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1-4)节【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67.37 KB
- 文档页数:31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1、古希腊.希波克里特:体液学说2、1861.法国.布洛卡3、帕斯德.细菌理论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佛洛依德)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二是广义的和狭义的性冲动,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上述两个命题为基础,佛洛依德推演出如下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这一动力冠名为“力必多”。
(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潜意识)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1)“固着”。
如果在某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过多或者过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么,就会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
(2)焦虑。
(3)压抑。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浦洛夫)巴浦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马斯洛)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1、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_三级_目录大纲_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复习概要)§§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复习概要)§§§§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复习概要)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附录:心理学家信息汇总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控讨;总结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习题P3-1)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习题P3-2) 应用心理学——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
分为: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P002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包括动物和人。
(习题P25-245) 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角度: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 人类个体心理的角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的: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任务:把心理学各个分支研究的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认识):感觉和知觉都是外部现象的认识感觉:通过每个单一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的属性;是感性认识。
知觉:把各种感觉结合起来,形成事物整体认识;是感性认识。
记忆:提供过去的经验,把经历联系起来,达到理性认识。
思维:对事物本质认识;依赖于记忆,是理性认识。
2、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外在)和情感(内在):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意志:心理对行为的支配;3、需要和动机: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第一节绪论▪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属于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人们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和情感(以人的需要为中介,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反映)、意志(表现心理对行为的支配)、需要和动机(内部推动力量)、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我们把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需要和动机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
第二节生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表现叫感应性,不能叫心理现象,因为这种能力植物也有.▪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
环节动物和同样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腔肠动物相比,环节动物有了神经系统,而腔肠动物没有神经系统.这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
▪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第一节绪论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属于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人们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和情感(以人的需要为中介,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反映)、意志(表现心理对行为的支配)、需要和动机(内部推动力量)、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我们把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
第二节生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
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表现叫感应性,不能叫心理现象,因为这种能力植物也有。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
环节动物和同样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腔肠动物相比,环节动物有了神经系统,而腔肠动物没有神经系统。
这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
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一、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2、性格: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二、人的心理的本质1、无脊椎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2、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3、灵长类动物像猩猩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的阶段;4、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把人的心理叫思维、意识、精神。
5、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发展的最高产物。
6、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三、心理学发展简史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去研究行为,反对意识、性格。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即S-R关系。
(强调行为反对意识)3、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反对行为主义、构造主义)4、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奥地利的费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外周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1、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将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躯体神经系统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
3、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二、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脑:脑干、间脑、小脑。
2、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
3、脑干(生命中枢)从下到上依次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
①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②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③桥脑是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也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一、概述1.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认知(知)、情绪情感(情)和意志(意)是以认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过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称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三、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四、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的萌芽(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
五、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有善有恶;告子的无善无恶。
为了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六、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铁钦纳,主张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连结成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R-S)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七、机能主义:詹姆斯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它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2.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2021年心理咨询师三级变态与健康复习:变态心理学概述(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变态心理学概述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和异常,可互相转化。
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或精神障碍患者),心理活动也不完全是异常的(因此也不能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偏离常态的)。
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
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一、研究对象1、定义:以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心理异常的定义、发生、种类、性质、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2、不同:侧重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功能影响;精神病学着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二、学科简史1、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用体液学说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心理是脑的功能”雏形。
中世纪,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摩鬼附身。
自然科学诞生后,把心理异常现象与大脑功能联系起来,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问题。
2、精神分析的解释:(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仅仅是部分和动作……”。
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第二个命提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
”(2)五个推演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②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③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④本我(快乐)、自我(现实)、超我(道德)⑤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防御机制(3)三个原因说明:心理异常的原因①固着: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果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多或过少,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导致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②焦虑:自我为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必须不断学习外部世界,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③压抑:为防止抵御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或者冲突矛盾。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第一节绪论▪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属于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人们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和情感(以人的需要为中介,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反映)、意志(表现心理对行为的支配)、需要和动机(内部推动力量)、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我们把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
第二节生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
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表现叫感应性,不能叫心理现象,因为这种能力植物也有。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
环节动物和同样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腔肠动物相比,环节动物有了神经系统,而腔肠动物没有神经系统。
这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
▪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这一分支学科,至今尚无确切定义。
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称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在这种两难处境中,心理学家们仍然采用前面的名称,即“abnormal psychology”来命名这一分支学科,称之为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
这部分知识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李心天对正常异常区分的非标准化的区分和标准化的区分;(2)郭念锋对正常异常区分的三个原则;(3)常见异常心理症状的分类;(4)常见精神障碍的分类;(5)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与否的三标准;(6)郭念锋评估心理健康与否的十标准;(7)神经症与心理正常的分界线;(8)心理不健康状态的三大类和分类标准;(9)压力强度三大类的区分标准、压力适应的三阶段的特点处理;(10)造成症状的三个应激源、三个中介系统症状表现的三个临床相。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考查目标】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变态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3.变态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
【内容详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由此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心理异常群体。
有一点应当说明,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比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可是,他们的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
而且,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这一事实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本书参考ICD-10的方法,用“精神障碍”描述心理异常,如果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则称之为精神病性问题。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一、变态心理学的含义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具体说,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坏,等等。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不过,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1.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2.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等等。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西方人最早关注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大概始于公元前400年。
(一)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天才的推论。
1.他用体液学说,即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他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2.尽管当时人类受到科学手段的局限,无法直接证实这种推论,但是,这种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二)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即欧洲的中世纪期间,希波克里特关于心理异常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彻底被镇压,极端的神秘主义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时,心理异常现象完全被看作魔鬼附身,于是鞭扣、火烧、禁闭、捆绑作为驱鬼的手段横加在患者身上。
(三)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虽然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对象同是异常心理,但在17世纪以前,由于精神病学肩负着从酷刑中解放精神障碍人的重任,所以他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之中,才能获得发展。
(四)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对于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Broca)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2.几乎与此同时,帕斯德(pasteur)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这种强有力的形势,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急剧扩大,一直延续至今。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应从20世纪算起,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作者,则各自有所侧重。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两个基本命题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是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的,这两个基本命题,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绪、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2)“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
”2.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libido);(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依据上述假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1)“固着”。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么,就会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
这种“固着”,就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
(2)焦虑。
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压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我们就会体验到痛苦;如果冲不破防御,我们虽然意识不到痛苦,但是并不是冲突和痛苦就会彻底消失,它们只是隐藏到潜意识之中而已。
躲藏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这样就产生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1.人物: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他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2.研究路线:从总体上来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这也是行为主义的一般技术路线。
3.主要观点(1)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分,巴甫洛夫曾经有如下说法:“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2)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3)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抑制、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等。
他始终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
按照行为主义的一般技术路线,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其他各类学习理论不断涌现。
如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这为我们对人类心理异常的解释与矫正,开辟了更新的途径。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潜能”概念,同时赋予“潜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
【本节小结】本节主要对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简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的三个现代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考查要点】1.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2.标准化的区分原则;3.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内容详解】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以下三大功能:1.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1.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
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3.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
其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行为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