响,对18、19世纪中的古典复兴主义亦有所启发,至今仍是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建筑科学全书。
阿尔伯蒂的《论建筑》(也叫建筑十书),有意追随维特鲁威,模仿他的体例,也分为十章,书中重新归纳了柱式及其关系、比例、尺度、运用对象,研究了建筑材料、施工、结构、构造、经济、规划、水文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等章节,重视实际经验。
阿尔伯蒂阐述了维特鲁威的人本主义思想,也阐述了维特鲁威以几何和数为基础的对造型美的客观规律型的探讨。
两本书的不同(《论建筑》序中所谈):维特鲁威的写作是在记录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而不是在打开一个新的时代主要叙述并整理了在他之前的许多代的建筑理论与实践。
名词解释1.帕拉蒂奥母题:实际上是一种券柱式,具体的做法是在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而把券脚落在两个独立的小柱子上,上面架着额枋,小额枋之上开一个圆洞,每个开间里面有三个小开间2.帆拱: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券之间在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四个发券的顶点上作水平切口所剩下的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帆拱。
3.飞扶壁(飞券):是哥特建筑所特有的。
是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它实际上是起撑子作用解决水平分力问题4.叠涩拱,用砖石层层堆叠向内收最终在中线合拢成的拱5.十字拱:为减轻拱顶和成片承重墙的重量和封闭感,采用了十字拱,即用两个等跨筒拱在平面上互成直角相贯穿,以覆盖方形平面的空间。
这样可取消承重墙,仅四角供四个支点即可支撑十字拱顶,使空间开放,结构重量减轻。
6.肋架券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大大减轻拱顶,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重墙。
7.简拱覆盖平面长方形的内部空间的拱顶,也用半圆形单向的,与简拱走向平行的两侧窗为承重墙.8.穹顶覆盖平面为圆形的内部空间,采用半球形结构,需整个维护墙体承重9. 束柱哥特式教堂中,有些柱子不再是圆形,而是四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
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10.玫瑰窗哥特式建筑中装饰富丽的圆窗,内呈放射状,有从窗中央向外辐射开来的窗棂和窗饰,中间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成为哥特式教堂的明显特征。
主要用在中堂的西端和耳堂的两端,在中世纪哥德式风格时期的法国,它的发展到达了颠峰,世界上最漂亮的玫瑰窗就是这个时期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
11.尖拱(尖券)尖拱由相交两圆构成,两圆共有一条半径,被哥特式教堂广泛采用。
12.巴西利卡: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会场的大厅,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 纵向的几排柱子将其分为中厅和侧廊两大部分,中厅比侧廊高,两侧可开高侧窗;多为木屋架,支柱较细;其容量大,结构简单,传统上是群众聚会的场所,古罗马晚期基督教公开后,被教会选中做教堂的蓝本*金字塔的演化1.陵墓形式仿照的是住宅和宫殿2.宽大的地下墓室,地面上是砖造的祭祀厅堂。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卜蒂在人居环境方面
的学术贡献
阿尔伯蒂出生于佛罗伦萨当地的名门望族,是一位精通建筑、绘画、雕刻、文学、社会经济、数学等各领域的博学家,人们普遍视其为业余建筑师。
他将建设与设计明确区分,主张展现建筑设计者的独特个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特征,并非只是这样单纯施工,彰显了新时代建筑师应有的专业态度。
阿尔伯蒂学识广博,他对各个领域加以归纳并发表了相关论述,其中《论绘画》和《论建筑》是以文艺复兴式样式的规范为基础建构起的艺术理论,是文艺复兴运动中非常重要的著作。
《论绘画》中援引几何学的分析方法,将点、线、面三个层面作为绘画的构成要素,并首次提出透视法理论,奠定了文艺复兴之后艺术理论的基础。
通过研究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考察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遗迹,阿尔伯蒂发现古典时期的建筑美学体现在其严谨的比例中,并撰写了《论建筑》一书。
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佛罗伦萨的建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早期(15世纪),以罗马的建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盛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和文艺复兴晚期(16世纪中叶和末叶)。
佛罗伦萨地图乌菲齐博物馆佛羅倫斯市政廣場;西尼约里亚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聖羅倫斯廣場(Piazza San Lorenzo):皮蒂宮殿(Pitti Palace):旧桥(Ponte Vecchio),圣罗伦佐教堂(San Lorenzo)城内最古老的教堂,曾是美第奇家族的专用教区教堂。
教堂内的美第奇礼拜堂(Cappelle Medicee)成了美第奇家族成员的墓地。
内分为三个区域:墓穴、八角形的君主礼拜堂和新圣器收藏室。
米开朗基罗参与了教堂和礼拜堂的设计和装饰。
天花板上有绚丽的湿壁画,及大理石棺墓和一座圣母子雕像。
最经典的是棺墓上的“日”、“夜”、“黄昏”、“清晨”四座雕刻,全部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
美第奇府邸;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Riccardi)1444年佛罗伦萨美狄奇府邸的墙垣,仿照中世纪一些寨堡的样子,底层的大石块只略经粗凿,表面起伏20厘米,砌缝狠宽。
二层的石块虽然平整,但砌缝仍有8厘米宽。
三层没有砌缝。
它的形象很沉重。
为了追求壮观的形式,沿街立面是屏风式的,同内部房间很不协调。
底层的窗台很高,勒脚前有一道凸台,给亲兵们坐,反映着城市内部尖锐的斗争。
它高将近27米,檐口挑出1.85米。
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Riccardi)在圣洛伦佐教堂的斜对面。
始建于1444年,此后美第奇家族在此居住了八十多年时间。
17世纪卖给了里卡迪家族(Riccardi),后者进行了扩建并加上了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内部装饰。
小礼拜堂装饰有贝诺佐·戈佐利(Benozzo Gozzoli)的湿壁画“三王朝圣”以圣经东方三王朝拜耶酥降临为题,实际描绘成了美第奇出行图。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历史背景及主要理论(背景当时欧洲人的冒险事业已经扩展到了亚洲和美洲,包括原有的地中海贸易中世纪后期的繁荣迅速造就了环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贸易城市。
这种相对富裕和活跃的气氛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的大发展。
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社会中真正的出现了建筑师这个行业。
过去,并不存在建筑师这个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师、木匠或者石匠。
并且,由于环地中海的贸易繁荣,使得意大利的贸易城市的学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腊罗马在拜赞庭和伊斯兰国家所保存下来的文明成果。
单就建筑造型而言,建筑师从古代数学家对于完美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了启示,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完美的数学模型构成的,而大自然和人类的美皆出于数学模型的完美。
基于此开始了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对于完美建筑比例的追求。
)建筑理论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罗马斗兽场,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
*斗兽场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廊,最上层是50米高的实墙。
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
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古罗马,万神庙*万神庙穹顶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历史背景及主要理论(背景当时欧洲人的冒险事业已经扩展到了亚洲和美洲,包括原有的地中海贸易中世纪后期的繁荣迅速造就了环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贸易城市。
这种相对富裕和活跃的气氛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的大发展。
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社会中真正的出现了建筑师这个行业。
过去,并不存在建筑师这个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师、木匠或者石匠。
并且,由于环地中海的贸易繁荣,使得意大利的贸易城市的学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腊罗马在拜赞庭和伊斯兰国家所保存下来的文明成果。
单就建筑造型而言,建筑师从古代数学家对于完美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了启示,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完美的数学模型构成的,而大自然和人类的美皆出于数学模型的完美。
基于此开始了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对于完美建筑比例的追求。
)建筑理论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罗马斗兽场,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
*斗兽场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廊,最上层是50米高的实墙。
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
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古罗马,万神庙*万神庙穹顶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外国建筑史1.在古希腊建筑中,多立克柱式的檐部与柱子的比值:1:3;柱高与柱径比为:1:5.5—5.75;开间与柱径的比为:2:1;柱身有20个凹槽2.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有很大的发展,在与其拱券结构结合使用上分别出现了:券柱式、叠柱式、巨柱式、混合柱式等几种使用方式。
3.哥特建筑起源于罗曼建筑。
法国最辉煌的哥特作品是:巴黎圣母院。
4.佛罗伦萨主教堂砌了12m 高的一段鼓座,鼓座墙厚4.9m。
为了减少穹顶的侧推力,还采用了①穹顶轮廓采用矩形,大致是双圆心的、②用骨架圈结构、③穹顶做内外壳、④穹顶底部设一圈铁链加固等措施。
5.当代建筑的思潮与发展倾向有:高技派、结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
6.勒柯布西耶早期的著名的现代主义的住宅建筑是萨伏伊别墅,其典型的粗野主义的住宅作品是马赛公寓,属于象征主义的教堂建筑是朗香教堂。
7.金字塔是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典型建筑。
雅典卫城是古希腊的神庙、群体布局以及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9.被称为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是由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
v10.罗马圣彼得教堂的穹顶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11.风格派建筑师里德维德设计的乌德勒支住宅堪称画家蒙德里安绘画的立体化。
12.建筑大师格罗皮厄斯于1925年设计、位于德绍的包豪斯是现代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13.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的创作风格可以称之为建筑人情化,其作品代表着二战后建筑思潮中讲究“地方性与民族化”的倾向。
14.帕米欧肺病疗养院是由芬兰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
15.日本代代木的设计师是丹下健三;安藤忠雄最杰出的教堂作品是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
16.埃及吉萨金字塔群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为最大。
17.尖券和骨拱顶是哥特建筑形成的结构技术基础。
18.古希腊列雪格拉德音乐纪念亭是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19.纽约世贸大厦双塔的高度是411米,属于典雅主义风格。
20.后现代主义的隐喻主义、历史主义、装饰主义三个特征是由斯特恩提出的21.西班牙著名伊斯兰宫殿阿尔罕布拉宫,主要有柘榴院和狮子院两个院落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